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试论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4366787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试论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文:试论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文:试论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摘要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一生的著作20余种,约200万字,是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他的散文平淡质朴,极其优美,被视为现代散文的样板,多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他的作品在语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立体感:语言形象,为把事物的形状和事件的背景绘声绘色地呈现给作者,就必须认真考究语言色彩的明暗,感触的软硬及声调的抑扬,使人读完文章以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语言的立体感。朱自清的作品用了许多“有感触的字眼”,由于用得准确传神,上下文贯通一起,便构成了一幅幅生动、具体的图像,把事物的情态灵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构成了立体感。二、声韵美:声韵和谐,朱自清散文中运用叠词 、双声叠韵等,还非常讲究音节的匀称。三、多样化:朱自清散文很注意遣词造句的变化,绝不重复和落套。四、新鲜感:朱自清非常善于发掘未经别人触动过的语言宝藏,大胆创新。五、活的口语:在作品中,朱自清运用口语为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总之,朱自清以其独特高超的语言艺术造就了他散文的伟大成就,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研究和学习的。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遣词造句、口语化句式正文“五四”时期文学的诸门类中,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中实绩最大的,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1948年8月12日病殁北平。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是扬州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19年2月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其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发表大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引起反响,颇为人称道。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创作转向散文。1927年写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之后出版了欧游杂记。1932年9月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12月新诗杂话出版。1948年8月6日,久患的胃病发作,入院开刀。朱自清一生的著作有20余种,约200万字,是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他的散文平淡质朴,极其优美,被视为现代散文的样板,多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如果说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等还有点过于注重修辞,略嫌文胜于质的话,那么稍后的背影、给亡妇、欧游杂记等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到了后期,如飞,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朱自清在散文形成了语言上的独特风格。具体来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如下特点:一、立体感语言要有风华,就要有形象性。而形象化的语言最主要的特色是有立体感。为了把事物的形状和事件的背景绘声绘色地呈现给读者,就必须认真考究语言色彩的明暗,感触的软硬及声调的抑扬,使人读完文章以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语言的立体感。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绿)这里是写瀑布。人们未见其形便先闻其声,闻其声显其形。不说瀑布“处在”山石的夹缝里,而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镶”是把较小的东西卡在较大的东西上面的凹处,用这动词来表示瀑布所处的状态,水白石黑,以黑衬白,视觉形象很鲜明,使读者对梅雨谭的感觉立体化了,立体感很强。整句话的几个分句,有长有短,而最后一个分句“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则最长。我们读起来,那节调,就好像前几个分句都是在为这最后一个分句蓄势,到这里才急趋直下,给人的感觉恰与瀑布的形象一致,增加了形象的立体感。大家知道,准确生动的动词的使用,能使描绘的东西马上“活”起来,有人甚至说,一个使用得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千个形象词相形见绌。朱自清散文在这方面也显示了他运用语言的高超能力。请看下面的两句话: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清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顶有趣的。(蒙自杂记)一个“泻”字,让人感觉到月色从上而下的动态过程,以动写静,描绘了月光的形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的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筛”字,写出了月光的斑驳的色彩,使月光更为生动、有趣。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不仅善于把事物拟人化,把没有情感的东西写“活”了,而且他的语言经过熔炼之后,十分含蓄,能以最少的文字表示尽可能多的内容,做到了言简意赅。这些词都是“有感触的字眼”,由于用得准确传神,上下文贯通一起,便构成了一幅幅生动、具体的图像,把事物的情态灵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构成了立体感。二、声韵美所谓声韵美,指的是声韵和谐。其中包括叠词、双声叠韵等的运用。在朱自清的散文里,运用叠词的地方非常多。就叠词的构成方式和表达效果而言,是汉语所特有的。它具有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美。如: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荷塘月色)“密密的人家”、“疏疏的林”、“淡淡的月”等,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表现了事物的形象,描绘了事物的色彩,又充分地表达了恬淡闲适的感情。这些叠词的使用,使人感到柔婉流畅、娓娓动听,增强了柔美的抒情格调。朱自清不仅善于运用这些叠词,而且还善于运用双声叠词来表达思想感情。双声词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叠韵词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这些具有特殊形式的双音词在语言表达上,往往能够使作品形成一种乐感。下面是绿里边的几个句子:1、 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2、 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3、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4、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湿润的碧玉。5、 满是奇异的绿呀。例句1、2中的“仿佛”、“追捉”是双声,3、4、5中的“晶莹”、“湿润”、“奇异”则是叠韵。双声叠韵词的使用,或使语气轻缓舒徐,富有节奏感;或使语句表现力加强,增加语言表达效果,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外,朱自清在他的作品中,非常讲究音节的匀称。例如:马恩斯与考勃伦兹之间,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骋,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莱茵河)句中的“高高下下”、“错错落落”、“斑斑驳驳”都是四个音节的形容词重叠,连用在一起,显得音节匀称。“住过英雄”、“住过盗贼”都是动宾结构,两个双音节的动词“住过”互对,双音节的宾语“英雄”与双音节的宾语“盗贼”相对,音节也很匀称。“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骋”,是单音节的“或”互对,双音节的“据险”、“自豪”与双音节的“纵横”、“驰骋”相对,也给人音节匀称和谐的感觉。三、多样化文似看山不喜平。朱自清的散文,很注意遣词造句的变化,绝不重复和落套。如果一篇文章,语言凝固滞涩,格式过于呆板,读来就会令人感到厌倦。朱自清的长处在于,他能按表现各种事物的特点需要,把叙述、议论、设问、反语、比喻、举例、刻画形象等方法交叉并用,相错成文,时而用长句,时而用短句,时而用整齐句,时而用错综句因此,他的文章舒卷自如,错落有致,生气盎然。如松堂游记中的一段: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不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象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园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象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这段话亦庄亦谐,语气潇洒,雅俗结合;有比喻,有拟人,有引用;描述中穿插有议论、抒情;而且各个句子长短结构都不同,充分说明了朱自清散文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四、新鲜感文章最忌随人后。我们所说的语言生动、形象,都必须以新颖为前提。每一个新鲜事物都要求用新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是不可能形象生动地表示事物千变万化的特征的。朱自清非常善于发掘未经别人触动过的语言宝藏,大胆创新。即使是极平常的词语,到了他手里,也能点铁成金,赋予新的生命。例如威尼斯里的几个句子:1、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2、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3、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4、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酽”本指液体汁浓和味厚,通常说“茶很酽”,“墨汁很酽”,但在1句里,作者说海光很“酽”,这就很新鲜,加深了读者对海水之绿的形象。在2句里,作者更把“酽”移用来形容歌喉,也很新鲜,强调了歌喉的深厚、甜润、有韵味。“简截”、“不罗嗦”、“痛快”本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在3句里,作者却移用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的造型的简单,没有什么外部装饰,又写出了这种造型给人的主观感觉,用法同样新鲜。人们一般说“气韵生动”,但作者却在4句里说“气韵流动”。“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常同具体事物相搭配,如说“人员流动”,“河水流动”,现在改变拾配关系,把“流动”和含义抽象的“气韵”一词来搭配,来强调画的意境的韵味,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新鲜别致。在瑞士一文里,作者记叙好几处湖山的优美风光,但是形容那些山的山色和那些湖的湖光所采用的语言都很新鲜,各不雷同,真是难能可贵。请看作者对山的形容:1、 阿尔卑斯山有的是重峦叠障,怎么看也不会穷。2、 那边儿起初也只是山,青青青青的。3、 太阳出来了,隔岸的高山青得出烟。4、 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上面例句中带点的词语都用得十分新鲜。作者从自己脑子里找话,真正反映了自己游山时发自内心的独特感觉,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五、活的口语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的造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口语。他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形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使用“活的口语”(论通俗化),来使他的文章语言表现得更朴素自然些。读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切地谈话。他用娓娓动听的口语表现他生活的感受,逐句念来,有一种动人的风采。这是局面语言所达不到的。朱自清运用口语为文,有很多自己的特色。首先是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密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在这里,作者有意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杂样儿”。文句也都很简短,长话短说,符合口语的习惯。像人们平常说话那样,活泼明快,很好地表现了作者赞美春花的愉悦心情。写文章口语化,有“谈话”风,这并不意味着照搬口语,不作任何选择提炼。文学作品的语言,即使是口语化,和日常口语还是有区别。日常口语比较零乱、芜杂,夹带有不纯粹的成份;日常口语因为借助说话人的表情、动作,所以就是省略了句子的某些部分,也能使听话人理解。而文学语言则不同,它既要把事物表达得准确明白,又要把意思说得很简洁生动。因此,文学作品里的口语,是经过作家选择、提炼后重新组织起来的一种口语,既明白如话,又纯洁健康。朱自清写散文,用的就是这种口语。他在散文里,作用口语,就是用既要“达意”又要“表情”的标准来提炼的。这就使他的“谈话风”的艺术语言,有着字外有字,句外有句的韵味;明白如话、通俗平易之中,还有形象生动、优雅隽永的特色。如: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象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着?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周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上。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凉意便袭上心头。(松堂游记)这里用词句全是口语,读起来亲切熨贴,一目了然,同时又有情韵。作者是说松堂的白皮松疏密高矮正合适,要是再密着,会显得挤得慌,要是再疏些,又显得松懈。可是他不直说密,而用拟人的说法说“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不说院子四角各种上一棵,疏是疏了,可是不好看,而用反问语气,说“四角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不说这座高大轩敞的亭子和四周的白皮松正相般配,而说“这离亭子和四周的白皮松正相般配”,而说“这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周的松树,也有拟人的味道。写大理石的柱子和栏杆,只用了三个字:“白、滑、冷”。一字一句,突出了给人的英爽感觉。写松堂的高大,也不直说,反用自己对屋子的心理感觉作反衬,说“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写白皮松灵秀洁白,也不从正面强调,而用自己观赏时的心理感觉下面映衬,说“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这些描写的情韵风趣都不是景物本身具有的,因为作者语言的别致,同义语的选择,口语化句式的使用,文言成分的融入,修辞格的运用等手段,使文章产生了独到的艺术效果。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以上几个特点,所论不当之处,还祈求方家指教。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的是,朱自清以其独特高超的语言艺术造就了他散文的伟大成就,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研究和学习的。参考文献:1现代名家名作中的背影 作者:朱自清 台湾出版社2试论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 作者:苏振元华东师范大学3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何以聪 文汇报4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 作者:胡范铸 华东师范大学 5略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作者:周庆基 徐州师院学报-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