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7196540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4.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2013年1月14日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战略研究”1.1. 城镇化的概念和全球发展一般规律城镇化的概念和全球发展一般规律2.2.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主要特点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主要特点3.3. 当前城镇化的成就、问题与质量评价当前城镇化的成就、问题与质量评价4.4. 城镇化发展趋势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城镇化发展趋势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1 1、城镇化的概念和全球发展一般规律、城镇化的概念和全球发展一般规律1.1 1.1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形态向城镇形态转化为本质的演进过程。 在现代意义上,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据联合国城市化报告(2010):1800年全球城镇人口5000万,城镇化率约5.1%5.1%;1900年城镇人口达2.2亿,城镇化率约13.3%;13.3%;2009年全球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50%,城镇人口达34.2亿,人类进入城市时代。城市时代。 纵观全球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从西欧发端,逐步向欧洲其他国家、美洲、澳洲扩展,进而波及亚洲和非洲的发展过程,并表现为四波浪潮第一波城镇化浪潮第一波城镇化浪潮受工业革命影响,首先发生西欧国家农村推力:机械化水平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推动人口迁移城市拉力:煤矿开发、钢铁制造和大工业生产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经济繁荣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吸引人口聚集空间上呈现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独特区位条件:紧邻原材料和能源地,良好的通讯设施,拥有大型劳动力市场等欧洲工业化和城镇化“金三角”自19世纪开始,历时200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欧洲工业革命和城镇化的传播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蒸汽机蒸汽机来源:美诺克斯. 顾朝林等译. 城市化,2009.1.2 1.2 全球城镇化基本历程全球城镇化基本历程第二波城镇化浪潮第二波城镇化浪潮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发展和技术扩散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北美和澳洲殖民动因:资源能源开发,剩余劳动力转移,贸易消费市场扩张活动类型:以工矿业开发等城市聚居型活动为主移民政策对城镇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优化环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美国为典型代表大量移民持续进入城镇是导致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攀升的主导因素以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1世纪,1950前后进入成熟期殖民统治与殖民城镇化的时期比较殖民统治与殖民城镇化的时期比较来源:美诺克斯. 顾朝林等译. 城市化,2009.第三波城镇化浪潮第三波城镇化浪潮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等因素所影响,主要发生在拉美和亚洲、北欧、北非的部分国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类型,巴西、墨西哥和日本、韩国为其主要代表巴西、墨西哥:采取较为单一的出口替代战略实现工业化发展,大规模人口盲目迁移,“过度城镇化”日本、韩国:通过战略转移、技术和教育立国以及规划调控等有效政府干预措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与促进二战后迅速发展,历时半个世纪左右,2000年以前进入城镇化成熟期日本东京日本东京巴西里约热内卢巴西里约热内卢第四波城镇化浪潮第四波城镇化浪潮全球化背景下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动力所驱动,以亚洲和非洲为重点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城镇化发展对全球影响深刻 共同特点:巨大的人口压力,悠久的农业文明等21世纪前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30-2050年前后将进入城镇化成熟期经济增速(2010)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全球城镇化水平(2000年)数据来源:联合国城市化报告.(1)城镇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聚居方式变化现象,是一种社会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不是人为的“推动”。(2)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殖民(移民)扩张、服务业发展、新技术应用等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化社会主要受到工业发展、技术进步和就业等所推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需求越来越大,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全球化、机动化、生态革命、信息化等也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世界各国城镇化存在一些普遍规律,但由于国情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所处国际背景不同,城镇化模式各不相同。(4)受技术进步、不同国情条件等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呈现加速趋势1.3 1.3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受技术进步、不同国情条件等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呈现加速趋势四波浪潮:200年100年50年?典型国家:英100年德80年日65年墨45年韩35年 “好的城镇化好的城镇化”与与“坏的城镇化坏的城镇化” “好的城镇化”是有就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同步,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城镇化; “坏的城镇化”是农民失地、就业不落实,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居环境条件差的城镇化。1854年9月伦敦索忽区(Soho)霍乱病死亡者的分布状况,表明了霍乱的发生与布罗德街上一个受到污染的供水机井之间的联系。这就强调了为英国正在增长的城市居民供应清洁用水的重要性城市建设强调为工业服务国家有计划地进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建设有计划的人口有序流动(招工)国家主导,人口自由流动 与国家的计划分配相结合,住房、福利制度相配套,城乡关系相对和谐城镇化率提高相对较快,工业城市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15.4%,年均0.53个百分点(“一五”口径0.59)新建8大重点工业城市,改建、新建一批工业城市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1949-1957)(1949-1957):工业化推动下: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化较快发展的城镇化较快发展2.1 2.1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2 2、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主要特点、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主要特点“一五一五”时期的重点工业城市建设:工业与城市匹配时期的重点工业城市建设:工业与城市匹配信息来源: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1990.先“大跃进”,后压缩城镇人口 1958-1960年从15.4%猛增到19.8%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及国民经济大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消减基本建设、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三年不搞规划”大庆模式:非城市化工业化道路“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干打垒”三线建设:“不建集中城市”1964年开始三线建设,”分散、靠山、隐蔽”靠山、分散、进洞”文革期间:基本陷入停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2-1977年连续16年保持在17%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58-1977)(1958-1977):大起大落之后陷:大起大落之后陷入长期停滞入长期停滞农村改革突破,奠定城镇化基础 较短时期内解决了温饱问题东南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大发展 1979年试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特区,开放广东、福建2省; 1984年确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开辟珠三角、长三角、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浦东开发 1991年审定26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开放北部4个边境口岸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开放沿边、沿江城市,开放内陆地区11个省会(首府)城市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78-1994)(1978-1994):改革开放东南: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城镇化率先发展沿海城镇化率先发展城市发展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22字方针) 197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第四条)“八五”计划(1991-1995):首次出现“城市化”概念 有计划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28.5%,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来源:杨保军.城市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2009.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逐步深化(1988年宪法修订后试点)1994年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房地产异军突起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机动化逐步发展1994分税制改革,塑造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独特关系,激发市场活力经济全球化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快速融入全球化的市场体系,形成外向型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995(1995年至今年至今) ):市场经济体制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革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五十五”计划计划(2001-2005):推进城镇: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施城镇化战略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连续16年城镇化高速发展 城镇化率从29.0%提高到51.3%,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1.5) 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规模约6.7亿。六五六五五五五五宪法土地有偿宪法土地有偿海南特区中关村火炬计划十二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政治治经经济济社社会会十二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七五七五八五八五九五九五十五十五十一五十一五安徽小岗村四个特区四个特区3个沿海开发区星火计划浦东开发首提城市化26高新开发区4边境口岸小平南巡小平南巡内陆开放十四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汽车产业政策房改深化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入世入世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和谐社会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天津滨海奥运会奥运会两江新区 实物分房14个沿海 开放城市十七大-生态文明两型社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30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30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1978-2010)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781978年年-1994-1994年年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9951995年至今年至今新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新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1949-2010)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1949-1957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58-19771958-1977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78-19941978-1994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995-20101995-2010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明显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须基于对中国特殊国情及其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应对基于对全球、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及中国特殊国情条件的认识,其城镇化发展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大国城镇化大国城镇化 “候鸟式候鸟式”城镇化城镇化 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政府主导的城镇化 “三农三农”问题高度敏感条件下的城镇化问题高度敏感条件下的城镇化小结:多重矛盾复杂交织的城镇化小结:多重矛盾复杂交织的城镇化2.2 2.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圆圈大小:圆圈大小:总人口规模灰色:灰色:城镇化率1) 1) 大国城镇化大国城镇化人口大国、国土大国和经济大国与中国具有相对可比性的国家,全球只有24个(国土面积大于200万KM2或GDP大于6500亿美元)内需市场庞大,有利于经济活动的自组织;空间辽阔,有利于整体性地进行统筹规划与布局数据来源:联合国城市化报告;世界银行.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第三梯队,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提供支撑,互相促进数据来源:联合国城市化报告;世界银行.多样的地理环境与人居条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区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自然本底条件、民族文化情况、社会经济基础各不相同,不能采取单一的城镇化模式人居环境适宜性人居环境适宜性集中贫困地区集中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2)“2)“候鸟式候鸟式”城镇化城镇化农民工:“一只脚踩进城市”的特殊两栖群体 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领域难以享受市民待遇大规模钟摆式往来迁移,在世界上极为罕见 中国农民工数量达2.6亿(两会报道),超过美国城镇人口的总和(2.58亿)庞大的人口摆动,是中国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 春运、留守儿童问题,群体性事件多发群体,社会不稳定的隐患数据来源: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1, 市、县建设用地面积,镇、乡建成区面积,村庄现状用地面积万公顷密切相关的是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 3) 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国家方针和区域政策深刻影响城镇化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的“先生产或生活” 、“上山下乡”等,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抑制城镇化发展 形式多样的区域政策(经济区、特区、新区等)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政府掌握各种资源的支配权,对城镇化的方向、重点和速度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较高的发展效率,但各级城镇发展受行政权力支配的严重制约(小城镇发展乏力为典型现象)城镇数量变化城镇数量变化非农业人口变化非农业人口变化4) “4) “三农三农”问题高度敏感条件下的问题高度敏感条件下的城镇化城镇化全球谷物耕地面积(全球谷物耕地面积(20102010年)年)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三农问题乃中国的根本问题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三农”问题对于国家繁荣与长治久安具有决定性意义农民群体规模十分庞大 当前农民人口约6.7亿;即使城镇化率达70%,仍将有4亿多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5亿7千多万吨的粮食在全球粮食总产量中约占22%(2011年中国总人口约占全球19%) 2011年全国进口粮食超过1200亿斤,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应在95%以上),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小结:多方矛盾复杂交织的城镇化小结:多方矛盾复杂交织的城镇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全球化 、市场化、机动化、信息化相伴发展,互为影响和制约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全球化信息化机动化生态革命为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带动了上下游60个关联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重要领域城镇化发展已成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大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投入,在较短时间内遏制了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3 3、当前城镇化的成就、问题与质量评价、当前城镇化的成就、问题与质量评价1) 1)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进程中国中国6.916.91亿亿51.3%51.3%3.1 3.1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城镇化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改革开放后5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农民增加非农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渠道,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普遍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40%以上1978-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提高到1910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提高到5919元。中国成为减少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1981-2005年间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减少了6.56亿人,其中中国减少了6.24亿人(世界银行数据,以1美元国际贫困线计)2) 2) 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小康社会进程推动了小康社会进程 城市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 全国大约60%的工业增加值、85%的第三产业增加值、7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税收都来自城市 一批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大大提升 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通过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引擎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据2008年萨森教授领衔的全球城市排名研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分别名列第12位、20位、52、54位和59位,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3) 3) 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形成了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心城市和专业化城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心城市和专业化城镇全球城市排名全球城市排名(萨斯基亚(萨斯基亚萨森等,萨森等,2008)居住水平和住房保障能力明显加强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1.6平方米,新建住房品质不断提升 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累计解决了1500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截至2010年底,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6.68%,污水处理率达到82.31%,燃气普及率达到92.04%,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3.57亿平方米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改善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2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5平方米。全国有20个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4) 4)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居环境条件显著改善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居环境条件显著改善城市建设投资额变化城市建设投资额变化城市规模盲目扩张,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在依法批准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大量设置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重复建设严重;截至2010年5月底,全国共上报闲置土地宗数2815宗,面积16.95万亩(国土资源部)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日趋拥堵 城市普遍存在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201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首次过亿,交通拥堵开始从特大城市向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蔓延。能耗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与相同气候条件的西欧和北美国家相比,我国住宅单位采暖能耗多50%100%;近10 年来,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垃圾产生量以每年5%和5-8%的速度递增3.2 3.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1) 1) 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发展差距大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2 1 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除省会城市外其他城镇发展滞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实力不强 西部地区快速城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民族文化繁荣存在尖锐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城乡收入比从1980年的2.5上升到2011年的3.1。虽在2010、2011年连续下降,仍处在国际公认的结构失衡的程度 全国小学和初中生公用经费城乡比分别为1.4:1和1.3:1,城乡人均卫生费用比为3.53:12) 2) 区域发展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区域发展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特大城市发展迅速,但“城市病”突出 2000-2010年间百万人口以上的57个城市中,地区GDP占全国GDP比重从50.8%提高到58.6%,市区GDP从32.8%提高到43%(据对260个地级以上城市可比资料的分析)中小城市地位下降在260个地级市中,2000-2010年,50万以下城市人口规模比重从16.6%降到14%,地级市GDP比重从20.7%降到19.4%小城镇发展陷入困境以重庆为例,国家每年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平均为15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93%用于保障重庆主城区和31个区县城用地需求,而900多座小城镇获得的指标仅占7%(重庆市政府网)3) 3) 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260个地级城市可比资料分析260个地级城市可比资料分析收入差距较大 2005-2009年全国城镇职工与农民工工资收入从1.73扩大到1.9(2009年城镇职工月平均收入为2687元,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居住条件恶劣 大部分农民工集中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居住条件恶劣。北京市住在地下室的人口超过100万社会保障水平差距 农民工及家属的社会保障覆盖水平大约仅为城市户籍人口的1/10子女教育困难 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升学考试受户口和地域限制,城市社会歧视等4) 4)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熟睡的农民工城中村“得” 低成本 廉价的土地投入,甚至以零地价方式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廉价的劳动力投入,人口红利的社会抚养负担较轻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大量欠帐,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缓慢 高成效 为中国赢得了制造业发展的全球竞争优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国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分别占58%、52%左右) 改革开放后5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确保了社会发展的平稳过渡,基本避免了“超前”、“过度”城镇化3.3 3.3 中国城镇化的得与失:中国城镇化的得与失:“两低、两高两低、两高”土地红利:土地红利: 近10年来,随着各地土地出让金的持续攀升,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16.6%,上升到2010年的66.5%。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2.7万亿,占全国财政收入(8.3万亿)的33%,地方财政收入(4.1万亿)的66.5%。“失” 低质量 城镇常住人口中多达1/3的流动人口群体不能享受城市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低下,全国每年仅施工挖断管线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00亿 乡村建设总体滞后,大量村庄发展凋敝 高代价 大规模的占用耕地,以牺牲农民土地权益和农业发展为代价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以城乡人居环境整体低下、生态安全事故频发为代价 极高的维稳成本,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收益越来越多地被巨大的社会成本所抵消。2010年我国公共安全总支出高达5140亿元,接近国防开支到故宫去“看海”4 4、城镇化发展趋势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城镇化发展趋势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综合有关学者及机构的研究成果,初步判断中国将于2030-204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城镇化率接近70%)未来20-30年时间内城乡人口结构将实现大逆转(3/77/3) 30%城镇人口(1996年)30%乡村人口(2035年前后),约40年时间。城镇化发展预测(2010-20502010-2050)整体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快速城镇化发展态势仍将持续,但增速趋缓4.1 4.1 总体走势总体走势城镇化增长的三种情景预测城镇化增长的三种情景预测 城镇化增长模型:根据1960-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进行回归分析,构建城镇化增长模型:Ut= -37.8608 + 6.7763LN(GDPpert) +0.4838TICt 三种情景假设三种情景假设:基准情景(稳定较快增长:8%8% ),乐观情景(快速跨越增长:9%9% ),消极情景(平稳缓慢增长:7%:7%) 主要结论主要结论:基准情景下城镇化水平每年增加0.80.8个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420万人),乐观情景下增长1 1个个百分点,消极情景下增长0.60.6个个百分点基准情景:基准情景:稳定较快增长稳定较快增长:8%乐观情景:乐观情景:快速跨越增长快速跨越增长:9%消极情景:消极情景:平稳缓慢增长平稳缓慢增长:7%202020302020203020202030GDP(亿元)(亿元)942659 2035130 1024187 2632326 866951 1567226 人均人均GDP(元)(元)($US)66384 140354 72126 181540 61053 108085 10405 21999 11305 28455 9569 16941 三产比重三产比重49%55%51%60%46%50%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58%66%60%70%56%63%城镇人口城镇人口(亿)(亿)8.29.68.510.18.09.1总人口总人口(亿)(亿)14.214.514.214.514.214.5就业人数就业人数(万人)(万人)844019360185493 96039 83321 91222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5:46:493:42:554:44:512:38:606:48:464:46:50就业结构就业结构32:28:4027:27:4631:28:4123:27:5034:28:3831:28:41二三产新增就业二三产新增就业(万人)(万人)88601089611103 14410 6721 7839 2012-20202020-20302012-20202020-20302012-20202020-2030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亿亩)亿亩)1.3/0.1951.4/0.211.6/0.241.6/0.241.1/0.1651.1/0.165新增城镇住房面积(亿新增城镇住房面积(亿m2)32.535404027.527.5城镇化增长的三种情景预测表4.2 4.2 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资源环境形势严峻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国家统计局2012)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国土资源部长徐绍史,2011)“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来临来临 2013年是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劳动力将从过剩走向短缺(蔡昉,2012)社会发展矛盾凸显期社会发展矛盾凸显期 比重高达43.8%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依附于农村土地,对城市生活品质有更高要求(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 社会矛盾进入集中爆发期(2011年平均每天500起群体性事件,总数约达18万起),制约和谐发展进程人口红利拐点人口红利拐点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人口抚养比)(人口抚养比)来源:蔡昉,2011 流动人口向中西部回流流动人口向中西部回流 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陈锡文,2009),持续多年的民工潮发生转变。同时,中西部劳动力回流重新择业。 中小城市发展出现转机中小城市发展出现转机 内需启动战略给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业、投资、人才) 国家区域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国家区域政策向中西部倾斜 国家级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实施,使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空间吸引力大大增强。 国家重点扶持中西部区域发展(两江新区、兰州新区、贵安新区、滇中城市群、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空荡荡的工厂宿舍区 特别关注:特别关注:2008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城镇化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城镇化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十八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十八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四个必须”)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4.3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总路径(新总路径(新“四化四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五个重点五个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住人口全覆盖。 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020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总方针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总方针(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大报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新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新要求(2012年12月16日)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人的城镇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化”互动的城镇化: 面向内需、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互动发展的产业体系布局合理的城镇化: 城市群、中小城市、小城镇联动发展,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生态文明的城镇化: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弘扬文化的城镇化: 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实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实质人是核心、业是基础、一体化是关键 4.3 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向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向城镇化发展必须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自发、盲目的农民进城运动向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行为转变从东部地区主导的外向型发展向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及更加关注内需市场、内源动力和内陆发展转变从城乡分割向城乡联动和一体化发展转变,从“半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 推进城镇化需要统筹谋划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全面推进现推进城镇化需要统筹谋划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抓紧制定城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实行代化建设和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抓紧制定城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实行差别化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城市集聚差别化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在促进东部地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同时,对中西部发展条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在促进东部地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同时,对中西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要研究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件较好的地方,要研究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 -李克强副总理出席省部级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讲话(2012)谢谢 谢谢 立足内需、克服资源环境瓶颈、保持经立足内需、克服资源环境瓶颈、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城镇化必须走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城镇化必须走一条健康、有序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一条健康、有序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