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常熟昆承小学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6369628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常熟昆承小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常熟昆承小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常熟昆承小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130902282)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园“和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结题报告常熟市昆承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吴晓娟(0512-52833731)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贵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素质教育的真谛是全人教育。2全人教育的智慧来自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们的思想是全人教育的智慧之源。孔子、孟子、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裴斯泰洛齐、杜威、马克思、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等等,蕴含着全人教育思想。3自新世纪以来,学校定位“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强化品牌办学意识,与时俱进,以“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内核,以“教书与育人并重,让每一位孩子都获得发展;师德与师能并举,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成功;常规与特色并进,让每一位家长都获得满意”为师生发展的源动力,努力探求适合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就是以培养完整的个体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灵、健美的体魄、发展的潜能。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关注,唤醒失落或正在失落的心灵,唤醒沉睡的潜能。要提供学生充分探究身心潜能的机会、实践的机会,实现学生主动地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的在育人过程中提出了基础目标与提高目标,让学生在达到基本目标后可以自主发展,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全面、个性、自由、发展,即让所有学生获得和谐发展。2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应该成为学校育人理念拓展的阵地,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健全、视野的拓展、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素质教育观”,原则是“灵活、多变的基础性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文化: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从时空来讲,它是一种“场”,是各个要素间的交流互动;作为人来说,它是一种群体。从此时空走出来的人的一套行为样式、共同遵行的某种规范。4和文化:和文化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一是取我校标志“荷”的谐音,另一方面则是“和融向上”之意。“和”源于“荷”。荷形亭亭玉立,迎风怒放宛如阳光少年充满活力;荷景一池红艳,满园碧翠恰如一个集体众星闪耀,熠熠生辉;荷品扎根淤泥,品性高洁象征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的正能量。“和融”“向上”是群体状态与个人姿态、美妙境界与进取精神的相融互补、辨证统一。我们着力于给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空间,使多种要素、要素与要素间正向的、积极的多维互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自由吸取养分,达到人和自然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人和整个社会的和、人自身各个要素的和,达到全面、个性的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5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三、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1综观西方全人教育家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2)全人教育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3)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4)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5)全人教育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6)全人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生孙军对全人教育作如下界定:全人教育以儿童为核心,是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共同参与实施的整体的、系统的教育,该教育面向全体儿童,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家长学校等途径,致力于儿童的心智与体魄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3台湾地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全人教育:我国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理念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台湾地区,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体现在培养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情感价值认同,注重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等的联系与圆通。4香港基础教育理念核心为“全人教育”,由此引申出三个重要的理念分别为“多元课程”、“照顾差异”、“全员育人”。5明德教育公益项目对全人教育理念的实践:他们认为只有全人教育才可以真正的让学童充分发挥潜能,并且有足够能力可以因应一生中的各种考验。正确的教育,必须从做人处事的整体面去考虑与施教这是仅着重传授技术与知识所无法比拟的。6.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开展了“和文化”研究:“和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体现学校地域环境特点;“和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相符合;挖掘和开发“和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培育学校文化,创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四、理论支持1全人教育理论:就其理念而言,“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和谐教育理论: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期提高全国民素质;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展;要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未来社会的确适应。五、研究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开展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构建“和融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和雅舒心的活动花园;和悦体验的成长家园;和乐探求的学习乐园。以生态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三大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个性、自由、发展,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最终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二)研究内容1“全人教育理念”与“和文化”的文献研究进行“全人教育理念”和“和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从中获取信息,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的分析和使用,作为本课题的两大理论支持。2全人教育理念下“和润德育”的校本研究育人以德为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落脚点,高度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努力培养阳光、健康学生的新形象,以创建文明班级为抓手,以各种教育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历练体验中学做真人,努力建设德为先、学识、心态、行为规范等和谐发展的德育文化。3全人教育理念下“和融课堂”的校本研究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结合2011版课程标准的实践研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积极建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新文化,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引导教师运用新课改理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构建以思辨为特质、以融合为策略、以共进为目标的 “和辨相融”的课堂文化。4全人教育理念下“和美特色”的校本研究(1)生态文化建设以学校新建为契机,形成以和谐为核心的陶冶身心的生态文化建设特色。学校以省绿色学校为结合点,充分挖掘学校的盆景、山石、果园、长廊文化、校史等教育资源,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使每一位学生既得到美好环境的熏染、感染又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珠心算文化建设学校以全国珠心算教学实验学校为依托,配合省教研室开展的推广第一学段珠心算教学的定点实验,探究小学珠心算与数学教学有效整理的目标体系、实施手册、一般模式、评价体系,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构建学校课程。(3)体育文化建设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课堂为抓手,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重点促进学生达成健康发展的基础目标。以田径、自行车、女篮运动等为突破口促进特长学生达成健康发展的提高目标。利用校园的多种宣传途径等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以提高师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六、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1研究思路:我们的研究思路大致为:(1)统一思想;(2)更新教师理念;(3)整体规划,分类实施;(4)实践与研究相结合;(5)边研究边总结;(6)全体师生参与。2研究过程:自2013年选题、课题申报至2016年的四年发展性研究,预计要经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主要是组建研究班子,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前期的研究准备工作,并申报立项。(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6年5月。围绕研究目标,根据操作要点,制定各子课题计划,具体开展阶段性研究,及时总结反思,根据实际修正研究方案。(3)结题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2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会。3研究方法:(1)文献法。在课题的准备阶段,要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理论支持,从中选取信息,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2)调查法。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有关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或有关的成果和经验、问题和教训,并进行分析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今后的校园文化研究。(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和解决实际问题。(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和总结提炼阶段,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七、研究成果通过三年的行动研究,“和文化”已经在我们全体师生心中生根发芽。我们秉持“和融向上”的校训,昆承校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焕发着青春蓬勃的气息。立德、启智、健体是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三好”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和”文化理念下的人才战略,正是我们全心塑造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的目标追求。我们致力于为全校学生营造精品三园:“生活的花园”学生置身其中如徜徉于美丽的画卷,校园如一座缤纷的花园般绚丽。“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既全面发展又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成长的家园”以基础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和谐的人。(一)整体规划,营造“和融向上”氛围1组织保障:为了对校本研究实施有效的管理,我们继续坚持以教师为主轴,以行政管理服务和专家引领为两翼,由校长直接领导的互动式研究型集体,这种互动式研究型集体一是体现了校长的首席引领,既是校本研究的总设计师,更是身体力行者;二是有利于营造平等互动的学术研究氛围,融集体智慧,兴百家争鸣;三是凸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并理顺了教师主体与专家引领和管理服务的关系;四是有利于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教师个体的融合并以多种形式开展研究。2整体规划:课题组聘请专家为学校“和文化”建设把脉会诊,从“理念”、“环境”、“课堂”、“特色”四方面整体进行文化构建。核心内涵,以“和融向上”为价值取向的“和”文化统领下学校的生态文化、科技文化和体育文化三维一体的共生融创。校训,和融向上;校风,和谐共进;教风,和畅精导;学风,和乐竟先。办学理念:让校园成为和谐生长的家园;育人目标:让所有学生获得和谐的发展;行动纲领:以和广德、以和博识、以和润心、以和精行。3理论引领:任何一个课题实验或研究等都需要大量的理论和方法做支撑。实验教师都深感急需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以便在课题实验中找准定位,把握方向,有根有据的开展课题实验工作。学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各类讲座培训,为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科研之窗。另外课题核心组成员通过培训、微讲座等形式跟研究老师分享自己对“和文化”的理解。开展“主题式读书活动”(课题组分“和润德育”、“和融课堂”、“和美特色”三个主题拟出推荐书目,教师自由选择主题与书目开展研读并与实践结合撰写读书笔记,再分三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和“专家导读式读书活动”(由专家推荐专著并开展导读活动,教师再通过研读实践,撰写读书笔记开展交流活动),不断充实研究教师的理论内涵。我们还建立了“昆小清塘和韵讲坛”,由研究教师分享自己在“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研究心得体会。4.环境渲染:规划“和”文化的外显环境和内涵意义,形成以和谐为核心的陶冶身心的自然生态文化建设和人文生态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校的盆景、山石、果园、长廊文化、校史等教育资源,通过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把学校建设成为最富有人文文化气息的教育环境。以富有文化魅力的正能量,去影响和熏陶教师和学生,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实践内驱力,使每一位学生既得到美好环境的熏染、感染又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活动体验,构建“和润德育”“和润”即“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之意。和文化理念下的全人教育下的“和润心行”的德育就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成长特点,选择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让学生如同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成长的过程就如种子生长过程一般,通过滋养、浸润、顺发,获得丰润的发展,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1以“文明礼仪”为主线,坚持养成教育求创新(1)学科融合,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我们提出了在课堂教学时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践行文明礼仪。(2)寓教于乐,文明礼仪汇童谣课题组研究编写了和润娃学礼仪校本德育教材,该教材从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几个方面向学生展示全方位的礼仪常识,图文并茂,语言童趣,可读性强,人手一本,易学习实践。这本教材也作为晨会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为了配合新版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我校还拍摄的“和润娃学礼仪”宣传片,能生动形象的促进孩子文明习惯的养成。(3)搭建平台,联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学校与位于学校附近的梦兰集团、城管局琴湖中队、城东环卫所、富康苑等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的关系。依托这些资源,我们组织了“文明小使者”到单位、小区、村发放文明礼仪倡议书、宣传文明礼仪知识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树立典型,引导文明礼仪方向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评比细则,在全校扎实开展“文明班级”“光荣升旗手”“美德好少年”及“和润娃”评选活动,使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班级”,个个争当“和润娃”的良好局面。同时我们成立了“昆小小红帽”志愿者。2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丰富、深化主题教育活动(1)以“感受、感恩、感动”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唤醒孩子心灵的良知,触动孩子本真本善的意识:如中国感恩教育讲学团首席讲师桂宾老师应邀来到我校,进行“感恩成就未来”演讲报告会、在“三八妇女节”开展“我让妈妈露笑脸”、在“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最光荣”、“淘淘乐”跳蚤市场爱心义卖活动、美德故事巡讲活动等。(2)以“和”为主题的三大仪式,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即“装着梦想,我们出发啦!”一年级入学仪式,“感恩有爱、和融向上”三年级成长仪式,六年级毕业典礼。(3)与常理工志愿者合作的系列主题活动,开拓孩子的视眼:如传统节日的系列体验活动,体会汉字魅力的“汉字书写大赛”,环保节能主题系列讲座等。(4)开展“我是环保小天使”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与城东环卫所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深入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等。对于学生而言,活动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无痕的体验实践过程中,得到做人的启迪。(三)以点带面,打造“和融课堂”立足学校实际,本着专家引领,实践探讨,在实践中转变观念,以内华了的理念再指导课改实践,使理论层面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操作层面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具体学科、具体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环节、具体教学行为开展深入的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和融课堂”研究的重点。三年来,坚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或遇到的问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我们在研究中引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寻找研究点,探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课题组结合教师提出问题拟定研究点,各教研组再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确定研究方向,各研究教师再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寻找相关的研究视角,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以“卷入式主题教研”、“专家引领”、“校级专题研讨”等为主要的研讨途径,通过“清塘和韵讲坛”进行成果分享与推广。以点带面推进“和融课堂”建设。我们提出的“和融课堂”并不是课堂模式的创新,而是要着力于给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空间,使多种要素、要素与要素间正向的、积极的多维互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自由吸取养分,达到人和自然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人和整个社会的和、人自身各个要素的和,达到全面、个性的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我们归纳了其核心要义:和而不同、相融共进。和而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向求同存异。要充分利用差异推动教学:如学生发现问题有不同的视角,学生面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学生探究问题有不同的策略,学生解决问题有不同的途径;相融共进,指以下几个层面:学生个体思维与情感的和谐,学生群体合作与差异的并存,师生之间交互促进教学相长。1思辨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创设现实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思辨的科学性。创设逻辑的、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辨的简洁性。创设对比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辨的敏锐性。创设反思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辨的深刻性。(2)通过对话辨析 学生培养思辨能力要从良性的沟通与对话开始。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一种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构建一个思辨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值得思考与辨析的话题,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辨式的对话,留足时间让学生在质疑中畅所欲言,或思或辩,进而获得对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3)利用错误辩正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教育资源,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驾御“错误”的能力,引导错题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增进情感的体验,从而得到发展。如:教学中对于错误延缓评价,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中明理。2融合策略(1)角色融合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角色关系,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应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要创设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过程,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多让学生质疑问难,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多让学生讨论争辩等等。(2)思维融合 建构对话、互动的课堂,让学生思维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得到发展与锤炼。我们提倡平等对话、和谐互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整合,集思广益;相互碰撞,激活生成。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让智慧与灵感在对话中跃动,让思维在碰撞中得到融合发展。(3)情感融合学习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过程中形成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谐的、愉悦的内心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四)普及提高,彰显“和美特色”特色文化是学校的品牌特质,会潜移默化地指引和影响着每一位师生,使他们构建起以这种文化为内核的精神力量,因此,对于学校来说特色文化建设的地位举足轻重。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旨在以生态文化熏陶人,启智文化培养人,体育文化健全人,以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努力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着力探索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与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 以课程引领学校将体育传统学校建设安置于学校体艺2+1工程的实施方案中;又将体艺2+1工程配置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大棋局中。以此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明确要求:教师要实施好体育国家课程中规定的“跑、跳、投、体操、武术、球类等”基础教学内容,根据学校传统项目特点,根据教师个人特长,自编教学内容,形成个人的特色课堂。如陆政国老师特色课堂为田径加篮球,石伟明老师特色课堂为田径加足球等。也就是说,体育课堂的实施一方面完成国家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有教师自身擅长的项目训练为特色。体艺2+1要求在体育课堂就能实现。学校作为省珠心算推广实验学校,在第一学段三个年级全面开设珠心算课程,实施“5+1”方案,即每周原本的5个数学课时,加1个珠心算校本课时。根据实际需要,珠心算教学时间在6个课时中灵活使用。我们通过研究珠心算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目标体系、一般模式、实施手册、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了我校的珠心算特色课程。2以活动普及大课间活动,以田径、篮球和趣味游戏为主打方向,一千多名学生,近30个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尽情挥洒;下午二十分钟的活动课,学生情趣盎然。学校每年召开秋季田径运动会,“冬锻三项”、春季趣味运动会以及各种小型竞赛,深度推广田径、篮球项目,渲染体育文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挖掘特长生。今年学生的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81%,学生的体质稳步上升。轻松和谐的锻炼氛围,调整了学生紧张的情绪,陶冶了情操,振奋了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科普宣传活动,以展示珠心算教学成果为主要内容,配合常熟市科普宣传周活动开展珠心算进社区、走进招商城等,让更多人了解珠心算,感受珠心算的魅力。 3以社团提高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我们开设了多种社团,以促进不同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采用班级和校级双向构建灵藕少年宫,班级活动以经典诵读、英语口语、趣味数学、体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校级开设有田径、自行车、小男篮、小女篮、定向跑、跳绳、珠心算、智力绘画、合唱、舞蹈、写生、科技制作、藕花文学社等特色社团,重点发展学生特长。我校连续9年连续蝉联常熟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冠军。近两年,学校田径队在苏州市田径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10枚。学校田径队参加省比赛以来共计获得4枚金牌,银牌2枚,铜牌3枚。2014年以来女篮获得常熟市篮球比赛冠军2次,获得苏州市篮球比赛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近年,学校自行车队在苏州市自行车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10枚,银牌6枚,铜牌13枚。学校定向跑队近两年参加苏州市定向跑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6枚,银牌10枚,铜牌18枚。珠心算小选手每年在常熟市能力比赛中荣获三个年级团体一、二等奖,今年8月三年级社团参加江苏省第二十届珠心算能力比赛中荣获C组季军。(五)实绩成果三年多来,我们秉持着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的研究方式,对校园“和文化”建设有了整体的规划,全校师生对“和融向上”的校训达成了共识,并努力在实践中践行、提高、传承。通过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也获得了整体的发展提高。学校连续在常熟市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中获得A级,被评为常熟市特色建设项目实验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被评为苏州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得2014常熟市中小学校阳光大课间活动比赛一等奖,语、数教研组连续被评为常熟市优秀教研组,珠心算教研组评为常熟市第六届优秀教师群体。鼓励广大教师撰写学术论文、案例反思,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出刊了本课题的论文专辑灵藕集常熟市昆承小学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集2册。三年来苏州市级及以上发表或获奖的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共93篇。其中朱雪刚副校长撰写的和融向上创德育文化 和润心行育阳光少年发表于校长杂志2015年3月,用智慧扬起希望的风帆发表于苏州家庭教育2014年8-9期,对话心灵,演绎精彩无限发表于华夏教师2015年4月;张利忠副校长撰写的刍议项目管理发表于校长2015年3月;顾玲芬老师撰写的和融课堂构建初探发表于华夏教师2015/06Z;吴晓娟老师撰写的给学生“活”的教育构建数学和融课堂初探发表于华夏教师2015/06Z;吴娅星老师撰写的多维互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表于华夏教师2016年04;匡黎青老师撰写的智能创新教育发表在华夏教师2016年03Z;刘佩芬老师撰写的珠心算教学也应有思想发表于华夏教师2015/06Z;陆筠老师撰写的为学生寻求“源头活水”发表于华夏教师2016年9月;冯敏倩老师撰写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发表于华夏教师2016年9月。陈丰老师撰写的论文预设与生成演绎灵动数学课堂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唐丽霞老师撰写的论文“夸”出来的美丽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王静老师撰写的范画美术教师手中的“神奇魔法”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陆筠老师撰写的论文Sound time,sounds good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居晓丹老师撰写的论文谱出实验教学新乐章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吴晓娟老师撰写的论文落实“问题解决”课程目标,促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石榴老师撰写的论文落实新课标 把语文课上成孩子的语言实践课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姚洁老师撰写的论文有效拓展文本,让语文课堂更充盈丰实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等等。八、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后期整理提炼时,我们发现学校的文化建设可挖掘的因素太多了,可延续研究的点也很丰富,对于“和文化”的建构,在铸造出初步框架后,如何进一步拓展其外延丰富其内涵,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另一个起点。 2以课题为载体,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是有效的途径。以“研”促“教”,以“教”促“学”,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同时任何一个课题实验或研究等都需要大量的理论和方法做支撑。实验教师需要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以便在课题实验中找准定位,把握方向,有根有据的开展课题实验工作。 3将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具体化为教育行为的桥梁,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学校的有效教学研究。附表:“和融课堂”教学评价表评 价 项 目评 价 要 素分值得分教学目标和内容25分教学目标10分(1)目标准确、具体、有层次性、可操作性。5(2)教学目标切合实际,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三维目标。5教学内容15分(3)教材处理得当,能以简驾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0(4)把握教材内容结构,并能对此恰当处理和拓展。5教学策略40分思辨策略22分(5)创设有效情景,教学全过程及教学内容能激起教学兴趣。5(6)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5(7)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质疑探究,回答有新意、有创新。6(8)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6融合策略18分(9)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氛围民主、和谐。6(10)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进行教学过程的调控,保持多向、丰富、和谐的信息交流。6(11)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及提高。6学生状态20分参与度(12)全员参与,能动地学习,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7交往(13)友好合作,善于倾听、思考、评价他人的发言。7思维(14)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深度。6教学效果15分学习结果(15)达到预定的“知”、“能”、“情”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5(16)学生各尽所能获得提高,获得学习满足感。5教师提高(17)敢于探索,教学有新意、有一定独创性。5评价等级评价总分简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