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me股票实证2008末

上传人:ning****hua 文档编号:60380918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osme股票实证2008末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sosme股票实证2008末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sosme股票实证2008末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注定让人刻骨铭心,我们在这年中刚刚经历的一系列惊心动魄未来将注定成为历史事件,历史将会怎样记录让人震撼的2008年呢?2008一开年中国就流年不利,先是月的冰雪灾害;3月西藏喇嘛的暴乱,紧接着在巴黎和伦敦上演干扰奥运圣火传递的“人权”表演;4月28日 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山东省境内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间脱线与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客车相撞,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造成72人死亡;5月12日 14时28分04.0秒,在四川汶川发生M7.8级地震(后修订为8级),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此次汶川大地震最大烈度达十一度,是中国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重灾区的范围已经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天灾之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8月8日北京奥运隆重开幕,中国军团连战连捷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超过美国成为奥运会金牌榜的龙头老大,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展现泱泱大国的实力、成为当代中国崛起的象徵;2008年的金融海啸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再到社会(政治)危机,中国金融与经济也遭遇全面冲击,我们没有经历过“1929”但实实在在的亲历了“2008”,无数人辛辛苦苦多年积累的财富瞬间灰飞烟灭确实让人感慨;还有很多事件也让人印象深刻:汶川512期间万科的“王十”案、深圳梅园门案(官民矛盾在网上的总爆发)、许霆案、杨佳案、三鹿毒奶粉案、神七太空漫步、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等等就我而言最震撼的事件无疑是“5.12汶川”大地震,事发当时我正在重灾区都江堰亲历了那个“地动山摇”的全过程并亲眼目睹随后发生的很多事情,直到今天我仍然能回忆起那时发生的一切,为了永久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在8月13日当招船跌到5.12的时候我登上招船重返A股市场。如果说“5.12汶川”大地震让我被震撼了一分钟那么席卷全球(当然也包括中国)的金融海啸足足让我们被震撼了整整一年,中国A股的最大跌幅超过72,在2006年到2007年的牛市余温尚存的时候、2008年的资本市场上我们的策略不得不从“求胜”转换到“求生”,虽然我在2007年年中以后就给实证帐户设计了一个非常保守谨慎的投资组合但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我的资本损失依然难以避免。1、2008年的A股与B股两个帐户与2007年一样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A股帐户主要依靠IPO套利获得了5.48的正收益、B股帐户在持续低位增资的情况下依然出现42.59的巨幅亏损,如果不考虑增资因素B股的亏损程度比42.59严重得多:以年初的成本记中集B的最大亏损幅度73.88、基地B的最大亏损幅度80.51,再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这样的亏损幅度足以造成资本的永久性损失,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状态下我的求生能力来源于自己的保守谨慎,在整个2008年我在A股与B股帐户进行了很多次的小额增持但股票的投资比率基本控制在15左右,这个保守谨慎的投资策略让我在2008年度有惊无险:总投资收益率8.07,虽然资本损失让我有些遗憾但仍感满意。2、就帐户的整个操作过程而言虽然比较频繁但也相对简单:(1)A股帐户主要进行IPO套利、以5.12与4.12的价格买入招船各4000股、以92.35元的价格买入上港债1000股,其实2008年度我本来没有投资A股的计划,但2008年A股崩溃的程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这多少刺激了我的投资欲望,对招船虽也做过持续关注与所谓的理性分析但整个初始投资过程还是相当情绪化的,汶川5.12大地震给我的震撼太强烈了我想要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由于长期关注招船我就决定如果招船跌到5.12(当时招船的价格还在8元9元左右)我就要买入一些做个纪念,当招船在8月13日跌到5.12的时候我“按计划”买入4000股、9月18日跌到4.12的时候我又增持了4000股,这就是A1的整个投资过程,对上港债的投资主要是对帐户中大批闲置现金在失去IPO套利机会后的一个替代安排;(2)B股帐户对原有标的进行持续增持,事后看这些小额增持无疑放大了我的亏损幅度,但也大幅降低了我的持有成本:中集B的持股成本从年初的14.47元降到11.66元、基地B的持股成本从年初的15.75元降到6.59元,回想这个实证帐户最初的投资记录中“在2002年对万科B的低位增持在5年之后对最终的投资结果产生了巨大影响”,历史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重演呢?没人知道!但我有耐心在5年或10年之后回望2008年这些投资行动的影响力。我想再次强调这个案例的启示:(A)、适当控制仓位永不满仓;(B)、拥有现金意味着拥有再投资的能力、意味着有可能拥有更低的价格及更大的安全边际。3、在2006年与2007年刚刚经历了一个“伟大牛市”就必须马上面对2008年接踵而至的“伟大熊市”,我在2006年年末就放弃了对暴利的期望(2007年的暴利纯属侥幸),2008年虽然下跌剧烈但对我而言也算是恢复市场的正常状态,就标普500近40年的表现没有出现过一次涨幅超过40的年度,而中国A股2006与2007连续100的暴涨肯定难以持续,2008年也算是对前两年过度亢奋的纠偏或均衡回归,我非常庆幸自己在这个回归进程中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这个进程是否完成尚是未知)。 年度当年合并收益率累计资本净收益率收益倍率平均复利(%)备注2002年-10.63%-10.63%0.89-11%2003年50.49%34.47%1.3416%2004年23.14%65.58%1.6619%2005年15.81%91.75%1.9218%2006年190.98%457.97%5.5842%A股帐户:161.19%2007年106.80%1053.88%11.5450%A股帐户:162.99%;B股帐户9.322008年-8.07%960.00%10.6040%A股帐户:5.48%;B股帐户42.59(1)就投资业绩而言2008年的最大贡献是相对市场避免了较大的资本损失、基本保住了2006年2007年牛市的大部分成果;(2)在年初写实证的时候我希望自己的复利率能够尽量下滑得慢些,可惜本年度我没有完成自己的预期:“6年50的复利”下滑到“7年40的复利”,某个年度的亏损或平淡收益都将对长期平均复利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其实“7年40的复利” 也是绝对不可能延续的,未来我期待的目标还是让这个平均复利率尽量下滑的慢些。很少有人能真正认识到巴菲特“43年22的复利”的伟大与艰难,下面我还将对复利概念进行探讨。4、在7年前当我开始记录自己的投资历程时希望用10年的时间来验证我“自以为是”的价值投资,这本来其实只是我自己的一个学习计划,现在我非常佩服自己当初的远见:这个学习计划大获成功,这几年的实证记录确实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这一过程将让我终身受益。现在我还要修正当初的观点:投资不是10年而是需要一生来完成(或验证)的事业,我会将这个实证写到老写到死。2008年也许是我写得最少但书读得最多的一年,我有幸在年初接触到Value杂志与投资者文摘即其它经典价值投资著作(而2008年股市崩溃本身也是经典的一课),我对巴菲特的一个观点非常认同:投资真正的乐趣在于你的知识会不断积累。2009年年初我对A股帐户增资40056.00元,A股与B股帐户还是各自独立运作、统计合并收益率,为了统计的简捷我将帐户的借入款项(5万)全部转出,在本年度中途即不考虑增资也不考虑撤资。实证帐户2009年的初始状态: 股票名称代码数量价格金额08上港债126012100095.3995390.00深基地B200053110003.8642460.00中集B200039101844.2042772.80招商轮船60187280003.8630880.00证券市值:(1)人民币126270.00元(其中含债劵95390.00元);(2)港币85232.80港币现金余额:(1)人民币493904.57元(增资40056.00元);(2)港币51809.59元当时汇率:0.882(港币:人民币)股票(基金)投资比率:14.31%债劵投资比率:12.87%2009年度初始资本总计(人民币):741045.96元(以人民币做为计量货币)总结及展望:一、首先我要再次告诫自己:(1)不要“自以为是”也不必“信心膨胀”!(2)当你没有投资的时候,不要感觉自己应该投资;在你手中持有现金的情况下,应该抵制住购买股票的诱惑不是因为手里有现金而是因为价格降到非常有吸引力的时候才会考虑购买股票;(3)下跌的市场是对一种投资哲学真正的考验;(塞思卡拉曼)(4)价值投资的几个要点:遵守纪律、耐心及判断力;(塞思卡拉曼)(5)价值投资者应该牢记: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不是所取得的回报、而是相对于承担的风险所取得的回报,对投资者而言晚上睡个安稳觉比什么都重要。(塞思卡拉曼)二、“复利”的反思:复利表给渴望财富增值的投资者(特别是小额投资者)带来很大的信心与动力,复利表也是几乎所有的资金管理人招揽客户的主要工具之一,复利概念简单易被理解、但也非常容易被“过度”或“选择性偏向”的使用即误导了他人也误导了自我。1、复利在正负两个方面的威力都被低估:(1)正复利(持续赢利)增长财富的威力被人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常识”所大大低估;(2)负复利(持续亏损或较大亏损)毁灭财富的威力也被人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常识”所大大低估。2、复利也是个被滥用最多的概念之一:绝大多数复利表中的假设增长率都是“正”数,这就是复利概念被滥用的根源所在:假设增长率不能反映现实状态!不要说持续的30%难以为续、就是持续的15%也非常困难,特别在股票市场赢亏相间是常态,对复利的正确理解需要还原接近实际的“假设增长率”。在2006年的牛市以后,很多人将复利表的计算收益率定为30%甚至50%,这是典型的不理性乐观的表现,任何时候超高的收益率都不可能具有持续性,这种统计只能误导自己。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某些年度亏损(特别是类似崩溃的巨亏)对总体收益率或平均收益率的打击,况且在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熊市总是会必然出现的。3、2008年市场的现实状况给了我一个反思复利的契机(因为这不再是假设而是事实),中国A股本轮崩溃的最大跌幅已超过72,2008年度的跌幅65,我以65的收益年度为例通过复利表来演绎崩溃是如何毁灭财富的: 样本选择假设经过65亏损年度之后的复利状态巴菲特:42年22的复利(4237倍)43年18的复利(1483倍)卡拉曼:20年20的复利(38倍)21年13的复利(13.3倍)林奇:13年29的复利(27倍)14年17的复利(9.54倍)但斌:4年90的复利(13倍)5年35的复利(4.55倍)本实证:6年50的复利(11.5倍)7年22的复利(4倍)10年15的复利(4倍)11年3.5的复利(1.4倍)20年15的复利(16倍)21年8.5的复利(5.6倍)10年30的复利(13.8倍)11年15.5的复利(4.8倍)20年30的复利(190倍)21年22的复利(66.5倍)(1)就此得出大师们成功投资的原则也就顺理成章:()第一条:尽量不要亏损(特别是大亏损);()第二条:不要忘记第一条。就长期投资而言尽量避免巨额亏损比高增长对最终投资结果的影响更大。(2)这张复利统计表也揭示了芭菲特成功的秘密:与其说芭菲特的奇迹来源于较高的、稳定的、持续的增长,不如说来源于有效的控制了亏损。(3)在我制作上表的时候无意识之间想到了“1929:持续4年最大跌幅90的大萧条”,巴菲特在经历42年22复利的成功后如果只经历一年65的暴挫那么在43年的漫长投资中每年的收益率都将降下降4个百分点、收益从4237倍下挫到1483倍,如果“1929”(在-65的暴跌后再暴跌-65%)真的重演巴菲特将会如何呢?格兰姆与巴菲特这师徒间最大的区别是格兰姆亲历了“1929”而巴菲特是大萧条后的新生代,就此而言格兰姆比巴菲特更让人敬佩。三、“保守策略”的反思:2008年对投资人而言不是比“多赚多少”而是比“少亏多少”,2008年是典型的保守致胜之年,保守策略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应对大调整或崩溃这类事件的(当然在2007年或2008年年初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保守策略我认为包含两层含义:()在资产配置时对现金或类现金资产配置比例较高;()在股票选择方面特别追求更低的价格或更高的安全边际。对2008年非常成功的“保守策略”进行反思是我给自己的一种强制性安排,就我的长期投资的体会而言不能沉迷于某种曾经成功的策略,比如对曾经成功过的“长期持有”策略而言如果过于沉迷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我不会放弃保守策略()、我反思的主要对象是():1、保守策略其实也是一柄“双韧剑”:在保全资本或避免亏损上特别有效、但在资本增值上会成为巨大的阻碍因素,一旦市场复苏或价值回归时“过度”保守将丧失资本增长的机会,格老“2575”的策略是有效的,在一个“公认”的熊市中我要保持一定的参与度,至于参与到什么程度也许只能依靠经验或感觉了。2、我认为战胜下跌特别是大幅下跌的指数(市场)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特别是对保守谨慎的投资者而言),毕竟指数是个满仓的概念,而在实践中满仓操作毕竟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认为对保守策略的投资者真正的考验是在牛市中是否能跟上市场的涨幅,写到这里我自己都感觉有趣:熊市或大崩溃正在进行之中、未来还将跌到那里尚是未知,我此刻已在想象牛市的景象了,但既然是反思那就反到底吧,我给自己未来的任务是:(1)在熊市中要战胜市场(大熊市要争取大胜)(2)在牛市中要尽量跟随市场(至少不要拉开太大的距离)四、资金管理:1、我现在认为资金管理也是投资艺术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可能仅仅次于安全边际,很多人把股市赔钱的原因归结于选错股或选错时,其实就长期投资而言股市赔钱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倒金字塔式的资金投入:(1)熊市时控制投入或减少投入:这缩减了从熊到牛的收益;(2)牛市时增加投入或借钱也要投入:这放大了从牛到熊的损失。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几个来回下来市场指数就成了大多数人(包括所谓的投资精英)难以战胜的目标,20052008年的中国A股演绎了这个循环的完整版本。2、从资金管理的角度能够符合逻辑的推导出股市“一赢二平七亏”的必然性:正是“底部低(轻仓)、头部高(重仓)”的倒金字塔式的资金分布结构揭示了市场的加权成本位于均价之上,多数人亏钱是必然的结果。2008年的A股市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验证的契机:比如一个投资人在1500点入场,当市场暴涨到6000点又回到1500点时,对这个投资人而言只是损失利润(与时间)并未伤及本金,但实际情况可能是投资人会在15003000点增加投入,那么当指数回到起点时在1500点之上增加的所有投入都将遭受亏损,增加投入的点位越高蒙受的亏损越大,当终点回到起点的时候很多事情已发生改变,观察市场这其实是大概率事件,看看所谓的公募基金或私募基金资产膨胀(增加投入最多)的时候正是牛市的高潮阶段,所以大多数人亏钱也必然是个大概率事件。3、对“资金管理”的思考非常有助于指导我们的实际操作,就一个完整的牛熊大循环而言赢家之策是要在熊市积累股票、在牛市积累现金或类现金,这与普通的常识是背道而驰的,2008年开始的熊市基本已获“公认”:我认为这也许应该是一个开始积累股票的起点。2008年我本来没有投资A股的计划,我积累股票的行动事后看也许是太匆忙了,这个试探性的介入是我给自己的一个暗示:越是熊市越要留在市场、越要保持关注度与参与度,就资金管理的角度而言这是不言而喻的。在熊市留在市场并逐步积累股票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熊市会“持续多久”及会“熊到什么程度”都是不可知的、再者积累股票的节奏如何把握也颇费思量,这可能还是一个需要依靠经验与感觉的领域、有时几乎就是一个运气问题,对此我没有奢望、我的策略也是最简单的中庸之道:保持适当的节奏随心所欲吧。五、关于2009:2006年2007年的牛市是在“黄金十年”的喧嚣中进行的,而2008年的股灾之后我们也许将面对“萧条N年”的困惑,从“黄金十年”到“萧条N年”这个过程来得太快来得让我们有些不知所措。就我的理解有两次大萧条最具典型意义:1929年的美国股市大崩盘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股市大崩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跌幅巨大而且持续时间漫长,年轻的中国股市也将出现一次典型意义的萧条吗?尽管这不可预测但并不是无能为力,我会在自己未来投资组合的设计中将这种可能性考虑进去,虽然在2008年结束之际再谈所谓的“避险意识”多多少少有些事后诸葛的味道,但在资本市场“避险意识”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008年的亲历应该让我们更强化这个原则,其实价值投资的基石“安全边际”本身就是“避险意识”的衍生品。一次典型意义的萧条足以对投资人一生的投资历程产生重大影响,1929年的美国股市大崩盘让价值投资之父格兰姆破产并在随后诞生了其伟大的巨著证劵分析,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股市大崩盘至今仍让日本经济深陷泥潭之中而无法自拔,2009年的中国市场将会如何演绎呢?没人知道也无法预测,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制定一个可以应对“任何可能”的策略。1、我告诉自己随着市场暴跌的程度调整资本配置的结构,在市场暴跌后持有或增持的勇气要更大些,我会给自己更多的灵活性:我会配置15左右的债劵、至少25以上的股票并保持高比例的现金,如果2009年市场还有套利的机会我会放弃债劵头寸保持更高比例的现金。2、2008年结束的时候我已经没有2006与2007年面对疯狂牛市的忐忑不安了,看来我注定喜欢与熊慢舞,新年度开始后一切都将归零,如今面对4元左右的中集B、基地B及招船等我感觉很坦然,我不担心“进入太早遭受损失”也不担心“进入太晚错失良机”,我的策略就是前面所说最简单的中庸之道在“2575之间”去寻找自己的平衡点。3、2009年我希望有机会持有新的股票,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我对“集中投资”的策略有所改变,连续15年战胜市场的价值投资大家比尔米勒(集中投资于金融股)与有158年历史曾经伟大的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塌,这个世界太复杂变化也太快、而投资者(当然包括我自己)有“过于自信”与“自以为是”的天性,为了控制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的毁灭度,对“集中投资”策略进行适度修正也许是适当的,当然我不是放弃“集中投资”策略这与对待“长期持有”策略一样只是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不必过于沉迷与偏执。我计划在未来的投资组合中至少持有6只股票以上、但控制在10只以内,我将“集中投资”修正为“适度分散的集中投资”。4、2008年在资产泡沫破灭的金融海啸中我们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财富是如何灰飞烟灭的,这种刻骨铭心的震撼是读多少书都感受不到的,现在大家都将本次危机与“1929”的大萧条相提并论,其实我们都没有经历过“1929”也无法体验“1929”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类比也只是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的一种自以为是而已。要解释如何达成现状比较容易、但要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我认为不需要用“1929”的思维定式面对2009、“1929”的重演最多也就是无数个可能性之一而已:2009可能没有“1929”糟糕、当然也可能更糟糕。对未来可以进行预测但不必那么信以为真,当然我认为更好的思考方式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预测:(1)这次危机与之前的数次危机真的不同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2)中国的经济体系就真的没有承受一年或数年衰退的能力吗?(3)价值投资大师坦普顿的投资策略可谓之为“极度悲观(买入)原则”,那么如何界定“极度悲观”呢?是1800、1500还是1000呢?(4)实体经济(衰退或萧条)与股市(大小非)是否会同时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呢?这种状况会如何收场呢?市场预期与市场现实之间会有多大的距离呢?未来的新次序会是怎样的呢?(5)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在2009实践价值投资呢?其实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让我们在思考中坦然的面对2009,当2009年结束的时候这些问题会有怎样的答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