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共64页]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39345226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共6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共6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共6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选读练习题库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五常 2风气 3元真 4客气邪风 5疢难 6导引 7吐纳 8膏摩 9未至而至 10阳病 11阴病 12五劳 13七伤 14六极 15谷饪 16五邪 17厥阳 18卒厥 19脉脱 20四季脾王 21痼疾 22卒病二、填空题1若 ,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2病人脉浮者在前, ,浮者在后, ,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 , ,此为卒厥。4师曰:夫治未病者, , , 。5夫肝之病,补用 ,助用 ,益用 之药调之。6清邪 ,浊邪 ,大邪 ,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7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 ;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 也。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 ,后乃治其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 ,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0五脏病各有 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 为病。三、单项选择题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 )A客气邪风侵袭 B七情 C房室竭乏 D五脏元真不足 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 )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 )A六种疾病 B六淫 C六经 D六气 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 )A风邪 B湿邪 C寒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饪之邪 E雾露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 )A虚劳 B肝病 C肾水反侮脾土 D瘀血 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 )A鼻头色白 B鼻头色青 C鼻头色黄 D鼻头色赤 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 )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其吸促 D呼吸动而振振摇 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 )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呼吸动而振振摇 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 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 )A头中病 B骨节间病 C心膈间病 D腹中痛 E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 )A语声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语声洪亮 D语声啾啾然细长 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 )A色青脉石 B色青脉毛 C色白脉毛 D色青脉弦 E色青脉洪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 )A表卫不固 B阳气涣散 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 )A肺气郁闭 B邪犯肺卫 C肺气虚 D金克木 E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 )A邪热消谷 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C胃阳渐复 D邪气渐退 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 )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 B气血逆乱 C邪气闭阻,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 )A寒邪 B雾露之邪 C热邪 D风邪 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 )A色白 B色黑 C色黄 D色赤 E色青四、多项选择题1“治未病”的含义是( )A未病先防 B早期治疗 C已病防传 D适时治疗 E谨防误治2金匮提出疾病的预防方法有( )A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B保持五脏元真通畅 C无犯王法,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 E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提出杂病的治疗原则有( )A治未病 B虚实异治 C表里应分缓急 D新久宜有先后 E攻邪当随其所得4根据金匮对阳病的与阴病的分类,下列何种病属阳病( )A头痛 B腰痛 C肠鸣 D脚挛急 E哕5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对面部望诊指出( )A色青为痛 B色白为亡血 C色鲜明者为有留饮 D色黄者便难 E色赤者为热6金匮指出“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下列属非其时色脉的有( )A春季色青脉弦 B春季色白脉毛 C夏季色赤脉洪 D秋季色白脉毛E冬季色赤脉洪7卒厥预后佳的标志是( )A唇口青 B汗自出 C身和 D身冷 E无汗8金匮中指出疾病的治疗、护理方面,应根据脏腑特性而调治,以下何者符合此原则( )A肝病虚者食用辛辣 B脾病湿困用辛燥 C胃阴不足用甘寒 D肺病气虚而食寒凉 E肾虚水泛而居温暖之处9攻在脏之邪时,遵循审因论治原则,“随其所得而攻之”的例子有( )A风寒外束,用麻黄汤 B水热互结伤阴用猪苓汤 C下焦热与血互结,用桃核承气汤 D宿食下利用承气汤 E阳明热盛用白虎汤10金匮的“五邪”不包括(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11根据“治未病”的理论,临床上对肝实证的治疗,除泻肝外,还可采取何种治法( )A柔肝 B滋水涵木 C清心 D实脾 E宁肺五、简答题1 1 为什么金匮认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2 2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3 3 试述“厥阳独行”的含义和临床意义。4 4 什么是“心膈间病”?其在闻诊方面有何异常表现?请简述其机理。5 5 为什么“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6 6 请简述“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的机理。7 7 试述“设微赤非时者死”的病机与临床意义。六、论述题1试述金匮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命名的意义。2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途径有何认识?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3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4谈谈表里同病的治疗法则。5整体观念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6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7试述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并举例说明。8请解释“卒厥”的病机与预后。9谈谈你对“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理解,及临床如何运用?10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11为什么说“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12如何正确理解“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参考答案三、单项选择题1D 2C 3E 4A 5D 6B 7C 8B 9A 10B 11B 12D 13C 14D 15D 16B 17C 18E 19B四、多项选择题1ABC 2ABCDE 3ABCDE 4ABD 5ABCD 6BE 7BC 8BCE 9BCD 10CE 11DE五、简答题1为什么金匮认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脉浮者在前”指浮脉见于关前寸部。寸脉属阳主表,所以寸脉浮,病邪多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的征象,脉多浮而有力。“脉浮者在后”是指浮脉见于关后尺部。尺脉属阴主里,所以尺脉浮则病在里,多由于肾阴不足,虚阳外浮所致,脉多浮而无力。金匮意在指出,临床诊脉要注意分部,而且辨证还应注意结合临床症状。该条条文提出“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的肾虚症状,是为了说明只有脉证相参,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2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3试述“厥阳独行”的含义和临床意义。“厥阳独行”指阴气衰竭,阳失所附,有升无降,独盛于上的病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阴与阳相互维系,其升降保持相对平衡。如果阳盛阴竭,就会导致阴不敛阳,阳气上逆,所谓“有阳无阴”,就形成了“厥阳独行”的病理状态。金匮论述厥阳的意义,是为了强调阴阳失去平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临床上见到的肝阳上亢而面赤、眩晕,跌仆,甚至昏不识人,即属这一类性质的病证,如果进一步发展到阴阳离决,就会导致死亡。4什么是“心膈间病”?其在闻诊方面有何异常表现?请简述其机理。“心膈间病”,指结胸、心痞等一类病证。这类疾病在闻诊方面有“语声喑喑然不徹”之状,即语声低微而不清彻。由于膈间为心肺所居,肺主气,司呼吸,实邪闭塞心胸,导致气道不通畅,肺气出入升降失常,产生了语声低微而不清彻的临床症状。5为什么“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脉脱,指一时性的脉象乍伏不见,脉绝似脱,并非真正脉绝或脉脱,多由正邪相争,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失去通利所致。如邪气深入难出,气血不易一时通畅,脉道运行难以恢复正常,脉乍伏不见,提示疾病深重,所以说:“入脏即死”;若邪未深入,病位较浅,容易外泄,气血迅即通利,脉道运行恢复正常,则预后较好,所以说:“入腑即愈”。说明病邪轻而病位浅者,易治;病邪重而病位深者,难治。6请简述“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的机理。所谓“素不应食”,指未病前不喜爱的食物,个体有差异。如见患病之后,突然想吃平素所不喜爱的食物,这是“脏气为邪气改变”所致。食了平素所不喜爱的食物以后,可能反助长邪气而引起发热,应加以注意。临床上有的患者,突然想吃平时不喜欢的食物,往往会出现发热现象,对重病人来说,可能预后不佳。一般情况下,视为病理状态,有临床诊断意义。7试述“设微赤非时者死”的病机与临床意义。赤为心之色,又属火热之色,此处指亡血病人,本应面色白,反见微赤,是阴虚血少,虚阳不敛而上浮所致。“非时者”,说明既非炎热季节,又非远行急走或酒后、饭后,以及急躁暴怒时的面“微赤”,而是病情危重的表现,预后不佳,若不及时救治,将有阳脱之虞,故曰“死”。六、论述题1试述金匮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命名的意义。金匮一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论述杂病的证治。就人体而言,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是一个整体。就疾病而言,虽然内伤杂病多自内而发,病变多在脏腑,但常因外感“客气邪风”而来。病邪侵袭,往往先中经络,肌肤腠理,而后入脏腑,所以杂病的产生,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因此在分析杂病的病机上,金匮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主,而且对疾病的分类也以脏腑经络划分,如把经络病归为阳病,脏腑病归为阴病。若能掌握脏腑经络先后病的病理传变规律,就能分清标本缓急,给予恰当的治疗。篇名中“先后病”提示临床应注意脏腑经络先后病的传变规律。杂病有在经络脏腑和出现先后的不同情况,根据这些疾病的不同表现,辨证施治才能收效。所以该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来命名。2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途径有何认识?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对于疾病的病因,张仲景认为归纳起来,主要发病途径有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即第一为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是因为体内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入内所致,故云“为内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病邪不传于内,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以上两条,均由“客气邪风”侵袭。第三不因“客气邪风”的侵袭,由于房劳过度,意外的金刃创伤,以及毒虫猛兽等所伤,与上二者不同。张仲景的发病学说是以经络脏腑分内外,六淫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浅深。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将房室、金刃归为不内外因,将三种病因并列讨论。张仲景的发病学说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在病因方面都强调了六淫和房室金刃。所不同的方面为,陈无择将七情作为内因,而张仲景却未明确提出这一点。3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金匮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而且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甘药调和脾土,目的在于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说明治疗肝虚证不仅要补肝之本脏,且要从相生方面滋养肝体。这对于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五味子、当归、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之肝虚证,有较好的疗效。4谈谈表里同病的治疗法则。表里同病一般有三种情况:表证重而里证轻;表证轻而里证重;表里证轻重相当。治疗时相应有三种治则:先治表证,后治里证;先治里证,后治表证;表里同治。临证选择哪一种治则,须视其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金匮主要强调了前二者。如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云:“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若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说明一般情况下,表里同病,表证势急,里证不重时,当先治其表,表解之后才能攻里。若先攻其里则易导致表邪内陷,而变生它证,故采取先表后里的治则。即“若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但是如果表里同病,里证势急,如出现“下利清谷”伴“身体疼痛”,即属里阳虚寒,又兼表邪时,则当急治其里,后攻其表。如先发其表,则犯“虚虚”之戒,重伤阳气,会导致正虚难以抗邪,邪气蔓延,反有亡阳之变。临床对这种病证,一般先以四逆汤温其里,里证缓解,再用桂枝汤解表散邪。所以,表里同病,应采取急者先治的原则。而只有在表病与里病处于急缓相当的情况下,才可表里同治。5整体观念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整体观念在本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如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就是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说明,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产生疾病。又如原文“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说明自然界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人的色脉,会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以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整体观。二、人体自身是个有机整体。如原文在论述“治未病”原则时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疾病可以在脏腑间互相传变,在某脏有病时,就要预防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而原文“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也说明经络与脏腑疾病亦可相互传变。上述条文可以看出,脏腑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疾病相互传变的关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内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观。6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张仲景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养慎”。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7试述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并举例说明。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人体脏腑在生理方面相互密切联系,在病理变化方面则有虚实相传的规律。即: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虚则受邪而实则不受邪。一、实则传而虚则不传,指已病的脏腑而言。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肝实证易传其所胜之脾,故需“当先实脾”。若属肝虚证,则不易传脾。二、虚则受邪而实则不受邪,则是指受传的脏腑而言。再以肝病传脾为例,如肝实脾虚则肝病传脾,治疗上必须“当先实脾”,如脾不虚则不需补脾,故云:“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总之,脏腑邪盛则传,而脏腑邪不盛则不传;脏腑虚则受邪,而脏腑不虚则不受邪气相传,这就是脏腑虚实传变的基本规律。8请解释“卒厥”的病机与预后。“卒”同“猝”,突然之意。“卒厥”是指突然发生昏厥的病证。其病机为阴阳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卒厥的预后,金匮以入脏、入腑来判断。病人卒然昏倒之后,如出现唇口青、身冷,说明邪气内闭,血流郁滞,阳气涣散,内闭外脱,属入脏,预后不良,所以说“入脏即死”。若见身和、汗自出,说明气血流通恢复正常,属在腑,比较容易治愈,所以说“入腑即愈”。所谓“入脏”、“入腑”,主要指病位的深浅,犹言在里、在外,是相对而言。同样,“即死”、“即愈”也非绝对之辞。因脏性藏而不泻,腑则泻而不藏,病邪入腑尚可排泄,治疗较易。而邪入脏则邪无出路,需要通过攻其相为表里的腑才能驱除,所以难治。金匮以此举例说明脏腑病位之深浅可判断疾病的预后。9谈谈你对“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理解,及临床如何运用?“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这句话,体现了金匮审因论治的治疗法则。“所得”是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指与病邪相结合的意思。病邪入脏在里,痼结不解,多与体内痰、水、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相结合,治疗时当审因论治,攻逐其有形实邪,使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病易痊愈。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为热与水结而伤阴,当用猪苓汤育阴利水,使水去而热除阴复,渴亦随之而解。它证可以此类推,如热与食结用大、小承气汤。另以唐宗海为代表的医家认为“得”者,合也。古训相“得”为相合,五脏各有所合,即脏有病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如肾与膀胱相合,肾病则治其膀胱。这种“脏病取腑”的治法已在临床应用,有实践指导意义。10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因为从病势分析,痼疾日久势缓,卒病新起势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证候复杂,难以速愈,而卒病邪气尚浅,其病易除。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与旧疾相合。当然在临床治疗新病与旧病相合的病人时,治新病同时还须考虑到旧病。如伤寒论太阳病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就是治疗新病兼顾旧病的例证。11为什么说“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人的呼吸主要与肺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所以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此处“上焦”指肺,“下焦”指肾。“在上焦者,其吸促”指病在上焦,呼吸短促困难,为肺气大虚而吸入之气不能下达,气入而随即外出所致。“在下焦者,其吸远”指病在下焦,吸气深长而困难,为元气衰竭,肾不纳气所致。二者在临床上都是病程较长,病情严重,故云:“此皆难治”。12如何正确理解“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这句话说明,临床应根据五脏病的喜恶来进行治疗和护理,才有利于五脏生理功能的恢复。因为五脏的生理特性各异,因而适宜病情好转的饮食、居处也不相同。“所得”指与五脏特性相应的饮食、居处与治疗。如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困,则宜温燥而忌肥甘,护理时就要注意避免吃肥甘厚味之品。又如脾胃虚寒的病人,除服温补脾胃的药物外,要注意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及居处保持温暖等,才会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反之,如果治疗、护理违背五脏特性,则会助长病邪而使病情恶化。如果脾胃虚寒的病人服用了苦寒的药物,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住在寒冷潮湿的居处等,这些都会加重脾胃虚寒。这就是“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刚痉 2柔痉 3几几然4中暍5疮家 6湿家 7湿痹 8火攻 9日晡所 10取冷11卧不着席12齿介齿 13虫行皮 14食顷15冒状二、填空1 1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_,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_。2 2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_,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_。3 3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_。4 4 湿病的发汗法当为_。5 5 大承气汤可治疗_致痉。三、单项选择题1痉病的主脉是( ) A浮紧脉B紧而弦脉C沉迟脉D沉而细者E浮数脉2柔痉的治疗选方为( ) A 调胃承气汤B葛根汤C防己黄芪汤D止痉散E栝蒌桂枝汤3痉病,高热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证属( ) A刚痉B欲作刚痉C柔痉D表热致痉E里热成痉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 A血痹B历节C痛痹D湿痹E风痹5太阳中暍,津气两伤,治用( )A白虎加苍术汤 B白虎汤 C白虎加参汤 D竹叶石膏汤 E白虎加桂枝汤6麻杏苡甘汤证属()A风湿表虚B风湿阳虚C寒湿表虚 D风湿阳郁化热E风湿在表化热倾向7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方用()A桂枝加附子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去芍药汤D防己黄芪汤 E甘草附子汤8下列病证禁用汗法者为()A痉病B湿病C暍病D历节病E水气病9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A风湿在表 B风湿兼气虚C风湿兼阳虚 D风湿表里阳虚E寒湿郁表10防己黄芪汤治湿病,下列症状何项不具备()A 恶心B身重C恶风D汗出重E脉浮四、多项选择题1痉病的治法可用()A汗法B下法C吐法D补法E温法2湿病治疗不能用的治法为()A微发汗B火攻C大汗D攻下E利小便3甘草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有()A午后潮热B汗出短气C不呕不渴D恶风不欲去衣E小便不利4桂枝附子汤的药物组成为()A桂枝白芍炮附子 B桂枝炮附子 C炙甘草生姜大枣D甘草大枣 E生姜大枣5治风湿在表,大汗不愈的原因是()A 汗不得法 B过汗伤阳 C过汗伤阴 D汗后又受寒湿 E风湿未能俱去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2简述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及证治?3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4试述痉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其预后难治有哪几种情况?5治疗太阳中暍,为何不用汗法?6如何鉴别刚痉与柔痉?六、论述题1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2试述金匮对痉病的辨证施治。3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4在湿病的治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参考答案三、单项选择题1B2E3E4D5C6E7B8C9E10A四、多项选择题1AB2BCD3BDE4BC5ABCE五、简答题1 1 如何理解“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本篇提出的湿痹之候,是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特征的湿病,这种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湿邪在表之侯,而是内湿与外湿相合的指征性表现,说明外湿内趋,病程已迁延一定时日,正气无力抗邪。既有外湿流注关节筋脉造成的关节烦疼之症,又有内湿为重引起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症,是湿邪内阻影响膀胱气化而小便不利;湿趋大肠则大便反快。故宜取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内湿去,阳气通,外湿亦可随之祛除。此即“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病求本”之谓。2简述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及证治?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防己、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本方可治风湿表虚证,临床表现为一身关节疼重、恶风、自汗、脉浮,系由表气不足,又受湿邪或风湿犯表,卫气被伤,失于固护所致,虽为风湿邪在表,但表气已虚,故不应更发汗伤正,而应当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之。3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4试述痉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其预后难治有哪几种情况?痉病为邪伤筋脉,津液不足或耗伤,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故其预后与津液受伤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仲景对外感痉病的病因认识是由失治或误治所致,故外感痉病在临床上是一种急重病,故在治疗上,应急则治其标,用汗、下法是为病因疗法。仲景以栝蒌根、葛根两药启示我们必须重视津液的保护,以使病人保留生机。本篇从脉象上推论预后有以下几种情况,即脉沉而细者、有炙疮者、脉伏弦者等,均为正虚邪盛,病情进展,为难治,预后不佳。5治疗太阳中暍,为何不用汗法?太阳中暍的病因虽为外感,但感受的是暑热之邪。暑热之邪伤人,多入气分,首先耗伤的是津气,热邪致病与寒邪致病迥异,不可用汗法。若对中暍者发汗,则更伤阳气和阴津,且不利于祛邪,当治以清热益气生津法,方用白虎加参汤。6如何鉴别刚痉与柔痉?“金匮”将痉病分为刚痉与柔痉。二者除发热、颈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等痉病的共同主症外,刚痉以恶寒、无汗为特征;柔痉以汗出而不恶寒为特征。六、论述题1 1 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2 2 试述金匮对痉病的辨证施治。本篇论述痉病的证治主要有三种情况:柔痉、欲作刚痉、阳明里热成痉。三者存在共同的病机,即邪伤筋脉,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拘急不舒。其治法虽有微汗和泻下之不同,但其目的均以祛除病邪,固护津液为主。柔痉的病机为外感风邪,津液不足,邪伤筋脉,又营卫不和所致。症见发热汗出、身体强几几、脉反沉迟;治以调和营卫、清热生津疏筋;方用栝蒌桂枝汤,即桂枝汤加栝蒌根。欲作刚痉的证治,指痉病发作初起或将要发作,病机为风寒表实,邪伤筋脉,津液不足或输布不利所致。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小便不利,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治以发汗解肌、生津疏筋;方用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里热成痉多为外感邪气不解而入里化热,伤津动风所致,症见壮热息高、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治当攻下实热,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当得下止服。3 3 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相同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4 4 在湿病的治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本篇论及的湿病侧重于外感湿病,由于寒湿、风湿致病因素的不同,在辨证上当分表里虚实。如风湿有表气虚、表阳虚、表里阳气俱虚,还有化热、化燥倾向者,总结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将对临床用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疗上,应根据风与湿邪的轻重以及体内阳气虚弱的程度具体分析选药。六方中既体现微发其汗的原则,善用辛温发散药;又不乏辛温(热)温经通阳药,目的是利于祛风(寒)、除湿邪。因此,有以下几种情况当细思。(1)寒邪较重时,发散药应重用,但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多用极易过汗或使病情失控,此时宜加用适量的补气助阳药。(2)湿郁化热时,温散药宜少用,以免助热,或导致两热相得,更易汗出,故发散药当减量。亦可加适量清利湿热药。(3)化燥伤阴时,温燥药的使用更应斟酌,以切中病机为宜,需伍用生津护阴的甘润之品。(4)对阳气已虚者,不用或少用发散药。临证时为免伤正气,不求速效,只应缓图。如风湿表虚之防己黄芪汤证,表里阳气俱虚之甘草附子汤证等即是例证。所以,湿病是一个病机较为复杂的疾病,对其邪正虚实的不同病情必须认识清楚,判定缓急方可斟酌用药。此外,治疗湿病用微发汗法,应重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护理,以及注意湿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因素的关系,促进疾病向愈,更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百合病 2.狐惑病 3阴阳毒 4中病,勿更服 5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6声喝 7浆水 8目四眥黑 9目赤如鸠眼 10淅然 11溺快然 12百脉一宗二、填空题1百合病是一种的疾病。临床症状以神志恍惚不定,、感觉失调及口苦、小便赤、等为特征,以为主方。2百合病的主要病机为,其治疗原则为,常用治法为、。 3“百合病,不经,病形如初者,主之。”4“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5“百合病发汗后者,主之。”6“百合病,百合滑石散主之。”7狐惑病是一种所致疾病,临床症状以为特征。咽喉部蚀烂为;前后二阴蚀烂为。8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 主之。9狐惑酿脓证用主治。10 狐惑病蚀于,用苦参汤外洗;蚀于,用雄黄外熏。11阴阳毒是一种所致的疾病,临床以为主症。12阴毒与阳毒,治则均以为法,可用随证加减。13“阴毒之为病, ,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14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见于病,治方用。15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见于病,治方用。三、单项选择题1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 A先天之本肾脏 B 主血脉的心脏 C 朝百脉的肺脏 D 包括心肺两脏 E宗气 2百合病的病机是()A心脾两虚 B心肺阴虚 C心肝血虚 D心肾不交 E肝肾阴虚3百合病的主要治法是()A清养肺胃 B润养心肺 C滋养心肾 D调补脾胃 E滋养心脾4百合病的治疗主方是()A百合滑石散 B百合鸡子汤 C百合知母汤 D百合地黄汤 E滑石代赭汤5金匮治百合病诸方,皆为下列哪种治法而设?()A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 B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C见阳攻阴 D见阴攻阳 E汗、吐、下6百合病的内服诸方,多用下列哪种水煎煮?()A浆水 B甘澜水 C米泔水 D泉水 E河水7下列哪项不是百合地黄汤中百合的炮制方法?() A.水洗 B水渍去沫 C炙D以泉水煎 E擘8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当如漆”是指()A干血 B近血 C.远血 D地黄本色 E蓄血9下列哪味药物须“浸,令芽出,曝干”后,方可使用?()A百合 B当归 C.赤小豆D瓜子 E薏苡仁10据金匮原文,赤豆当归散主治狐惑病何症?()A前阴蚀烂 B后阴蚀烂 C眼部化脓 D咽喉蚀烂 E面部变色11狐惑病的主症是()A状如伤寒 B默默欲眠 C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 D目四眥黑 E恶闻食臭12狐惑病的成因是()A感染疫毒 B湿热虫毒 C阴虚内热D情志化火 E感受风热13狐惑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病人若由不欲食转为能食,表明()A胃热增加,热能消 B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C胃阴受损,引食以自救 D局部酿脓,湿热影响脾胃反轻 E.腹中虫毒,饥而饮食14阴毒和阳毒病的共有症是()A面赤 B身痛 C唾脓血D咽喉痛 E面目青四、多项选择题1百合病临床表现为()A行为失常 B心神不安 C饮食失调 D口苦尿赤 E身形如和2用于百合病的方剂有:()A百合地黄汤 B百合滑石散 C百合知母汤 D百合鸡子汤 E瓜蒌牡蛎散3百合病变渴选用()A百合知母汤 B百合滑石散 C百合洗方 D栝蒌牡蛎散 E百合地黄汤4狐惑病的外治法有()A甘草泻心汤 B苦参汤 C赤豆当归散 D雄黄熏法 E升麻鳖甲汤5阳毒的主症包括()A 面赤 B身疼痛 C咽喉痛 D唾脓血 E小便数五、简答题1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三病合篇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3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4百合病的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5狐惑病的命名,有何涵义?6阴阳毒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六、论述题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2如何理解“见阳攻阴”? 3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参考答案三、单项选择题1D2B3B4D5B6D7C8D9C10C11C12B13D14D四、多项选择题1ABCDE 2ABCDE3ACD4BD5ACD五、简答题1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三病合篇的意义是什么?一是症状相似:百合病与狐惑病均有神志、饮食等方面的失常症状,狐惑病与阴阳毒均有咽喉症状。二是病因相仿,在发病上均与热邪相关,百合病为阴虚内热所致,狐惑病为湿热内蕴所致,阴阳毒为感受疫毒所致。2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3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有三种说法:一是以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4百合病的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临床表现:一是心神不宁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辨证施治: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益胃和中。变渴者,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内外同治;变发热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阴清热利尿。5狐惑病的命名,有何涵义?有两层涵义:一是从症状命名,症状变化多端,犹如狐之出没无常,令人狐疑惑乱;二是从病因命名,病因感染虫毒所致,且 字篆文似惑,故有狐 病之说。6阴阳毒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病因病机:感受疫毒、侵入血分。阳毒:热毒壅盛于血分;阴毒:毒滞血凝。症状:阳毒是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是面目青,身痛如背杖,咽喉痛。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剂:阳毒用升麻鳖甲汤,阴毒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六、论述题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见“典型例题分析”。2如何理解“见阳攻阴”?有三种解释。一是以阴阳表示虚寒、虚热症状和治法,即见到虚热症状而反损其阴,属百合病逆治法;二是以阴、阳指证候的表与里,而阳法指从表治。如变发热在表之证用百合滑石散从里治之,属百合病正治法;三是以阴、阳分别指阳虚阴盛和阴虚阳亢。即阴虚而现阳热之证,若误以为实热而攻里,则阴更伤,“此为逆”。3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中风病2历节病3喎僻不遂4贼邪不泻5瘾疹6黄汗7如水伤心8瘫痫9少阴脉 10盛人11身体魁羸12脚肿如脱13温温欲吐 14邪气入中 15四属断绝二、填空1邪在于络,_;邪在于经,_。邪入于腑,_ _。邪入于脏_,口吐涎。2 2 肢节疼痛,身体魁羸,_,_,_,_ 主之。3 3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_主之。4 4 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_ 历节。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