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某知名学校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4679117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某知名学校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川省某知名学校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川省某知名学校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邻实2017年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试题高二生物一、单项选择题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提出遗传定律;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试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上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依次是A. 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B. 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C. 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D. 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答案】B【解析】孟德尔利用的是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定律,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而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A、C、D错误。点睛:假说演绎法因为经过了实验验证结论一定正确,而类比推理法不一定正确,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2. 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则正确的是A. 该性状可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 子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16C. 子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D. 亲代紫花植株测交后代紫花白花为11【答案】A.【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 下列关于基因、DNA、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 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一个DNA分子【答案】D【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B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每条染色体上含一个或两个DNA分子,在分裂时期进行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D错误。4.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 aXb、aY、Y B. Xb、aY、Y C. aXb、Y、Y D. AaXb、Y、Y【答案】C【解析】Aa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应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现在未分离,说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此精子含有的是X染色体,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的应该是Y染色体,产生的两个精子都是只含Y,A、B错误。而AA是经过复制而来的,应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现在未分开,说明另外一个精子中不含A基因,应含有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开的a基因,X染色体正常分离,所以另一精子基因型是aXb,C正确,D错误。点睛:配子异常情况分析,先看配子中是否含有等位基因,如含有等位基因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产生的4个精子都是异常的。如配子中含有的是相同的基因,说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未分离,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应有2个是异常的。5.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A. 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女儿正常B. 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C. 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子女均正常D. 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都是患者,A错误;显性遗传病正常子女不可能带有致病基因,B正确;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女儿都是患者,C错误;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若女患者是纯合子,其子女都是患者,若女患者是杂合子,其子女50%正常50%患病,D错误。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名师点睛】解题技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连续遗传;(3)“男病母女病,女正父子正”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有病,正常女子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6.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则子代噬菌体中A. 部分含有32P,全部不含35S B. 全部含有32P,全部不含35SC. 部分不含32P,全部含有35S D. 全部含有32P和35S【答案】A【解析】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是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的原料来合成自身的所有物质。此时细菌的所有原料都含有P标记,而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中会部分含有32P,全部不含35S,A正确,B、C、D错误。点睛:关于放射性标记问题,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到细菌体内,如果标记的是细菌,所有的子代中都含有标记细菌的物质,但如果标记的是噬菌体的物质,子代中只有部分会含有标记的P,S标记的全部不含。7. 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每个双链DNA分子通常都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B. 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二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C. 每个DNA分子的碱基数磷酸基团数脱氧核糖数D. 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段若含有40个胞嘧啶,就一定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答案】B【解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每个DNA分子中子通常都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A正确;在DNA分子中一般情况下,每个上连接2个磷酸和1个碱基,B错误;1分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1分子碱基、1分子磷酸和1分子脱氧核糖组成,因此DNA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C正确;双链DNA分子中胞嘧啶与鸟嘌呤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二者数量相同,因此如果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段若含有40个胞嘧啶,就一定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D正确【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8. 下列有关DNA复制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顺序是 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 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合成 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 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A. B. C. D. 【答案】C【解析】解:DNA复制时,首先是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使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然后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互补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脱氧核苷酸链子链,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形成新的DNA分子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方式的场所、时期、条件和特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9. 下图为真核生物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与在组成上相同的化学基团只有磷酸基,不同的基团只是五碳糖B. 为启动上述过程必需的有机物,其名称R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从右向左C. 上述过程不会发生在根尖细胞的线粒体中D. 转录完成后,需要穿过两层生物膜才能与核糖体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已知,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所以与在组成上相同的化学基团有磷酸基和碱基,不同的基团只有五碳糖,A错误;已知是RNA聚合酶,是启动转录的酶,根据链可以看出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B正确;细胞的线粒体是具有少量DNA的细胞器,可以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所以被称为半自主性的细胞器,C错误;真核生物的转录完成后,需通过核孔出来与核糖体结合,D错误。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10. 下列关于“中心法则”含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B. 表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C. DNA可来自DNA的复制和RNA的逆转录D. RNA只能来自DNA的转录【答案】D11. 如图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B. 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 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D. 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可研究1、2、3、6、7号染色体上DNA序列的碱基组成【答案】D【解析】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但又控制着该生物所有生长、发育、遗传和繁殖的全套遗传信息。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组成,1和2是同源染色体,不能再同一个染色体组中,A错误。染色体3和6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1号染色体上,C错误。果蝇的基因组是常染色体中的一条和一对性染色体,可以是1、2、3、6、7号染色体上DNA序列的碱基组成,D正确。点睛: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易位的区别,如果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如果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12.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实践活动,以下调查方法或结论不合理的是A. 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B. 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C.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D. 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答案】A【解析】A、因多基因遗传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B、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B正确;C、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正确;D、若该病男女患病比例相近,说明和性别无关,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正确【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名师点睛】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13.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A. 单倍体育种 B. 杂交育种 C. 人工诱变育种 D. 基因工程育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的离体培养比较复杂,不容易成功,不是最简捷的方法,A错误;杂交育种在子二代中直接选种aabb,是最简捷的方法,B正确;人体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才有可能得到需要的类型,不是不是最简捷的方法,C错误;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难度大,D错误。考点:生物的育种 【名师点睛】由题意可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由于aabb是隐性状,该性状一旦出现就是纯合体,因此可以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在子二代中直接选种。14. 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 ddRR,1/8 B. ddRr,1/16C. ddRR,1/16和ddRr,1/8 D. DDrr,1/16和DdRR,1/8【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1的基因型为DdRr,F2中出现的状分离比例为:高秆抗稻瘟病(D-R-):高秆易感稻瘟病(D-rr):矮秆抗稻瘟病(ddR-):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9:3:3:1,矮秆抗稻瘟病(ddR-)属于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所以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16ddRR和1/8ddRr,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15. 关于基因工程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大肠杆菌中有一种酶叫EcoRI能够识别GAATTC序列B. DNA连接酶被称为基因的“剪刀”C. 质粒是运载体,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D. 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要经历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答案】B【解析】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进行切割,限制酶一般可以从原核生物中获取,在大肠杆菌中有一种酶叫EcoRI能够识别GAATTC序列,A正确。DNA连接酶被称为基因的缝合针,剪刀是限制酶,B错误。质粒是运载体,是独立于细胞核和拟核之外的能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C正确。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包括四个步骤,即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D正确。16.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形成的B. 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 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A正确。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17.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 B. C. D. 【答案】B【解析】人体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错误。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氧气和葡萄糖也可以位于血浆中,正确。葡萄糖,二氧化碳和胰岛素也都可以位于血浆中,正确。递质小泡位于突触前神经元中,不属于内环境,错误,因此B正确,A、C、D错误。点睛:凡是位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通常包括水、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18. 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A. B. C. D. 【答案】D【解析】由图分析B到D,D到A都是单向箭头,所以B是组织液,D是淋巴,A是血浆,C应是组织液,错误。乙酰胆碱位于组织液中,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错误。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存在于消化道中,而消化道和外界是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正确,D正确,A、B、C错误。点睛:判断内环境将中三者关系,首先看单向箭头,组织液到淋巴只能是单向,淋巴到血浆也只能是单向,然后根据单向就能确定双向中的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19.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 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 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D. 免疫调节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血浆的成分。考点:考查内环境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0. 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A. 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B. 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 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D. 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高等动物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首先外界食物要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进入血浆,然后随血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各处,再从血浆中出来到达组织液,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所以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B正确。考点:外界环境、内环境及细胞内液间的关系21. 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趋势B. 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C. 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D.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答案】D【解析】剧烈运动,人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到血浆中使血浆的pH值略有下降,但不会下降到正常范围,A正确。佝偻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而维生素存在于血浆中,此时内环境的化学组成成分发生改变,B正确。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因为机体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渗透压恢复正常,C正确。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D错误。22. 甘肃玉树县的结古镇海拔3 950米,2010年4月,在地震抢险期间不少官兵出现头痛、恶心、胸闷等高原反应,补救措施是针对性的吸氧、强心治疗。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A. 吸氧有利于细胞的呼吸作用,维持能量的供应B. 补液是补充葡萄糖溶液,提供能量C. 强心可通过药物维持心率的正常跳动D. 内环境的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吸氧给细胞提供氧气以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提供能量,故A正确;无机盐没有提供能量的功能,故B错误;强心可以刺激心脏,维持心率的正常跳动,故C正确;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故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3. 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B. 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C. 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D. 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两部分。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加;人发生过敏反应,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所以A、C正确。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膜结构;所以B、D不正确。考点:内环境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内环境成分之间相互转化的理解。24. 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膜内局部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C.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D. 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答案】B【解析】膜内局部电流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A错误。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B正确。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因为钾离子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C错误。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错误。25. 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A.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B.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胞吞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C.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D. 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答案】A【解析】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只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没有进入到突触后膜,B错误。在光学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突触,但要看到亚显微结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C错误。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D错误。26. 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A. 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B. 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C. 前一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反射中枢在大脑D. 前一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反射中枢在脊髓【答案】C【解析】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这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是看到之后手缩回,属于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所以选C。【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名师点睛】注意反射的概念和分类区别: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比较如下:类型概念特点意义实例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有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条件反射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27. 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 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C. 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在脑干D.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答案】D【解析】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下丘脑中含有体温、水盐平衡和血糖调节的中枢,还和生物节律有关,B正确。脑干中有很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D错误。28. 如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 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 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 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神经元可知,e是神经节,g、f是突触,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由于兴奋在突触只能单项传递,所以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而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B正确;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正确;若f处受损,受损处兴奋传导中断,针刺皮肤不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兴奋传导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9.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甲图中,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B. 甲图的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D.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答案】C【解析】从甲图可知,是感受器,是效应器,是传入神经纤维,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纤维,是突触,兴奋在突触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故AB均正确;神经纤维静息时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动作电位的膜电位是内正外负,故a、c是未兴奋部位,b是兴奋部位,因此C错;局部电流是由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引起的,故D正确。【考点定位】反射弧的结构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0. 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B. 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C. 神经递质在释放过程中会消耗能量D. 分别刺激a、b、c、d处,指针偏转1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答案】A【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a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同时传导到左右两个接点,没有电位差,电位表不偏转;b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首先传到右边接头,电位表偏转一次,接着兴奋传导到左变接头,点位表再偏转一次;在c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传导到左边接头,电位表偏转一次,接着兴奋通过突触传导到右变接头,点位表再偏转一次;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只能传导到到右边接头,电位表偏转一次,而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导到前膜;选A。31.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A. 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B. 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C. 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D. 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答案】C【解析】根据中心法则,RNA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A正确;根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不同RNA形成过程中所用的模板DNA是不同的,所以两种RNA的合成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B正确;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也会发生RNA的合成,C错误;转录产生RNA的过程是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因此产生的RNA链可以与相应的模板链互补,D正确。【考点定位】转录【名师点睛】熟知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以及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32. 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答案】D【解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之,基因型相不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身高相同,A正确;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影响而变黄,B正确;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ii,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ii,表现为O型血,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错误。【考点定位】基因、环境、性状【名师点睛】结合“基因型+环境=性状”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时,注意各项描述个体间的异同是基因型决定的,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33. 将、两个植株杂交,得到,将再作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由到的育种过程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变B. 由过程形成的植株有可能是一个新物种C. 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6D. 由到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到的育种过程是诱变育种,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变,A正确。由过程即二倍体和四倍体形成的植株有可能是一个新物种,B正确。若的基因型为AaBbdd,经过自交后,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4/16,C错误。由到过程先通过减数分裂得到花粉,所以该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34. 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A. 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B. 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 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D. 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答案】A【解析】F1是YyRr,自交后自然情况下对非糯性和糯性没有明显选择,而自然条件下对不抗病的植株淘汰的概率较大,因此Y基因频率基本不变,而R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大,A正确,B、C、D错误。35. 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毛细血管壁;红细胞;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肌肉细胞缺氧时,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B. 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pH的变化C. 中的氧气到达需要经过4层膜,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D. 与相比,中含有蛋白质而中不含蛋白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浆中,使血浆PH有降低的趋势,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溶液,维持血浆的pH的相对稳定, 故A错误;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故B错误;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内需要穿过红细胞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1层),共4层膜,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从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向运输,故C正确;血浆和组织液中都含有蛋白质,故D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6.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B【解析】生理盐水和人体的渗透压是基本接近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是不变的,A、D错误。此时血浆量增加,在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正确。如果只排出水血浆渗透压会升高,C错误。37. 下列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5和CO2反应生成C3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相应的酶水解碳酸钠与碳酸作用生成碳酸氢钠 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A. B. C. D. 【答案】D【解析】内环境主要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是在细胞内,错误。C5和CO2反应生成C3是在叶绿体基质中,不属于内环境将,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也是发生在细胞内,错误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相应的酶水解是发生在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正确。碳酸钠与碳酸作用生成碳酸氢钠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正确。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因为消化道是和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错误,因此A、B、C错误,D正确。38. 下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A. 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B. 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C. 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D. 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答案】C【解析】A、B处为传入神经,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是完好的,A需要做;B 、A处为突触结构,B处为传入神经;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需要做;C、C处是传出神经,刺激C处,效应器有反应,与药物放在B处无关,而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不需要做;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需要做;【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名师点睛】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39. 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有关选项中正确的是A. 静息状态时甲图中处上侧是正电位,下侧是负电位B. 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刺激b肌肉收缩,但不属于反射C. 图甲中结构都分布在突触小体中为中物质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D. 图乙中的X所示为传入神经元,其右侧结构d可以产生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甲可知是轴突,是线粒体,是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是突触间隙,是突触后膜。图乙中X因为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d是感受器,c是突触,a和b都是传出神经上的。静息状态时甲图中的突触前膜外即下侧是正电位,上侧是负电位,A错误。图甲时候突触结构,是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刺激b传出神经肌肉会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甲图中的线粒体分布在突触小体中为突触小泡中的物质的胞吐提供能量,C错误。产生感觉的是大脑皮层,不是感受器,D错误。40. 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 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B. 乙图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点时更大C. 乙图曲线处于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点D. 丙图曲线处于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静息状态【答案】C【解析】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因为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由图可知,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正确;由图可知,乙图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点时更大,B正确;由图可知,乙图曲线处于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点,C错误;丙图曲线处于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极化状态,D正确。二、非选择题41. 西葫芦的果皮颜色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T与t)控制,其中白、绿、黄色三种色素在果皮细胞内的转化途径如右图所示。请回答:(1)过程称为_。根据上图可知,黄果皮西葫芦的基因型是_。(2)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与纯合的黄果皮西葫芦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讲,F2的性状及分离比为_。(3)某同学发现在某个黄果皮西葫芦果皮上长有一块白斑,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发生突变的是哪个基因?_,并可采用_技术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答案】 (1). 基因的表达 (2). bbTT或bbTt (3). 白色:黄色:绿色12:3:1 (4). b (5). DNA分子杂交【解析】由题意可知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析色素转化途径可以得知,绿色基因型应是bb-,黄色色素基因型应是bbT-,其余的都是白色,即基因型为B-和bbtt。(1)由图可知过程是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而基因是通过表达产生酶,所以是基因表达。黄果皮葫芦的基因型是bbTT或bbTt两种。(2)纯合的黄果皮西葫芦基因型是bbTT,所以与BBtt杂交后,子一代是BbTt,自交得到F2后,有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根据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性状分离比应是白色:黄色:绿色12:3:1。(3)黄皮西葫芦的基因型是bbT-,而现在黄果皮上长有一块白斑,白斑基因型是B-或bbtt,因为基因突变是低频性的,所以应是b突变为了B,可以用DNA分子来确定是否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点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异常分离比是在原本9:3:3:1的基础上进行变形的,只要能牢牢掌握原本F2中的9种基因型及其前面的系数即可做答。42. 填写下面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关系图(1)下列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_ _ _。(2)a表示_过程;b表示_过程。【答案】 (1). mRNA (2). 酶(或酶、某些激素) (3). 生殖隔离 (4). 自然选择 (5). 翻译【解析】由图可知本题考查遗传信息和生物进化相关知识,都是填空,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1)遗传信息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所以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DNA得到的,可以最终控制性状,并且能表达成蛋白质,所以是mRNA,是间接途径的能通过控制代谢而控制性状的,且是由mRNA翻译得到的蛋白质,所以是酶。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所以是生殖隔离。(2)a表示的是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自然选择,b是由mRNA得到蛋白质的翻译过程。43.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改善小麦的遗传性状是广大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下图是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培育矮秆抗病品种,以矮秆易感病(ddrr)和高秆抗病(DDRR)小麦为亲本杂交得F1, F1自交得F2,F2中矮秆抗病类型出现的比例是_。选F2矮秆抗病类型连续自交、筛选,直至_,可获得纯种矮秆抗病类型。(2)要在短时间内获得上述矮秆抗病品种,可选(填字母)_途径所用的方法。其中的F环节常采用_技术。(3)欲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应选择图中_(填字母)途径表示的技术手段最为可行。【答案】 (1). 3/16 (2). 不再发生性状分离 (3). EFG (4). 花药离体培养 (5). CD【解析】由题可知考查的是育种相关知识,A到B途径表示的是诱变育种,C到D表示的是基因工程育种,E到F表示的是杂交育种,E到G表示的是单倍体育种,H到I表示的杂交育种,J到K表示的是多倍体育种。(1)以矮秆易感病(ddrr)和高秆抗病(DDRR)小麦为亲本杂交得F1即DdRr, F1自交得F2,F2中矮秆抗病类型ddR-出现的比例是3/16,。此时选F2矮秆抗病类型连续自交、筛选,直至不再发生性状分离才可获得纯种矮秆抗病类型。(2)要在短时间内获得上述品种应用单倍体育种法,即先用F即花药离体培养,然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可育的植株,即图中的EFG过程。(3)欲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即要出现一个新性状,所以应选择图中CD途径表示的技术手段最为可行,因为此时是定向的改变生物性状的。44. 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填标号)(2)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通过_层生物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3)血液在体温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如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大量增加,通过体温调节中枢_的调节,使皮肤的_,同时也使汗腺的分泌增多,从而维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增多的一个实例_。【答案】 (1). (2). 6 (3). 下丘脑 (4). 毛细血管舒张,血液量增加 (5). 营养不良【解析】由图可知该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及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图形的识别、分析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分析图形可知是组织细胞,是血浆,是组织液,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2)氧气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携带的,要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先出红细胞1层膜,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该细胞通过1层膜,出该细胞1层膜,再进入组织细胞膜1层,再到线粒体内膜中2层膜,共1+1+1+1+2=6层膜。(3)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在运动中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会使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多而使散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4)组织液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如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过敏反应,肾脏病变等。点睛:解答该题要先识别出内环境的组成,然后再根据题干做答。45. 诺贝尔奖使“囊泡运输”这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成为获奖大户。通过研究,科学家揭开了细胞内物质运输和投递的精确控制系统的面纱,该系统的失调会带来诸如神经学疾病、糖尿病和免疫学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1)囊泡运输是所有动物细胞都具有的物质运输方式,在细胞内形成囊泡的细胞器主要有_。(2)神经细胞在囊泡运输研究中最具代表性,上图表示突触处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模式图。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是_。突触后膜通常指该神经元的_膜。从图中信息分析,此时突触后膜的膜内电位变化是_。(3)I型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囊泡运输问题,导致胰岛素无法正常传递到细胞外的血液中,使靶细胞中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活动_(加强,减弱,不变)。【答案】 (1). 内质网、高尔基体 (2). 单向传递 (3). 细胞体或树突 (4). 由负变正(负正) (5). 减弱【解析】由题可知考查囊泡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察对新科研成果的了解,和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在动物细胞内可以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质网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囊泡,高尔基体形成分泌泡。(2)兴奋在突触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通常是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膜,由图可知钠离子内流,所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突触后膜内的变化是由负变正。(3)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葡萄糖无法进行细胞被利用,所以靶细胞中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活动是减弱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