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专题六 生态与环境 小专题6 利用物质和能量观点分析生态学问题

返回 举报
资源描述
小专题6利用物质和能量观点分析生态学问题例例1(2018全国,29)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n 例题引领解析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共同进化。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答案解析(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解析解析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答案解析(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分解者通过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解析解析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答案解析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例例2(2018全国,32)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解析解析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答案解析(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解析解析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快速降解有机物。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答案解析(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 ,通常植物根系对 的吸收是通过_运输完成的。主动答案解析解析解析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1.理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理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n 方法点拨2.生态农业中常用的生物学原理生态农业中常用的生物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资源化,通过延长或增加食物链实现无废料生产。(2)能量多级利用:合理地删减或增加食物链,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利用率。(3)生物防治:采取生物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既能防止害虫出现抗药性,又能减少农药的污染。1.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n 跟踪训练12345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D.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生物Y可能含有线粒体答案解析12345解析解析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碳循环是指C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A项错误;乙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一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类型外,还包括无机环境,C项错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等,因此X可能是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所以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少数动物,可见图中Y可能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D项正确。123452.(2018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下图表示某种群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因争夺生存资源(竞争)而消耗;避免捕食者的捕食所需;繁育后代分配比例的四种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2345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 趋势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C.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 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 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答案解析12345解析解析据图分析,甲中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繁殖后代占有的比例最大,该种群密度将增大,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A正确;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如图中的乙、丙,B正确;种群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以热能形式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又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等,C错误;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123453.(2016全国,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树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解析12345解析解析鹰迁入后,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123454.(2017衡水中学三调)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12345解析解析蚯蚓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蚯蚓属于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解析实验所选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解析解析实验所选的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答案解析12345据表分析,在不同叶片中蚯蚓对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解析解析据表可知,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消耗量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杨半分解叶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答案解析12345(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_。解析解析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蚯蚓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答案解析123455.(2018福州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下图是某农场建立起的综合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2345(1)图中的肥料为农、林、果的生长提供了_。图中废料、粪便和下脚料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这些不能被消费者直接利用的能量可被沼气池中的_所利用。该生态农业合理的设计实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无机盐(农、林、果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答案解析12345分解者(或微生物)多级利用解析解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植物需要多种无机盐,图中的肥料为农、林、果树的生长提供了无机盐。废料、粪便和下脚料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农、林、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这些不能被消费者直接利用的能量可被沼气池中的分解者(微生物)所利用,该生态农业合理的设计实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12345解析解析畜牧业中所养殖的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而非二、三级消费者,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长,畜牧业产品所获能量越少。(2)畜牧业中所养殖的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而非二、三级消费者,从能量流动角度中分析,原因是_。答案解析12345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长,畜牧业产品所获能量越少高考真题再研核心素养提升真题真题1(2017全国,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答案J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_。答案捕食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题干信息题干信息信息推断或结论药物灭鼠难持久有效,生物防治才长久有效理想条件“J”型增长药物灭鼠后,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该原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一定不能再回答“死亡率上升”这一答案引入天敌,种间关系只能是“捕食”考教材“年龄组成”这一基本概念解析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等。(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数在种群所占的比例。学科素养解读学科素养解读该题以林场灭鼠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种间关系等内容,注重了专题内知识的整合及教材概念的考查。核心素养要求重视生物学核心概念,如种群、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学科能力要求重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思维延伸思维延伸判断与填充:(1)(2010浙江,3和2012重庆,4整合)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答案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答案(2)(2014山东,27节选)根据下图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答案b偏高真题真题2(2014新课标,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答案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了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变快未发生改变题干信息题干信息信息推断或结论确定本题考查范围,不要回答与群落演替无关的内容演替的起点不同决定了演替的类型不同,这是两种演替的重要区别为经过一定时间演替到达的特定阶段,回答两个演替所需时间长短的原因是该地区自然演替的情况是一种反方向的自然演替类型(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少);是人为活动导致的该地区演替情况“该地区”上述和才有可比性;与自然演替相比,问的是人类活动的演替速度和方向,千万不可把二者弄颠倒要求从演替的两个方面作答按括号的内容抄写所选答案,万不可打“”或随意更改解析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学科素养解读学科素养解读新课标要求重视环境,天人合一,不要破坏环境,留得青山绿水就是宝贵的财富。学科能力要求利用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灵活运用知识。经典再现经典再现(1)(2015全国,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解析解析解析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更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2)(2014新课标全国,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解析解析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真题真题3(2014新课标,31)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3.5612.8010.300.48226.50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和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答案答案答案捕食消费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信息推断或结论除分解者外,即甲、乙、丙、丁、戊为生产者或消费者4个营养级,5个种群,必有2个种群处于同一营养级,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则可推出该食物网只有2条食物链据表格数据分析,乙和丙包含能量相近,应处于同一营养级,且戊最多,其次是乙和丙,再次是甲,最少为丁,可画出食物网画食物网而非食物链生物组分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一共三大功能,一定不能填,应填之外其他2个功能题干信息题干信息解析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0)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1%),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应属于第四营养级。(2)根据(1)的食物网可推知,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说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学科素养解读学科素养解读学科能力要求能从表格和图解中获取信息,分析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思维模型是:第一步:识表分析表格中数据;第二步:析表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第三步:用表结合教材相应知识,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思维延伸思维延伸判断与填充(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而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2014海南,16BD)()(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2015海南,25D)()答案(3)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19)()答案(4)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则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而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2013广东,5CD)()答案(5)(2015全国,31节选)假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则在该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6)(2016全国,31节选)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答案大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