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人民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一)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2685332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人民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一)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届人民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一)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届人民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一)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梁启超说:“共和政治的上台,全在国民。非国民经过一番大觉悟大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发生;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维持。”这说明()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解析】选B。“非国民经过一番大觉悟大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发生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维持”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众的觉悟不够,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B正确。2.蔡元培说:“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理念()A. 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B. 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C. 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解析】选C。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就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A错误,“囊括大典,同罗众家”说明中西并包,并没有彻底否认中学,B错误;材料强调兼容的同时,更突出“自由之通则”,目的是推动新思想的传播,C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蔡元培1917年始任北大校长,D错误。3 .(2015达州模拟)李大钊在1916年的民葬与政治一文中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这表明李大钊主要意在()A.反对专制统治B.实现民主政治C.倡导民主自由D.宣传民主科学【解析】选B。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政体,李大钊为维护民主政治,发表这篇文章,其主要意在实现民主政治,故B正确。4 .(2016武汉调研)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这体现了作者()A. 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B. 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C. 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凡合乎平等自由的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体现出了陈独秀对自由平等价值观的认识,故B正确。5.(2016包头模拟)”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材料中评价的事件是()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可知,该事件已经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故C正确。【拓展延伸】孔子及儒家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1)陈独秀等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2)在当时“尊孔复古”逆流下,提倡“打倒孔家店”是必要的,但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又是不妥的,它忽视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对后来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6.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A. 借助进化论宣传改革思想B. 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C. 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D.提倡科学,反对专制【解析】选B。新青年的上述内容主要是把反对迷信和封建作为主要内容,与本题的关键信息“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观点”相对照,B正确。7. 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C.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D. 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解析】选C。依据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由此可知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C正确。8.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提倡民主科学B.提倡新道德C.提倡新文学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系不大,A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B正确;提倡新文学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与题目不符,C错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D错误。【加固训练】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A. 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B. 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C. 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科学一词出现913次,而民主305次”可知新文化运动此时更认可科学而非民主共和,反映出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用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A正确。9.(2016长春模拟)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选D。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故A错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故B错误;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故C错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D正确。10.1919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B. 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C.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D. 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解析】选A。主张德先生和赛先生说明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说明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故A正确。11.(2016桂林模拟)“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据此材料推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 它主要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B. 当时的社会现实主要是指政府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C. 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D.它出现的背景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C。材料中“辛亥革命后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指引的是辛亥革命,故A错误;政府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故C正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君主专制,并没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故D错误。12.1920年,陈独秀在读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析】选C。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1920年”“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相符,C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材料二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摘录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10分)(2) 依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以评价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派为例,谈谈你对评价文化派别的认识。(20分)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材料一中“适合国情”有出路”装扮封建文化提供理论依据”等信息,联系所学,可以辩证地从减少阻力、指导变法、中西结合等角度具体归纳。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只讲历史的评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把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即可;第二问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进行客观地表述。答案:(1)特点:托古改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4分)影响: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托古改制思想一方面减弱了顽固势力的阻挠,促进西学的传播;(2分)另一方面指导了维新变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2分)同时从国情出发,探寻中学与西学相结合的道路,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2分)(2)举例:新文化派主张中西方文化是“古今之别”,学理上强调“文化的时代性”。(2分)在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的背景下;(3分)新文化派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批判封建文化;(4分)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3分)由于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对文化民族性的忽略,不仅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不利于新文化的生成。(4分)认识:要坚持历史的评价与学理的评价相结合。(2分)更要坚持历史的评价为主。(2分)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现代的文白之争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事件。就语言发展的方向来看,近代文白之争的对错是清楚的;而就其所牵涉到的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看,其对错又值得思考。正方反方梁启超:“今人文字与语言离,其利病既屡言之矣。今人出话,皆用今语,而卜笔必效占言,故妇孺农氓(田民),靡不以读书为难事,而水浒二国红楼之类,读者反多于六经。”陈独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林纾:“且使人读古子者,须读其原书耶?抑凭讲师之一二语,即算为古子冷读原书,则又不能全废古文矣。”“古文者,白话之根柢,无占文安有白话?”姚鹏图:“鄙人近年皆用白话体裁然总不如文话之简捷易明,往往累牍连篇,笔不及挥,不过抵文话数十字、数句之用。”你赞成材料中“文白之争”哪一方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22分)【解析】赞同推广使用白话文的观点,结合白话文易于理解能够促进文化知识普及、文言文晦涩难懂阻碍文化普及和文言文是传统文化代表遭到新文化运动批判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赞同反对全盘否定文言文,主张保留文言文,从文言文自身的优美性、文言文在中国长期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示例一:观点:赞成正方,主张推广使用白话文。(4分)理由:中国社会日常交往多使用白话,而书面用语以文言为主,形成了文言文与白话文分离的状态;文言文的复杂阻碍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以及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追求思想的解放,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必须要否定文言文,倡导使用白话文。(18分)示例二:观点:赞成反方,反对全盘否定文言文,主张保留文言文。(4分)理由:文言是白话的基础,文言作为一种有特色的书面用语,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白话在其初期,无论是词汇的丰富性还是表达形式的成熟、优美都还无法与文言相比;在中国长期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文言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废弃文言,必然导致传统文化的断绝。(18分)示例三:观点:综合上述两种说法,辩证地表述。(22分)|古今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一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一韩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一一朱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一一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一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一-刘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办轼鸟欲高H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一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儿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曷冗熟读唐诗二日首,小公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一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建小R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办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蒲松龄声明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