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370571651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0806559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370571651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370571651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370571651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公司望洲岗42#住宅楼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本工程开工前,制定消除质量通病计划、措施,施工中对措施落实情况有检查记录,竣工验收前,对该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效果有检查验收记录。2、主体结构质量验收合格、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检验资料齐全;验收记录和检验资料中各方签字手续齐全。3、通病防治目标3.1、外墙表面平整,横竖线角顺直,无开裂、渗漏;窗台、窗楣、雨篷、阳台、压顶和突出腰线等部位流水坡度合理,滴水做法正确。3.2、内墙抹灰及顶棚抹灰粘结牢固、表面平整,无空鼓、开裂,无爆灰;室内找方,标高严格控制。3.3、楼地面平整、无倒泛水;板块面层无空鼓、裂破;各类现浇整体面层无开裂、空鼓、脱皮、起砂等现象;楼梯踏步高度、宽度一致,梯井滴水、拦水做法正确。3.4、厕浴间、厨房等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泛水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坡向正确,无积水渗漏。3.5、门窗材质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扇、框无变形、翘曲;安装质量符合规范要求,门窗开启灵活、开向正确、关闭严密;五金配件齐全,外门窗框周边打密封胶整齐美观、封闭严密。3.6、屋面防水、保温层采用的材料及其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a、屋面坡度正确,排水通畅,无积水渗漏。b、水落口及突出屋面设施与屋面连接牢靠、做法符合设计要求、封固严密。c、屋面刚性防水屋分隔缝留设正确,密封材料嵌填密实,粘结牢固;表面应平整、无起壳、起砂和开裂。d、瓦屋面的基层平整牢固,瓦片排列整齐平直,搭接合理,接缝严密,没有残缺瓦片。3.7、管道安装牢固顺直、坡向正确,接口严密;伸缩节安装符合规范要求,检查口按规范要求留设,管道无堵塞、渗漏穿楼板管道周边灌缝及防水处理符合规范要求。3.8、电气、设备安装牢固、整齐,位置正确,管盒到位,护口齐全;线路连接正确,选材符合要求。4、质量通病防治措施4.1、柱模板缺陷4.1.1、现象炸模,造成断面尺寸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柱身扭曲。4.1.2、原因分析柱箍间距太大或不牢,或木模钉子被混凝土侧压力拔出。板缝不严密。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方,钢筋偏移未扳正就套柱模。柱模未保护好,支模前已歪扭,未整修好就使用。模板两侧松紧不一。模板上有混凝土残渣,未很好清理,或拆模时间过早。4.1.3、防治措施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柱子底部应做小方盘模板,或以钢筋角钢焊成柱断面外包框,保证底部位置准确。成排柱模支撑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各根柱模。柱距不大时,相互间应用剪刀撑及水平撑搭牢。柱距较大时,各柱单独拉四面斜撑,保证柱子位置准确。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柱模外面每隔80-120cm应加设牢固的柱箍,防止炸模。4.2、板模板缺陷4.2.1、现象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采用木模板时梁边模板嵌入梁内不易折除。4.2.2、原因分析板搁栅用料较小,造成挠度过大。板下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沉,板模下挠。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将板模板铺钉在梁侧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模内,浇筑混凝土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也略有外胀,造成边缘一块模板嵌牢在混凝土内。4.2.3、防治措施楼板模板下支承料或桁架支架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木模板板模与梁模连接处,板模应拼铺到梁侧模外口齐平,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以便于拆除。4.3、楼梯模板缺陷4.3.1、现象: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4.3.2、原因分析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拼,楼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易形成接缝不严密,造成跑浆。底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4.3.3、防治措施侧帮在梯段可用模板以2mm厚薄钢模板和8号槽钢点焊连接成型,每步两块侧帮必须对称使用,侧帮与楼梯立帮用U形卡连结。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若支撑杆细长比过大,应加剪刀撑撑牢。4.4、墙模板缺陷4.4.1、现象炸模、倾斜变形。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墙角模板拆不出。4.4.2、原因分析模板事先未作出排板设计,未绘排列图,相邻模板未设置围檩或间距过大,对拉螺栓选用过小或未拧紧。墙根未设导墙,模板根据部不平,缝隙过大。木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没有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以致混凝土浇筑时炸模(或因选用的对拉螺栓直径太小,不能承受混凝土侧压力而被拉断)。模板间支撑方法不当,如只有水平支撑。混凝土浇筑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柝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后被雨水冲走。4.4.3、防治措施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有几道混凝土墙时,除顶部设通长连接木方定位外,相互间均应用剪刀撑撑牢。墙身中间应用对拉螺栓拉紧,模板两侧以连杆增强刚度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炸模。两片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牢,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通俗允许范围内。模板面应涂刷隔离剂。墙根按墙厚度先灌筑15-20cm高的导墙作根部模板支撑,模板上口应用扁钢封口,拼装时,钢模板上端边肋要加工两个缺口,将两块模板的缺口对齐,板条放入缺口内,用U形卡卡紧。4.5、箍筋不规方4.5.1、现象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成9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4.5.2、原因分析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4.5.3、预防措施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确(参见 “成型尺寸不准”部分内容);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4.6、成型尺寸不准4.6.1、现象钢筋长度和弯曲角度不符合图纸要求。4.6.2、原因分析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4.6.3、预防措施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根据本单位设备情况和传统操作经验,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配料时考虑周到;为了画线简单和操作可靠,要根据实际成型条件(弯曲类型和相应的下料调整值、弯曲处曲率半径、扳距等),制定一套画线方法;以及操作时搭板子的位置规定备用。画弯曲钢筋分段尺寸时,将不同角度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在弯曲操作方向相反一侧长度内扣除,画上分段尺寸线;形状对称的钢筋,画线要从钢筋的中心点开始,向两边分画。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对于形状比较复杂的钢筋,如进行大批成型,最好先放出实样,并根据具体条件预先选择合适的操作参数(画线、扳距等),以作为示范。4.7、柱子外伸钢筋错位4.7.1、现象下柱外伸钢筋从柱顶甩出,由于位置偏离设计要求过大,与上柱钢筋搭接不上。4.7.2、原因分析钢筋安装后虽已自检合格,但由于固定钢筋措施不可靠,发生变位;浇筑混凝土时被振动器或其它操作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4.7.3、防治措施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安好,然后用样板、铁卡或木方卡好固定;浇筑混凝土前再复查一遍,如发生移位,则应校正后再浇筑混凝土。注意浇筑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浇筑过程中由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正。在靠紧搭不可能时,仍应使上柱钢筋保持设计位置,并采取垫筋焊接联系。4.8、露筋4.8.1、现象结构或构件拆模时发现混凝土表面有钢筋露出。4.8.2、原因分析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太稀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振捣混凝土时,振动器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或引起绑扣松散。4.8.3、防治措施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应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将垫块挤牢;严格检查钢筋的成型尺寸;模外绑扎钢筋骨架时,要控制好它的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灰浆堵抹;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点的,应沿周围敲开或凿掉,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为保证修复灰浆或砂浆与原混凝土接合可靠,原混凝土面要用水冲洗、用铁刷子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层、砂粒或残渣,并在表面保持湿润的情况下补修。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鉴定后,采取措施补救。将弯钩方向不对的钢筋拆掉,调准方向再绑。切忌不拆掉钢筋而硬将其拧转(因为这样做,不但会拧松绑扣,还可能导致整个骨架变形)。4.9、钢筋电弧焊在钢筋电弧焊接头中常见的焊接缺陷有两种,一种是外部缺陷,另一种是内部缺陷。有的缺陷既可能存在于外部,也可能存在于内部,例如气孔、裂纹等。下面介绍各种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4.9.1、尺寸偏差4.9.1.1、现象搭接长度不足。接头处钢筋轴线弯折和偏移。焊缝尺寸不足或过大。4.9.1.2、原因分析焊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操作马虎;下料不准等。4.9.1.3、防治措施钢筋下料和组对应由专人进行,合格后方准焊接;焊接过程中应精心操作。4.9.2、焊缝成形不良4.9.2.1、现象焊缝表面凹凸不平,宽窄不匀。这种缺陷虽然对静载强度影响不大,但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对承受支载不利。4.9.2.2、原因分析焊工操作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格。4.9.2.3、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焊接参数;要求焊工精心操作。4.9.2.4、治理方法仔细清渣后精心补焊一层。4.9.3、咬边4.9.3.1、现象焊缝与钢筋交界处烧成缺口没有得到深化金属的补充,特别是直径较小钢筋的焊接及坡口立焊中,上钢筋很容易发生这种缺陷。4.9.3.2、原因分析焊接电流过大,电弧太长,或操作不熟练。4.9.3.3、防治措施选用合适的电流,避免电流过大,操作时电弧不能拉得过长,并控制好焊条的角度和运弧的方法。4.9.4、夹渣4.9.4.1、现象焊缝金属中存在块状或弥散状非金属夹渣物。4.9.4.2、原因分析产生夹渣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准备工作未做好或操作技术不熟练引起。如运条不当、焊接电流小、钝边大、坡口角度小、直径较粗等。夹渣也可能来自钢筋表面的铁锈、氧化皮、水泥浆等污物,或焊接熔渣渗入焊缝金属所致。在多层施焊时,熔渣没有清除干净,也会造成层间夹渣。4.9.4.3、防治措施采用焊接工艺性能良好的焊条,正确选择焊接电流,在坡口焊中宜选用直径3.2mm的焊条。焊接时必须将焊接区域内的脏物清除干净:多层施焊时,应层层清除熔渣。在搭接焊和帮条焊时,操作中应注意熔渣的流动方向,特别是采用酸性焊条时,必须合熔渣滞留在熔池后面;当熔池中的铁水和溶渣分离不清时,应适当将电弧拉长,利用电弧热量和吹力将熔渣吹到旁边或后边。焊接过程中发现钢筋上有污物或焊缝上有熔渣,焊到该处应将电弧适当拉长,并稍加停留,使该处熔化范围扩大,以把污物或熔渣再次熔化吹走,直至形成清亮溶池为止。4.10、混凝土麻面4.10.1、现象混凝土表现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4.10.2、原因分析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去,致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缝隙漏浆,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缝位置出现麻面。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4.10.3、防治措施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条、塑料条等堵严,防止漏浆。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麻面主要影响混凝土外观,对于表面不再装饰的部位应加以修补。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素浆或1:2水泥砂浆抹平。4.11、露筋4.11.1、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没有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4.11.2、原因分析混凝土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4.11.3、预防措施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整。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如设计图中没有注明时,可参照下表的要求执行。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项次项 目保护层厚度(mm)1墙和板厚度等于和小于100mm厚度大于100mm10152梁和柱受力钢筋箍筋和构造钢筋2515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一般每隔1米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钢筋较密集时,应选配适当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豆石混凝土浇筑。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米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补扣绑好。4.11.4、治理方法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湿润,再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剔除,冲刷干净湿润,用高一级的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4.12、蜂窝4.12.1、现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4.12.2、原因分析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混凝土离析。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4.12.3、预防措施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一般应按规定采用。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米。浇筑楼板混凝土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1米。如超过上述高度,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在竖向结构中(柱、板墙)浇筑混凝土,应采取下列措施;支模前应在边模板下口抹8cm宽找平层,找平层嵌入柱、板墙体不超过1cm,保证下口严密。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底部应先填以50-100mm与浇筑混凝土成份相同的水泥砂浆。砂浆应用铁锹入模,不得用半斗直接灌入模内。混凝土坍落度应严格控制,底层振捣应认真操作。柱子应分段浇筑,边长大于0.4m且无交叉箍筋时,每段高度不应大于3.5m。墙和隔墙应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应大于3m。采用竖向串筒送混凝土时,竖向结构浇筑段的高度可不加限制。柱断面在4040cm以内并有交叉箍筋时,应在柱模侧面开设不小于30cm高的孔洞,装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米。混凝土的振捣应分层捣固。浇筑层的厚度不得超过下表的数值。混凝土浇筑层的厚度项次捣实混凝土的方法浇筑层的厚度mm1插入式振捣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2表面振动200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任用半径的1.5倍;对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则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振捣器至今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结合良好,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平板振捣器在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5cm。混凝土浇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振捣时间与混凝土坍落度的振捣有效作用半径的关系参考下表。坍落度(CM)0-34-78-1213-1718-2020以上振捣时间(S)22-2817-2213-1710-137-105-7振捣有效作用半径(CM)2525-3030-3535-40合适的振捣时间也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呈水平状态,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充实。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如发现有模板走动,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4.12.4、治理方法混凝土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剔成喇叭口,外边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的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4.13、孔洞4.13.1、现象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4.13.2、原因分析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而形成孔洞。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4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而造成孔洞。混凝土中有泥块和杂物掺入,或将木块等大件料具打入混凝土中。不按规定下料,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板内,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不到,形成松散状态,以致出现特大蜂窝和孔洞。4.13.3、预防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如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浇筑混凝土时,可采用豆石混凝土浇筑,使混凝土充满模板,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预留孔洞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往往浇筑不满,振捣不实,应采取在侧面开口浇筑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浇筑,防止出现孔洞。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插入式振捣器应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成一定角度,约40-50。振捣器插点应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漏振。每次移动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R)的1.5倍。一般振捣棒的作用半径为30-40cm。振捣器操作时应快插慢拔。控制好下料。要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应不超过2米(浇筑板时为1米),大于2米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4.13.4.4、治理方法对混凝土孔洞的处理,通常要经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处理。如现浇混凝土梁柱的孔洞处理,应根据批准的补强方案,首先采取安全措施,在梁底用支撑支牢,然后将孔洞处不密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石子颗粒剔凿掉,要凿成斜形,避免有死角,以便浇筑混凝土。为使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应将剔凿好的孔洞用清水冲洗,或用钢丝刷仔细清刷,并充分湿润,保持湿润72h后,浇筑比原混凝土等级高一及的豆石混凝土。豆石混凝土水灰比可控制在0.5以内,并掺水泥用量万分之一的铝粉,采用小振捣棒分层仔细捣实,认真做好养护。有的孔洞在浇筑混凝土前要支牢模板,再浇筑混凝土,伸出结构面的混凝土影响装修时,可将伸出部分再剔掉。4.14、缝隙夹层4.14.1、现象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良。4.14.2、原因分析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浇筑时,捣实不够。浇筑大面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等杂物积存在混凝土表面,未认真检查清理,再次浇筑混凝土时混入混凝土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层。浇筑混凝土柱头时,因柱子施工缝停留时间较长,易掉进杂物,浇筑上层柱时,又未进行认真处理,以致施工缝处夹层有杂物。4.14.3、预防措施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浇筑柱、梁、楼板、墙及类似结构时,如间歇时间超过表138的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应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这样可以提高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接缝时间往往超过规定的时间,也可以采取待先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前后(46小时)再振捣一次,然后浇筑下一步混凝土的方法。二次振捣自理施工缝的方法,应先进行试验,找出规律后方可实际应用。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除掉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水应予清除。在浇筑前,施工缝宜先铺抹水泥浆或混凝土相同的减石子砂浆一层。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清理杂物和冲洗。锯末等杂物,可采用高压空气吹扫。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板,并抹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砂浆,再浇筑混凝土。施工缝混凝土表面应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抹一层10-15mm厚的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与基础混凝土相同。然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4.14.4、治理方法当表面缝隙较细时,可用清水将裂缝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后抹水泥浆。对夹层的处理应慎重。梁、柱等在补强前,首先应搭设临时支撑加固后,方可进行剔凿。将夹层中的杂物和松软混凝土清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再灌筑、捻塞提高一级强度等级的豆石混凝土或混凝土减石子砂浆,捣实并认真养护。4.15、缺棱掉角4.15.1、现象梁、柱、板墙和洞口直角边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无规整,棱角有缺陷。4.15.2、原因分析木模板在浇灌混凝土前未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后混凝土养护不好,棱角处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致使混凝土水化不好,强度降低,拆模时棱角被粘掉。常温施工时,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拆模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造成缺棱少角。4.15.3、预防措施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钢筋混凝土结构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1.2MPA以上),表面及棱角才不会受到损坏。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拆模后要用角钢等将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4.15.4、治理方法缺棱掉角较小时,可将该处用钢丝刷刷净,清水冲洗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正。对于较大的掉角,可将不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透,然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级的豆石混凝土补好,并认真养护。4.16、板面平整4.16.1、现象混凝土板厚薄不一致,表面不平整,甚至有凹坑、脚印等。4.16.2、原因分析混凝土梁板同时浇筑,有时只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用铁锹拍平,使混凝土板厚控制不准,表面有锹印,粗糙不平。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就上人操作或运料,使板面出现凹坑和印迹。4.16.3、预防措施浇筑混凝土板应采用平板式振动器振捣,其有效振动深度约20-30cm。大面积混凝土应分段振捣,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5cm。控制混凝土板浇筑厚度,除在模板四周弹墨线外,还可用钢筋或木料做成与板厚相同的标志,放在浇筑地点,随浇筑随移动,以保持板面的水平,并应及时进行抹面找平。混凝土浇筑后12小时以内,应进行覆盖浇水养护。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可在已浇筑的结构上走动。混凝土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模板和支撑,如有变形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加固好。4.16.4、治理方法在正湿度情况下,局部不平整可用豆石混凝土或1:2水泥砂浆修补。4.17、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4.17.1、现象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低于0.85或0.9设计强度等级(验收批试块少于10组时)。同批混凝土中最低一组试块强度值低于0.9设计强度等级。同批混凝土中个别试块强度值过高或过低,出现异常。4.17.2、原因分析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水泥过期或受潮结块;水泥未经试验就使用;所有袋装水泥重量不足50KG。砂、石骨料级配不好,空隙率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不向试验室规定的申请配合比,随便套用经验配合比。计量工具陈旧或维修管理不好,精度不合格。砂、石、水泥不认真过磅,计量不准确。混凝土加水不准,随便加水,使混凝土水灰比和坍落度增大,影响强度。砂石含水率测定不准确,或材料蒸汽加热加大含水率,使混凝土配合比改变,影响强度。搅拌混凝土时颠倒加料顺序,搅拌时间不够,拌合物不均匀。混凝土试块没有代表性;试模保管不善。经多次使用产生变形,未及时更换;试模尺寸和混凝土石子粒径大小不相适应。不按规定制作试块,试块没有振捣密实,或浇筑湿度太低。试块标准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受冻或受外力撞砸等。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完至浇筑完毕所延续的时间过长,使混凝土强度受到损失。4.17.3、预防措施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水泥进场必须附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文件对其品种、标号、包装、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验收。重要结构用的水泥或对水泥质量有疑问时,应进行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的强度等级使用。应加强对水泥的保管。水泥库尽量搭设在地势高、干燥、运输方便处。水泥堆放时,下面要垫高约30CM,四周离墙30CM以上,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10包,便于取用。同时,应按不同品种、牌号、强度等级、出厂日期分别堆放,插上标签,避免搞错。要做到先到先用,避免存放三个月以上。砂子、石子堆放场地要进行清理,防止杂草、木屑、石灰、粘土等杂物混入。砂、石堆底层,应经筛洗自理后再用。一般混凝土砂子含泥量不得大于5%,碎石或卵石含泥量不得大于2%;有抗渗要求或高于和等于C30以上的混凝土,砂子含泥量不得大于3%,碎石或卵石含泥量不得大于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应及时将原材料按规定取样送试验室申请配合比,并严格按配合比施工,正确控制加水量和外加剂掺量。外加剂宜事先分装成小袋包装。现场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计量偏差不得超过下列数值:水泥和外掺混合材料按重量计为2%,骨料(砂、石)按重量计为3%,水和外加剂溶液按重量计或重拆算成体积计为2%。各种计量器具应建立检验、维修、保管制度。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雨天施工或材料蒸汽加热时,应增加测定次数,并根据含水率情况,及时调整配合比。混凝土搅拌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要合理拌制。按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同条件养护试块必须与结构养护条件相同,最好放在测温孔部位,以便根据测温记录检验试块强度。4.17.4、治理方法当试压结果与要求相差悬殊时,或试块合格而对混凝土结构实际强度有怀疑,或有试块丢失、编号捣乱、忘记作试块等情况,可采用非破损检验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如果测定的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要求,应经有关人员研究,查明原因,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如混凝土强度不合格,可直接从混凝土结构中凿取试块,仔细磨平,放在试验机上加载试压,测定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凿取试块的部位应具有代表性,又要为使用和安全所允许。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并经有关单位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推迟承受荷载的时间,减少荷载或采取必要的加固补强措施。4.18、空心砌块排列不合理,组砌方法不对4.18.1、现象砌块上下皮竖缝搭接长度小于砌块高度的三分之一或150mm,有断裂的砌块。大于3cm的竖缝用同一强度等级的砂浆砌筑或用非整砖镶砌。4.18.2、原因分析没有绘制砌块排列图,或不按排列图施工,排列和砌筑时不分主次规格,随意排列。图方便,不考虑组砌方法不对会给砌体强度带来损失,随意使用断裂砌块,利用碎砖镶砌,用同一强度等级砂浆砌筑。4.18.3、预防措施砌块在砌筑前,应根据建筑物平面和墙体情况绘制砌块排列图,尽量采用主规格砌筑,上下皮砌块错缝搭砌,纵横墙交错搭砌,保证砌体强度、整体性和承载能力。砌块上下皮错缝搭砌的长度控制在不小于砌块高的三分之一,也不应小于150mm,如个别排列不开,无法满足搭砌长度要求的,应按规定在水平灰缝内放置拉结筋或钢筋网片。大于30mm的竖缝应用C20细石混凝土灌实,大于或等于150mm的竖缝用整砖镶砌,镶砌部位不应集中,应均匀分散布置,但墙角部位不得镶砖。不准使用断裂的砌块。4.19、灰缝砂浆不饱满4.19.1、现象水平灰缝砂浆疏松,不饱满。竖缝有空心缝。4.19.2、原因分析砂浆用砂偏细,砂浆的施工配合比不准,和易性、保水性不好。砌块砌筑前浇水量不足,湿润程度不够。竖缝过小或灌缝不实,表面擦缝形成空心缝。砌筑时铺灰过长,砂浆失水后松散。4.19.3、预防措施配制砂浆不用细砂或含泥量过高的砂,配合比计量应准确,一般稠度控制在57cm,应有良好的和易性、保水性,砂浆随拌随用,不准用隔夜砂浆,水泥砂浆在初凝前用完,混合砂浆在4小时内用完。混凝土空心砌块不宜过多浇水,但是粉煤灰硅酸盐密实砌块在砌筑前12d要浇水或浸水充分湿润,按气候情况控制好砌块温度,砌筑时应保持湿润。灰缝应均匀,一般中型砌块灰缝1520mm,小型砌块为1012mm,砌筑时随砌随用原浆勒缝,应密实。铺灰不应过长,一般情况下密实砌块铺灰长度不应超过34m,空心砌体铺灰长度不超过23mm。4.20、砌块墙体裂缝4.20.1、现象梁底墙体水平裂缝。填充墙尽端阶梯形裂缝。裂缝和底层窗台下有竖向裂缝。砌块周边裂缝。4.20.2、原因分析砂浆强度低,粘结力差,水平灰缝抗剪强度差。砌块表面有浮灰等污物没有处理干净,使砂浆与砌块之间粘结力差。砌块出厂存放期不够,砌块体积收缩没有停止就砌筑,产生收缩裂缝。砌块就位校正后,经碰动、撬动使周边产生裂缝。砌筑时铺灰过长,砂浆失水后粘结力差。砌块排列不合理,上下二皮砌块竖缝搭砌小于砌块高的三分之一或150mm的,没有在水平灰缝中按规定加拉结筋或钢筋网片。墙体、梁、柱之处无可靠连接,砌块墙与砖墙咬槎不好。4.20.3、预防措施配制砂浆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设计配合比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砂浆稠度控制在57cm,施工配合比必须准确,保证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不准使用刚出厂的“热砌块”,砌块出厂存放30d以上,待砌块收缩基本稳定后再使用。砌筑前清除砌块表面污物,保持砌块湿润。纵横墙相交处,按砌块模数定,一般每隔二皮加一道26水平拉结筋或网片(间距控制在800mm左右)。4.21、水泥砂浆楼面起砂4.21.1、现象楼面表面粗糙,光洁度差,颜色发白,不坚实。走动后,表面先有松散的水泥灰,用手摸时象干水泥面。随着走动次数的增多,砂粒逐步松动或有成片水泥硬壳剥落,露出松散的水泥和砂子。4.21.2、原因分析水泥砂浆拌合物的水灰比过大,即砂浆稠度过大。根据试验证明,水泥水化作用所需的水分约为水泥重量的2025%,即水灰比为0.2-0.25。这样小的水灰比,施工操作是有困难的,所以实际施工时,水灰比都大于0.25。但水灰比和水泥砂浆强度两者是成反比例的,水灰比增大,砂浆强度降低。如施工时用水量过多,将会大大降低面层砂浆的强度;同时,施工中还将造成砂浆泌水,进一步降低地面的表面强度,完工后一经走动磨损,就会起灰。不了解水泥硬化的基本原理,工序安排不适当,以及底层过干或过湿等,造成地面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压光过早,水泥的水化作用刚刚开始,凝胶尚未全部形成,游离水分还比较多,虽经压光,表面还会出现水光(即压光后表面游浮一层水),对面层砂浆的强度和抗磨能力很不利;压光过迟,水泥已终凝硬化,不但操作困难,无法消除面层表面的毛细孔及抹痕,而且会扰动已经硬结的表面,也将大大降低面层砂浆的强度和抗磨能力。养护不适当。水泥加水拌和后,经过初凝和终凝进入硬化阶段。但水泥开始硬化并不是水化作用的结束,而是继续向水泥颗粒内部深入进行。随着水化作用的不断深入,水泥砂浆强度也不断提高。水泥的水化作用必须在潮湿环境下才能进行。水泥地面完成后,如果不养护或养护天数不够,在干燥环境中面层水分迅速蒸发,水泥的水化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减缓硬化速度,严重时甚至停止硬化,致使水泥砂浆脱水而影响强度和抗磨能力。此外,螵面抹好后不到24h就浇水养护,由于地面表面较“嫩”,也导致大面积脱皮,砂粒外露,使用后起砂。水泥地面在尚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上人走动或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使地面遭受磨擦等任用,容易导致地面起砂。这种情况在气温低时尤为显著。水泥地面在冬季低温施工时,若门窗未封闭或无供暖设备,就容易受冻。水泥砂浆受冻后,强度将大幅度下降,这主要是水在低温下结冰时,体积将增加9%,解冻后,不复收缩,因而使面层砂浆的孔隙率增大;同时,骨料周围的一层水泥浆膜,在冰冻后其粘结力也被破坏,形成松散颗粒,一经人走动也会起砂。冬期施工时在新做的水泥地面房间内生炭火升温,而又不组织排放烟气,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有害气体,它和水泥砂浆(或混凝土)表面层接触后,与水泥水化后生成的、但尚未结晶硬化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粉末状的新物质碳酸钙。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物质,本身强度不高,还能阻碍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内水泥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从而显著降低地面面层的强度,常常造成地面凝结硬化后起砂。原材料不合要求:水泥强度低,或用过期结块水泥、受潮结块水泥,这种水泥活性差,影响地面面层强度和耐磨性能。砂子粒度过细,拌合时需水量大,水灰比加大,强度降低。试验说明,用同样配合比做成的砂浆试块,细砂拌制的砂浆强度比用粗中砂拌制的砂浆强度约低2535%。砂子含泥量过大,也会影响水泥与砂子的粘结力,容易造成地面起砂。4.21.3、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水灰比。用于地面面层的水泥砂浆的稠度不应大于3.5cm(以标准圆锥体沉入度计),用混凝土和豆石混凝土铺设地面时的坍落度不应大于3cm。事前垫层要充分湿润,涂刷水泥浆要均匀,冲筋间距不宜太大,最好控制在1.2m左右,随铺灰随用短杠刮平。混凝土面层腚用平板振捣器捣实,豆石混凝土宜用滚子滚压,或用木抹子拍打,使表面泛浆,以保证面层的强度和密实度。掌握好面层的压光时间。水泥地面的压光一般不应少于三遍。第一遍应在面层铺设后随即进行。先用木抹子均匀搓打一遍,使面层材料均匀、紧密、抹压平整,以表面不出现水层为宜。第二遍压光应有水泥初凝后、终凝前完成(一般以上人时有轻徵脚印但又不明显下陷为宜),将表面压实、压平整。第三遍压光主要是消除抹痕和闭塞细毛孔,进一步将表面压实、压光滑(时间应掌握在上人不出现脚印或有不明显的脚印为宜),但切忌在水泥终凝后压光。水泥地面压光后,应视气温情况,一般在一昼夜后进行洒水养护,或有草帘、锯末覆盖后洒水养护。有条件的可用黄泥或静态平衡膏在门口做坎后进行蓄水养护。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水泥地面,连续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昼夜;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水泥地面,连续养护的时间不应少于10昼夜。合理安排施工流向,避免上人过早。水泥地面应尽量安排在墙面、天花的粉刷等装饰工程完工后进行,避免对面层产生污染和损坏。如必须安排在基它装饰工程之前施工,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如铺设芦席、草帘、油毡等,并应确保7-10昼夜的养护期。严禁在已做好的水泥地面上拌合砂浆,或倾倒砂浆于水泥地面上。在低温条件下抹水泥地面,应防止早期受冻。抹地面前,应将门窗玻璃安装好,或增加供暖设备,以保证施工环境温度在5。采用炉火烤炎火时,应设有烟囱,有组织的向室外排放烟气。温度不宜过高,并应保持室内有一的湿度。水泥宜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级,安定性要好。过期结块或受潮结块的水泥不得使用。砂子家用粗中砂,含泥量不应大于3%。用于面层的豆石和碎石粒径不应大于15mm,也不应大于面层厚度的2/3,含泥量不应大于2%。4.21.4、治理方法小面积起砂且不严重时,可用磨石将起砂部分水磨,直至露出坚硬的表面。也可用纯水泥浆罩面的方法进行修补,其操作顺序是:清理基层充分冲洗湿润铺设纯水泥浆(或撒干水泥面)12mm压光23遍养护。如表面不光滑,还可水磨一遍。大面积起砂,可用107胶水泥浆修补,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用钢丝刷将起砂部分的浮砂清除掉,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地面如有裂缝或明显的凹痕时,先用水泥拌合少量的107胶制成的腻子嵌补。用107胶加水(约一倍水)搅拌均匀后,涂刷地面表,以增强107胶水泥浆与面层的粘结力。107胶水泥浆应分层涂抹,每层涂抹约0.5mm厚为宜,一般应涂抹34遍,总厚度为2mm左右,底层胶浆的配合比可用水泥:107胶:水1:0.25:0.35(如掺入水泥用量的34%的矿物矿颜料,则可做成彩色107胶水泥浆地面),搅拌均匀后涂抹于经过处理的地面上。操作时可刮板刮平,底层一般涂抹1-2遍。面层胶浆的配合比可用水泥:107胶:水1:0.2:0.45(如做彩色107胶水泥浆地面时,颜色掺量同上),一般涂抹2-3遍。当室内气温低于100C时,107胶将变稠甚至会结冻。施工时应提高室温,使其自然融化后再进行配制,不宜直接用火烤加温或加热水的方法解冻。107胶水泥浆不宜在低温下施工。107胶掺入泥(砂)浆后,有缓凝和降低强度的作用。试验证明,随着107胶掺量的增多,水泥(砂)浆的粘结力也增加,但强度则逐渐下降。107胶的合理掺量应控制在水泥重量的20%左右。另外,结块的水泥和颜料不得使用。涂抹后按照水泥地面的养护方法进行养护,2-3d后,用砂轮或油石轻轻将抹痕磨去,然后上蜡一遍,即可使用。对于严重起砂的水泥地面,应作翻修处理,将面层全部剔除掉,清除浮砂,用清水冲洗干净。铺设面层前,凿毛的表面应保持湿润,并刷一度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砂浆(可掺入适量的107胶),以增强其粘结力,然后用1:2水泥砂浆另铺设一层面层,严格做到随刷浆随铺设面层。面层铺设后,应认真做好压光和养护工作。4.22、地面空鼓4.22.1、现象地面空鼓发生于面层和垫层之间,或垫层与基层之间,用小锤敲击有空鼓声。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开裂。严重时大片剥落,破坏地面使用功能。4.22.2、原因分析基层表面清理不干净,有浮灰、浆膜或其它污物。特别是室内粉刷的白灰砂浆沾污在楼板上,极不容易干净,严重影响垫层与面层的结合。面层施工时,垫层(基层)表面不浇水湿润或浇水不足,过于干燥。铺设砂浆后,由于垫层迅速吸收水分,致使砂浆失水过快而强度不高,面层与垫层粘结不牢;另外,干燥的基层未经冲洗,表面的粉尘难于扫除,对面层砂浆起到一隔离作用。基层表面有积水,在铺设面层后,积水部分水灰比突然增大,影响面层与垫层之间的粘结,易使面层空鼓。为了增强面层与垫层(或垫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需涂刷水泥砂浆结合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如刷浆过早,铺设面层时,所刷的水泥浆已风干硬结,不但没有粘结力,反而起了隔离层的作用。或采用先撒干水泥面后浇水(或浇水后撒干水泥面)的扫浆方法。由于干水泥面不易撒匀,浇水也有多有少,容易造成干灰层、积水坑,成为日后面层空鼓的潜在隐患。4.22.3、预防措施严格处理基层:认真清理表面的浮灰、浆膜以及其它污物,并冲洗干净。如底层表面过于光滑,则应凿毛控制基层平整度,用2米直尺检查,其凹凸度不应大于10mm,以保证面层厚度均匀一致,防止厚薄悬殊过大,造成凝结硬化时收缩不均而产生裂缝、空鼓。面层施工前12d,应对基层认真进行浇水湿润,使基层具有清洁、湿润、粗糙的表面。注意结合层施工质量:素水泥浆结合层在调浆后应均匀涂刷,不宜采用先撒干水泥面后浇水的扫浆方法。素水泥浆水灰比以0.4-0.5为宜。刷素水泥浆应与铺设面层紧密配合,严格做到随刷随铺。铺设面层时,如果素水泥浆已风干硬结,则应铲去后重新涂刷。在水泥炉渣或水泥石灰炉渣垫层上涂刷结合层时,宜加砂子,其配合比可为水泥:砂子1:1(体积比)。刷浆前,应将表面松动的颗粒扫除干净。冬期施工如使用火炉采暖养护时,炉子下面要架高,上面要吊铁板,避免局部温度过高而使砂浆或混凝土失水过快,造成空鼓。4.22.4、治理方法对于房间的边、角处,以及空鼓面积不大于0.1m2且无裂缝者,一般可不作修补。对人员活动频繁的部位,如房间的门口、中部等处,以及鼓面积大于0.1m2,或虽面积不大,但裂缝显著者,应予翻修。局部翻修应将空鼓部分凿去,四周宜凿成方块形或圆形,并凿进结合良好处30-50mm,边缘应凿成斜坡形。底层表面应适当凿毛。凿好后,将修补周围100mm范围内清理干净。修补前1-2天,用清水冲洗,使其充分湿润。修补时,先在底面及四周刷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一遍,然后用面层相同材料的拌合物填补。如原有面层较厚,修补时应分次进行,每次厚度不宜大于20mm。终凝后,应立即用湿砂或湿草袋等覆盖养护,严防早期产生收缩裂缝。大面积空鼓,应将整个面层凿去,并将底面凿毛,重新铺设新面层。有关清理、冲洗、刷浆、铺设和养护等操作要求同上。4.23、地面面层不规则裂缝4.23.1、现象这种不规则裂缝部位不固定,形状也不一,预制板楼地面或现浇板地面上都会出现,有属表面裂缝,也有边底裂缝。4.23.2、原因分析水泥安定性差或用刚出窑的热水泥,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大。或采用不同品种、或不同标号的水泥混杂使用,凝结硬化的时间以及凝结硬化时的收缩量不同而造成面层裂缝。砂子粒径过细,或含泥量过大,使拌合物的强度低,也容易引起面层收缩裂缝。面层养护不及时或不养护,产生收缩裂缝。这对水泥用量大的地面,或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做的地面尤为显著。在温度高、空气干燥和有风的季节,若养护不及时,地面更易产生干缩裂缝。水泥砂浆过稀或搅拌不均匀,则砂浆的抗拉强度降低,影响砂浆与基层的粘结,也容易导致地面出现裂缝。配合比不准确,垫层质量差混凝土振捣不实,接搓不严;地面填土局部标高不够或是过高,这些都将削弱垫层的承载力而引起面层裂缝。面层因收缩不均匀产生裂缝,如底层不平整,使面层厚薄不匀;也将造成面层收缩不匀;面层压光时撒干水泥面撒不均匀,会使面层产生不等量的收缩。使用外加剂过量而造成面层较大的收缩值。各种减水剂、防水剂等掺入水泥砂浆中后,有增大其收缩的不良影响,如果掺量不正确,面层完工后又不注意养护,则极易造成面层裂缝。4.23.3、预防措施重视原材料质量。用于水泥砂浆地面的原材料,其质量要求同“地面起砂”预防措施的相应部分。面层的水泥拌合物应控制用水量,水泥砂浆的稠度不应大于3.5;混凝土落度不应大于3。表面压光时,不宜撒干水泥面。如因水分大难以压光,可适量撒一些1:1干拌水泥砂拌合物,撒布应均匀,待吸水后,先用木抹均匀搓打一遍,然后再用铁抹压光。水泥砂浆终凝后,应及时用湿砂或湿袋覆护,防止产生早期收缩裂缝。刮风天施工水泥地面时,应遮挡门窗,避免直接受风吹,防止因表面水分迅速蒸发而产生收缩裂缝。水泥砂浆面层铺设前,应认真检查基层表面的平整度,尽量使面层的铺设厚度厚薄一致,楼板表面高低不平时,应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先找平。如因局部需要埋设管道或铁件而影响面层厚度时,则管道或铁件顶面至地面上表面的最小距离一般不小于10mm,并须设防裂钢丝网片。使用上应防止局部地面集中堆荷过大。水泥砂浆面层中掺用外加剂时,严格按规定控制掺用量,并加强养护。4.23.4、治理方法楼地面产生的不规划裂缝,由于造成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在修补前,应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然后现进行处理。对于尚在继续开展的“活裂缝”,如为了避免水或其它液体渗过楼板而造成危害,可采用柔性材料(如沥青胶泥、嵌缝油膏等)作裂缝封闭处理。 对于已经稳定的裂缝,则应根据裂缝的严重程度作如下处理:裂缝细微,无空鼓现象,且地面无液体流淌时,一般可不作处理。裂缝宽度在0.5mm以上时,可做水泥浆封闭处理,先将裂缝内的灰尘冲洗干净,晾干后,用纯水泥浆(可适量掺些107胶)嵌缝。嵌缝后加强护,常温下护3d,然后用细砂轮在裂缝处轻轻磨平。如裂缝涉及结构受力时,则应根据使用情况,结合结构加固一并进行处理。如裂缝与空鼓同时产生时,则可参照“地面空鼓”的治理方法进行处理。4.24、带地漏的地面倒泛水4.24.1、现象地漏处地面偏高,地面倒泛水、积水。4.24.2、原因分析阳台、浴厕间的地面一般应比室内地面低2050mm,但有时因图纸设计成一样平,施工时又疏忽,造成地面积水外流。施工前,地面标高抄平弹线不准确,施工中未按规定的泛水坡度冲筋、刮平。浴厕间地面漏安装过高,以致形成地漏四周积水。土建施工与管道安装施工不协调,或中途变更管道走向,使土建施工时预留的地漏位置不合安装要求,管道安装时另行凿洞,造成泛水方向不对。4.24.3、预防措施阳台、浴厕间的地面标高设计应比室内地面低20-50mm.。施工中首先应该保证楼地面基层标高标准,抹地面前,以地漏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冲筋,找好坡度,用刮尺挂平。抹面时,注意不留洼坑。水暖工安装地漏时,应注意标高准确,宁可稍低,也不要超高。加强土建施工和管道安装施工的配合,控制施工中途变更,认真进行施工交底,做到一次留置正确。4.24.4、治理方法对于倒泛水的浴厕间,应将面层全部凿除,重抹水里泥沙浆面层,并找好泛水坡度。具体作法参见“地面起沙”治理方法的相应部分。当浴厕间地面标高与室内地面标高相同时,可在浴厕间门口处作一道200mm,高30-50mm的水泥砂浆挡水坎,以确保浴厕间地面有一定的泛水坡度。4.25、楼梯踏步宽度、高度不一4.25.1、现象楼梯踏步宽度、高度不一致时,行人上下时会出现一脚高、一脚低的情况,给使用带来不便,且外形不美观。4.25.2、原因分析结构施工阶段楼梯踏步的宽度、高度几何尺寸不一致,且偏差较大,粉刷面层时,不注意按弹线所示阴阳角位置进行抹面层,导致楼梯踏步宽度、高度不一致。楼梯施工好,设计变更了原设计的楼地面面层做法,亦会造成楼梯起始步与邻步的高度偏差。4.25.3、预防措施在结构施工中,应注意到楼梯的结构尺寸与建筑尺寸之间的关系。楼梯踏步起始步和收步高度应与中间踏步高度有所不同,因为楼地面或楼梯平台都有找平层,因此,楼梯起步高度应比中间踏步高度高(高出找平层厚度),而收步应比中间踏步低(低于找平层厚度)。同时在粉刷楼梯踏步面层时,应按弹线所示阴、阳角位置抹面,应对尺寸偏差适度剔凿,以确保楼梯踏步宽度、高度尺寸一致。4.26、水泥踢脚板空鼓4.26.1、现象这种空鼓多发生在面层与底层之间,也有底层与基层之间的,用小锺敲击时有空鼓声,并常伴有裂缝,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