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教学重点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3118013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200 大小:4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章教学重点现代汉语语法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本章教学重点现代汉语语法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本章教学重点现代汉语语法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语法教案第四章 语 法本章教学重点:现代汉语语法概述;词类和功能分析法;词类划分的理论和实践;短语类型特点;层次分析法;句型系统;句类系统;句式系统;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歧义现象分析;句子的动态变化;复句类型;多重复句与紧缩复句。本章需32课时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教学要点、难点:了解语法的基本特征:抽象性、生成性、递归性、系统性和民族性;掌握汉语语法的总特点和四个主要特点;熟悉语法学的种类。节所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语音、词汇、语法,这三大部分构成了语言的主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如果只有词汇而没有语法,即使词语再多,也是一盘散沙。有了语法,才能够把词语组织成合格的句子,人们才能够进行交际。词语好比尚未加工的食物原料,运用一定的烹调方法,才能把这些食物原料加工成美味佳肴。因此语法是语言不可缺少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一、什么是语法人们说话写文章总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句子又是由更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词组合而成的。只要稍加分析就会知道,句子中的词并不是任意拼凑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织起来的。例如“我看了三天书”这句话,就不能说成“我三天看了书”、“我看了书三天”、“三天我书看了”等。还是“我看了三天书”这句话,如果用“老师、小王、他”等词分别去替换“我”,所得的句子照样成立,并且结构不变;而结果用“桌子、漂亮、跑步”等词分别去替换“我”,所得的句子要么不成话,要么结构就改变了。可见结构规则是不能违背的。制约着句子组合合法性的规则就是语法。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是语言的要素之一。没有语法,语言便无法形成。语法作为规则限制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同时也为话语的生成提供了依据。人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之后,利用有限的语法规则便可以造出无限多的句子。例如依照“我看了三天书”这个句子的模式,就可以造出“他打了两个小时篮球”、“我们听了十分钟相声”、“小王上了四年大学”等一系列的句子。从听读者的角度看,语法又是理解话语意思的认知规则。例如“一锅饭吃三个人”这句话,如果只从词义本身去解释是无法正确理解的,汉语中这种特定的句子模式表示“多少东西供多少人做什么”,整个句子是“一锅饭供三个人吃”的意思。二、语法学及语法学种类研究语言结构规则的科学叫做语法学,通常也叫做“语法”。因此语法这个术语就有了两个含义:一个指语言结构规则本身,即由语言社会集体约定,以自然形态存在于语言之中的客观语法现象;另一个指对客观语法所做的科学阐释,包括各种语法论著在内,其中带有主观的成分。由于研究者对客观语法的认识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不同,各种语法学说常常表现出种种分歧,有的分歧还相当大。概括地说,客观语法是第一性的,是语法学说赖以存在的基础。语法学说则是客观语法的反映,它的正确与否最终要接受语法事实的检验。语法学说一旦建立起来并被公认,反过来也会对客观语法产生一定的限制、引导作用。从理论上区分语法的两种含义非常重要。一般所说的语法分歧,多是指各种语法学说的分歧。应该透过分歧,看到客观语法的本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各种语法学说存在分歧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同意见的争鸣有利于语法现象的描写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化,会促进学术的发展。 语法学有很多种类,不同的语法学体现了人们对语法不同的认识。根据不同的理论、用途,语法学可以分成好几类。如果我们对此有一个简明的了解,那将有助于对语法多角度的学习。 (一)根据不向的语法理论,形成不同的语法学流派 1、传统语法,它又称为“规范语法”或“学校语法”o从语法学产生时就形成了,在教育界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其特点主要是: (1)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并以词法为主,详细讲解各类诃在句子中的形态变化和语法作用,句法往往比较简单,主要为词法服务o (2)划分词类主要依据形态变化,如果缺乏形态变化,就主要根据该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份或干脆依赖于意义。 (3)注重书面语分析,比较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口语中的变化o (4)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则被看做一种规范和标准,要求学习者予以遵守。 2描写语法,又叫“结构主义语法”。它是在对传纬语法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的创始人为瑞士看言学家索绪尔(Sausstue),经典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提出了一整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后来发展为三个分支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其中以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影响很大,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经典著作是语言论(1933),制订了描写语言结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方法。其特点主要是: (1)区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学要研究的是语言,而不研究言语;区分语言的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学家要关心的是共时的客观记录和描写,可以不考虑历史的因素。 (2)语言是一个严密的结构系统,语言学要重点研究语言结构内部各个成份之间的结构关系,提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两大结构关系。 (3)注意语言的特征,强调形式的描写与分析,提出根据“分布”来划分词类的标准。有意无意地排斥意义的作用。 (4)强调语言结构内部的层次,提出“直接成份分析法”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 3生成语法,又叫“转换语法”或“转换生成语法”。它是在对描写语法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创始人是美国的乔姆斯基(Chomsky),代表作是句法结构(1957)和句法理论要略(1965)。这一理论的提出被称为“语言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在几十年里进行过多次修正和补充。其特点主要是: (1)人脑好像一部电脑,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当输入一定的语言材料,它就会自动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统,然后用这套规则系统产生出无数新的合法的句子来。 (2)语言学家要研究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语法就是要对这种语言生成的能力进行描写。这种描写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即要探索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3)把语言结构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部分,并且找出从深层结构如何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以及制约转换的条件。 (4)建立起“语法规则系统”:基础部分的基本规则是“重写规则”,它包括“范畴部分”、“次范畴部分”以及“词库”。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用的是“转换规则”,对深层结构进行解释的是“语义规则”,对表层结构进行解释的是“语音规则”。 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语法理论层出不穷,除了以上所述最主要的几种之外,近期还有系统功能语法、格语法、切夫语法、蒙太古语法、关系语法、接口语法等等。 (二)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不同的语法学类型 1、教学语法,又称学校语法。是指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语法,例如中学教学语法暂拟系统。一般采用比较传统的说法,采用比较成熟、比较公认的观点,在教育界影响相当大。由于只讲规范性的规则,因而不大重视自然语言,有时候不免显得有些粗疏。由于往往不考虑语言的演变,因此有的规定显得比较保守,有经院式的倾向。由于主要追求实用价值,所以缺乏理论的深度。 2、理论语法,又称专家语法。指语法学家的专门研究,例如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朱德熙的语法讲义o它往往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针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的探讨,着力于创建新的语法理论和新的语法体系,所以常常有新的见解,尽管有的还不太成熟,但是学术性比较强。某些成果在得到语言学界公认以后,就可能被吸收到教学语法里来。但是这往往只是一家之说,大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由于众说纷纭,很难有一致的看法,所以一般只在大学里讲授。 3、习惯语法,又称参考语法。主要研究习惯性用法,对语法问题做详尽、细致的描写,比较注重自然语言,特别是口语,所以有关成果不能直接作教材,但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三、语法的基本特征 (一)抽象性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则系统,它是将各种语法单位连接起来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符号序列的手段。它虽然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词语以及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符号序列中,但具体的,词语形体和意义,对语言规则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语法规则是对无限数量的语言事实中存在的语法单位、结构以及内在关系、功能等的类的概括,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对每个使用者来说,语言符号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系统,各种语言单位也同样有惊人的数量,甚至是无限的,如短语、句子。但将语法基本单位组织起来并产生各种结构的规则却是有限的,语法就是通过其自身的抽象性解决表达单位的无限性与规则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的。我们先来看下面这样一个事例。 现代汉语中可以组织成这样的句子: 李冰把花瓶打破了。 猫把老鼠赶跑了。 小妹把衣服弄脏了。 老师把作业本发下来了。 他们把侵略者打败了。 太阳将花儿晒蔫了。 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造下去,数量是难以估量的。但这类结构内在的规则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句子都是主语(名词性)+谓语(谓词性),谓语由状语+动词+补语构成,状语由介词“把”(将)+名词构成。从上面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看到语法规则抽象性的具体表现:一是语法单位具有抽象性。能置入结构中“主语”位置上的可以有很多词语,无论其实际对象和意义如何,但它们在下面这样几个方面是具有相同点的,即它们都能受数量词修饰,都能与介词构成介词短语,能够做主语或宾语,一般可以是动作的施事或受事等等。能够置入其中“名词”位置上的词语也同样具有上述特征。但能置人其中“动词”位置上的词语则完全不同了,无论其动作类型和意义如何,这样几个特点则是必须具有的:能受状语的修饰或限制,能够重叠,能够陈述施事或支配受事等等。很显然,从词语角度上看,能够进入以上两个成分位置上的词是很多的,可以分别归纳为两个数量巨大的聚合体。但从语法特征上看,我们只需将它们分别归纳成两个类别就可以了,即我们熟知的名词和动词。二是语法关系具有抽象性。上述数量无限、表达力丰富的具体结构体从形体和表达作用来看,都是各有千秋、不可替代的,但将词语组织起来的结构手段和关系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上面所提到的。 语法的抽象性是任何一种语言都同样存在的特点。它的存在首先将语言中复杂而繁多的单位纳入到相应的结构点上并由此构成关系简练、功能强大的结构网络。同时正由于语法规则的抽象性,使得学习者能够由简驭繁,只需掌握有限的结构关系,便能从容地驾驭复杂的语言及表达。也正因为语法的抽象性,决定了我们在对语法现象进行研究时,不必过多地考虑结构成分个体的差异特征,而可以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规则的共同性和抽象的语法格式上。语法的抽象性就像象棋走法一样,规则虽然不多,但运用这些有限法则却能走出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棋局。 (二)递归性 “递归性”原为一个数学概念,是指同一个规则可以在不同的数学运算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属性。这一特性同样存在于语言系统中,这就是:同一个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反复使用,从而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在理论上说,可以构造出长度无跟、数量无穷的语法结构来。语法规则的这一属性就叫语法的递归性。语法的递归性实际上是语法抽象性在语法组合层面的另一个具体表现。 从上面的讨论可知,任何一种语言里,语法规则的数量都是有限的,而实际表达内容却是丰富复杂的,我们不可能在表达任何一个句子时都运用不同的语法结构,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增加新的语法关系。这就要求每一种语法关系都必须具有能够重复使用、不断嵌套的能力,因此,语法规则的递归性使得人们运用数量有限的规则创造出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表达形式有了可能。如:“电影真好看”的基础结构是:主语+谓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规则组装出很多复杂的单位: 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小敏知道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我听说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老师不相信我听说过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递归性并不神秘,它虽然是语法规则的潜在特性,更多的时候隐性地制约着语言单位的组合、变化,但生活中我们也会直接自觉地利用这一属性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一些儿歌就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来拼合句子,用同一个或相类的结构串联出几个小句,用来训练语言、增加游戏乐趣。如: (1)鸦鹊鹊,肚下白,打下请老伯,老伯耳朵聋;请裁缝,裁缝手脚慢;请老板,老板心肠黑;请菩萨,菩萨心眼偏;请神仙,神仙要猜拳;请和尚,和尚不睁眼 (2)懒汉懒,织毛毯。毛毯织不齐,就去学编篱。编篱编不紧,就去学磨粉。磨粉磨不细,就去学唱戏。唱戏不入调,就去学抬轿。抬轿走得慢。只好吃白饭。 白饭吃不成,只好苦一生。 (三)生成性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采。这就表现为语法无限的生成性。 语法规则的生成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如:我买书。他买书。他买花了。小王打扫屋子了。第一句“我买书”中间的每一项都可以被同类的词语进行替换,从第二句到第三句递增替换了其中的词汇项,第四句“小王打扫屋子了”已经把原句的每一项全部替换完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我”跟“买书”,这两部分之间首先构成了一个主谓结构,“买”跟“书”构成述宾关系。考察其他格式,也可以作类似的分析。这说明从“我买书”等格式中可以抽象出一个公式来:“主谓(述宾)”。词语跟词语发生横向的结构关系,这就叫做“组合关系”。 第二,“我”可以被“他”或者其他的词语,比如“爸爸”、“叔叔”等来替代,“买”可以被“借”、“卖”等来替代,“书”可以被“花”、“屋子”等词语来替代能在某一位置上相互替换的词语,语法功能可能相同,即属于同一类,这种同类项的替换说明:可以相互替换的词语语法功能如果相同,它们就形成了某种类聚,这就叫做“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法规律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不同的组合关系,决定了句法结构的类型,例如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等;不同的聚合关系,决定了语法单位的功能类型,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四)系统性 语法是一个严密的立体的开放的系统网络。所谓“严密”,是指系统的内部是相互制约的,要受到一定的规则的支配,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所谓“立体”,是指语法系统包括了句法结构、语法意义、语言运用这三个交叉的不同平面。所谓“开放”,是指语法系统是发展变化的,一直在不断地自我完善,旧的成份被逐渐淘汰,新的因素在不断产生。语法系统内部又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例如:语素系统、词类系统、短语系统、句子系统、句群系统。每个子系统可能由若干个孙系统构成,例如句子系统内部可以分为单句系统、复句系统,等等,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网络。 (五)民族性 语言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而且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即语言的民族性。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看法,似乎汉语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言,它根本就没有什么语法,完全依靠“意合”就可以把词语组合起来表达思想。这种观点非常有害,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会误人子弟。实际上持这种说法的人正是戴着印欧语法的有色眼镜来看汉语,以为汉语没有像英语、俄语那样明显的形态变化,也就没有语法了。其实,汉语的语法不是没有,而是比较隐蔽。印欧语的语法就好像一条基本上在地面上流着的明河,人们可以一目了然;汉语语法却不然,它就像一条基本上在地底下流着的暗河,虽然有时候也会冒出几个泉眼,有时候也会有一小段明河,但是总的来讲,它是相当隐蔽的。我们要认识它,要发现它,就必须借助于更加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四、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语言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多种多样,重要的有:形态变化、词序变化、虚词不达意运用等等。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语。前者一般称之为“综合性语言”后者一般称之为“分析性语言”。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只是各自的取舍不同,表现的特点不同c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其他语言,特别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其最根本的总特点就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结构”,词序一变化,“动词+名词就构成了“述宾结构”,“形容词+名词”就构成了偏正结构。例如: (1)我们理解(主谓关系)理解我们(述宾关系) (2)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又如“形容词+动词”构成偏正结构,反过来“动词+形容词”就构成了“述补结构”。例如: (3)紧握(偏正关系)握紧(述补关系) (4)快走(偏正关系)走快(述补关系) 关于语序变化这一语法手段,有几点需要说明: 1、所谓的词序不同实际上有三类不同层面的情况: 第一,语用的语序变化:这是在语言交际使用时出现的临时性的移位,实际上语法结构关系没有变化,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义也没有区别,只是增加了一些“追加”、补充”语用上的色彩,这属于句子的一种动态变化。例如: (1)你快走吧!快走吧,你! (2)这孩子真聪明!真聪明,这孩子! (3)他也许已经去日本了。他已经去日本了,也许。 (4)看你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话都说不出来了,看你气得。 第二,语义的语序变化:词语的次序替换,虽然没有引起语法结构关系的变化,但是语义却有明显的不同。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属于词汇改换上的变化,因为语法结构关系没有变,但是实际上由于A和B词语位置的改换,它们在句法结构中的角色关系发生了变化。例如: (1)猫捉老鼠。老鼠捉猫。 (2)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3)他们班不都是中国人。他们班都不是中国人。 (4)他很不客气。他不很客气。 例(1)“猫捉老鼠”中的“猫”是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老鼠”是动作的接受者(受事),而在“老鼠捉猫”中,“老鼠”变成了“施事”,“猫”成了“受事”。因而这种语序的变化从本质上讲也是属于语法范畴的。 第三,语法的语序变化:词语次序变化了,语法结构关系也随改变,语义也跟着产生变化。这才真正属于语法上的语序变化。 2、语法上语序的变化,有时基本意思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异,这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例如: (1)人来了。来人了。 (2)二十岁才结婚。结婚才二十岁。 第(1)例前句出现在主语位置的“人”是已知信息,表示说话人跟听话人,心里都明白指的是谁;后句出现在宾语位置的“人”则是一个新的信息,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不清楚的对象,代表“不速之客”。第(2)例前句意思是二十岁结婚已经晚了,说话人心目中似乎应该更早一些结婚才对;后句意思是二十岁结婚太早了,说话人心目中结婚应该比这个年龄晚一些。 (二)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重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语法结构,有或者没有这个虚词,结构关系以及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 (1)爸爸妈妈爸爸的妈妈 生物历史生物的历史 (2)鲁迅先生鲁迅的先生 他们部队他们的部队 (3)修改书稿修改的书稿 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结构助词“的”,第(1)例前后两个词是联合关系,第(2)例是同位关系,第(3)例是述宾关系;但是当中间加上“的”以后,就都变成偏正结构了。语义的变化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2、某些语法结构,添加了某个虚词以后,虽然语法结构关系没有改变,但是对语义的影响却十分大。例如: (1)美国朋友美国的朋友 诗人风度诗人的风度 (2)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 上海宾馆上海的宾馆 (3)十斤鲤鱼十斤的鲤鱼 二十支香烟二十支的香烟以上所有的例子,无论有没有结构助词“的”,前后两个词都构成偏正结构,但是,语义却很不相同。“美国朋友”是指美国人,而“美国的朋友”却一定不是美国人。“北京大学”是指以“北京”命名的一所大学,而“北京的大学”指的是北京所有的大学。“十斤鲤鱼”指鲤鱼大大小小一共有十斤,“十斤的鲤鱼”是指十斤一条的鲤鱼。可见,有“的”没“的”结构虽然不变,意义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3某些语法结构,加虚词或者不加虚词,结构关系以及语义关系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但是,如果仔细体会,也会发现其在语用意义上的差异。例如: (1)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 木头椅子木头的椅子 (2)漂亮衣服漂亮的衣服 典型事例典型的事例无论加不加结构助词“的”,它们都是偏正结构,前后是修饰关系,所表示的语义也基本相同。但是,这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加了“的”以后,有强调分类的作用,表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不是美国的或别的国家的文化;这是“漂亮的”衣服,而不是丑陋的衣服。 (三)汉语词类跟句法成份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份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大多是一对一,少数一对二。比如: 动词谓语 形容词定语 副词状语 名词主语或宾语,但是,在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份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除了副词只能作状语,属于一对一之外,其余的都是一对多,即一种词类可以作多种句法成份。例如: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主宾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以上划粗线的是表示该词类的主要功能,划细线的是次要功能,划虚线的是局部功能。如果跟印欧语作一个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印欧语的词类基本上届于“性格演员”,专门擅长于演某种角色,不能演其他角色;而汉语的词类则是“多功能演员”,除了主要扮演某种角色之外,还可以扮演其他多种角色。比如汉语的名词,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但是,它也可以充当其他成份: (1)木头椅子、石油工人、美国地理、农民住宅(作定语) (2)今天阴天、明天春节、你傻瓜、她四川人(作谓语) (3)历史地看问题、现在就出发、本能地跳了起来(作状语)同样,动词主要充当谓语,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动词可以充当其他成份: (1)游泳教练、毕业文凭、报名手续、化装舞会、节约标兵、申请报告(作定语) (2)走是可以的、他喜欢走、修理给他带来很多乐趣、他同意修理(作主语或宾语) (3)联合开发、公开宣布、同情地说、微笑地说(作状语)要特别注意的是,名词在作定语,或者动词在作主语、宾语的时候,它本身的词性并没有改变,名词还是名词,动词还是动词,不能因为充当了其他成份,就说在这里名词已经变为形容词了,或者说动词变为名词了。道理很简单,因为这里的名词仍保留着名词的功能特点,动词仍保留着动词的功能特点。 (四)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1、跟英语比较。英语的句子结构跟短语的结构有明显区别,英语句子的谓语部分都必须有一个限定动词,而短语里是不允许有限定动词的,如果要出现动词,就必须采用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的形式。例如: (1)He flies a plane(他开飞机.) (2)To fly a plane is easy(开飞机容易。) (3)Flying a plane is easy(开飞机容易。)但是,汉语的动词在任何场合,它的形式都不变。因此从理论上讲,汉语的一个自由短语,给予它一定的语调,在某个特定语境里出现,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反过来,一个句子,如果去掉语调,脱离了语境,它就是一个短语。例如: (1)他走了。 (2)我知道他走了。例(1)和例(2)的“他走了”形式完全一样,但是,前者是一个句子;后者只是一个充当宾语的主谓短语。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只是结构形式基本一致,事实上,短语跟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粘着短语,即使给它语调也不能独立成句。 2、跟构词法比较。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汉语的多音节词主要是从短语的临时性组合发展而来的,所以词的结构跟短语的结构也大体一致。例如: 短语 单词 联合 哥哥弟弟 兄弟 偏正 牛皮鞋子 皮鞋 述宾 管理家务 管家 述补 说得明白 说明主谓 国家经营 国营构词法实际上还有一些短语结构中没有的结构类型,比如:重叠(爸爸、宝宝),添加“词头(阿姨、阿Q)、“词尾”(桌子、石头、花儿),以及“正偏”(肉松、菜干)、“量补(房间、花朵)等。由于复合词的结构和短语结构基本一致,有时候,词跟短语的界限就不大分得清楚。例如: 洗澡洗个热水澡 理发理个短发 革命革你的老命 鞠躬鞠个九十度的躬 提高提得高提不高 打倒打得倒打不倒 放大放得大放不大 改正改得正改不正这类介于单词跟短语之间的“过渡地带”的情况,就叫做“离合词”:合拢的时候是单词,分离的时候是短语:汉语语法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特点之外,还有一些特点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量词”的大量使用、形形色色重叠的语法手段等等。 练习题 一、如何理解语法的抽象性、生成性? 二、汉语语法的民族性表现在哪里? 三、什么叫语法上的“递归性”?请举例说明。 四、什么叫“组合关系”?什么叫“聚合关系”?试举例说明。 五、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四个主要特点。 六、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 思考题 一、有人说,汉语没有语法只有修辞,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二、有人认为:汉语语法是一种“意合语法”,谈谈你的看法。 三、关于汉语语法总特点的流行说法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第二节 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一、教学要点、难点:了解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掌握实词十个词类和虚词四个词类的特点,能够运用功能少析法来确定每个词的词性。二、节所需课时:三、教学步骤及内容: 词类专指词的语法类别,不同的词类在形态、意义和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特点。划分词类弘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的构造规则。例如: 国家独立经济发展这两个语言单位分别由两个词构成,要是没有词类的知识,就难以说清它们的构造规则。如果知道“国家”和“经济”是名词,“独立”和“发展”是动词,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规则:“名词+动词”,可以构成主谓短语。如果把前后两个词的位置交换一下,变成“动词+名词”的构造,它们的结构就不完全一样了:“独立国家是偏正短语,“发展经济”是述宾短语。要说明本来相同的结构中两个词交换了位置后结构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也需要词类的知识。因为“独立”是不及物动词,跟后面的名词不能构成述宾关系,只能是偏正关系:而发展”是及物动词,可以后加名词构成述宾短语。一、词类及其划分标准 划分词类的标准一般认为有三个: 第一,形态标准。这应该是最简单、最明显,也最可靠的标准。在一些形态丰富的语言里,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往往由词法上的形式来表示,这就叫做形态,它包括: 1、形态标志。比如在俄语里,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可以通过这个词的词尾标示出来,这是形态标志。俄语实词类的形态标志,即词尾主要有: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2形态变化。不同词类的词有不同的咸系统的词尾变化,这叫形态变化。比如英语,大多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在单数形式后面加上s或es,例如: book-ks class-classes形容词的比较级是在原式后面加上er或者在原式前面出现单词more。例如: great-greater beautiful-more beautiful 汉语则无论是形态标志还是形态变化都比较少,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词有形态标志,如以后缀“子、儿、头、者、-家、-机、们、-性”等结尾的词是名词,以后缀“化”结尾的词是动词,如:绿化、腐化、神化、美化、恶化、标准化、军事化、商业化、大众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等。以前缀“可”开头的词多为形容词,如:可笑、可爱、可恨、可悲、可恶、可耻、可怕、可观等。但问题是极大多数的词没有这类标志。 汉语的形态变化也很少,比如名词可以后加“们”表示不定量的复数,但不是所有名词都能加,只有指人名词可以加,而且常常还可以不加仍然表示复数;动词加“了、着、过”等表示时态,但也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时态助词。双音节形容词可以按照AABB方式重叠,例如:漂漂亮亮、大大方方、千干净净、清清楚楚;但是还有许多形容词不能重叠,例如:美丽、庄严、精良、严肃;也有的形容词则按照ABAB方式重叠,例如:雪白雪白、火红火红、笔直笔直、冰冷冰冷。 这些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虽然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一些帮助,但是由于缺乏普遍性,也没有强制性,所以只能够作为参考标准。 第二,意义标准。词语,特别是实词,都是有意义的,这些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快捷地确定一个词的词性。因为相同词类的词往往具有相类似的语义特征,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辨别词性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词的意义。比如一个词如果表示数目和次序,基本上可以断定它是数词;如果表示事物的名称,多数会看做名词;如果表示动作,一般会判定为动词;如果表示事物的性质,常会被看做形容词。再如当我们确定一个兼类词的词性时,也可以借助于词义,如“领导”有两个词性,指人时是名词,指行为是动词。但是,意义往往是模糊的,很难作为一种可以执行的可以操作的标准,这就好比说,大苹果可以出口,但是到底“大”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出口呢?因此真正执行起来,必须有一个严格的明确的标准。 意义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特别是意义相同或类似而句法作用不同时,意义反而会产生误导。例如“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表示“在短促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这两个词的意义几乎一样,如果只是根据这一点就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词类,那就错了。因为,“忽然”只能够作状语,而“突然”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他来得突然)、定语(突然事件),也可以受副词“很”的修饰(很突然):因此,“忽然”是副词,“突然”是形容词o意义上同类的,语法上不一定也同类,例如“金、银”和“铜、铁、锡”都表示金属,俗称“五金”,但它们却不是一个词类,在现代汉语中,“铜、铁、锡”可以单说,而“金、银”却不能单说,必须说成“金子、银子”;可以用数量短语去修饰“铜、铁、锡”,却不能直接修饰“金、银”c这说明金、银”是区别词,“铜、铁、锡”是名词。可见,意义只能是一种辅助标准。 第三,功能标准。所谓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即能够跟哪些词组合,不能跟哪些词组合。 组合能力首先指一个词能否与其他的词组合成短语,如果可以组合,以什么顺序组合,组合以后表示什么关系。如“好”可以跟“很”组合成“很好”,且组合的顺序固定,“很”在前,“好”在后。但“同学”就不能跟“很”组合,“很同学”、“同学很”都不成话;“同学”可以跟“好”组合,既可以说“好同学”,也可以说“同学好”,二者的顺序不同,代表的语法关系也不一样,前者是“好”修饰“同学”,为偏正短语;后者是“好”对“同学”进行陈述,为主谓短语。 组合能力也包括作句法成份的能力。所谓作句法成份的能力是指在句法结构中出现的位置,即能否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这六大成份中的一个或几个;如果能够作句法成份,那么还要看经常作什么成份,不能作什么成份。例如: 老师来了吗? 在这个句子中,“老师”是主语,“来”是谓语,可见它们都能作句法成份。“了”和“吗”都不是句法成份,在其他 的句子中也不能作句法成份。在能否作句法成份这一点上,“老师、来”和“了、吗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同样都能作句法成份,但经常作什么成份,也不一样。如“老师经常作主语作宾语,很少作谓语,不能作补语, 也不能受“不”的修饰;而“来”经常作谓语,作补语,很少作主语作宾语,可以受“不的修饰。 总而言之,汉语的词类划分,主要依靠功能标准,这是比较可靠、比较有效的标准。形态标准只能作为辅助标准,而且形态也只是语法功能的一种标志,说到底,还是功能在起决定性作用。意义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优先发挥作用。 二、汉语的词类体系 (一)实词与虚词 词类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汉语词类的第一层次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充当句法成份的词是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十类;不能充当句法成份的 词是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 实词和虚词除了能否充当句法成份外,还有如下一些差别: 1能否成句。 绝大部分实词都能单独成句,而虚词则一般不能。例如: (1)甲:他学习努力吗? 乙:努力。 (2)甲:谁? 乙:我。 (3)甲:走! 乙:不! “努力、谁、我、走、不”都是实词。 2,是否定位。 除了副词,绝大部分实词在跟其他词组合时所处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但虚词在与其他词组合时的位置则是确定的,有的只能在前,如“对于、自从、因为、虽然、即使”;有的只能在后,如“了、 着、呢”等。 3能否相互组合。 实词之间可以相互组合,如“一位教授、伟大祖国、没有发现”;但虚词只能跟实词组合,不能跟其他虚词组合。有的表面上看好像是两个虚词组合在一起,但实际上二者并没有直接的组合关系,如“他走了吗?的组合关系是“他走了吗?”而不是“他走了吗?”。 4类别是否开放。 实词的每一类中包含的成员数量都很大,难以穷尽地列举,这种类叫开放类,数词、量词和代词则比较特殊;而虚词每一类成员的个数都比较少,可以一一列举出来,这种类叫做封闭类。 5使用频率高低。 虚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因为它们主要起语法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虚词光有实词句子就组合不起来,特别像“的”、“了”、“着”、“地”、“和”、“把”这些虚词,而实词的使用频率就远远比不上虚词了。 (二)十四个词类 现代汉语的实词,在第二层次又可以分成四类: 1主体词:自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它们表达的意义比较具体,往往充当主要的句法成份,它们自相组合以及跟其他词类组合的能和最强,而且数量也最多。 2、数代词:包括数词、量词和代词,它们有特殊的作用,本身的独立性较差,如数词和量词一般都要结合在一起才能作句法成份,代词在语法功能上并不完全相同,分别依赖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3修饰词:包括副词和区别词,它们的功能单一,分别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4声音词:包括叹词和拟声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模拟声音,拟声词主要是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叹词主要是模拟人发出的表示感叹、应答或招呼的声音。 现代汉语的虚词,在第二层次也可以分成两类: 1关系词:包括介词和连词,主要起介绍和连接作用。介词把跟动作、形状等有关的对象介绍给动词、形容词,连词则把相关的词语连接起来。 2语助词:包括助词和语气词,助词内部情况比较复杂,表示某种特定的附加语法意义,语气词主要表示句子的各种不同的语气。 (三)体词与谓词 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虽然有差别,分属两类,但二者仍然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可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可以充当谓语,等等。二者跟名词形成明显对立,所以合称“谓词”;而名词以及跟名词功能相类似的人称代词、名量词则合称“体词”。某些词根据它们的共性,可以把它们归为一个类;但同时,任何一个词类的内部,成员之间在形态、意义和功能上都不可能是均匀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共性中具有各自的个性,根据这种个性,在大类之中还可以再分出小类来,这样,大小词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从而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比较严密的系统。三、主体词 (一) 名词 名词的语法峙点是: 大多可以受数量短浯的修饰。 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决不能作补语,除了少数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 不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不能重叠。 名词的特殊小类: 1、 方位词。方位词一般附着在其他名词之后,表示处所;有的也可以独立使用。方位词分为单纯方位词、合成方位词和特殊方位词三类。单纯方位词有14个:上、下、前、后、左、右、里、外、东、西、南、北、内、中。合成方位词有两类:一是在单纯方位词后边加上“边”、“面”、“头”构成;二是在单纯方位词前面加上“以”、“之”构成。 -边 -面 -头 以 之 上 上边 上面 上头 以上 之上 下 下边 下面 下头 以下 之下 前 前边 前面 前头 以前 之前 后 后边 后面 后头 以后 之后 左 左边 左面 右 右边 右面 里 里边 里面 里头 外 外边 外面 外头 以外 之外 东 东边 东面 东头 以东 之东 西 西边 西面 西头 以西 之西南 南边 南面 南头 以南 之南北 北边 北面 北头 以北 之北 内 以内 之内 中 之中单纯方位词单用,要对举时才行,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内有贤妻,外有好友”。由“边”、“面”、“头”构成的合成方位词可以独立使用,由“以”、“之”构成的合成方位词除了少数(以上、以下、以前、以后)可以独立使用外,一般必须跟名词组合成方位短语后才能使用。 特殊方位词,一是由单纯方位词相互组合而成,例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二是单纯方位词跟别的语素组合而成,例如: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当中、中间、其中、背后、跟前、面前、内部、外部;三是“边”、“面”“头跟别的语素组合而成,例如:这边、那边、旁边、这面、那面、对面、这头、那头。 2处所词。处所词有三小类: (1)能够独立使用的方位词。 (2)表示处所的名词,例如:附近、近处、远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周围等。 (3)表示地名、机构的名词,例如:亚洲、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商店、邮局等。 处所词的语法特点是:(1)能用在动词“在”、“到”或“往”的后面作宾语。(2)能用“哪儿”提问。(3)能用“这儿”、“那儿”指代。 表示地名、机构的名词具有二重性:既是一般名词,又是处所名词。例如“邮局有一辆车”,可以理解邮局这个机构拥有一辆车,也可以理解为邮局里停着一辆车。 3时间词。时间词有:现在、过去、将来、未来、现代、古代、从前、以前、以往、以后、今后、后来、最近、今年、去年、前年、明年、往年、今天、昨天、明天、后天、刚才、平时、平日、往常。时间词的语法特点是:(1)能用在动词“在”、“到”、“等到的后面作宾语。(2)能用“什么时候”提问。(3)能用“这个时候”、“那个时侯”指代。 (二)动词 动词的语法特点是: (1)主要作谓语。 (2)多数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 3)能受否定副词“不”修饰;除了心理动词,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4)多数动词能够重叠。 (5)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了”、“着”或“过”。 动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类,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能不能带宾语进行分类: (1)及物动词:只要能带宾语,不管带的是受事宾语、施事宾语还是处所宾语,都是及物动词。例如: 吃、喝、拿、摸、打:、来、去、走、坐、跑、取得、推广、发扬、选举、团结、修改、搜集、尊敬、服从、免得、惯于、进行、禁止、开展、受到、防止、觉得、感到、懒得、认为、以为、主张、打算、停止、继续、能够、可以、应该、愿意等。 于、值得等。 (2)不及物动词:不能带任何宾语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游行、呕吐、接吻、鼓掌、散步、迟到、转弯、奔跑、前进、起身、躲藏、发抖、休息、休养、生长、死亡、接头、恋爱、结婚、工作、开幕、奋斗、旅行、上学、考试、毕业、赛跑、生气、觉悟、咳嗽、流动、播音、失败、点名、充电、放假、睡觉、理发等。 有的动词只能带施事宾语或者处所宾语,只要带了宾语,就是及物动词,例如:“来了一个人”、“跑了一头牛”、“回广州”、“去北京”。有的动词不同的义项应该归人不同的小类,例如“她笑了”的“笑是“露出愉快的“表情”的意思,为不及物动词;“她笑你”的“笑”是“讥讽”的意思,属于及物动词。 2传统上,按照意义并且参考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入类: (”动作动词,例如:打、吃、走、说、保卫、打扫、调查、整理 (2)使令动词,例如:请、派、叫、逼、要求 (3)心理动词,例如:想、爱、恨、嫉妒、羡慕、了解、相信 (4)存现动词,例如:有、在、增加、减少 (5)趋向动词,例如:来、去、上来、下去、回来、过去 (6)能愿动词,例如:肯、敢、能、会、能够、可以 (7)判断动词,例如:是、如、叫、姓、等于 (8)形式动词,例如:加以、给以、予以、致以 3动词的特殊小类: (1)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有两个小类:单纯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单纯趋向动词主要是以下10个:“来、去”以及“上、下、进、出、回、过、起、开”o复合趋向动词由“来”、“去”分别与其他8个单纯趋向动词组合而成。 趋向动词的语法特点是常用在另一个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的趋向,例如:跑上、飞进、走回、越过、爬起、揭开、滑下来、撤出来、拿回去、接过去、散开去。但有的语义已经虚化,例如:唱起来、说下去。复合趋向 动词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例如:他回来了、我们马上上去。 (2)能愿动词。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语法特点是只能带动词性宾语,可以构成“不V不”格式。 A表示可能:能、可、会、能够、可能、可以 B表示必要:得、应、该、应该、应当 C表示意愿:愿、想、要、肯、敢 (三)形容词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是: 多数能够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的修饰。 常作谓语、定语和补语。 不能带宾语。 一部分形容词能够重叠。 形容词包括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1性质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指能够前加“很”的形容词,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要儿化,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是ABAABB,如“干净+干干净净”o例如:大、小、多、少、高、低、长、短、远、近、轻、重、快、慢、好、坏、对、错、冷、热、 新、旧、方、强壮、细致、干净、热闹、整齐、成熟、正确、美好、重要、辛苦: 2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由性质形容词加上表附加意义的语素构成,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因而前面不能再加“很”,使用时后面一般要加“的”。 状态形容词包括以下几小类: (1)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前面加一个表示程度的语素,例如: 雪白、血红、金黄、冰冷、冰凉、蜡黄、碧绿、漆黑、笔直、飞快、火热、通红、鲜红、煞白、湛蓝、死沉、稀烂、稀软、铁青、滚热、滚烫、崭新、溜圆、喷香。 (2)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后加两个重叠的后缀。例如: 清灵灵、慢腾腾、湿淋淋、黏糊糊、乱糟糟、红通通、绿油油、黑压压、香喷喷、甜滋滋、酸溜溜、冷冰冰、亮晶晶、赤裸裸、恶狠狠、懒洋洋、静悄悄、响当当、乱哄哄。 有的单音节名词加上重叠后缀也可以构成状态形容词。例如: 血淋淋、汗津津、水灵灵、毛茸茸、泪汪汪、雾蒙蒙、病歪歪。 (3)性质形容词(也有个别名词)后面加上三个非重叠音节,例如: 黑不溜秋、灰不溜丢、白不呲咧、花不棱登、滑不唧溜、酸不溜丢、苦不叽溜、美不滋儿、甜不丝儿、脏不拉叽、傻里呱叽、湿里呱叽、稀里糊涂、软里咕囊、黑咕隆冬。 (4)双音节形容词的一种贬义变式。例如: 马里马虎、邋里邋遢、流里流气、糊里糊涂。四、数代词 (一)数词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表示数目的是基数词,表示次序的是序数词。 1基数词。包括: (1)系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 (2)位数词:十、百、千、万、亿。 系数词可以单用表示十以内的数目,也可与位数词组合成复合基数词表示较大的数目,如:二十、三百、四千、五万、六亿。位数词一般不单用表示数目,只有当其前面的系数为“一”时,“一”有时可以省略,如:百岁老人、千年古树、万人大会。“十”既是系数词,如:十个人;又是位数词,如:三十。作为系数词,“十”只能与“万、亿”这两个位数词组合。 2序数词。现代汉语典型的序数词由系数词或复合基数词前加助词“第”构成,例如:第一、第二第十;第十一、第三十、第一百零一 此外还有以下两种表示次序的方式: (1)直接由基数词表示,例如:三层、五组、七行、八列、一百页、两千年,这时就可能有歧义,其中的数词既可以表示数目,也可以表示次序。 (2)也可用“甲、乙、丙、丁”等天干名称或“A、B、C、D”等英文字母来表示次序。 (二)量词 量词的语法特点是不单独使用,而是先跟数词组合成为数量短语,或者跟指示代词组成指量短语。量词包括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1名量词。名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包括以下几类: (1)个体量词。主要指称单个事物,例如:个、位、只、头、口、匹、件、条、枝、根、颗、块、枚、张、面、本、台、架、座、辆、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