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42435071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输经济学论文题 目: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学 院: 机电学院 专 业 班 级: 09交通运输一班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 指 导 老 师: 二一 二 年 五 月 二 日华东交通大学运输经济学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方面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就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富强等。因此,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键词:交通运输;社会;国民经济目录摘要I目录II1、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11.1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运输扩大了市场范围,促进了分工和工业化的实现11.1.1 促进分工的实现11.1.2 促进工业化的实现11.2 从产业的角度考虑,运输是不可替代的生成要素21.3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考察,运输与国民经济是“交替推拉”关系21.4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考察,运输是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22、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22.1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32.2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32.3 交通运输对对区域资源开发的影响32.4 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33、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33.1 交通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3.1.1 交通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33.1.2 运输基础设施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有待提高43.1.3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未能充分发挥43.1.4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不协调43.2 发展交通运输的对策53.2.1 大力发展国民经济53.2.2 全力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研究53.2.3 建设道路和相关的基础设施53.2.4 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规划和落实63.2.5 开放的环境有助于我国运输业的发展6结束语6参考文献6I1、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业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着,分析和研究这种联系,进一步探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今后规划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以及调节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相适应程度,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交通运输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有了飞跃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各大中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得到加强,于是对交通运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交通运输系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大规模的经济开发,交通运输条件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可靠的交通运输系统作支撑和保障,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劳动力和再好的资源,也无法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最终会阻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也有反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服务对象。1.1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运输扩大了市场范围,促进了分工和工业化的实现1.1.1 促进分工的实现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的内在机制就是必须广义分工,首先是使企业内部分工合理化,其次是社会分工合理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城镇等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从宏观角度理解,市场范围可以被定义为交换成本的例数。交换成本主要由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等构成。交换成本越低市场范围就越大。市场范围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度,决定了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运输成本是交换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的发展、运输成本的降低成为引发市场范围扩大的直接诱因。从历史的发展考察,运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是从铁路在技术和组织上的创新之后开始取得的,因此现代市场范围的扩张是从铁路运输的出现开始的。市场范围扩大,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1.2 促进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化是指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中占了主导地位,成为整个产业结构的核心。工业化始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里程碑。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偶然,由于英国拥有当时最好的运输体系,因而具有了工业革命所赖以产生的坏境和条件,首先进入工业化的新时期。继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美国以其更强大的铁路和汽车工业的高度发展将工业化推动到高度发展的水平。无疑,现代交通运输及其发展不仅激发了工业革命,而且伴随了工业化的全过程。一个国家的运输体系的规模和运输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经济社会在工业化工程中可以获得的收益。1.2 从产业的角度考虑,运输是不可替代的生成要素在任何一种生产形态的生产之中,运输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任何种类的生产都必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进行和完成,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将生产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集中到生产线上。同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地和消费地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必须通过运输的纽带才能实现。人们普遍认识到,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必须的一般条件,是整个经济的重要基础。不论是今日的社会化大生产,还是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生产之中,运输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不同的只是现在运输已伴随着生产形态的发展进化成为一种产业,并存在于社会诸多产业之中了。正是运输所具有的这种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的特征,说明了运输这种生产要素是一种“元素”级的生产要素。1.3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考察,运输与国民经济是“交替推拉”关系从运输结构的角度考察,运输业发展科可分为两个时期:构成运输业的运输方式没有更新的时期,以及新的运输方式或原有运输方式有根本性创新的时期,后者如磁悬浮铁路运输从传统铁路运输中脱胎而出。在没有新的运输方式出现时,如果运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运输支持经济的增长,如果运输业滞后于经济发展,运输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对运输的需求会提出新的要求,仅通过原有运输方式的挖潜已不能适应经济的要求,新的运输方式出现和发展起来。由于新的运输方式的出现和发展,会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较明显,不仅支持经济增长,还刺激经济发展,由于运输业的发展是这两个时期交替变化的结果,因此,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呈现出“交替推拉”的关系。1.4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考察,运输是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早在1862年,杜能就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一书中论述了一个地方的农业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类型受与市场之间距离的影响,更确切地说是受交通运输的影响。其后,韦伯又分析了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生产集聚力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韦伯的基本模型中运输费用对生产地点起决定性的作用,运费仍然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中心地学说”对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是该学说的首创者,他认为。城镇分布受市场最优、交通最优、行政最优三原则的制约,其中距离是贯穿全局的支配变量,因此,运输因素是决定城镇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交通运输对于不同产业的布局的影响程度,关键取决于运输费用在改产业的商品成本中的比重,比重越高,其产业布局受交通运输的影响越大。2、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得到顺利发展,都必须有一个安全、高效和完备的运输系统作保障。高效完备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仅加强了沿线各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使其交通地理位置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了其区位优势,促进区域问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存在,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交通运输能力、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运输成本相对降低,交通运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将显得越来越明显。2.1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高效廉价的交通运输系统,使得大多数运费在成本中占较大比例的工业集中到了港口或铁路附近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而航空运输则只能满足那些以轻小产品为主的新兴工业的需要。由此可见,交通运输系统影响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2.2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提高和改善了沿线的交通条件,拉近了各大小城市以及工业中心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技术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进而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革新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促进人们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交通运输系统将有效改善投资环境以及提高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间接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3 交通运输对对区域资源开发的影响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为开发自然资源提供了可靠、廉价的运输保证,进而促进了各生产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人们出行,不仅提高了原有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还将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极大的加快了旅游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将带动其他地区的人口、劳动力向沿线经济地带集中,增加就业岗位,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2.4 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为医疗卫生、娱乐文化活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交通设施建设的发展使各地区之间的来往更便捷、更经济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3、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3.1 交通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由于起步时间较短,虽然数量增加了,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但交通运输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3.1.1 交通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虽然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还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运网密度无论按国土面积还是人均水平,在世界上均处于落后地位。铁路、公路、港口泊位、民航机场等主要交通基础设施的总量与平局密度不仅低于欧美等发达困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每千平方公里国上面积只有铁路 7.5 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公路 18.85 公里,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机场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仅有 0.15 个,而美国为 5.98 个,我国机场密度仅为美国的 1/40,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达 1.06 个、印度 0.72 个、巴基斯坦0.43 个,我国仅为他们的 1/7、1/5 和 1/3。我国已有城市近 700 个,而民航能通航的城市仅 128 个,不足城市总数的 1/5。目前我国有大小港口 130 多个,泊位 1400多个,但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仅 527 个,其中 10 万吨级以上泊位不足 20 个,其余多为 3.55 万吨级泊位,由于超大型泊位少,航道和码头前沿水深不足,大型船舶进港靠泊困难,大大增加了运输费用。公路网结构不合理,全国公路主骨架尚未形成,各层次路网规模和其功能、地位相互匹配不够,布局不尽合理,影响整个路网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公路技术等级低,行车条件差,通达深度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拉大。3.1.2 运输基础设施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总体来说,我国运输基础设施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我国铁路密度小,复线率、电气化率低,行车速度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到 2003 年,国家铁路的复线里程占营业里程的比重只有 39.2%,电气化线路里程占营业里程的比重只有 29.99%,无缝线路里程占营业里程的比重只有 45.98%。虽然高速公路发展较快,但公路网的总体技术标准偏低,影响了公路通行能力的提高。2003 年,我国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只有 15%,而等外公路比重高达 20.5%。内河航道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高等级深水航道比重更小,目前能通行 300 吨级船舶的五级以上航道里程仅占 19.3%,港口大部分装卸设备、工艺、效率落后低下,一些主要海港通海航道水深不足,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民航空管、通信导航技术装备落后,不能适应飞机全天候起降的要求。3.1.3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既取决于不同运输方式的发展及运输技术的进步,也取决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为增强。但是,各种运输方式所在领域的改革还存在明显的差别。铁路运输部门相对于公路、水运部门,改革滞后,市场在运输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未能更好地适应不同运输方式、不同地区条件和特点。从近年的情况看,公路运输投融资方式多样,渠道广泛,为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促进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但铁路运输投融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水运投入不足,制约了建设所需要的资金;2)运价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不足,运输方式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未能在运输市场充分竞争中形成,使运价在运输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发挥不够;3)运输市场的开放仍需加快。3.1.4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不协调交通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复杂关系,是保证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采用的是一种“条”与“块”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即一方面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 5 种运输方式分别由各自主管部(局)管理,其中部分部(局)既是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又直接领导和经营行业内的运输企业;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直接参与交通运输管理,但具体职责的划分上基本上只留在立项审批上,相互之间分工非常模糊。长期推行的交通运输划分方式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区域内各方式独立规划、建设和运营,缺乏有效的衔接,难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配合、设施的统筹规划及运营管理和提供完整的运输产品和服务。这不利于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整合交通资源、统一规划及区域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容易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较低的使用效率。同时这种按照划分方式的管理模式还容易造成交通发展中部门分割和区域分割的加剧;各级政府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机制,交通运输发展的各自为政导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城市交通发展与全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严重分离,使得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交通与城间交通的协调变得非常困难;此外,交通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监督管理全过程权利都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垄断,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独立的外部监管体制,从而也造成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腐败等现象的大量滋生。3.2 发展交通运输的对策从上述可知,运输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就如何解决交通运输在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我提出来以下建议:3.2.1 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宏观上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途径国民经济要快速、稳定的发展,追切要求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必须有明显改善。3.2.2 全力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研究注重交通运输发展的科学研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运输装备和设施。今后对交通运输发展的研究尤其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加强有关硬件发展与软件发展研究的结合,就应当具有“大交通”、“大市场”的观念,把国内、国际运输联系起来,把本地运输和异地运输联系起来,把近期运输需要和远期运输需要联系起来,把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联系起来,还应当研究城市环境、人口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关系,逐步建立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在进行运输设施和技术装备的研究时,特别要注重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探讨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能较快解决供需紧张状况的新路子。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采用现代化的运输装备和技术。根据当今世界上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和装备,研究制定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政策,促使我国交通运输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3.2.3 建设道路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只有具备了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进行地区域城向开发和把国民经济的各个基地联结起来,才能进行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反之,交通运输基本设施的短缺会导致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使经济发展出现徘徊和不必要的消耗,阻碍其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更深入进行运输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运输企业制度,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应当对运价做进一步的调整,使它不仅能反映运输企业创造价值的大小,而且能推动运输企业的自身发展,以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及运量不断增长的需要,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3.2.4 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规划和落实如何建设和规划运输体系,将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中首当其冲的位置。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规划和落实,使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速度尽可能保持协调一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划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我国铁路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做好发展规划工作,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实际需要,做到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短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缓解当前运输紧张的状况,又要面向未来,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便利的条件和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3.2.5 开放的环境有助于我国运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处于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可以使我国的运输事业得到发展。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和更多的要求。开放的环境有利于运输行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运输行业的改革,有利于激发运输行业的竞争意识,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各种物资的运输量必将大大增强。结束语当前,在我国的交通供给总量还显得不足,能力结构性还有些短缺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对交通设旌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所以,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大对交通设施建设的力度,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进而降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才能为商品流通和人们的生活出行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还能促进经济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分工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 熊永钧. 运输与经济发展.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2 秦四平. 运输经济学.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3 成耀荣.论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4 桑恒康. 中国的交通运输问题.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05 王庆云. 交通发展观.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 袁长伟,吴群琪基于运输需求的运输经济区域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