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机屏东立大同高级中学数位学习系统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369621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动机屏东立大同高级中学数位学习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研究动机屏东立大同高级中学数位学习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研究动机屏东立大同高级中学数位学习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學派鬥爭下的焚書坑儒投稿類別:史地類篇名:學派鬥爭下的焚書坑儒作者:林家榛。屏東縣立大同高中。高二4班林郁如。屏東縣立大同高中。高二4班吳姿儀。屏東縣立大同高中。高二3班指導老師:李淑鈴老師壹前言一、研究動機: 書就像是一道與古代連接的橋樑,亦如鑑往知來的句句箴言。藉由書本便得以探究千百年前人們的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生活態度,知曉古今演變的趨勢。自接觸秦朝歷史以來,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傳承的影響是非說不可的重點。但是實際上對於秦始皇的動機、手段以及後來的結果卻沒有詳細闡述。透過這次小論文的機會才能一窺這事件的廬山真面目,深刻了解後,將過程中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而運用在現代社會。二、研究方法:我們使用的大概就是所謂的文獻研究法,根據我們所設定的研究題目,透過文獻來調查資料。我們從圖書館借閱秦朝焚書坑儒的相關書籍,像是中國人史綱、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史記輕鬆讀等等。也上網找了許多資料,閱讀完後與指導老師進行討論,得到更多更深入的答案。貳正文一、文化大拼盤 (一)秦國本身的文化 秦國的文化是什麼?秦國或許沒有文化。身處偏遠的西邊邊境,諸多山脈阻隔,使秦國難以和東方諸國有所交流,所以,秦國人民生活方式較諸中原各國野蠻,缺乏文化的內在約束。直至秦襄公將首都遷於汧(今陝西省隴縣南),將勢力向東擴張,才開始有了交流。但是與東方諸國之接觸更為頻繁則是到了秦穆公與晉聯姻。不可思議的是,秦國並沒有因此被同化,更沒有和東方任何一個文化融為一體,只是將其當作工具來使用。明顯的證據就是歷史上秦國所重用的個個功名之士,他們皆來自於外國,例如:李斯、呂不韋、韓非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秦國需要賢能之士來幫助國家富強,而這些在本國或他國得不到青睞的有才之人就到秦國發展,一展長才、功成名就。 (二)百家爭鳴的社會風氣 先秦時期時各式各樣的學說蓬勃發展,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現象。諸子指的是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力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更多學派紛起,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而各式學說眾說紛紜,互相交流間難免會有衝突發生。當嬴政一統天下,多元學說被集聚一塊,衝突自是益加激烈。二、祝融燬書 (一)遠因: 由上述可知,各家的學術鬥爭可視為是焚書的一大遠因。 (二)近因: 來自於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的酒宴上,兩位博士各自論述郡縣制與封建制之優點。然而,情勢卻突然大轉彎,自商榷郡縣封建是否存廢問題轉至焚書之議。焚書之禍乃是學術思想激盪下的產物,詩、書等皆被燃燒殆盡,亦可視為是儒家與法家的對立衝突。 (三)經過 1.儒法的對抗戰國時期的儒、墨、道、法四大學派持續發展,因為道家較不與人競爭,而墨家理想較難達到,所以到了秦王朝時實際只有儒、法兩家較有影響力,故有些學者將焚書視為一次儒法的對抗。 2.淳于越的進言 西元前213年(秦始皇年),在一場多位博士參與的宴會中,僕射周青臣讚秦始皇的郡縣制使天下人安居樂業,不會再遭受戰火之災。當下博士淳于越卻向秦始皇進言說,應學習古制,分封子弟和功臣,出現亂臣賊子時,才有輔翼之力護衛中央,並表示:不學習古制而能長久的國家不曾聽過。更指出周青臣只會阿諛奉承,不是忠臣。淳于越說的師古制便充分展現了儒家的中心思想。 3.李斯的思想專制政策() 李斯建議焚書在淳于越盛讚封建後宰相李斯便提出了他的看法,他上書說:五帝各自政策不互相重複,三代制度不相互沿襲,各以世代背景而治理,不是故意違反古代,是因為時代變遷。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不是愚儒們所能理解。而且淳于越說的是遠在三代的事情,有何值得效法的?之前諸侯並立相爭,所以才厚待招攬遊學的士子。今天下已定,法令出於一統,百姓當家則努力從事農工,士則學習法令刑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議當世制度,擾亂百姓。丞相李斯冒死進言:古時候天下紛亂,不能統一天下,是因諸侯並立,言論皆稱讚古代以貶低今時,以虛言來擾亂現實,人皆讚揚自己所學,就否定政府的政策。今皇帝統一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人們聽到新政令下達,則各以他們的學說評議,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議皇上以得到名聲持特別的看法以為高明,率人民以造毀謗。如此不禁止,則皇上的威勢會下降,底下會形成黨派。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李斯列傳。司馬遷)意思就是說史記和詩書百家非博士官所職都燒,另外兩人以上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代之事非議現代的人誅九族。僅醫藥、占卜、種樹等方面的書不燒。() 由文獻分析李斯焚書的理由u 各個朝代制度不會完全相同,今天不習古制是因法制要隨時代變遷而與時俱進罷了。u 今皇上建立了統一王朝,人民該各守本分,百姓做農,士人學習法令,不該談論政府。u 現在人不重視現代,反而一直拿古代批評現行制度,擾亂百姓思想。u 當皇上政令一下各派言論表達不符當今的觀念來毀謗政府,會造成皇上威勢下降,臣民結黨相爭。 ()李斯的專制作法u 反對造成春秋戰國天下各分混亂的諸侯制,贊成符合現今統一王朝的郡縣制。u 士人要學習法令,以官吏作為老師。u 把多嘲諷秦國的六國史記和師古議政者所憑藉的詩書焚毀。u 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u 力主取締私學。 .學派鬥爭下擴大的野心從李斯所提出的方法:不燒者黥為城旦、以古非今者族、取締私學,可看出他的重點是在於控制言論、不要讓人以古制非議政府的政策。焚書則不是重點,只是為了讓那些非議政府的人沒有能依據的東西。另外學者的資料有許多都說百家語可能只是連帶被波及,西漢後有言秦焚書不及諸子。在淳于越的進言中,他主要是在辯論郡縣制的缺失,但李斯卻藉著支持郡縣反對封建又更推及批判淳于越等這些以古非今的人,擴大至學術爭鬥反對儒家的師古,所以焚書常被學者認為是統一王朝中學派的對抗,或者是革新派打壓復古派的一次行動。因此書中多說這場焚書之禍是倡於李斯思想統一的鬥爭,而秦始皇僅核可李斯所提出的辦法而執行的。 5.後世的評價焚書造成學術一次相當大的打擊,不過也有許多學者覺得秦始皇的罪過或許沒有如後人所指責的那麼多,認為秦始皇的罪名有很多是在獨尊儒術後被獨大的儒學派學者所灌加,提出此一觀點,有下列四個理由:(1.)這次事件後博士們依然可以繼續研究,並沒有裁撤掉他們。(2.)大概僅四年時間後陳勝等人便造反了,所以真正實施時間並不長。(3.)秦始皇雖燒書,但博士官所藏在宮裡都還留有一份,真正對古籍學術研究造成大災難的是項羽入咸陽後的火燒阿房宮。(4.)鄭樵說自漢以來書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也,學者自亡之耳。( 書籍 ) 根據上述的原因,所以有些學者認為秦始皇所作所為主要是為了打壓反抗政府的言論,另外事件發生後古籍其實都還有留有一份在宮中,是在項羽燒城後才真正焚毀,故劉大櫆說:六經之亡,非由始皇而實亡於漢。(焚書坑儒維基百科) 另外焚書事件延續不久而且也沒有完全徹底的實行,而鄭樵提到的是說古籍隨著時間本就會流失,秦始皇焚書不是主因。但另外史學家中當然也還是存在很多覺得焚書是一場造成文史資料失傳最嚴重的原因。各自的看法都有道理,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焚書的確對民間思想傳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另外焚書燒書但並沒有燒絕等也都是實情。三、學者的悲歌 (一)背景 1.民間議政之風 民間以古非今的風氣並無因為焚書一禍而銷聲匿跡。始皇的種種作為,修馳道、建阿房宮、各諸侯殘留勢力的民怨都在不停地被傳播著。街頭巷語之中,仍有不少人以口頭傳授知識,以古非今,對秦始皇的評論有增無減。再加上各樣學派匯聚一堂,對秦始皇的褒貶,各家見解也迥異不同。 2.以殺固權 每個皇帝無不希望人民說的都是自己的好話,為杜絕悠悠之口,防範過多的負面言論。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辦法使輿論消失。因此,坑殺儒生方士等四百六十人只不過是為了使天下人民都不敢訞言誹謗他的手段,也就是殺雞儆猴。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批判他的人繼續傳播那些對他不利的思想言論,達到完全統一的目標。 這個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一個聲音,皇帝的聲音,所有人都必須服從,不得反抗。於是,先是燒掉書籍,剝奪人們識股的機會,沒有受教育,百姓便比較不會隨意抵抗、議論時政與上位者,這恰好符合始皇的心願。接著,就輪到隱藏在鄉間田野的知識份子,以及那些批評他的方術士們。 讀書人傳授的言論會對始皇構成威脅,甚至比古文、經書還要致命且危險。他們有能力可以召集百姓,喚起人民的意識,時機一成熟,就有可能圖謀推翻王朝。若辛辛苦苦建立的王朝可能被一群布衣百姓的言語壓垮,這些人就成為始皇眼中不得不除掉的釘子。再加上方術士替始皇求仙藥,往返數次,最後竟中途逃亡,消息傳入朝野,秦始皇不僅顏面盡失,更遭受民眾強烈抗議船資費用與龐大人力。若不殺,重新豎立皇帝的形象與威嚴,皇帝的面子將威信全無,不受人民支持的王朝必將走向滅亡,為了阻止這些事情發生,坑儒一事對始皇來說,或許可以視為勢在必行。(二)經過 1.方術士的造謠 道家在西元前二到三世紀時結合陰陽家發展出了一個支派,宣稱能煉出仙丹和黃金,即是跟神仙思想有關的方術士。秦始皇在成為統一天下的皇帝後因為對死亡的恐懼和方士們建議,積極地尋仙製仙丹。但方術士們只要做的藥不應驗就會被處死,再加上秦始皇焚書等種種暴政讓方術士們心生怨恨。 西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年),盧生和侯生做出的仙藥不靈驗,因不滿和恐懼便散播毀謗的謠言後逃亡。他們宣傳說秦始皇個性凶狠,自以為是。統一天下後,種種暴政,眾多學者不能被重用。天下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他一個人決斷,一個人如此貪戀權勢,我們不需幫他尋仙藥。 2.遭背叛下秦始皇的憤怒 這些造謠讓秦始皇大怒,他覺得花了很多的資金聘請知識份子,其中的術士說能幫他煉仙丹,結果後來仙藥沒煉成更在背後毀謗他、迷惑百姓。於是下令調查咸陽城中的知識分子,結果他們互相揭發,共有四百六十餘人因被告發有諷刺秦始皇的言論而被坑殺。後雖有皇長子扶蘇進言說這些人是習孔之人,若以重法處罰可能會招致天下不安,但卻被秦始皇貶謫至長城邊監軍。 3.何謂坑儒 另外,從扶蘇的進言中指出那些被坑殺的人多習孔子,可能是指儒生。可是從秦始皇所說的內容以及事件的情況來看,主要調查和懲處的人是方術士,並不是指儒家學派的儒生,史記中的記載也是說諸生而不是儒生,學者則說坑儒這詞最早可能出現於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時。而扶蘇所說的儒生可能是在調查中因偶語詩書、以古非今而被牽連進事件的人,和被黥為城旦的儒生,也可能是因秦始皇喜鬼神所以混進方士之中的儒生,所以被坑殺的人中多數還是造謠的方術士另外參雜一些儒生。 4.坑儒的背後意義 秦始皇坑儒的目的主要是要殺一儆百,懲戒那些造謠的人和騙走錢財的方術士,另有些原因可能是覺得前次的焚書還未能讓民間非議政府的情形消失,而再次做出的控制言論的行為,所以兩者在性質上有些相同處。故雖然焚書和坑儒本是兩件獨立的事件,且坑儒這個事件本質上跟政策無關,只是秦始皇因盧生、侯生的逃亡發怒後的決定。然因有相似之背後目的,故後世習慣將兩者合稱,下面整理焚書與坑儒被合稱的原因:u 時間的連續性,兩者發生時間只差一年。u 都被視為針對知識份子以及關於非議政府的言論。u 都是延續李斯控制思想、阻止師古言論、愚民化的文化專制政策。 5.謎樣的動機兩者固然有許多相似處,不過也有一些差別,例如:相較於焚書是李斯為抵制民間議政而提倡再由始皇核可,坑儒事件則是由秦始皇個人主持而無關政策。焚書和坑儒對當時原本百家爭鳴的社會風氣皆有相當大的衝擊,也激起儒派學者的反抗,進而參與推翻秦朝的革命,間接造成了秦王朝的滅亡。不過就像前面焚書的經過、坑儒的經過後面所說的,對於這兩起事件,近代也出現許多像焚書沒有焚全書,坑儒不是坑儒生等不同的聲音。那麼秦始皇的決策到底是一個為了穩定國內言論所以形成的理性行為,又或者是一個因專制霸權而摧毀思想傳播的一場災難呢?這個答案對於學者們依然存在很多的討論空間。四、焚書坑儒的影響(一) 漢代的今古文之爭秦代始皇的焚書以及秦末楚漢相爭的戰火,對古籍的保存造成巨大衝擊,導致漢初學術研究一度停擺。漢代君王因此力求復興文化傳承,直到惠帝廢挾書令、文帝鼓勵民間獻書後才又重起了經書的研究,之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更是促進了儒家經典的傳播和學習。對於儒學研究,武帝於中央設了五經博士與太學傳授儒學,設立許多官學,主要為漢代學者口授以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成的經書,是為今文經。與其相對的便是於孔子故宅所發現以古文寫成的經書,是為古文經。 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在研究的重點和目的上。今文經研究微言大義,講求通經致用;古文經則學習章句訓詁,著重於通經識古。下列表格將兩者做比較:文字流通階層學習目標研究重點今文經隸書官學通經致用微言大義古文經大篆民間通經識古章句訓詁秦代焚書之禍對後世影響甚大,致使民間藏書蕩然無存。是到了漢代才又有經學研究者憑記憶口授先秦儒家經典,這才產生了今文經一派。是相對於漢末找到倖免於秦火的古經後所產生的古文經一派。兩者的產生皆與焚書有關,因此可見秦始皇的焚書著實影響了後世的學術,間接造成了兩漢的今古文之爭。(二) 辨偽考證之風的產生焚書坑儒即一事,必會使某些書籍產生斷層與混淆。失去書籍而轉靠口述傳道者,記憶中多少也會出現錯誤或遺漏,因此才需要後人一一鑑定並檢查,再做進一步的校正,辯偽考證之風便應運而生。五、秦、清焚書的比較 秦朝的焚書坑儒對於先秦時的文化與後世的傳承上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另外一件在近代發生的焚書同樣也是造成巨大影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就是清朝乾隆編撰四庫全書時所策動的焚書。乾隆發起修四庫全書固然表面是為了收集古籍,整理因戰亂失散的書冊,但其真正的目的則是為了假修書之名行篡改古書之實。乾隆收集書冊時將不利於大清統治的資料焚毀甚至把涉及與金人契丹等外族的文字加以改寫,更大量得燒毀明代的相關文獻。故編四庫全書並不是真正的整理古籍,而被學者稱為修飾後的焚書坑儒。下面將兩者做了比較:秦朝清朝時間西元前213207年西元17731784年發起者秦始皇乾隆目的禁止人民以古非今、評議政府去除不利大清統治正當性的文獻方法天下藏詩、書、百家語者及非秦史官記,燒之藉修書收集古籍,燒毀修改不利大清的禁書影響使許多古籍因此散佚,阻礙文化的傳承。 兩者在目的上各自不同,不過揭示利用燒毀書籍阻斷人民資訊的來源以達到愚民或控制思想的政策,也同樣皆造成古代史料一場不可逆的浩劫。歷史所發生的多次焚書中選了上述兩者做比較,能看出同樣的思想控制政策下對後代造成的巨大影響。參結論 秦始皇所做的一切,像是焚書、坑儒等等,有些人認同,有些人則不認同,大家都是從不同的觀點出發,而秦始皇的做為真的有絕對答案嗎?上文許多敘述中,關於我們對秦焚書坑儒的背景、動機、方法、影響的看法做了以下四點的歸納:1. 秦國的文化都來自於他國,本身較無自身發展的文化,然其能大方接受東方各國的文化。隨者之後秦始皇統一天下,聚集而來的有能之人帶入的學術理論又更加多元,同時也導致學派之間的鬥爭不斷。2. 秦國固然真的造成許多災害,使的焚書成為始皇的千古罪名,但真正的推動者是李斯,並強調除了控制言論同時也是為了與時俱進掃除改革的障礙。造成更主要的傷害是後來的項羽焚毀了阿房宮裡保存的最後一份才造成書籍流失、絕跡。另外,焚書也並非是焚盡所有書,有些學者主張此次事件並非是造成古籍散佚的主要原因。3.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欲求長生不老,但方術士們在背後議論他,使的坑儒事件爆發。然而,史記記載的是諸生,僅有少入儒生受牽連,多為方士。基本上與政策無關,只是秦始皇的憤怒,欲對方士做出懲處與告誡,同時以一儆百。也因為如此殘忍的暴行,激起儒派學者反彈,間接造就了秦國的滅亡。對於秦始皇所做的決定理性與否、是否正確,都還需要後世的更多考證做判定。4. 秦朝的焚書坑儒與清朝的文字獄都是為了鞏固政權,目的相同,僅是手法有所差異。同樣都在控制、禁止不利本身統治之文化的傳播,保護自己的地位,排除異己的聲音,達到文化與思想一元化的目標。以為如此才能使國家達到表面、內在,形式、精神上的完全統一,是讓國家長久的方法之一,然而兩者都並未成功。其關鍵在於多元文化思想的尊重及文化思想傳播交流的價值才是真正的普世價值,當今世界的進步不正是尊重多元文化、強調交流互動的成果嗎! 肆參考資料圖書柏楊(1992)。中國人史綱。台北市。星光。穆唯存(2004)。史記輕鬆讀。台北市。希代。呂世浩(2014)。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台北市。平安。陳舜臣(2004)。時代之子秦始皇。台北市。遠流。秦漢唐(編)(2002)。資治通鑑故事。台北市。廣達。邱大祐(2008)。圖說資治通鑑。台北市。人類智庫。網站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真相。2016年8月6日。http/中國歷史里程碑11焚書坑儒。2016年8月13日秦始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6年8月20日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7A7A6E5A78BE79A87焚書坑儒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6年8月27日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7849AE4B9A6E59D91E58492焚書坑儒-中文百科在線。2016年8月27日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96165.aspx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焚書坑儒的原因及背景。2016年8月28日.tw/archives/43045#.V9pgc_l961s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相”奧秘網。2016年8月28日四庫全書名為修書實則毀書。2016年9月20日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2016年10月30日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5rso/materials/mt2202.htm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