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讲解试题)题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606694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讲解试题)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细胞(讲解试题)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细胞(讲解试题)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学习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组成、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熟悉:细胞兴奋性的概念和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及意义了解:细胞膜跨膜信号传递的方式和机制内容精要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细胞都被一层薄膜所包被,该膜称为细胞膜或质膜,电镜下观察发现细胞膜可分为三层,两侧各有一层厚约2.5nm的电子致密带,中间夹有一条厚2.5nm的透明带,总厚度约7.07.5nm左右。各种膜性结构的化学分析表明,生物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一般是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糖类只占极少量。1972年提出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即液态镶嵌模型,其基本内容是: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膜蛋白质与膜脂质主要以两种形式相结合,附在膜表面的称为表面蛋白质,贯穿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两端露出膜两侧的称为结合蛋白质。二、细胞膜的功能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在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面,除了极少数脂溶性物质能够直接通过脂质层迸出细胞外,大多数物质(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到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团块性固形物或液滴)都与镶嵌在膜上的某些特殊的蛋白质分子有关。几种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如下:1.单纯扩散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物质,就可顺着浓度差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这种现象称为单纯扩散。靠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膜的物质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2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易化扩散的特点是:物质分子或离子移动的动力仍来自物质自身的热运动,因而只能由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侧;对物质分子或离子移动起易化作用的蛋白质分子本身有结构特异性,因而一种蛋白质分子只能帮助一种(或少数几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即具有选择性;这些蛋白质分子镶嵌在膜脂质中,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受到膜两侧环境因素改变的调控。与某些离子的易化扩散有关的一类膜蛋白质分子,称为离子通道,简称通道。现有Na+通道、K+通道、Ca2+通道和Cl-通道等。有些通道只有在它所在膜两侧(主要是外侧)出现某种化学信号时才开放,称为化学门控通道;有些通道则由所在膜两侧电位差的改变决定其开闭,称为电压门控通道。通道的选择性决定何种离子可以通过,离子的移动方向和通量则决定于该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所受的电场力。用于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的易化扩散有关的蛋白质,不具有离子通道样的结构,通常称为载体。由载体完成的易化扩散速度较慢,但选择性较为严格。3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在细胞膜特定蛋白质的协助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这种物质转运对细胞生命活动十分重要。在细胞膜的主动转运中研究得最充分的是钠和钾离子的主动转运过程,既钠-钾泵的功能。简称钠泵。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具有ATP酶的活性,可以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进行Na+和K+的转运。因此,钠泵也称为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钠泵蛋白质转运Na+、K+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但已知它的启动和活动强度,都与膜内出现较多的Na+和膜外出现较多的K+有关。钠泵活动时,泵出Na+和泵入K+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根据在体或离体情况下的计算,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钠泵活动保持Na+、K+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分布的生理意义在于它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来利用。例如只有在钠泵造成的细胞内高K+的情况下,K+通道开放时才会有K+的外流;只有在细胞外高Na+的情况下,Na+通道开放时才会有Na+的内流,这是细胞产生电信号的基础,也是一些其他物质分子跨膜转运的能量来源。人体除钠泵外,还有钙泵、H+-K+泵等。4 .继发性主动转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需要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才能完成,这种主动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或简称为联合转运。如,肠道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些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源于ATP的分解,而是来自由Na泵造成的膜外Na+的高势能。参与这种转运的膜特殊蛋白称为转运体蛋白或转运体。如被转运的物质分子与Na+扩散的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两者方向相反,称为逆向转运。5 .入胞与出胞式物质转运细胞对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可以通过膜的更为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使之进出细胞,分别称为入胞和出胞。入胞是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侵人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有一些特殊物质进入细胞是通过被转运物质与膜表面的特殊受体蛋白质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称为受体介导式入胞。出胞和入胞相反,出胞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如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外分泌腺细胞分泌酶原颗粒和粘液,以及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跨膜信号转导功能:1 .跨膜信号转导概念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数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变构,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相应的功能变化,这一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或跨膜信号传递。跨膜信号转导虽然涉及到多种刺激信号在多种细胞引发的多种功能改变,但转导过程都是通过少数几种类似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所涉及的几类膜蛋白质各具有很大的结构同源性,是由相近的基因家族编码的。2 .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方式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化学门控通道对这种跨膜信号转导方式的研究,最早是从对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Acetycholine,ACh)如何引起它所支配的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研究开始的。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运动终板膜上存在着N型ACh受体。在5个亚单位中,两个a-亚单位是同两分子ACh相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可引起通道结构的开放,使终板膜外高浓度的Na+内流,同时少量膜内高浓度的K+外流,结果使终板膜两侧的电位发生波动,出现终板电位。终板电位的出现标志着ACh这个化学信号在肌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的完成。由于这种通道性结构只有在其中部分亚单位同ACh分子结合时才开放,因而属于化学门控通道或配体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主要分布于肌细胞终板膜、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以及某些嗅、味感受细胞的膜中,使所在膜产生终板电位、突触后电位以及感受器电位等局部电反应。化学门控通道具有受体功能,在这里,受体不是一个独立的蛋白质分子,起着受体作用的只是通道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一部分,为了说明化学门控通道也具有受体功能,也称它们为通道型受体;又由于它们激活时直接引起跨膜离子流动,也称促离子型受体。电压门控通道主要分布在神经轴突和骨骼肌、心肌细胞的一般质膜中,具有同化学门控通道类似的分子结构,但控制这类通道开放与关闭的因素是通道所在膜两侧的跨膜电位的变化。在这类通道的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对跨膜电位改变敏感的结构域和亚单位,后者诱发整个通道分子功能状态的改变,进而改变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使之产生可传导的动作电位和出现自律性兴奋的能力。机械门控通道许多细胞表面膜还存在能感受机械性刺激并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通道样结构。此通道具有速度快、对外界刺激反应的位点局限,在体内数量较少的特点。由膜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激素类物质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时,都是先同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然后通过一种称为Gs的G蛋白(兴奋性G蛋白)的中介,激活作为效应器酶的腺甘酸环化酶,使胞浆中的ATP分解,引起膜内侧胞浆中cAMP含量的增加(有时是减少),实现激素对细胞内功能的调节。外来化学信号激素看作第一信使,cAMP称作第二信使。特点:这种形式的跨膜信号转导具有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的特点。目前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外界剌激信号作用于膜受体后,可以通过一种称为Go的G蛋白,再激活一种称为磷脂酶C的膜效应器酶,以膜结构中称为磷脂酰肌醇的磷脂分子为间接底物,生成两种分别称为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的第二信使物质,影响细胞内过程,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一些肽类激素如胰岛素和细胞因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时,是通过细胞膜中一类称作酪氨酸激酶受体来完成跨膜信号转导。这类受体只有一跨膜”螺旋和一个较短的膜内肽段。当膜外的肽段同相应的化学信号结合时,可直接激活膜内侧肽段的蛋白激酶。此蛋白激酶的活性一是引发此肽段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另一是促进其他蛋白质底物中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由此再引发各种细胞内功能的改变,实现细胞外信号对细胞功能的调节。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一、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近代生理学术语中,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则称为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就是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通常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相反,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则称作复极化。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亦即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在神经纤维,它一般在0.52.0ms的时间内完成,这使它在描记的图形上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因而人们常把这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冲样变化,称之为锋电位。动作电位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它只在外加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出现。但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特点是,在剌激过弱时不出现,但在刺激达到一定强度以后,它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固有的大小和波形。此外,动作电位在受剌激部位产生后,还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而且传播的范围和距离并不因原初剌激的强弱而有所不同。这种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剌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作“全或无”现象。换句话说,动作电位实际上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兴奋时,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并可扩布的电位变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兴奋和生物电产生机制的阐明是二十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成果,是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从宏观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的实证。由膜结构中钠泵蛋白质在消耗ATP的情况下形成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状态,是产生各种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基础;而这两种离子通过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和Na+通道的易化扩散,是形成神经和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直接原因。1.静息电位Bernstein最先提出,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可能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并得到后来的实验证实。已知正常时细胞内的K+浓度总是超过细胞外K+浓度很多,而细胞外Na+浓度总是超过细胞内Na+浓度很多,这是Na+泵活动的结果。由于高浓度的离子具有较高的势能,K+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而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膜在安静状态下只对K+有通透的可能,那么就只有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由于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而这将对K+的进一步移出起阻碍作用;K+移出越多,膜的外正内负的情况越明显,于是很快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当移到膜外的K+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足以对抗K+由于膜内高浓度而形成的外移趋势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净移动,而膜两侧的电位差即内负外正的情况也稳定在某一数值。这一状态在非生物的人工膜物理模型中也可看到,称为K+平衡电位。Bemtein正是用这一原理来说明细胞跨膜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的。K+平衡电位所能达到的数值,是由膜两侧原初存在的K+浓度差的大小决定的,它的精确数值可根据物理化学上著名的Nernst公式(略)算出。2 .动作电位Hodgkin等根据兴奋时膜内不仅出现负电位的消失,而且出现一定数值的正电位(相当于前面提到的超射值)的事实,认为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出现,是由于膜对Na+通透性的突然增大,超过了K+的通透性;由于细胞外高Na+,而且膜内静息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的内流起吸引作用,于是Na+迅速内流,结果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而且由于膜外Na+较高的浓度势能,Na+在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时仍可继续内移,直至内移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的Na+静移动为止;这时膜内所具有的电位值,理论上应相当于根据膜内、外Na+浓度差代入Nernst公式时所得出的Na+平衡电位值。膜又Na+的通透性的增加,实际是膜结构中存在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开放的结果,因而造成Na+向膜内的易化扩散。用70年代建立起来的膜片钳实验技术(Nder和Sakmann等,1975)可以直接观察单一的离子通道蛋白质分子对相应离子通透难易程度等特性。3 .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Na+通道的开放主要出现在人工去极化开始后的几个毫秒之内;以后去极化还在继续,但通道开放的概率几乎已下降到零。这显示出通道的一个重要功能特性,称为失活(inactivationbNa+通道失活的特点是它的失活出现较其他离子通道为快;通道失活表现为通道不因为尚存在的去极化而继续开放,也不因为新的去极化再行开放;只有当去极化消除后,通道才可能解除失活,才可能由于新出现的去极化而再进入开放状态。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功能恢复,都是以蛋白质内部结构,即它的构型和构象的相应变化为基础的。Na+通道失活的迅速出现,可以解释神经或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达到超射值的顶点后何以不能维持在这一数值,而是迅速下降,表现为锋电位的形式。因为这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这也决定了神经和肌组织在接受剌激而兴奋,亦即正当出现锋电位的时期内,不可能再接受任何新的刺激而出现新的锋电位,因而也不可能发生两次锋电位的叠加。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还接着有一个相对不应期生,标志着一些失活的Na+通道已开始恢复,这时只有一些较正常时更强的剌激才能引起新的兴奋。造成动作电位很快出现下降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差不多在Na+通道失活的同时,膜结构中的电压门控性K+通道的开放。这一类K+通道不同于维持细胞静息电位的K+通道。这时由于膜内的高K+浓度,于是出现了K+的外流,使膜内电位变负,最后恢复到静息时的K+平衡电位的状态。二、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不是任何刺激都能触发动作电位,当剌激引起膜内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可在已经出现的去极化的基础上出现一次动作电位,这个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在自然情况下,到达阈电位值的去极化会引起一定数量的Na+通道的开放,而由此引起的Na+内流会造成膜的进一步去极化,这就会引起更多Na+通道开放和更大的开放概率,如此反复,就会出现一个“正反馈”,或称为再生性循环的过程,其结果是出现一个不再依赖于原剌激而使膜内Na+通道迅速而大量开放,使膜外Na+快速内流的过程,直至达到Na+的平衡电位,使这过程停下来,形向成锋电位的上升支。膜原初的去极化在未达到阈电位的情况下,也会引起一些Na+通道的开放并造成新的去极化;但较阈电位为小的去极化程度较小,它可被当时维持K+平衡电位的K+外流所抵消,不能进而引起动作电位。可见阈电位就是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后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并导致Na+通道大量而迅速的开放,出现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所谓阈强度是指能够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比阈强度弱的刺激,称为阈下剌激,它们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值的去极化,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在刺激超过阈强度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就不再依赖于所给刺激的强度大小了。(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阈下刺激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这时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特点是:它不是全或无的;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可以电紧张性扩布的形式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可以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如兴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某一小段纤维因受到足够强的外加剌激而出现动作电位,也就是说,该处出现了膜两侧电位的暂时性倒转,由静息时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但和该段神经相邻接的神经段仍处于安静时的极化状态;于是在已兴奋的神经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出现而发生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它的运动方向是:在膜外的正电荷由未兴奋段移向已兴奋段,而膜内的正电荷由已兴奋段移向未兴奋段。这样流动的结果,是造成未兴奋段膜内电位升高而膜外电位降低,亦即引起该处膜的去极化;当局部电流的出现使邻接的未兴奋的膜去极化到阈电位时,也会使该段出现它自己的动作电位。这就是说,所谓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是巳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兴奋在其他可兴奋细胞(如骨骸肌细胞)的传导,基本上遵循同样的原理。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当有髓纤维受到外来剌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在邻近剌激点的郎飞结处产生,构成髓鞘主要成分的脂质是不导电或不允许带电离子通过的,而局部电流也只能发生在相邻的郎飞结之间,其外电路要通过髓鞘外面的组织液,这就使动作电位的传导表现为跨过每一段髓鞘而在相邻的郎飞结处相继出现,这称为兴奋的跳跃式传导。跳跃式传导时的兴奋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或肌细胞的传导速度快得多;而且它还是一种更“节能”的传导方式。习题一、名词解释1 .易化扩散5.静息电位2 .阈电位6.动作电位3 .电压门控通道7.去极化4 .化学门控通道8.阈值二、选择题【A1型题】1 .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脂质分子的亲水端A.均朝向细胞膜的内表面B.均朝向细胞膜的外表面C.外层均朝向细胞膜的外表面,内层的朝向双分子层的中央D.都在细胞膜的内外表面E.面对面的朝向双分子层的中央2 .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是A.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环境间的屏障B.细胞接受外界和其他细胞影响的门户C.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D.受体的主要环境E.抗原物质3 .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蛋白的形式是A.仅在内表面B.仅在外表面C.仅在两曾之间D.仅在内表面与外表面E.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4 .人体内O2、CO和NHS出细胞膜是通过A.单纯扩散C.主动运输B.易化扩散D.入胞作用16E.出胞作用5 .大分子蛋白进入细胞膜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运输6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运输7 .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D.入胞作用E.吞饮D.出胞作用E.以上都不是C.主动运输8 .据设想,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Na+ 通道蛋白分子内部结构出现了A低电阻通道D.脂相孔洞B.缝隙E.以上都不是C.水相孔洞9 .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属于A.单纯扩散D.入胞作用B.易化扩散E.吞噬C.主动运输10 .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浓度的A. 12 倍D. 70 倍B. 30 倍E. 90 倍C. 50 倍11 .正常细胞膜外Nd浓度约为膜内Na浓度的A. 1 倍D. 18 倍B. 5 倍E. 21 倍C. 12 倍12 . 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A. 2个Nd移出膜外B. 2个K移入膜内C. 2个Nd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D. 3个Nd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E. 2个Nd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13 .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d和/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D.膜上Nd-K,泵的作用B.膜在兴奋时对Nd通透性增加E.膜上ATP勺作用C. Nd+. K +易化扩散的结果14 .以下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是错误的A.逆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d移出膜外B.顺浓度差使细胞膜外的K转入膜内C.防止细胞水肿D.建立离子势能储备E.是神经.肌肉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15 .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A.阈电位D.刺激强度的变化率B.时值E.刺激的频率C.阈强度16 .刺激阈指的是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C.保持一定的刺激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刺激强度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17 .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是A.刺激强度小于基强度时,延长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B.刺激强度等于基强度时,缩短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C.刺激时间等于时值时,刺激强度为基强度即可引起组织兴奋D.刺激时间小于时值时,无论刺激强度有多大,均不能引起组织兴奋E.以上说法都不对18 .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一个A,强度阈值C.时值B.时间阈值D.利用时E.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特性的阈强度19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的周期性变化是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20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A.零D.大于正常B.无限大E.等于正常C.小于正常21 .神经纤维中相临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A.相对不应期D.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E.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22 .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A.肌肉收缩D.产生动作电位B.腺体分泌E.以上都不是C.产生神经冲动23 .以下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B.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一般表现为锋电位D.刺激强度越大,动作电位幅度越高E.受刺激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也可称为复极化24 .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中,负后电位出现在A.去极相之后D.正后电位之后B.超射之后E.以上都不是C.锋电位之后25 .单根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时,相当于动作电位的A.阈电位D.负后电位B.去极相E.正后电位C.超射时期26 .单根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低常期时,相当于其动作电位的A.阈电位D.负后电位B.去极相E.正后电位C.超射时期27 .静息电位的实测值同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A.前者大D.前者约大于10%B.前者小E.以上都不对C.两者相等28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那种离子通透性最大+_2+A. KD.CaB. Na+E.Mg2+C. Cl-29 .人工增加离体神经浸浴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A.不变B.增大C.减小30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A.钠平衡电位B.钾平衡电位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31 .细胞膜在安静时对Na通透性A.为零B.约为K通透性的2倍C.约为K通透性的1/2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D.约为K通透性的1/100 1/50E.以上都不是32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A. K+A.Mg+B. Na+E.Cl-C. Ca2+33 .人工的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B.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C.不变34 .人工地增加细胞浸浴液中Nd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增大B.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C.不变35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A.钠平衡电位B.M钾平衡电位C.静息电位绝对数与钠平衡电位之和D.静息电位绝对数与钠平衡电位之差E.超射值36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超射部分等于A.钠平衡电位B.钾平衡电位C.静息电位绝对数与钠平衡电位之和D.静息电位绝对数与钠平衡电位之差E.超射值37 .神经纤维每兴奋一次,膜内NJ+膜内浓度大约增加A. 1/100D.1/10000B. 1/1000E.1/80000C. 1/1800038 .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动作电位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作电紧张扩布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着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E.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39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是A.内向D.内外电流均可B.外向E.以上的不对C.内外迅速交变40 .阈电位是指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B.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膜电位D.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e.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41 .局部兴奋的产生是由于A.阈下强度的内向电流刺激使细胞超极化B.阈下强度的外向电流刺激直接造成膜内外的电压降C.膜自身的去极化D.阈下强度的外向电流刺激直接造成膜内外的电压降和膜自身的去极化叠加的结果E.外向电流激活大量Na+通道开放所致42 .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C.在有髓纤维是跳跃式传导D.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的距离增加而减小【B1型题】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极化E.反极化43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44 .细胞在去极化过程中,膜内电位由负变正称为45 .细胞受刺激后,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称为46 .膜内电位负值加大称为A.阈电位B.峰电位C.负后电位D.正后电位E.局部电位47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48 .生电性钠泵可使膜暂时发生超极化,出现49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出现的的轻度电位变化称为【X型题】50.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与下列哪些功能有关A.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B.细胞膜的受体功能C.细胞膜的免疫功能51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的因素是细胞膜中A.脂质的熔点B.胆固醇的含量C.脂质含脂肪酸的饱和度52 .电解质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量取决于A.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B.膜对该离子通透性C.该离子所受的电场力53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A.有结构特异性B.饱和现象C.竞争性抑制54 .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顺电位差进行B.不消耗能量C.以“载体”为中介55 .刺激的主要参数是A.刺激强度B.刺激持续时间C.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56 .下列那些指标可反映组织的兴奋性A.阈强度B.时值C.基强度D.细胞的变形或运动功能E.以上都不是D.糖蛋白的含量E.以上都不是D.化学性质该离子的E.该离子的分子量D.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E.以上都不是D.逆浓度差进行E.消耗能量D.时值E.基强度D.强度-时间曲线E.以上都不是57.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A.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改变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B.不随细胞外Na+含量的改变而变化E.可以总合C.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三、问答题1 .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2 .何谓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原理?3 .试述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4 .试述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的区别。5 .当细胞外K浓度升高而细胞内K+浓度不变时,静息电位的数值和动作电位有何变化?6 .细胞膜对物质被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一、名词解释1 .非脂溶性或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它包括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2 .细胞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刚刚能整段膜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值.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3 .由膜两侧的电位差决定其机能状态的离子通道称电压门控通道.如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上的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当去极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4 .指细胞膜的受体通道蛋白与相应的递质.激素.药物等结合后才被激活开放.如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可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开放,而且开放的数目取决于乙酰胆碱分子的数量.5 .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6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兴奋时,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并可扩布的电位变化.7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迅速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8 .阈值:把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应是中等程度)数值,这时把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二、选择题【A1型题】1.D9.C17.E25.D2.A10.B18.E26.E3.E11.C19.D27.B4.A12.D20.A28.A5.D13.D21.B29.C6.B14.B22.D30.B7.B15.C23.C31.D8.C16.C24.C32.B33.B36.A39.B42.E34.A37.B40.D35.C38.E41.D(多项选择题)43.ABCD46.ABC49.ABCD44.ABC47.DE50.AC45.ABC48.ABC三、问答题1 .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答:易化扩散至少可分为二种类型,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是:(1)作为载体的膜蛋白质和它所转运的物质之间有高度的特异性;(2)饱和现象;(3)表现为竞争性抑制。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1)通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可因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迅速改变;(2)通道蛋白对转运的离子也有相对特异性,但不如载体那样严格(3)通道的开放引起离子跨膜移动时可行成跨膜电流。2 .何谓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原理?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仅对K+有通透性,K+外流,当达到与其电场力相等时,也就是说膜两侧的电-化学(浓度)势能代数和为零时,将不会有K+净移动,而由已移出的/形成的膜内外电位差,也稳定在某一数值不再增大,这一稳定的电位差称/的平衡电位。也即是细胞跨膜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3 .试述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答: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阈或阈上刺激后产生的一次迅速的.能扩布的可逆性膜电位倒转产生原理:(1)离子的不均衡分布使膜内外形成电化学梯度;(2)细胞外的Na+比细胞内高12倍;(3)细胞膜上存在有Na+通道;(4)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Na+通道开放,Na+顺电.化学梯度大量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AP的上升支;(5)AP达到锋值时,开始复极化,膜对K+通透性增加,K+外流,复极化形成AP的下降支;(6)Na+泵的作用,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将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恢复复极化状态。4 .试述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的区别答: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的区别:所需刺激强度 开放的Na+通道 电位变化幅度 总合“全或无”特点 传播特点动作电位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多大无有局部电流形式连续而不衰减地向远处传播静息电位的数值和动作电位有何变化?局部反应阈下刺激较少小有(时间或空间)无电紧张扩步,随时间和距里的延长迅速衰减,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5 .当细胞外/浓度升高而细胞内K+浓度不变时答:由于膜内外K+浓度梯度变小,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更易爆发,但幅度小,复极化速度减慢.6 .细胞膜对物质被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答: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及特点如下:(1)单纯扩散:特点A:转运的主要是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B:扩散通量及速度主要取决于跨膜浓度梯度;(2)易化扩散:经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其特点有:A:转运的多是无机离子.B.无饱和现象.C.相对特异性.D.通道转运是顺电-化学梯度进行.E.通道的开关两种功能状态,转运量随通道功能状态而改变.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有以下特点A.主要转运小分子的有机物B.高度特异性C.有饱和现象D.竞争性抑制;(3)主动转运的特点A.需细胞膜上镶嵌蛋白质“协助”B.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需细胞本身供能C.转运物质为小分子和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市场营销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