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培 养 习 惯“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需要或特殊的倾向。”(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辞海)前者强调内隐的需求或倾向,后者着重外显的行动方式。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高中语文学习,也应该培养良好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高中语文学习应能不断地进步,提高能力和素养。而且,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育人的角度说,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方面,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习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句话包含了“习惯”的几个特征: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养成;不能在短时间内养成,而是靠长期培养;包括外在的行为、内在的心理,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社会;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它与“方法”有不少相同之处,有些“方法”,由于经常使用,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所以有的“习惯”本身也就包含有“方法”的因素。比如记笔记原本是听课的一种方法,如果长期地反复地使用就成了一种习惯。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方法”具有临时性、易变性的特点,而“习惯”,则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方法”侧重从“技巧”、“门路”的角度说,“习惯”则侧重从“行为”、“倾向”的角度说。像吃饭、睡觉、说话、走路等生活习惯对人生、事业可能不会有很直接的影响;但是,学习习惯则不同,它的好坏对人生、事业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要懂得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意义,二、要懂得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学习有什么特点呢?和初中相比,从横向的角度说,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量加大,知识面加宽;从纵向的角度说,知识程度加深,知识难度加大。例如,同样是记叙文写作,初中只是要求简单的记叙,而高中则要求复杂的记叙;同样是议论文写作,初中还只是处于入门阶段,高中则对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阅读方面,如果说初中还只是要求懂得“是什么”的话,那么到了高中,还要求进一步懂得“为什么”。通过高中的学习,你会在知识的殿堂里往深处再进一层,获取更值钱的珍宝;但同时也会使你觉得要求更高了,学起来更难了。和初中相比,思维水平由经验型逐渐向理论型发展。初中阶段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属经验型,仍需要得到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到了高中,必须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均得到更多的发展,运用理论作为指导的抽象思维活动大大活跃起来。它会使你的思维更趋严密,并带上点理论色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同时也会让你感到头脑必须比以前更复杂一些,心中的问号也必须比以前更多一些。可以把习惯形成的过程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层次: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形成习惯,变为自觉行为,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三、自主、积极学习的习惯。如果说初中语文学习很多同学是被动的,主要依靠教师的教:知识点需要教师讲解后逐步记忆,课文需要教师分析后深入领会,作文需要教师指导和批改、讲评。而高中语文学习则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依靠学生梳理、积累,文章依靠学生阅读理解,写作依靠学生练笔提高。自学能力强的,还可以自行完成各个领域的课程学习,达到学分的基本要求后,按自己的发展方向深入钻研,自我提高。合作、探究的习惯。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其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这不仅需要每个学生个人去实践,还需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它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宽容和沟通,协作和分享。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投入研究性学习的境界,达到独特的创意。积累的习惯。这对于高中语文学习来说,特别重要。如课前预习完成从语音文字、词语到文学、文化常识等的积累;课后复习完成知识归类的积累;课堂学习完成阅读和写作知识和方法、技巧的积累。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语文学习的能力。高中语文学习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上,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积累知识、掌握方法。积累既包括知识层面,又包括方法和技能层面的东西。 四、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但许多学生不知预习是怎么回事,甚至认为预习不是作业可以不做或敷衍对待,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文学习中的误区。作为教师,得教给学生预习的正确方法。首先,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铅笔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词语及重点语段,并将查出的字、词的含义及自己领悟的重点语段的内涵有个基本轮廓或最大可能地理解。其次,让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即便有学生在理解与把握上有差错,教师再一讲解就容易理解或纠正原先理解与把握上的欠缺所在了,长此以往,慢慢就形成了正确的思维了。再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因此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是必要的。在复习中,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学以致用。教师可以抓住作业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两个主要环节,是对已学知识的最好复习。教学中必须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与讲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在思考和练习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技巧。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前热身、课堂练习、课后阶段复习,以使学生系统而全面掌握所学知识。诵读的习惯。朗读是分析理解的基础,古代先生教书,就靠学生反复读后硬背下来,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见古人重“读”是有道理的。诵读分默读、有感情地朗读和理解背诵。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语文教学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成了第一步。课堂上读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课后读读精彩的语段,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这些东西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了。 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上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字、词典等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语文教学中冷僻字、词的辨析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学生往往不注重使用字、词典,把它当作一种摆设,因而字典难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其作用。 独立思考的习惯。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可见思之重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思考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多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串线为面,合面成体,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巩固,学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得以提高、升华,学以才能致用。然而学生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他们不能或者不能自如地将学思结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味的唯师、唯书,人云亦云,因而鲜有真知灼见。五/ 勇于提问、敢于发言议论的习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向问说),可见问之重要。朱熹也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在一次与学生的闲聊中,有位学生说:老师,我们有时觉得想问问题但又不知道问什么。听了学生的话我颇为吃惊。我们都知道,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众所周知,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课外阅读、摘录的习惯。一位教师对所教高一年级三个班的14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105份,主要内容是家庭拥有家电、机动车、书籍的数量、学生看课外书的数量等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家用电器、机动车的使用较为普及,大部分家庭已处于或正向小康过渡阶段;但作为书籍这类文化必须品在农村中的拥有量却让人堪忧,这是农村家庭存在的普遍现象,教的学生大部分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更令人震惊:经常看课外书的仅5人,偶尔看看的14人,从不看的10人。统计发现,148人中,看过浪漫满屋的有70人,玩过边锋游戏的82人,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被上网玩游戏或看电视连续剧占据,追星厌学就成必然。加上农村家长的重视不够,不懂得辅导与约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都很差,因而学习相对较差,阅读面窄,无法适应教学要求。由此看来,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确实是迫在眉睫。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自然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做有心人,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积累,老师也应该用自己殷实的文化底蕴去感化学生。当然,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需要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多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的找到补救措施,六、掌 握 技 巧高中语文学习要掌握一些技巧。听课的技巧。课堂听讲,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有机并高度紧凑地结合。认真看书,注意教师的表情、动作、演示,特别是语言。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学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知识是无限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主要不能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是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老师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就应该“向老师要鱼,不如向老师要渔。”如分析课文,主要是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思路和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既要理解课文,又要学会分析的方法。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或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分析的角度和方法是不同的。课内是小课堂,主要是学习方法;课外是大课堂,要大量的阅读,才能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课内和课外结合,语文才能学得更好。教师讲课,是外因在起作用。学生要发挥本身即内因的作用,则要勤动脑、多思考。所以,在教师讲课时,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还必须自己动手、动脑,应该紧扣文本思考文章的内容。面对教师的分析,不能只注重结论,更要了解结论形成的过程。教师没有讲到的东西,学生不能放过,而应该结合文本,动脑思考,弥补空间。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发挥主体的作用,让思维得到训练。不仅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写作和整理笔记的技巧。学生在听好课的同时,应该科学、合理地做好笔记。做笔记,不能太简单,漏掉该记的内容;也不能太繁复,把所有的内容都记下来。可以用笔记本,简明、系统;也可以在课本上空余的地方作,便于对照、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将课本的有关知识点、教师讲授的要点,或者是自己觉得重要或不懂的内容记下来,课后进行整理。还可将相关资料、媒体中的补充部分、延伸和拓展的内容等等,融合进去。除此之外,也可在课本中圈圈点点,如重要的字、词、句子,值得深究的段落、层次及有关问题等。解答问题的技巧。审题做到三思:读题干,思考命题要求,明确做题方向;读选择肢,思考涉及的知识、能力,明确做题范围、思路;读材料,思考所给信息暗示,明确做题选择要素。解题做到三联三比:联系知识积累,比较中发现异同;联系整个题目,比较中求得最佳答案;联系相关思路,比较中分出条理。作答做到三清三细:答案思路清,表述清,书写清。细心作解,不偏离题意;细致推敲,不漏掉要点;细心书写,不掉字、错字,正确标点。复查三定三戒:面对难题时情绪稳定,戒心慌意乱扰乱思维;遇到难题时思想坚定,戒犹豫徘徊,把对的改错;发现错误时当即决定,戒粗心疏忽失掉良机。使用多媒体的技巧。几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一、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1、利用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一老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课文录音,心潮会随着作者的情感激流而澎湃,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自豪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学生听完录音,对邱少云那种严守钢铁般的纪律和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录音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利用投影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但小学生无法通过形象的对比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水投影片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漓江的特点。制作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山的投影片进行对比观察来理解桂林山的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利用影视教学,加深学习兴趣。影视教学的优点是形象结合,生动直观,它能逼真地表现各种教学事物,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 利用直观形象,理解课文重难点。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管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由静变动,生动悟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于是我适时地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很好地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种感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2、 化文为图,巧解难点。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自难达到,重点依然在,难点亦未克。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3、 演绎成趣,融生达情。所谓“演绎”就是将合适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把课堂当剧场,让学生当演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突破课文的重点。但要想使学生进入角色,演得成功,还需教师借助于电教媒体,创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我将此文改编成课本剧,利用成套教学幻灯片,将幻灯片的画面逐幅映现在屏幕上。在一幅幅引入入胜的画面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角色配音表演,将小蝌蚪、鲤鱼、乌龟、特别是青蛙的神态、动作、语言一一展示,非常出色,将小蝌蚪的成虫过程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课本剧表演,既强化了记忆,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三、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能力。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海底里有山崖、峡谷,海参在蠕动,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我进行配乐叙述:在我国的南海上,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岛上有葱茏的树木、茫茫的沙滩、丰富的水产和矿藏,真是风光如画,物产丰富,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闪耀着光芒,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其中之解说,深深地陶醉于西沙群岛的五彩缤纷,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产生新奇感。电教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等特点。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小学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语句精炼,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CAI课件,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学古诗示儿,通过展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陆游临终前用颤抖的双手费尽最后一丝力气写下的绝笔诗,以此训导儿子不忘报国之志后与世长辞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想象陆游的面部表情、动作以及当时内心的活动,就会使学生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可敬的爱国诗人形象,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3、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增强记忆力。例如:小学语文雷雨一课要求全文背诵,让学生按正常方式背诵,有一定的难度。如有机使用雷雨一课录像带,先后播放出了雷雨前、中、后的画面。学生耳闻了风、雷、雨、蝉、蛙的声音,目睹具体的场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让学生试背,由于画面形象,声音传真,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便能很快地把这篇课文背出来。3、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如瀑布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瀑布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 (2)、运用多媒体的文本功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语文教学中审美者为学生,审美对象为教材,教者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如在教燕子这一课介绍燕子的外形时,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学信息的独特功能,把这样两段文字输进计算机:其一,全身的毛都是黑的,还有一双翅膀和一个小尾巴;其二是课文的原句,并在“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活泼机灵”几个词用不同颜色表示。教学时我不断将两个句子切换,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描绘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3)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者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七、积 累 知 识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的不同之点的一个方面就是特别注重积累。因为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靠长时期的积累才能奏效。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积累,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显得特别重要。学习语文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没有必要的积累,识字不多,词汇贫乏,句式单调,讲多少语文知识也只是枯燥条文,没大用处。语言积累丰厚,读写听说才能左右逢迎,触类旁通。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语文知识,才能真正领悟,真正管用。语言材料的积累,只能靠自己读、写、听、说的实践。例如字和词语的积累,不仅要注意对课本中出现的词语的积累,还要注意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包含的常用字2500个和次常用字1000个共3500个字的积累,以及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包含的常用词语的积累;并且要把这种积累提高到一定的档次。首先是要以课本为本。尽管高考试题一般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课本总是基础。要把课本中的语文和语言知识积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在积累中寻找规律,加以把握,才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而这种规律,存在于语文和语言知识的积累中的各个类别。如语音方面就要侧重于多音多义字的积累,防止因声、因形而误读。要注意联系,触类旁通。积累一个,联系一类;积累一类,联系多类,既注意相同、相似之处,又注意不同乃至相反的地方。积累要与运用相结合,在运用中加强、加深积累,增强运用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一、积累的范围(一)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是让学生有专门的笔记本,随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甚至是整篇的优美短文。指导学生平时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生动的语言。文章剪贴。有些报刊的语段或短文,摘抄费时,指导学生剪贴在专用的本子上。(二)诗文积累就语文素质形成的规律而言,如果没有一定量诗词文的“储蓄”,要想准确地理解并能顺利地使用汉语言文字,是不可想象的.古代学子背“四书”“五经”(共计262395字),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书,总计字数27万,背诵那么多文章,语文水平能不高吗?可以选编古诗二百首文言短文助读一百篇名言一千句,让学生阅读背诵。(三)生活积累材料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观察自然风光,体察世态人情,深入人们的内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奥妙。要求学生用日记或观察笔记的形式,抓住细节,把人、事、物、景的特征记录下来。(四)思想积累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观察事物时,注意培养学生勤思、善思的习惯,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从而拓宽认识空间,做好思想积累。写文章时才能使立意新,立意深。有学生说:我在思考问题时,有时冒出一些见解,像火花一样一闪而过,如果不抓住它,也许不会出现第二次,这或许就是学者们说的“灵感”吧。于是,我把这些“灵感”记下来写进文章里,文章就特别有魅力。记得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头顶着小雨走着,我突然想到了人生。人生不也像这小雨一样吗?小雨从它的形成到滋润万物,经历了无数的变化;人经历了酸甜苦辣,最终应无所懊悔!抓住这瞬息的“灵感”,我写了一篇小散文小雨的启示,得到师生的好评,同桌还把它抄在笔记本上,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五)创新积累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积累,是创造之源。在学生的积累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善于生疑、质疑、释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想法、观点,用专用本记录下来,在班组会上提出来共同研讨探索。记录想象、联想的事物、故事,开拓自己的思路。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对“一件事”的处理,能提出几种合理的办法来。文章可“一题多作”,要求学生多角度立意。长此以往,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渗透到创造实践之中,从中认识到,人的一生是发展的,人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因而要自主地吸纳知识,积极思考,有所创新。二、积累的方法(一)博览。即广泛阅读。学校应该是书籍的王国,多读好书,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也是开拓视野、积累精华、体味人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学校设立“语文实验室”,学生每周用90分钟自由阅读;还设图书角,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学生自订“语文周报”“读写天地”,信手拿来随时阅读;寒暑假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原著。(二)品味。对积累的生活素材,重要的在于体味感悟,即仔细地玩味、分析,挖掘材料的蕴涵,感悟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加深了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又使材料烂熟于心,用时得心应手。有不少学生,对“品味”素材有很深的感触。有学生读了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说,我喜欢它的原因,是因为我想拥有一个伟大的心灵。(三)运用。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在于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和陶冶美好的情操。运用的途径有:直接引用。如,名言、古诗之类,在作文、口述时,原文照录;灵活运用,即引用的事例不抄录原文,经过内化,变成自己的话,用在作文里;与课文有直接联系的知识,如与作者有关的诗歌、典故等,在学习课文时加以运用。如学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的诗,课文仅选用了一部分,可将全诗让学生学习一下;参与社会实践,将生活中的思想收获,用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把生活里的真、善、美写在作文里,并且用这些丰富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三、效果和体会(一)积累,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不少学生读了中国的四大名著和其他作品。如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呐喊寂寞17岁十万个为什么。还读了一些外国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鲁宾逊飘流记等,背诵了一百多首古诗,二百多条名言警句。(二)积累,使作文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由于素材丰富,观点成熟,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写出了不少好文章。有的登在报刊上,有的选人作文集,有的在“语文报杯”“跨世纪杯”作文大赛中获奖。(三)积累,学到了阅读的方法。要积累,就要经过自己的思索,筛选信息,可取的就摘抄。二年级学生宋彩萍说:“我对钻进去读书,跳出来作文这句话,在学习生活中加以实践,理解得更加深刻”。三年级学生单海娟逐渐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应该看到同学们每选择一条信息,认识一条真理,就使自己的思想提高了一大步。(四)积累,使学生找到了闪光的人生座右铭。学生在积累中,不仅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感悟出了正确的人生道路。二年级学生杜晓薇在积累中选择了“志不坚者智不达”;三年级学生王晓丽选择了“人总是要自立自强的”作为自己学习的座右铭,时时刻刻鼓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学生李晓云说:“积累,不仅为了作文,更是为了人生。”学生邵照国体会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而积累!”有两位学生在积累本中这样写道:“积累,是我的人生中一个多么重要的朋友!”“积累,伴随着我的生命,永远不要停止!”新课标规范下语文学习积累的操作(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教学做合一”。这些都表明单有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家庭的、社会的生活。语文学习亦然。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俗话说“书到用时方很少”,积累的贫乏,使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梗阻。尽管我们迎来了一个浪潮汹涌的信息时代,在检索信息上,网络技术虽然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如虎添翼,但是这些海量的纷繁的信息资源毕竟是游离于我们身心的外物。如果我们不重视积累,不重视筛选、提纯、消化、吸收,涵蓄,依然不能内化为我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当代语文学习者要培养自己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常言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一个生命繁衍的过程。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语文学习的生命才由稚嫩走向成熟。八、训 练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的自觉、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一般认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在于思维能力。“听”和“读”是理解和把握他人“思”的行为, “说”和“写”是整理和驾驭自己“思”的行为;“思”是“听”和“读”的过程与终点,亦是“说”和“写”的起点与过程。因此,抓住思维能力提升的规律进行训练,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不要只顾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要“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高中阶段正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随着学习内容的复杂化,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开始占据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有意识记能力、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因此,教师在阅读角度的指导、阅读内容的安排、阅读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不要忽视学生的“能力”,找准衔接点,寻求有效途径,完成学生高中语文学习的思维训练。 梳理“语脉”,训练思维逻辑性。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思路教学”。他认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从思维入手阅读文章是由思路的内涵决定的。“思路”即思维的脉络,形成文字便称之为“语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放弃对文章内在结构的梳理,以“本”为本,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有意识地揣摩作者的思路。学生如果能自觉地注意语脉的开展,对读和写是大有好处的。从思路入手阅读文章,是由创作与阅读在思维上具有可逆性决定的。(如图所示)创作 立意 思路 成文主旨 语脉 文章 阅读在创作过程中,意为先导,思路就是围绕立意构架的思维轨迹,而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见到的是整篇文章,读懂与否的标志就是看你能否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作者创作是利用思路来实现创作意图。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理清语脉,还原作者的构思,找到作者的思维轨迹,进而把握文章立意,这应是一条基本阅读规律。如在记叙类文章中往往会涉及人、矛盾,但为了突出主题,作品总是以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为主要人物,总是以一对矛盾为主要矛盾。例如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不仅多次记言、记事,涉及了先君子(方仲舒),史可法、老涂山(方涂山)等人物,兼记史可法的言行,可谓头绪繁杂。但只要抓住“忠”、“毅”二字,便知道文章主体是忠(言)毅(行)了。再如指导阅读说明文,就要遵循“特征思路”,因为说明事物就离不开事物的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议论文则往往遵循“问题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漫话清高;叙事类文学作品是纵横思路,按时间、空间顺序或人物活动的几个方面来展开,如游褒禅山记;抒情文体往往是采用“意境思路”、“感情思路”,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道士塔等。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在分析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着力探究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结构安排,而不是另一个?如是另一种结构安排,会对文章产生怎样的影响?作者如此安排用意何在?例如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两节说的都是写作缘由,中间三节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最后两节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探究作者思路,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记念刘和珍君”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评论“三一八”惨案这个历史事件。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面,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先写追悼会引出写作缘由,实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态度,表达自己对种种社会势力的感情。中间的记述,实质上正是申述段政府所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怎样迫害爱国志士,而又大肆诬蔑。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在冷峻的否定中汲取教训,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在热烈的褒扬中给人们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可见通过探究“思路”、“文脉”,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文章结构安排的目的,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启发设疑,激活思维创造性。近几年,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析题,这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一般来说,人对外界的信息总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优劣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引导学生具有发现“矛盾”的意识。如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导学生们认真阅读别里科夫和科瓦连科的对话部分。学生们逐渐发现,别里科夫给科瓦连科的所谓“忠告”都是些杞人忧天,不成逻辑的推论,但这些“忠告”在别里科夫的嘴里又是那样的郑重,并且“负责任”。这便是一组矛盾,别里科夫荒唐的推断正是这个“套中人”的思维习惯,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有何不妥。通过这一“发现”,学生们更加深了对契诃夫笔下这个典型人物性格的了解,对别里科夫“管辖全城”、“擅长报告”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培养解析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强烈的矛盾意识,即用生活“还原法”,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矛盾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阅读守财奴一文,我要求学生将老葛朗台的动作或语言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去发现“不合理”或“不可能”。通过阅读探讨,学生们发现许多违反生活逻辑、年龄特征、语言逻辑的谬误。而这些与生活体验的矛盾撞击,正是“无理而妙”,让学生们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小说艺术形象的塑造。此外,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再次,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同样以阅读守财奴为例。课程临近结束时,可设置这样的思考题:“面对这样一个不讲逻辑的守财奴,眼前一片黑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怎样的苦难!欧叶妮是悲哀的,葛朗台太太也是悲哀的。书中将葛朗台太太比作小羊,你认为葛朗台像什么动物?”学生们的反应十分迅速,他们各抒己见:“像蛇、像虎、像狼、像狐”不同的理解精彩纷呈,并大都由此升华到人要保持精神的独立,不要为外物所“奴役”。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不仅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纵横比较,挖掘思维深刻性。语文课有广泛的比较教学的领域。学习语文知识需要比较,阅读理解课文需要比较,语文能力训练也需要比较。在比较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文教材把“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编者力求把同中有异的课文及其各项内容组成为一个个有机的小综合体,这就为“比较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语文单元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在于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2003年6月版)第五单元由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组成。它们在题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人臣劝说君主,君主采纳臣子的建议,兴利除弊。在塑造人物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邹忌、触龙、烛之武三人,都有一片忠心,且能抓住上级的心理,还有高超的讲话技巧,最终达到了劝说的目的。但三个人又各自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说服技巧。邹忌善于以自己的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现身说法,用类比的方式讲出“王之蔽深矣”。诱导齐威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烛之武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的奔赴敌营,见到秦王后,以退为进,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反而处处为秦国着想。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委婉而谨慎,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的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接着,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以利益引诱秦伯,而这些好处的前提是秦国放弃攻打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邦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经过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的从秦、晋两国历史关系,说明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烛之武的成功在于能抓住双方矛盾,晓之以利害,委婉曲折,句句打动对方。触龙又有他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见,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使太后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子孙为例,暗示太后溺爱有害无益,最终使太后决定“使长安君为质”。触龙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由于他运用了语言的艺术,深切了解对方心理;一方面,也由于立论的正确,确实是为国家着想。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学生对这三个人的思想、说话艺术就会又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是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扩大阅读,促进思维广阔性。 常听学生抱怨“我没有口才”。所谓“口才”,是口中有物,实为腹中有物,脑中有物。因此,要提升思维能力就需要不断扩大阅读面,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汲取知识。知识是思维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知识的学习,能开阔视野,促使思维结构更新和丰富,促成思维方式的合理化、效率化和科学化。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思维的成品。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关系密切。对高中生来说,常常会遇到跨文化背景的阅读材料,要真正理解读物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掌握文章结构的同时,还得多懂一些这些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等等,以便在阅读中排除歧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理解课文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读者的语言知识,还取决于他或她的一般常识,以及在阅读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常识在多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要十分重视语文读本的补充作用,不论在正常教学进度内,还是寒暑假,都要结合读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评论,模仿,甚至背诵。此外,还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宗教文化的背景知识,注意选材的广泛性,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留心观察,听广播、看电视和电影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良好途径。通过扩大阅读,学生们吸取着知识,开拓了眼界,提升着能力,也丰富和发展着思维结构。调整速度,促进思维敏捷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原始学习的速度与保持成反比。学习快则遗忘慢,学习慢则遗忘快。一般来讲,阅读过程中速度与理解也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范围内,阅读速度加快能促使词句分析性阅读水平向综合性超句子话语阅读水平转化,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而理解程度的加深亦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又加快了阅读速度。2003年制定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阅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阶段“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这比对初中阶段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并且对于高中生而言,不仅要求阅读快,还要理解快、记忆快。加强快速阅读训练,本质在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要求学生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充分运用浏览、掠读、寻读、猜读等速读技巧,坚持计时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调整阅读速度。在操作上主要分三步走:(1)提出要求,明确目标。(2)规定时间,快速阅读。(3)到时检查,分析评判。这种训练必须经常进行,单靠课堂几节课的训练是很难见效的。现行教材的单元体系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提供了持久进行的可行性。每单元除精讲的课文外,其余几篇都可以作为训练内容;此外,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大量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作为快速阅读训练的根据。总的说来,积极开展阅读训练有助于提升的学生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核心因素及根本目的。思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如是,在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中亦体现如是,因为它是帮助学生开启“智慧”的不二法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策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辩证的指出了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完全有必要重新梳理和总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思维训练,为走进新课改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目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思维训练,已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时常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被动接受的状态,就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