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229928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作者:徐富明 安 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匡962更新时间:9/24/2005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 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岀了切实可行 的师资培训方案。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岀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or,1976 ; Berman ,1977)。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岀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岀,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辛涛等,1994 ; 俞国良等,1995 ; 李荟等,1998 ;李晔等,2000 ;等)。 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岀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岀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综合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行为及学生成就的关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行为表现 , 而这种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 , 最后影响其 成就。 Armor 等 (1976) 在对洛杉矶市的学校所开展的“喜爱的阅读活动”进行评价时得出了教师的 自我效能感越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提高得越快的结果。 Berman 等(1977) 在一项中小学教育评 价的调查中发现 , 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就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Gibson 等(1984) 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中发现 ,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 堂上对教学活动的投入和关注比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要多,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将较多的时间消耗在教学之外。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注意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指导 , 不易受个别学生捣 乱的影响 , 因而较能自如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很容易受到干扰 , 花过多的时 间来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从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 , 对困难的处理显得呆板 ,因而不能很好地 完成教学计划。 Ashton 等 (1986) 的研究也发现 , 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一般回避安排他们认为是超过 自己能力的教学活动。他们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 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参考资料。Woolfolk & Hoy(1990) 指出,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比低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控制中更易采取民主的态度 , 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 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我国学者李晔等 (2000) 的研究发现 :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在课堂时间的 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 且均是自我效 能感高的教师的教学表现及效果更好。另外, 台湾学者孙志麟 (1996) 的研究也发现 ,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班级管理取向有关。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具有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识和自主取向的动机信念; 而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则具有监控取向的控制意识和控制取向的动机信念。可见 ,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 是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 , 而且是影响教师教学表现及学生学习表现的中介变量。三、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 可以把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 ) 个人因素。性别、学历、教龄、教学能力、人格特质等因素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的个 人因素。辛涛等 (1994) 的研究发现 , 学历因素是独立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唯一教师特征变量, 即那些学历较高的教师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 ,他们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教好任何学生。 俞国良等 (1995) 探讨了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和影响因素 , 认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 心理结构 , 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 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该研究表明教龄因素对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有不同的影响。随着教龄的增加, 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呈下降趋势 ,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表现出上升的倾向。 Riggs & Enochs(1989) 认为教师本身能力不足是造 成教师低效能感的主要原因。 高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上表现得驾轻就熟而能够自我肯定;反之, 低能力的教师则对教学充满不确定感、挫折和恐惧。( 二 ) 学校因素。学校氛围是影响教师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辛涛等(1994) 的研究发现 , 师生关系、 学校风气和教育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等三因素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独立的、显著的 影响; 而学校的支持系统和教育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则对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具有独立的、显著的 影响。 Ashton(1984) 认为学校气氛、教师士气或校长的领导风格等均足以决定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 低, 而且学校教学设备不足以及教师工作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Ashton 等(1983) , 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其自我效能感均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三 ) 社会因素。宏观上分析 , 社会结构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可能具有深远的影响。 Franklin (1989) 比较城市学校和市郊学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发现, 市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城市教师 ,尤其在克服学生家庭背景对教学影响的效能上 , 其差异更为明显。 可见, 社区特性会影响到教师自我效 能感的高低。台湾学者王受荣 (1992) 的研究指出 : 政府措施与大众传媒、薪资待遇、职业声望及社会 肯定等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社会因素。 此?,有关社会对教师与学习者的文化信念 , 以及对教 育角色的知觉等 , 可能也会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Dembo & Gibson(1985) 认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以及与学校沟通的方式, 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 而且也会间接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家长对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漠不 关心或不参与学校举办的诸如家长会等活动,教师往往会产生挫折感 , 进而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总之, 学生家庭的社会背景以及家长管教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策 既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成长, 那么, 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理应成为教师教育和师资培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传统的师资培训模式过分注重对教师专业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以及职业道德的说教, 相对忽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信念的培养 ,致使我国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欠缺。 因此, 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师研究 成果和师资培训经验 ,结合我国的相关研究和教育实际 , 提出旨在提高我国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无 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 ) 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我国学者申继亮等于1985 年提出的 , 它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教学能力的诸成分中,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最高级的成分,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执行者,而且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教师 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辛涛等(1997)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其教学监控能力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Riggs & Enochs(1989)也认为,教师本身能力不足是造成教师低效能的主要原因。因 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必将有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其中,在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中,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为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是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教师的反省思考能力已被一再证明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Posner ,1989 ; 林崇德,1995)。因此,应加强教师反省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在教学之前、中、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监控理解,从而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二) 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信念。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又对教师行为和学生成就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信念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当务之急。为此,可在师资培训时进行教师自我效能训练,帮助教师了解低效能的形成原因及其不利影响,增进教师对自我角色的定义和教学责任感,借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例如,可采用团体归因训练方法,组织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起讨论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讨论教师在文化传递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引导教师检讨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对其做易控制、不稳定的因素归因,帮助教师坚定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决定性价值,坚定自己有教育好儿童的能力,以此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三)健全教师评价反馈系统。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一个完整的教师评价系统包括:1.建立评价标准。2.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3.提岀教学改进建议。以往教师评价 的反馈力度不够且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师评价反馈系统以协助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检讨和反省,提高教师改进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教师评价亦可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融为一体,将教师的效能信念纳入评价中,形成更为完整的反馈系统。例如,可借鉴Ashton (1984)所提岀的高低效能教师的特征来评价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各层面,(见表1),作为衡量教师胜任与否的重要指标。表1高、低效能教师的特征(Ashton 1984)项目高效能教师低效能教师个人成就感认为和学生一起活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认为自己对学生学习有正向作 用对教学感到挫折和沮丧对学生行为和成就的正向期望期望学生进步,而且往往能发现学生达成其期望预期学生失败,且对教学努力有负面影响,以及不良行为对学生学习的认为教师应负起学生学习责任认为学生应负起自身的学习责个人责任学生学习经验失败时,会检讨任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学生获得学生学习失败时,会从学生的更多帮助能力、家庭背景、动机或态度等因素来归因达成目标的策略为学生学习进行计划缺乏特定目标设定师生目标充满不确定性确立达成目标的有效教学策略缺乏计划教学策略正向的影响对教学、自身、学生感到愉快对教学有挫折感,常岀现沮丧对工作和学生有负面的情感控制感。深信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教学具有无力感师生共同的目标感师生共同参与,达成目标师生目标对立,而且关注焦点亦不一样民主式的决定允许学生参与有关达成目标和教师自行决定达成目标和学习学习策略的决定策略,不让学生参与(四)促进教师合作学习与经验交流。研究表明,合作学习与经验交流可大大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学经验的分享和进行合作学习 ,一方面可促进教学知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问题解决 能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会促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此外,为教师创设观察学习的机会和?肪?,使他们向专家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通过观察和模仿,亦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五)优化班级内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效能感,但我国现实的班级状况是规模过大 ,教师难以和每个学生建立起良好的 关系。研究表明,班级规模越小,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中介因素可能是小班教学有助于建立一对 一的师生关系并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使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得以提高。同 样,良好的生生关系亦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正如有的研究所指岀的,学生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自我效能的知觉。因此,教师致力于良好师生关系和班风的建立可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 六 ) 改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气候。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 , 要想真正提高教 师的自我效能感 , 必须消除那些降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因素。其中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气候的改 善尤为重要。一方面 , 全社会应真正树立起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的好风气。政府应下大力气抓教育 , 真 正视教育为百年大计之根本。同时应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 , 大众传媒也应担负起宣传教育 重要性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育无用论以及种种对教师的偏见 , 使广大教师没有后顾 之忧,从而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去;另一方面 ,校长领导方式和学校管理体制也应不断优化, 让教师充分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真正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同时 ,学校要建立开放学习的组 织文化 ,大力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此外, 学校、社会、家庭应形成教育的合力 ,共同配合广大一线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 惟其如此 ,才有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发展 , 并最终 体现于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黄巍.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育功效理论 J . 心理科学 ,1992 ,(1) .2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 J . 教育研究 ,1994 , (10) . 3 俞国良,辛涛,申继亮. 教师教学效能感 :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J . 心理学报 ,1995 , (5) .4 李荟,李茵, 申继亮.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研究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 (1) .5 辛涛,林崇德 ,申继亮.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教育观念的关系研究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2) .6 俞国良 ,罗晓路 . 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0 , (1) .7 李晔,刘华山 . 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J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 (1) .8 申继亮 ,辛涛. 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1995 , (1) .9 林进材 (台湾) . 教师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J . 教育资料文摘 ,1997 , (7) .10 Baudura ,A. (1997) ,Self - 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Psychologist ,Vol . 37 ,p. 122 - 147.11 Ashton ,P. T. (1985) ,Motivation and the teacher s sense of efficacy. In C. Ames C.&R. Ames ( Eds) ,Milieu (p. 141 - 174) .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s sense of efficacy and12 Newmann ,F.M. ,et al . (1989) . Organization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 62 , P. 221 - 238.13 Woolfolk ,A. E. , & Hoy ,W. K. (1990) . Prospective teacher beliefs about control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 82 ,p. 81 - 91.14 Gibson ,S. ,&Dembo ,M.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 76 ,p. 569 - 582.15 Guskey ,T. R. (1986) . Context variables that affect measures of teacher efficacy.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 81 ,p. 41 - 47.作者:徐富明 安连义 孙文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