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59021481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20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山东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山东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 言 “十一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增长和明显突破,旅游总收入上了第三个千亿元台阶,产业环境、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渐优化,产业素质有较大提升,产业功效进一步增强,成为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规划所确立的旅游业总体发展目标得到了全面提前实现,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决定了“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市场、政策和技术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产业发展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阶段。同时,旅游业所要承担的功能将更为全面和系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会显得更加繁重和复杂。科学制定全省旅游业 “十二五”规划,不仅是推进我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遵照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全面分析总结我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面对国际旅游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制定我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 推荐精选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2006年,山东省委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目标。2009 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2010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旅游,4月份,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亲自出席了在泰安举办的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开业仪式,全省37个投资过亿元、投资总额达到227亿元的重点旅游项目统一开业。省政府多次召开旅游项目建设现场会,推进旅游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扩大旅游投资规模。全省旅游行业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成功应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 1.实现跨越式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从1978年算起,历经2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到2005年才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跨越第二个千亿元台阶,历时只有三年。2010年旅游总收入实现第三个千亿元跨越,历时只有二年。推荐精选2010年,旅游总收入增长23%,超过同期GDP 增长10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1.7%,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9%;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接待入境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三大主要指标分别高出“十一五”规划41.7%、24.6%和42.9%。全省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位次,2008年超过上海,2009年超过北京,由第6位跃升到第4位,标志着山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旅游大省。 2唱响“好客山东”形象,创新品牌推广模式 成功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首创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旅游品牌推广战略,加大“好客山东”品牌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宣传,被誉为“全国首创,众省效仿”。在全省重要文化、体育、经贸活动中推广使用“好客山东”标识,“好客山东”已经超过旅游层面上升到了全省的形象。大力加强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推动各市创建城市旅游品牌,培育旅游企业品牌、节庆活动品牌、旅游服务品牌,建成以“好客山东”品牌为龙头,以城市旅游品牌为支撑的“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体系。以“好客山东”品牌引领三大旅游市场协调发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保持入境旅游市场连续多年20%以上的快速增长。实施“以市场换市场”和“山东人游山东”战略,赢得国内市场的主动权。不断规范出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出境旅游市场积极稳妥发展。修订实施山东旅游条例,加快了依法治旅步伐;扎实推进全省旅游标准化工作,先后制定出台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山东省旅游购物街区评定标准、山东省旅游购物商店评定标准等地方旅游标准,旅游标准化进程加快,得到国家旅游局高度认可。深入开展旅游目的地建设年和旅游服务提升年活动,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兑现了推荐精选“好客山东”庄严承诺。 3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素质明显提升 在全国首创实施“五级联动创优工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5个,总数居全国前列;国家和省级旅游强县15个,旅游强乡镇85个,形成全国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群。创建A级旅游区(点)411处,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9个,旅游星级饭店913家,旅游星级餐馆116家,旅行社1802家。旅游从业人员50余万人,占全省在岗职工人数的5%,带动间接就业人数超过200 万人。创新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和旅游大项目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旅游投资2560余亿元,一批旅游大企业迅速崛起。科学整合资源,形成山水圣人、黄金海岸、“逍遥游”三大精品线路,实现了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大力开发高尔夫、海上旅游、葡萄酒庄、会展、海滨沙滩度假旅游、温泉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升级改造步伐加快。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创建旅游特色村91个,农业旅游示范点199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超过100家,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挥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旅、智力强旅战略,完成国家首个863旅游科技项目,组建山东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全国首个省级旅游专家委员会,设立旅游产业创新奖,引领了全省旅游业科学发展方向。 4.围绕中心,服务全省科学发展大局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全省工作主旋律,大力推进旅游业自身转方式、调结构,积极承担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责任,努力培育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坚持把旅游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高水平开展推荐精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研究与规划工作,重点打造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和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荣成好运角国际旅游度假区。结合省会城市圈发展战略,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开发建设孔子文化旅游区、大泰山文化旅游区、运河沿岸旅游区以及水浒文化区,形成西部文化旅游发展连绵带。2010 年,抓住上海世博会的重大机遇和平台,以举办“观世博游山东活动”为载体,加大促销和合作力度,推出入境游客奖励政策,我省成为世博旅游市场的重要腹地,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次任务目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功举办“好客山东贺年会”,不仅激活了淡季旅游市场,而且提高了山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适应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的需要,围绕满足不同旅游消费需求,大力推进现有旅游产品改造升级,着力开发海岛、温泉、葡萄酒庄、旅游演艺、海上旅游等高端休闲度假产品,深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先后将旅游业定位为全省的主导产业和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颁布,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从全省看,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对旅游业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有的工作思路继续停留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认为抓工业推荐精选才是抓经济、抓工业才是抓发展;有的认为旅游就是吃喝玩乐,旅游不能兴县立市,把旅游业放在了次要位置;有的部门还没有真正把发展旅游业纳入部门责任,整体观念、联动发展的意识、融合发展的意识不强,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工作指导等方面投入不足,措施不到位。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旅游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对旅游干部的培训和交流力度,提高对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受传统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目前,我省旅游业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三冷三热”。即东部热西部冷、夏季热冬季冷、白天热晚上冷。从地区看,东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素质较高,质量效益较好,是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高地和主要支撑,中西部地区旅游业规模小,发育水平低,东西差距十分显著。白天热夜间冷的问题较为普遍,以门票收入为主的“半日产出型”旅游经济制约着旅游效益的提升。目前,只有青岛、泰安等市规划开发了一批夜间旅游项目,大多数市游客夜生活不活跃,突出表现为夜间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演艺、购物、休闲、餐饮、健身、娱乐等夜间旅游项目不丰富,旅游夜生活氛围不浓厚。从产品结构上看,冬季旅游产品不足,尤其是适合冬季旅游的滑雪、温泉、海水热疗、大型室内游乐项目,以及文化、体育、健身等旅游项目不多,导致了我省夏秋季热,冬春季冷的旅游格局。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旅游融资,重大国际区域性文化、经贸、体育、旅游活动举办,以及土地供应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推荐精选 三是交通瓶颈制约严重。“行”位于旅游“六要素”之首。我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但空中、海上旅游交通瓶颈制约严重。空中交通不畅,机场少,尤其是国际机场少,航线布局不合理,许多国际航线开开停停,旅行社反映强烈。当前,往返日韩、港台的航班“一票难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旅游航线资源的“稀缺”。海上旅游交通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我省与日韩隔海相望,与天津、大连等国内重要旅游城市海上距离很近。但海上旅游交通却始终没有破题,这不仅影响了“鲁日韩旅游桥头堡”的建立,影响了国内旅游发展,也制约了邮轮等高端海上旅游产品的开发。未来需要进一步增加济南、青岛、烟台、威海4个国际机场通往日韩、港台等重点客源国和客源地的航班密度,加快论证开工建设胶东国际机场,开通通往欧美的远程国际航班,打开制约我省入境旅游发展的空中交通瓶颈。积极争取国家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支持,研究开通威海韩国仁川;长岛天津;烟台大连的海上快速旅游通道。 四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从中央到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实行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承办经批准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公务活动,以及旅游融资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开设旅游栏目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在具体落实和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市场的培育和社会旅游消费潜力的释放。如,目前全省还有推荐精选5个市没有落实旅游企业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截至2009年底,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休完年假、未休满年假和未休年假的比例达到了40:25:35,市直达到了32:15:53,县及以下高达10:17:73;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融资困难。未来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将贯彻落实政策情况列入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对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拿出具体促进办法。 五是旅游专项资金明显不足,旅游用地困难较大。“十一五”期间,国内各省市不断加大旅游财政投入,2009 年,北京市旅游专项资金达到10亿元,河北达到2亿元,四川、云南、贵州、黑龙江、吉林、甘肃等省达到了1亿元。我省用于旅游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2000年曾达到1亿元,之后多年维持在7000万元的水平,2010年总量达到8000万元,与其他省市仍有很大差距,同旅游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与此相应,各地市投入的旅游专项资金也普遍较少,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旅游项目常常受到用地计划的束缚,制约了旅游开发的速度和质量。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4下个方面: 1. 国民消费升级的市场机遇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需求的增长是推动旅游业成长的主要力量。我国已进入一个人均GDP3000美元的新阶段,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国民人均消费水平持续增长,公众假日、休息日、带薪休假等休息时间趋近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民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达到爆发性增长的基线,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推荐精选“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居民消费方式和结构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旅游大众化程度更高,旅游业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同时,旅游消费结构也会不断提升,休闲度假、各种专项旅游和传统的观光游览三足鼎立,迎来旅游多元化时代,由此形成的新兴市场,将极大地促进旅游经济范围的扩展和旅游产业结构的提升。 2.扩大内需的国家政策机遇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在“十一五”末就提出了“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总体发展策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毫无疑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成为一项长期政策,将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初,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利于“十二五”时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得天独厚的国家战略支撑机遇 一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41 号)将在“十二五推荐精选”期间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之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把生态旅游业列为重要产业,要求东营、滨州以及周边地区自然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等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囊括山东所有沿海地区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把旅游业列为重点优势产业之一,确立了建设中国北方旅游度假连绵带和国际海滨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要求旅游业加快发展、集中发展、转型发展。 4.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带动机遇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我省重要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向发展要财源,向结构要财源,向改革要财源,向管理要财源。同时提出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能够为旅游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直接的产品支持和间接的环境支持,也要求旅游业实现率先发展以及同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与此相应,旅游业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省旅游局提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 5.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催化机遇 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必将催生旅游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旅游业带来革命性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日新月异,旅游业和信息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旅游业也将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一是旅游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加快,旅游和信息向深度融合推进;二是推荐精选3G等先进技术和移动商务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旅游电子商务应用。 当然,也应当看到,“十二五”既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攻坚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日渐庞大的旅游产业规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准确处理产业增长、结构调整、空间优化、品质提升、强省富民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促发展,做强实力,做优环境,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勇当先行,在全国旅游业新一轮发展中争先进位,努力实现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主动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等重大战略,深化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完善山东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经济强省建设,为全省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推荐精选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率先发展 要在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高于全省GDP增长率的发展速度,同时丰富率先发展内涵,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化解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走在前面。 2.坚持创新发展 要把创新作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大力培育旅游创新精神,深化旅游业的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3.坚持和谐发展 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富民优先,努力提高东道主居民和游客市场两个方面的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促进人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坚持统筹发展 要统筹国内、入境、出境三个市场,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要正确处理旅游业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鼓励产业融合并创造旅游新业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推动旅游小城镇试点建设,提升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旅游产业布局体系、旅游基础设施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优势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区域旅游发展,构筑优势互补、功能更强的旅游业板块结构。推荐精选 5.坚持绿色发展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发展,强化全行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旅游消费,扶持低碳旅游发展,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度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集约开发山东半岛蓝色旅游度假区,科学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旅游区,提升和拓展山水圣人旅游区,加快建设鲁南新兴旅游区,打造沿海旅游带、沿黄旅游带、沿运河旅游带和水浒文化旅游带。实施“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和人才强旅工程,强化旅游品牌营销推介,着力发展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大力拓展旅游新兴业态,着力开发温泉度假、邮轮游艇、低碳旅游、生态养生、特色运动、葡萄酒旅游等高端产品,鼓励和扶持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组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集团,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旅游开发与经济转型、文化提升、生态建设相融互动,力争形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环境友好、结构合理、人民满意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荐精选 (四)发展目标 1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国旅游强省建设目标 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通过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实现全省旅游业由观光为主型向度假、观光、并重型转变;通过实施重点战略、集聚战略和区域合作战略,实现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通过强化特色、高点规划、提升品质和塑造品牌,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通过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城市-旅游一体、社区-旅游互动、环境-旅游共荣,实现旅游业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 到2015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要达到4.8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要达到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6000 亿元,相当于全省GDP 的比值达到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旅游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以上,每年增加10 万个旅游就业岗位,完成由中国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建设旅游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中国重点旅游区和国际观光与度假旅游目的地。展望到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 2.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服务全省科学发展大局 一是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内需、稳定外需的作用,优化全省消费结构,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二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全省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三是充分利用旅游业的文化属性,构建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机制,带动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荐精选推文化强省工程;四是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城市转型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促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扶贫”效应和区域协同效应,带动山东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六是强化旅游业的生态环境功能,促进全省新兴低碳产业、复合循环产业的增长;七是提倡社区参与旅游,发挥旅游业的富民功能,促进全省社会和谐稳定;八是重视发挥旅游业推动全省改革开放的作用。 三、战略任务 (一)树立系统经济理念,推动旅游统筹发展 1海陆统筹 依托全省资源,规划和发展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通过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蓝色经济区内统筹海陆两类资源和空间,把海岸带和海上旅游开发作为发展的重点,强化集聚扩散机制,构筑滨海旅游高地,带动广大陆域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准确把握海洋旅游与城市旅游的关系,充分利用城市群优势,挖掘城市旅游潜力,以城市为依托开发海洋旅游,以海洋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促进区域城市化进程。2文化-旅游统筹 强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的认识,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和旅游经济效益。贯彻、落实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作协调工作机制,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定期通报推荐精选文旅结合动态,组织文化旅游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深入挖掘和利用齐鲁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充分挖掘和利用齐鲁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发展成就,开发专门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专题旅游线路。鼓励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设立连锁网吧、游戏游艺场所,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通过旅游宣传促销、旅游纪念品和购物品开发、旅游节庆和演艺活动开发等途径,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新发展。3.产业统筹 在资源富集、环境优美的区域,应当优先发展旅游业,并满足旅游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在集聚发展旅游业的地区,应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严格限制污染性产业的进入,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应当无害于资源与环境保护,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积极倡导“凡是一、二、三次产业的精品,都是旅游产品”的先进思想,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渔业、商业旅游等新形式,丰富旅游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在工业设计、城市规划、乡村发展等领域,有意识地强调和强化旅游附加功能,为产业叠加发展、嵌合发展奠定基础。推荐精选4.区域统筹 依托城市旅游市场,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各城市要开展环城游憩带规划建设工作,把有条件的乡村纳入城市旅游发展体系之中。在合适的地区,应当积极开展旅游小城镇建设。抛弃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打破行政区束缚,树立区域经济功能最大化的思想,按照总体需要,实施错位发展,在旅游产品开发、重点项目选择、旅游线路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做到有分工、有衔接、有合作,共建共享,互动互融,提高“区域红利”。加强同周边省份的合作,通过海上开发同环渤海地区、辽东半岛建立合作体,利用黄河自然和文化纽带,加快沿黄旅游合作体建设。面向东北亚,充分利用官方、民间两个渠道,积极开发国际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提高旅游产业的外向度,使山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日韩旅游合作的桥头堡,成为俄罗斯市场的重要旅游度假目的地。(二)依靠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旅游业率先发展 1.创新驱动 创新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驱动始于观念创新,落实于发展模式创新。观念创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鼓励和支持旅游系统在关键领域先行、先试。各级旅游行政部门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打破传统思维和常规方式,立足本地实际,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思维,敢创敢试,真正做到在思想观念上有重大转变,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上有重大创新。同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部门,要主动加强对旅游业宏观理论和指导性政策的学习理解,迅速缩小同旅游部门在认识高度上形成的显著差距,树立推荐精选“大旅游”观念,打破行业界限,摆脱路径依赖,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旅游企业,尤其是大型旅游企业,必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市场创新、业态创新、资本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意识,拓展经营空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模式创新要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在继续强调“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拓展社会参与渠道,探索和试验多种类型的政府、企业合作发展模式,丰富和完善海洋旅游发展模式、海岛旅游发展模式、度假区管理模式、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社区旅游发展模式、都市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城镇化模式城乡旅游一体化模式、区域旅游联动模式、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和国际旅游合作模式。在“好客山东”、“联合推荐,捆绑营销”、“五级联创”、“三个一批”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总结“山东旅游发展模式”。2.改革推动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考虑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推动旅游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是:1)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改革;2)城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3)度假区管理体制改革;4)区域旅游统筹机制建设;5)旅游投资制度创新;6)旅游消费制度创新;7)国际旅游合作机制创新。上述7个方面的改革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渐进开展。 3.开放带动 推荐精选坚持开放发展的战略,用活“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积极推动对内开放,吸引省外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吸引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开设分支企业,加强同国内主流媒体、旅行社的合作,全面传播“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品牌,扩大和提升国内旅游消费市场。2)促进国际双向投资。一方面,密切关注省内居民和国民出国旅游的增长情况,鼓励骨干旅游企业紧随游客步伐跨境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加旅游产业收入;另一方面,研究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境外财团投资蓝色经济区旅游项目,通过投资市场拉动旅游市场。3)试点国际旅游飞地模式。在蓝色经济区内,结合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选择合适的地点(特定海岛或度假区)作为“旅游飞地”,给予特别政策,包租日韩投资商长期开发。4)争取日韩游客落地签证政策。面向东北亚开放发展是山东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向之一,旅游业要积极利用这一战略。鉴于日韩不仅是山东最大的旅游客源国,而且也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旅游市场,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争取获得日韩游客落地签证政策。5)加强同俄罗斯的旅游交流与合作,通过开通青岛-海参崴航线和威海-伊尔库茨克航线,开发俄罗斯旅游度假市场。6)各沿海城市和济南、泰安、曲阜等重点旅游城市,以及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面向国际游客的免税购物系统。7)强化同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合作。利用山东同港澳台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比较紧密,两岸直通后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市场双向交换潜力大的优势条件,继续加强相互之间的旅游合作,吸引港澳台三地的旅游集团来山东设立分支机构,投资旅游项目,加大对三地旅游消费市场的促销。 4.实现率先发展 基于我省的旅游优势和旅游产业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争实现旅游业的率先发展。主要含义包括:推荐精选1)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旅游业实现率先发展。蓝色经济区旅游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明显,已拥有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示范区,应该率先进入国家战略的层面。因此,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发展,要强调对多种资源禀赋的整合、策划、包装,提出一批有特色、有分量的旅游项目,变分散为集中,提高旅游开发规模,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争取国家旅游部门和旅游相关部门的支持,力争率先进入国家战略,或为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2)为旅游业争取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保证全省旅游业的增速持续高于全省GDP的增速。3)引导全省社会经济的总体发育方向。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应,通过旅游业的率先发展,助推全省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4)坚持旅游业高点规划,超前发展。旅游业要实现率先发展,必须高点规划,打破常规思维和常规方式,以更高、更新的视野创新产品开发,创新发展模式,在优先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业的超前发展。(三)多点发展,重点突破,集聚增长,优化布局 1多点发展 全省17 个地市党委、政府都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选择有比较优势的区位,针对不同的市场目标,开发旅游产品,壮大旅游产业,形成全省旅游业多点并举、相互促进、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比较而言,东部沿海地区要面向中高端市场,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突出对全省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和对城市区域转型发展的“锦上添花”作用;西部城市地区要兼顾高、中、低多种市场,突出旅游开发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形象提升的作用;西部欠发达乡村地区要面向当地市场和周推荐精选边市场,突出旅游开发带动经济起飞的作用和富民功能。 2.重点突破 在全省层面上,实施重点发展战略。在空间上,选择确定一批旅游城市、旅游区、度假区、节庆活动,作为全省发展的重点,予以政策、资金、智力、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在项目建设上,全力支持能够支撑山东旅游进入国家战略体系的重大旅游项目,积极扶持能够成为省级旅游体系重要节点的各地市代表性项目。为此,需要继续推行“五级联创”工程,并建立层次分明、动态管理的旅游项目库。各地市要重视旅游项目库建设,培植大型旅游项目,及时推荐省级旅游项目,同时逐步构筑自身的旅游产品体系。 3.集聚发展 在重点城市、重点旅游区和度假区,集约利用各种生产资源,在产品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时间安排等层面,集聚生产要素,集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现有旅游产品体系存在的问题,集中开发现代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结构转型升级。2)针对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移的市场变化特征,重点开发新型综合性休闲度假项目、度假酒店集群和城市散客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度化。3)彻底摒弃旅游开发小、散、乱、低的传统格局,集约开发重点地域,培植旅游增长极,促进旅游产业空间结构优化。4)在重点城市和度假区,集聚产业要素,建设旅游集群和度假酒店集群,打造旅游高地,支持率先发展、超前发展的战略要求。 4.优化布局 推荐精选根据旅游资源组合类型、旅游业发展基础和旅游空间组织规律,配合山东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空间战略安排,持续推进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工作。1)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设定范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设定范围)、济南省会都市圈(包括济南市、淄博市、泰安市、莱芜市、德州市和滨州市大部)、鲁南经济合作带(包括菏泽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和日照市)的“两区、一圈、一带”的大经济区域划分,构筑相互交叉的四大旅游板块,构筑大尺度的旅游空间形态。2)以现有东西、南北交通干线为依托形成的“四横三纵”空间联系发展主轴。四条横主轴分别是:以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为主,东端分出潍莱高速公路、即墨-威海高速公路,连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四市的中北发展轴,是最重要的市场进入廊道,也是旅游业海陆统筹发展的最重要的轴线;以南济青高速公路为主,连接泰安、莱芜、淄博南部、临沂北部、潍坊南部和青岛市的中南发展轴,轴线两侧旅游资源密集,新兴旅游区多,是中北发展轴的重要补充,从长远发展看,中南、中北两条发展轴能够融为一体,成为山东旅游名副其实的“脊梁”;由滨大高速公路、东青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等连接而成的北部地区交通廊道,沟通滨州、东营、潍坊北部、烟台北部的北部发展轴,是未来环渤海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日东高速为主,连接菏泽、济宁、枣庄、临沂和日照五市的南部发展轴,是山东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轴,也是山东吸纳河南和江苏北部市场的交通廊道。三条纵轴分别是:以同三高速为主(未来以半岛城际快速铁路为主)、烟即高速为辅的连接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的东部纵轴;以东青高速及其延伸线、滨博高速、京沪高速为主体的连接东营、滨州、潍坊、淄博、莱芜、临沂的中部纵轴;以京台高速、推荐精选济广高速为主体的连接德州、聊城、济南、泰安、济宁、枣庄、菏泽的西部纵轴。上述“四横三纵”的发展轴系,将推动山东省旅游业的网络化发展,发育出一系列新的旅游节点,并促成旅游业的集聚发展和组团发展。3)根据上述空间结构优化方向,结合航空、铁路和海上交通体系配置,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流向,建议确立济南、青岛、烟台等3个省级旅游枢纽城市,确立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泰安、济宁、临沂等7个中心节点旅游城市。 (四)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核心竞争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1.优化旅游项目建设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对已有3A、4A级旅游景区按照5A级景区标准加以改造提升,对已有5A级景区加强结构调整和产业配套。按“高、特、精、尖”的标准考量新建项目,不以数量取胜,做到“多留遗产,不留遗憾”。加强住宿、购物、餐饮、演艺、交通等方面的产业链项目开发,加大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信息网络、旅游安全救援体系等公共服务产品的开发。2.塑造城市旅游品牌 “十二五”期间,加大城市旅游的改革发展力度,在旅游产品开发、城市形象推广、旅游市场营销等环节,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城市旅游特色,塑造诸如济南的“天下泉城”、青岛的“帆船之都”、烟台的“葡萄酒之城”,威海的“宜居海城”、日照的“水上运动之都”、潍坊的“民俗旅游之城”、东营的“生态黄河水城”,聊城的“江北水城”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城市旅游品牌。建议17个地级城市和曲阜、蓬莱等全国县级优秀旅游城市都能确定准确、简洁、生动的城市旅游形象口号。推荐精选 3.提升度假区品质 对现有的国家、省、市三个等级的旅游度假区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根据新形势下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对全省旅游度假区体系进行调整,重新确立省级重点度假区,并对各度假区的性质、控制范围、开发方向做出明确定位,强制要求各重点度假区科学编制和严格执行总体规划,进一步理顺度假区管理体制,加大旅游部门对度假区的指导和管理权限。按照集约化发展模式加快度假区建设速度,提升服务品质,扩大市场影响。 4.拓展旅游产业链条 通过适度开发汽车租赁、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旅游房车等旅游新产品,大力发展旅游演艺业、户外运动产业、旅游纪念品产业和以游艇、酒店用品为主的旅游制造业,积极推动旅游投资服务、信息服务、广告服务、研究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性组织,拓宽和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5.培植龙头旅游企业 继续推行“重组一批旅游企业、转型一批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企业”的做法,在旅游六要素的各个领域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科技水平较高的旅游大企业集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植若干个多元化发展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开展跨国经营的龙头旅游企业,尤其需要重视交通和旅游功能叠加的复合型企业集团,在适宜时机组建青岛航空与旅游公司、山东半岛邮轮旅游公司等,彻底改变旅游企业小、弱、散的局面,有力支撑中国旅游强省建设目标。推荐精选 (五)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在动力、质量、公平三个方面树立长期发展观念,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 1.坚持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旅游业虽然是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但不当的开发行为仍会破坏生态。要根据蓝色经济区的生态状况,分类确定旅游开发的强度和方式。在生态脆弱的海岛、河口、湿地区以及特定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严格限制开发强度,实施保护性开发;在生态人工化地区,可以适度提高开发强度,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优化中提升,在提升中优化。 2.坚持公平原则,强省与富民统一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护旅游者的权益,维护开发者的权利,更要强调东道地居民的利益。在旅游业大发展过程中,要强调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倡导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模式”,重视社区旅游收入和旅游就业等经济指标,正确处理代际关系、区际关系,使旅游业成为既强省又富民的重要产业。 3.坚持质量标准,速度与效益兼顾 作为全省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旅游业要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做到率先发展、超前发展,同时也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效益,速度与效益的兼顾重在坚持质量标准。因此,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必须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旅游规划水平、开发建设水平和市场运营经营水平达到一流标准。推荐精选 四、工作重点 (一)全省工作重点 1.深化改革,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在旅游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传统体制下,管理主体分散,分属不同部门,纵向、横向分割现象严重,对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构成严重制约。建议探讨新的旅游资源管理制度,把旅游主导海岸、海岛、海域,4A 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省级重点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资源管理权,统一转移至旅游主管部门,建设、林业、水利、文化文物、海洋渔业等政府部门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使监督权。 在城市旅游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城市旅游最重要的旅游发展形式,城市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城市-旅游一体化管理体制,保证城市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经济资源,城市形象同城市旅游形象水乳交融,旅游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建议在中心旅游城市建立和试行旅游管理委员会制,然后在其他重点旅游城市逐步推开。 在度假区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突破。针对目前度假区普遍存在主体不对、主题不明、运行不畅等问题,建议以省旅游局为主,成立“度假区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度假区的规划、审批和开发控制,指导具体度假区的开发,重在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骨干度假区;在省和所在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每个度假区设立推荐精选“度假区开发公司”,替代原有的“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的部分功能;在条件成熟时,自建或引进技术性商业组织“度假区管理公司”,为各个度假区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 在旅游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山东的旅游开发以休闲度假为主体功能,这意味着旅游业发展要由资源依托转入资源-资本双轮驱动阶段,资本密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要求或者说是阶段性特征,加大投资势在必行。旅游经济属于混合经济,大量产品属于公共或半公共产品,旅游业投资包括政府直接投资和市场多元投资两类。国际经验证明,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这两类投资互为依托,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因此首先要加大政府直接投资,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旅游项目启动建设、旅游信息建设、旅游形象建设和市场促销、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建议各级政府和发改委部门在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政府旅游投资。在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参照旅游总收入水平,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规划发展期内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政府直接投资是引子,市场商业投资是主体。拉动市场多元投资,关键在于出台优越的投资政策,尝试先进的投资管理模式,提高投资促进水平等。公私伙伴关系建设是总的发展方向,部分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政府创建旅游发展公司的模式。 创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机制。针对旅游业区域统筹发展的需要,加强省旅游局的主导或指导作用,按照省内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省会区旅游合作平台,统筹区内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服务标准制订、旅游形象塑造等。推荐精选 创新旅游消费拉动机制。抓住旅游业的消费经济特征,研究和制订省域范围内更为灵活、务实的假日制度,全面倡导并在公务员层面率先执行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开展奖励旅游,鼓励山东人游山东,壮大“好客山东”贺年会,完善扩大旅游消费政策,想方设法促动旅游消费增长。 创新国际旅游合作机制。在加强官方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利用友好城市资源,发展替代性旅游;在适宜地点建立境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国际旅游投资拉动国际旅游市场;逐步加强在信息共享、学术研究、教育培训、标准开发等软环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强化“好客山东”形象品牌,高效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继续加强“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研究、建设与传播,全面贯彻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形成人人代表“好客山东”文化,处处体现“好客山东”精神的社会氛围,推动全省旅游行业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品牌意识明显增强,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在“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统领下,研究、确定和传播各主要旅游城市的形象品牌,形成“好客山东”形象品牌家族; 继续完善“联合推荐,捆绑营销”的运行机制,力争提高各级财政对旅游行销的支持力度,调动大型旅游企业参与目的地营销的积极性; 把握时代发展的和平主题,深化同韩国、日本两国旅游界的合作关系,提高山东作为中日韩旅游合作推荐精选“桥头堡”的地位,在中日韩旅游黄金三角的开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海滨避暑度假为支撑,以文化遗产和城市商业为补充,着力开发俄罗斯旅游市场,把山东半岛规划建设成为中国-俄罗斯旅游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 推动省内城市的“香港自由行”,密切关注海峡两岸旅游合作进程,从政府、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等不同角度入手,建设“山东-港澳台旅游战略联盟”; 在技术层面上改善旅游市场开拓的结构策略、细分策略、季节策略、形象策略和渠道策略。 3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突出文化旅游强省优势特色 在全省层面建立有效的文化-旅游联动机制; 研究创新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保护利用的现代方式与方法; 以曲阜为中心,强化孔子(儒家)文化旅游特色; 以惠民、广饶和临沂银雀山竹简为依托,开发孙子文化旅游;挖掘鲁菜文化,强化山东美食养生文化旅游特色; 以淄博为中心,丰富和提升齐文化旅游特色; 以潍坊为中心,加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以沿海城市群为主体,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以沿黄城市为主体,以黄河两岸开发黄河文化旅游; 以文化创新为灵魂,提升泰山旅游,促进泰山景区、泰安城市一体化发展; 提升运河文化旅游带、水浒文化旅游区、微山湖文化旅游区、临沂-枣庄红色文化旅游带、齐长城旅游带的结构和功能; 推荐精选与文化和城乡建设部门密切合作,开展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 “十二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遴选“齐鲁十大传统文化村落”和“山东十大现代文化乡村”,树立乡村旅游的新典范。 4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城市-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3-5个城市旅游知名品牌;强力打造10个旅游强县(市),30个旅游强乡镇,50个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造1条国内一流品质的山东海滨度假旅游产业连绵带; 扶持10-15 个能够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旅游项目,20-30个省级旅游骨干项目; 建设3-5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5 个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新增5-8个国家5A级景区; 打造10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旅游节会品牌; 继续强化高尔夫旅游、海水康体旅游、葡萄酒旅游等3类特色优势产品的开发,加快发展自驾车营地、旅游房车、游艇俱乐部等旅游新业态,大力培植游艇制造和酒店用品制造等旅游上游产业; 建设10 条省级旅游购物街,评选全省10 大旅游纪念品和10 大旅游购品,加强对旅游购物商店的标准化管理,刺激旅游购物业的发展; 培植6-8家龙头旅游企业,促动跨国旅游投资经营; 培育5-10 个国家级旅游服务品牌,10-20个省级旅游服务品牌,推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建设覆盖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各旅游企业的数字旅游服务系统,实现旅游市场咨询、政务信息的即时传送,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推荐精选 5加强旅游研究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旅游管理队伍 加强山东省旅游专家委员会,并积极发挥专家团的作用; 在省内建设2-4个旅游研究高地,围绕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系统的前期研究,提高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水平; 在省、市两级建设规划、演艺、营销等方面的旅游创意团队; 采取多种形式,持续实施针对各级旅游局干部队伍的专业培训工程; 推动旅游行业培训工作,培养一批专业化、国际化、年轻化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 加强对省内旅游院校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旅游产业培养和输送足够的后备人才。 (二)分区工作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