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测量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670528 上传时间:2021-10-1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测量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测量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测量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测量报告 共26页,第25页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测量报告院 系: 专 业: 班 级: 指导老师: 姓 名: 学 号: 日 期: 目 录 绪论-2一、实习目的及任务-2二、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3三、前人工作情况及研究程度-3四、本次实习概况及工作进度-4第一章 地层-5一、概述-5二、岩石-61沉积岩-62岩浆岩-7三、典型剖面-71.大墨雨剖面-72.清明丫口剖面-8第二章 构造-10一、概述-10二、褶皱-11三、断裂-11四、断层应力分析-13第三章 地质发展史-13一、古生代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分析-13二、中、新生代构造活动-15第四章 矿产-17一、铝土矿-17二、粘土矿-18三、磷矿-18四、其它矿产-18八、地下水-18第五章 环境地质问题-18 一、地下水源的污染-18 二、露天采矿破坏环境-18 三、其它环境地质问题-18结束语-20致 谢-20参考文献-21 地质附图-22绪 论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填图实习是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地质实习,要求我们将课堂所学的岩矿、地层、古生物、构造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野外地质实践相结合,更加牢固、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地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上述课程的基础知识,认识实习地区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问题;掌握地质填图的方法步骤,地层剖面的测绘和描述、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及描述、地质点的确定和观察记录、地质图的填制和分析、地质报告的编写及各种图件的测编绘制方法;同进在研究客观地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实习区内的矿产,如磷、铝、铁、建筑材料及冶金熔剂及地下水资源等矿产进行分析,学会初步搜集、整理和初步评价的知识;了解第三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观察研究方法,活动断裂的观察方法。因此,此次实习对于继续学习地质和今后从事地质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此次实习需完成以下内容:1整理野外实习记录本,提交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实测地层厚度计算表;2提交实测地层剖面图、地层厚度柱状图、实习区地质地形图、实习区构造纲要图;3筇竹寺地区的地质填图,比例尺1:1万,填图范围:东起半头龙,西至清明丫口,北起清明丫口,南至细尾巴;4收集资料、学习地质报告的编写,提交“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形地质测量报告”;5进一步学会使用罗盘,放大镜、钉锤以及测绳等野外地质工具;6锻炼自己的野外动手能力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需要提交的材料野外记录本1本构造纲要图1幅地层剖面图及导线平面图1幅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测量报告1份地层柱状图1幅地形地质图1幅地层厚度计算表1份地形材料图1幅地层剖面记录表1份二、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图1:筇竹寺地区交通位置图筇竹寺实习区,位于昆明西北7-11公里处(见 右图)。东经 1023510238,北纬25042506,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区内山峦起伏,沟洞纵横,大小村落,坐落田间,树木稀疏露头甚佳,公路便道,交织通畅。 该地区属于高原地貌,地形波状起伏,大多数表现为起伏和缓的山体和丘陵,但是由于断层、褶皱等地质现象,形成一些陡立的山崖,且地形起伏变化很大。由于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水资源和降水表现出时间分布不均的特点,雨季水多、旱季水少。 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本区山峦密布,坡耕地较多,土地生产率不高。可耕地不足总面积的5%,水利设施较差,以旱作为主,产量低而不稳。就在仅有的土地上种植玉米、蔬菜;因为石灰岩发育,所以主要的工业生产就是采石作为建筑用材,采石场分布密集。三、前人工作情况及研究程度1941年 卢衍豪对关山大沟下寒武统的三叶虫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三组四个化石带的亚带。 1944年 西南联大地质系,填制1:5万地质图;1958 年 云南省地质厅四队对1y磷矿进行了普查。1958 年 对含铝土矿的风化物、褐铁矿进行了开采。58-59年 云南省地质厅九队进行铝矿普查,认为P1d铝土矿含铁较高;1964 年 先后有江能人等对下寒武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材三零一队本区建筑材料,水泥原料进行了调查。云南地质局区凋队进行了1:20万昆明编制及填图工作。我系从七六年以来先后与西南勘探公司地训班,水电设计院地训班,76级,77级,81级以后各年级均以本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四、本次实习概况及工作进度:实习时间:野外实测从2006年12月11日12月30日,历时20天。室内整理从2006年12月31日2007年1月19日,历时19天。实习人数:由吴静、洪托、陈爱兵、曹广柱老师带领资勘04级全体同学及部分研究生。测量范围:昆明筇竹寺地区,东起馒头山,西至清明丫,北起交月凹,南至浑水塘。测量面积:东西长约1750米,南北长约2500米,面积约为4375000平方米。测量方法:实测、野外踏勘,按老师划好路线寻找各地层的标志性露头,并且做相应的定点,描述岩性,分层,打产状,采集标本,作记录的工作。 本次实习时间分配及工作进度:1准备阶段(1天)实习动员、借实习用具、筇竹寺地区地质情况介绍、筇竹寺地区古生物介绍。2踏勘阶段(2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大组观察区内代表性地层剖面,弄清地层层序,掌握系、统、组、段的划分依据,岩性定名和地层接触关系的判定方法。按组、段作文字记录和信手剖面图。对测区地形、自然地理、交通条件进行了解。根据踏勘结果,选择实测剖面。3实测地层剖面阶段(5天)讲 课:剖面的测绘方法及地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导线平面图,实测地层剖面图、柱状图编绘方法。剖面实测:分四个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测绘清明丫口剖面,要求学会分层、描述、记录、采集标本及标本整理等。整理计算:地层厚度计算,作导线平面图、实测地层剖面图、实测地层柱状图。4填图阶段(12天)讲课:填图方法(1天)填图:分三个大组在老师带领下进行填图示范(3天)跑点:各组进一步分成4人小组,进行独立填图(8天)5室内综合整理,地质图件的编绘,实习总结报告编写(19天)讲 课:整理要求、图件要求,报告编写内容及方法(1天)。报告编写:总结实习各阶段成果,根据要求,每个学生独自完成一份报告(17天)。总结汇报:在实习指导教师及院系领导参与下,总结实习的收获和不足。(1天)第一章 地 层一、 概述表1-1筇竹寺地区的地层发育简表界系统组厚度(m)岩性描述古生界二叠系上二叠峨眉山玄武岩(P2)未见顶黄褐色致密状、气孔状、杏仁状构造,与下伏地层假整合。下二叠茅口组(P1m)176.49底部为白色厚层状灰岩。顶部为生物碎屑灰岩、中间夹灰色中晶白云岩。栖霞组(P1q)74.98浅灰色厚层中晶白云岩,有方解石团块和条带。倒石头(P1d)1淡黄色,褐红色铝土岩,厚度变化大,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石炭系下石炭大塘组(C1d)20.5顶部是生物碎屑角砾灰岩有同生角砾构造,底部是角砾灰岩,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泥盆系上泥盆宰格组(D3z)89.2灰色、灰黄色、黄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顶部为粉砂白云岩。中泥盆海口组(D2h)不详灰黄色,黄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产鱼类、植物化石。寒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1l)不详微晶白云岩含泥质成分沧浪铺组乌龙箐段73紫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页岩,斜层理发育红井哨段94.2青灰色中块状细粒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下寒武统筇竹寺组1q148底部是黑色粉砂页岩,顶部是黑色页岩,鳞片状风化。下寒武统梅 树村组 八道湾 1mb 83灰色薄层细粒粉砂岩及黄褐色含磷细粉砂岩。 筇竹寺教学实习基地位于康滇地轴中部,普渡河滇池大断裂旁侧,受其影响,本区地层(表1-1)多有缺失,古生界分布广。本区出露地层各系统间常呈现假整合接触,前寒武系及中生界未见出露,新生界出露在山间洼地,本区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是大墨雨剖面及清明丫口剖面。二、岩石本次实习区三大岩类较发育的有沉积岩和岩浆岩,其主要为沉积岩,占90以上。主要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等地层。从最老的下寒武统到下二叠统均为沉积岩,只有上二叠统(P2)玄武岩为岩浆岩,本区未见有变质岩的发育,最老地层为下寒武统八道湾(1mb ),最新地层为第四纪(Q)沉积土。1沉积岩 地表和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下经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搬运、沉积、成岩作用等)而形成的地质体。筇竹寺地区除上二叠统玄武岩,岩浆岩覆盖的一部分外,其余均为沉积岩覆盖,达90%以上。筇竹寺地区的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具体厚度,变化很大,有的地方可达几百米,如清明丫口地区,仅古生代的厚度就达819.03米;但有的地方则很薄,甚至没有沉积岩的分布,如馒头山以北玄武岩出露的地表,直接出露着岩浆岩和变质岩。另外在沉积岩中存在丰富的矿化现象并蕴藏着大量矿产。 以下是实习区常见的沉积岩: 砾岩是粗碎屑含量大于30%的岩石。如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乌龙箐段底部三至四层灰白色中层状砾岩(附图1),砾石主要为石英或石英砂岩,粒径225毫米,一般为8毫米。填隙物为石英砂、铁质和钙质等。 粉砂岩、砂岩在筇竹寺地区发布广泛(附图2),大多数地层含有,粒级碎屑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长石及各种岩屑和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碎屑。 黏土岩分布也较广。 碳酸盐岩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灰岩和白云岩,该地区特别是下二叠统栖霞组(P1q)和茅口组(P1m)有大量的灰岩、白云岩及夹杂着的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方解石团块、方解石条带等(附图3)。下二叠统栖霞组(P1q)的白云岩总厚度为74。98m与上下地层为整合接触。(1).浅厚层粗晶白云岩,有一些方解石团块,其长轴方向大致与理平行,厚约为53.52m。(2).浅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岩,笔云质灰岩,白云岩呈条带状分布,厚约为3.33m。(3).浅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有较多的方解石条带顺层分布厚约为11.42m。下二叠统茅口组(Plm)厚176.49米,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附图3、4)(1).浅灰白色厚层状纯灰岩,厚1.27米。(2).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白云质集中呈虎斑状,为细至中晶,厚16.06米。(3).浅灰色厚层状中至粗晶白云质灰岩,含方解石团块,20.57米。(4).浅灰色厚层状中至粗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集中呈虎斑状,27.99米。(5).浅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集中呈花斑状形似癞皮。厚42.35米。(6).浅灰色块状中晶白云岩,有较多的白色方解石团块,厚26.56米。(7).浅灰白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较多单体珊瑚,腕足类化石及生物碎屑,厚41.69米。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2)未见顶,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暗绿、黄褐、紫红色块状玄武岩,具杏仁构造。岩石强烈风化,多为其风化物黄合色土壤浮盖。2岩浆岩:上地幔和地幔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产要成分的炽热的、粘稠状、富含有挥发组分的熔融体,经冷凝固化后形成的岩石。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为基性喷出岩,隐晶质、玻璃质,少数区有斑状结构;气孔状、杏仁状、鲕状、豆状及致密块状,杏仁体为赤铁矿等,岩石强烈风化,多为风化物黄褐色土壤所覆盖.暗绿色、紫红色、钢灰色风化后成土黄色、褐色。三、典型剖面1. 大墨雨剖面(1).下寒武统梅树村组八道湾段(lmb)黄褐、黑灰色中-厚泥质粉砂岩,厚210cm,层理发育,发育小断层,(附图5)黑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岩石主要由石英及少量云母、粘土组成,本层纹层构造明显,发现球状风化粉砂岩,铁质粉砂岩。(2).下寒武统筇竹寺组(lq),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黑色粉砂质、炭质页岩,深灰色、灰褐色炭质页岩,强烈风化,中夹有数层黄色泥质粉沙岩,厚510cm。页岩和粉沙岩互层,粉沙岩厚1020cm,有45层;有互交的二组节理。(3).下寒武统沧浪铺组红井哨段(lch),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中层细粒白云质石英砂岩,风化程度高,顶部为一层厚80公分的紫红色页岩。见大型斜层理。(附图6)(4).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乌龙箐段(lcw),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见30cm厚的砂石,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及少量长石,约0.1mm1cm,磨圆度好,为钙质泥质胶结物;泥质页岩与粉沙岩互层,页岩为黄色、灰白色,粉沙岩为厚层状、黄褐色;不规则状的紫红色含砾铁质藻屑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与细砂岩互层,二者混杂成瘤状;厚层状、块状长石石英砂岩,有大的波痕,有砾石层,石英颗粒为主,约30cm,钙质泥质胶结物;底部为浅灰色中层泥、砂质白云岩,其上为深灰色白云质粉砂质页岩与似层状、透镜状细砂岩互层 发现三叶虫化石(5).下寒武统龙王庙组(ll)未发现(6).泥盆统海口组(D2h),未见顶灰白、青灰色中层细粒石英砂岩,发现化石,有菱形节理;黄色细粒石英砂岩,发现鱼类化石;泥质白云岩,硬度大,敲后发闷,有异味 2.清明丫口剖面(见实测地层剖面图)(1).中泥盆统海口组(D2h),深灰、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含有鱼类骨片和植物碎屑,未见底。(2).上泥盆统宰格组(D3z)厚89.18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黑色含炭砂泥质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及灰绿色白云质页岩。.青灰色块层状细晶白云岩,具似角砾构造。(3).下石炭统大塘组(C1d)厚20.56米,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附图7)。土黄色块层状角砾灰岩,角砾成分复杂,胶结物为泥灰质,厚17.91米。(4).下二叠统倒石头组(P1d)平均厚度约1米,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黄褐色、紫红色、灰色(杂色)薄层状铝土岩。厚度变化较大,从数十厘米至3米,主要因接触界面不规则所致(附图8)。 (5).下二叠统栖霞组(Plq)总厚74.98米,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附图10).浅灰色厚至块层状中粗晶白云岩,厚53.52米。.浅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呈条带状顺层分布。厚3.33米。.浅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有较多的方解石条带顺层排布,厚11.42米。(附图9)(6).下二叠统茅口组(Plm)厚176.49米,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浅灰白色厚层状纯灰岩,厚1.27米。.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白云质集中呈虎斑状,为细至中晶。厚16.06米。.浅灰色厚层状中至粗晶白云质灰岩,含方解石团块。20.57米。.浅灰色厚层状中至粗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集中呈虎斑状。27.99米。.浅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集中呈花斑状形似癞皮,厚42.35米(附图11)。.浅灰色块状中晶白云岩,有较多的白色方解石团块,厚26.56米。.浅灰白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较多单体珊瑚,腕足类化石及生物碎屑,厚41.69米。(7).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2)未见顶,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暗绿、紫红色块状玄武岩,具杏仁构造。岩石强烈风化,多为其风化物黄合色土壤浮盖。第二章 构 造一、概述昆明筇竹寺地区属滇池周缘区域,位于杨子地台的滇东沉降带西部边缘,康滇地轴中部,褶皱断裂不甚复杂。实习区位于扬子地台西部之康滇地轴南段东缘,与滇黔台坳相毗,四级构造单元称昆明断阶带,其北为东川断块,南为易门台穹。地层发育不全,厚度较小由砂页岩为主的下寒武统,碳酸盐为主的泥盆、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以及峨眉山玄武岩组成。 图2-1 昆明筇竹寺地区构造纲要图 二、 褶皱区内褶皱均为不完整也不对称,有的甚至发生倒转。背斜轴线多近EW向或NEE向,北翼相对完整,产状平缓正常,南翼陡立,倒转或受断裂影响而残缺不全。轴迹总体走向东西,由于后期褶皱作用的迭加改造,断层的破坏制约,使区内不同部位的形态出现显著差异,向斜以大石构造盆地为主。还有被F4断层所切形成的小型牵引褶皱(附图12)。大墨雨斜歪倾伏背斜:实习区内出露不完整,轴z一呈NEE向往65度80度,度z约5公里,核部为梅树村组白云岩,两翼依次为lq和P2。背斜逐步高东倾伏。北翼完整,倾向345度20度倾角为2040度除为数不多的几条走向断层外,末见大的重复;南翼地层陡立,倾向165145度,倾角多为60度以上。且末受断层的影响而残缺不全。轴面向NNW倾斜。幅南西角,轴迹的N70oE,平面上为短轴型,枢纽向北东东方向倾伏,有西向东有变缓的趋势,两翼反倾,两翼均被纵向逆断层切错,使地层重复而复杂化,倾伏断被F9断层斜向切割而终止。椅子山向斜:位于图幅中部的西边,轴迹东西向,枢纽向西扬起伸出图外,向斜被叠瓦状的弧形断层组分割为几段。地层多次重复而使枢纽反复扬起。由于断层的强烈作用,迫使两翼地层大致平行断层面倾斜,造成向斜形态在两翼不明显。大墨雨穹隆:位于实习区西南角,背斜较开阔。核部由梅树村组组成,两翼地层分别是lq和Plm。背斜向东倾伏。图内仅是穹隆的南东部分,大墨雨周围,核部下寒武统地层界线组成箱形围绕,其南东东方向显得约长。北侧地层倾角陡(400560),而南侧较缓(150200),南东东方向地层向东倾斜约300左右。由于此方向被断层切错,外缘形态受到一定破坏。三、断裂实习期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复杂,可分为NW、NNW、NEE、NWW、向四组,其中NEE向断裂在砂石洞和石鸹之间连接复合而成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断裂,区内以F1、F2、F3、F4、F5、F6、F、F7、和F8号断裂为主,多期活动性明显。本区断裂极为发育,大小共几十余条(图2-1),主要断层虽然在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类型的位移性质,但现今都表现为逆断层。较小断层多与地层或断层走向大角度交切,使构造不连续。实习区断层极为发育,主要断层虽然在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类型的位移性质,但现今都表示为逆断层,较小断层多与地层或断层走向大角度交切,使构造不连续。现就主要断层分组简述:纵向逆断层组(F5、F6、F7、F8):此组断层分布在北部小墨雨背斜的两翼地层反复重复,且老地层盖在新地层之上,南翼F5、F6断层重复的地层断距较大,(附图14)规模也大。当通过二叠系灰岩层时,被碎带、压碎角砾岩带普遍发育,多处可见断层面向南南东陡斜。在小墨雨后山工号观测点在F5断层下盘栖霞组白云岩中的次级带上。 层上一组近水平的方解石抹晶阶步叠加在陡伏的檫痕上。结合带上地层重复。断层早期左行逆冲。近似水平的抹晶阶步指示断层二期为右行平移,这种右行位移,在上盘侧的破劈理中也能看到。一组小交角的剪羽,其交角方位也指示出断层右行位移。弧形叠瓦状逆断层组(F2、F3、F4):此组断层分布在图幅的中部.南段近南北向延伸出图外,北段转为北东延至三华山北坡交于F5断层。其共同点是:大致平行等间距延伸,均在椅子山向斜扬起端弧形转弯。下盘主要为茅口组地层,上盘在转弯处为栖霞组地层,而向两端不断变老,上盘地层均向西逆冲而组成叠瓦状串珠状的落水洞沿断层也呈弧形分布。但南北段也有差异,不仅方位不同、且断层面南缓(380450)北陡(700850),同时各期的位移性质也有差异。南段F2断层,在昆富公路八公里前后,断面稳定向东倾(N800E),倾角380400。粉红色的压碎角砾岩带连续。茅口组灰岩的断面上,见有大小悬殊,棱角鲜明的角砾和灰岩一道被切割磨光成镜面.其上陡侧伏的檫痕发育。两组共轭节理切错了磨光的角砾岩,节理分割出了扇形面其南北方向上对冲靠拢。上述现象说明,南段早期具有正断层活动,中期具有微左形的逆冲,后期可能受到平行断层的南北挤压作用。北段的F4断层(附图13),在三台山北坡脚(图2-1),见到向南东陡倾的断面上有十多厘米厚的粉红色的压碎角砾岩进入,可认为它是早期断层作用的产物.牵引褶皱的倾伏方位可说明断层二期是右行斜冲位移,在农场西南侧(图2-1)也能见到,那里F3断层的早期主断面向南东陡倾(830)。但次级断面却向南东较缓倾斜,其上檫痕向北东侧伏。因此,弧行逆断层组早期是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层组,是在中期两组断层在椅子山向斜扬起端相接,勾通联合后才形成的。后期虽然具有张性正断层活动,但上盘下降位移不大,尚未改变此组断层逆冲性质。北西向逆断层(F9 、F10 ):F9断层在图幅的北东角,它斜切小墨雨背斜的倾伏端,在大风丫口。在长约50m的断层带中,多期活动特征得到了全面展示。在下盘侧的粉红色压碎角砾岩中,新生断层面上发育一组近水平的檫痕。近上盘侧的较粗大的压碎角砾岩上,新生断面向N350E倾斜580,其上一组陡侧伏(550NW)的方解石抹晶阶步上。上述特征结合它与背斜斜切的方位,可认为压碎角砾岩是断层早期形成,近水平的檫痕和方解石抹晶阶步共同指示出断层中期为左行平移,后期陡侧伏的方解石抹晶阶步指示断层为右行斜冲。后期的这种右行斜冲在上述断面的南东侧还可见到,上盘筇竹寺的页岩夹薄层白云岩中,向下盘倒转的小褶皱发育,且保存完好。其中夹的中层砂质白云岩,在强烈剪切中卷曲、辗滚形成的卷筒(b线理)其方位(1250350)与前面陡侧伏的抹晶方位近垂直。此外,下盘茅口组下部的白云质灰岩上,残留的沧浪铺组,龙王庙组、海口组的老地层倒转叠置而组成哨山飞来风,并把F6断层掩盖其下,这也说明断层后期具有强烈的逆冲推覆。综上所述,本期各主要断层组,具有三期活动的证据是清楚的,而且各组断层在各期的活动均能配套。断裂构造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NW、NNW、NEE、NWW向四组,其中以NEE向断裂在砂石洞与老之间连接复合而成向北西凸出的弧形断裂,区内以F1、F2、F3、F4、F5、F6、F、F7、和F8号断裂为主,多期活动性明显。四、断层应力分析根据本区褶皱的形态特征,各组断层各期活动特点的配套关系,对本区三期构造运动的主应力方位确定如下:第一期(早期)主压应力方位本区褶皱如果剔去后期的叠加以及断层的破坏改造,可把大石山由构造盆地和椅子山向斜连接起来,把大墨鱼穹隆向南东东方向延伸下去。这时,就可以看到初次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是在纵弯褶皱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的短轴倾伏褶皱,而这期的纵向逆断层组为逆冲活动,弧形逆断层组的南段为横向正断层活动,以褶皱的方位和断层的位移配套,都说明本区第一期构造运动是南北向的水平挤压。第二期(中期)主压应力方位当我们在第一期褶皱形态的基础上,在去观察和分析大石山构造盆地和大墨鱼穹隆,就不难看出他们是受到东西向挤压叠加的结果,再以北东东向的纵向逆断层组具右行平移,北西向逆断层组具左行平移,弧形逆断层组的南段具微左行逆冲,北段的右行斜冲等的位移配套关系也说明是东西向挤压。用弧形逆断层南北段的逆冲擦痕,以一般岩石破裂的内摩擦角进行赤平投影解析,结果进一步证明第二期是东西向挤压。第三(后期)主压应力方位云贵高原已基本形成,岩层进入表部构造层次,加之以遭受两期构造运动,显然褶皱叠加很难出现。但此期断层活动却给我们提供充分证据。以F5 、F9断层的后期强烈逆冲推覆,其中F9断层面上的逆冲擦痕的赤平投影解析,证明了他们的逆冲推覆作用是南北向挤压作用结果。再以弧形逆断层组上串珠状的落水洞沿断层呈弧形分布,断层带中的张裂脉,以及东部近南北向的F1断层(西山大断层北断)后期上盘显示的大幅度下降,这都表现了东西向的伸展作用,这种东西的伸展作用又进一步的证明了第三期是南北向的挤压。第三章 地质发展史本区位于川滇地轴和滇东坳陷的过渡带,紧邻昆明新生代断陷盆地西侧的普渡河-滇池断裂带上,所以地质发展史复杂。一、古生代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分析筇竹寺位于昆明市区西北10余公里。从古地理来说,位于康滇古陆东侧,上扬子海西缘,海陆变迁频繁的交替地带。海浸时间短暂。上升剥蚀时间长。早古生代仅有早寒武世沉积,以陆源碎屑为主,晚古生代有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部分二叠世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中新生代仅有第四世全新世极零星的陆相坡积相及河湖相沉积。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区内最老沉积为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大海段,其沉积界面多在平均海平面之下与平均低潮线之间。当时处于水流不是怎么流畅,能量很弱小的情况下,造成了现在的碳酸盐灰泥、石英粉砂、泥质物沉淀的情况是一种半闭塞台地相。梅树村期八道湾段:其上部沉积界面在平均低潮面与浪基面之间,水流比较通畅,水体能量中等属于开阔台相沉积。下部其沉积界面位于浪基面之下,或者氧化界面附近很弱的还原环境中,系台地内的低洼盆地台盆相。筇竹寺期:早期继承了梅树村期八道湾段下部的台盆相,但是水体能量更加微弱,属于滞流还原环境之下的沉积;中晚期海水逐渐后退,水浅但比较通畅是开阔台地相。局部为风暴沉积。沧浪铺期红井哨段:下部砾岩底面上,普遍见到园饼状泥砾,这种泥砾是下伏的泥质沉积。由于过度的晒射而干裂,裂片卷曲后被下次来临的海水带到就近的沟槽或洼地,海水继续筇竹寺期之后,持续后退,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海水进退频繁的滨海区、沙滩、沟渠相邻,波浪作为主的滨海陆屑滩相。沧浪铺期乌龙菁段:由于砾石成分比较多,推测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陆地,多旋回性地剥蚀与沉积;同时还要有海滩的环境,受到波浪的强烈反复颠簸筛选、掏洗、磨蚀,因此属于滨海陆屑砾滩相。陆源物质来自西北及其西部古陆。在区内沉积相的变化,是在初期屑砾滩相之上,主要为开阔台地相,局部为发育能量较高的包粒滩。龙王庙早期:仍然为开阔台地相;中晚期则水体循环受一定限制,而且靠近岸边,地形坡度边大,沉积物质容易下滑,形成滑塌包卷层理,系潮间带沉积,属于半闭塞台地相。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海口期:由于砾岩分选性、磨圆度较好,及各类沉积构造都说明沉积基面的坡度相对较陡,波浪作用很强,为滨海陆屑滩相。宰格期:早期更近岸边,曝晒于地表,干裂,冲蚀而成砾屑;晚期古地形变陡,易于滑塌而成角砾状白云岩,都是半闭塞台地相。大塘期:早期在晚泥盆世岩溶面上开始沉积,底面起伏不平,坡度较陡,沉积界面多在高低潮线之间,属于陆地边缘斜坡相。中期,堆积加快,坡度更大,沉积物稳定性降低,各类碳酸盐边沉积边顺斜坡滑动,滚动并再堆积,形成同一地段狸块成分及大小近平一致,但横相变化很大,属于潮渠堆积相;晚期,为半闭塞台地相;末期海水更浅,属潮间带上部的沉积。倒石头期:由于石炭世晚期海退,碳酸盐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和红土化作用,残积了大量的铝土物质,同时造成了凸凹不平的岩溶地形,因此该期的沉积为陆地边缘之滨海相。栖霞期,其沉积界面在平均低潮线之下,系浅水、温暖、透光、富氧、能量较高条件下的开阔台地内的浅滩沉积。茅口期:为“虎斑状”白云石化亮晶生屑岩、白云石化亮晶藻屑灰岩及白云质含生屑微晶灰岩夹少量结晶白云岩。生物组合继承栖霞期各门类,仍以藻屑为主,还有钙球、红藻、伞藻等,说明本区茅口组为开阔台地相沉积,并按水体能量的相对高低,生物的多少,微晶、亮晶的差异,又可以分为浅滩与滩间。区内栖霞、茅口期的白云岩条带、斑块及成层者,均为中粗晶白云石,穿层现象明显,系交代作用形成的后生白云石,属于开阔台地相沉积。峨眉山玄武岩期:气孔构造普遍,于清明丫口村西北可见灰岩捕虏体,属基性火山喷发相,属于基性火山喷发相。二、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一个地区的构造的按照阶段性和旋回性演化的,具体表现在一个个构造层的相互叠加上。而在筇竹寺地区,断裂控制着两侧地块的构造特征和发展历史。根据叠瓦形断裂的特征及其与褶皱的关系,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活动的历史背景,可以把在二叠世以后的构造活动划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印支期:地壳运动以升降主,可能伴随有东西向的水平挤压。三叠纪早期和中期,发生了南北向的地壳上升成陆,康滇古陆上升幅度自中部向两侧减弱,在本区,显示自西向东减弱。在伴随的东西向水平挤压共同作用下,形成两组南北向的逆断裂,一组向西缓倾斜;一组向东倾斜,倾角较陡而且向深部增大。区内的叠瓦状逆断裂是代表后一组断裂的发育。由于上升幅度自西向东减弱,岩层和断层倾角显示自西向东有所减小,形成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断层面的倾角大于岩层倾角,夹角一般为5度15度左右。第二期为燕山期早期:受近南北向的挤压,区内形成东西向或者北东东向的小墨雨背斜、大石山向斜、大墨雨向斜、妙高寺背斜等。伴随着比较强烈的褶皱。在背斜陡翼和轴部产生纵向的F5、F6逆断层,以及小墨雨背斜两翼的横张小断裂。第一期形成的叠瓦状逆断裂随岩层一起褶皱,在走向上形成弧形,但断层面与岩层面的夹角不变。在叠瓦状逆断裂的北段倾斜由缓变陡的陡倾部位,应力集中,产生了北北东向的左行平移断层,将岩层切割成菱形短块,叠瓦状逆断裂面继续发育伸长,断层F3及F4交于F5之上。F2分支尖灭。左行平移断块受阻于叠瓦状断裂面上,东部岩块上升,西部岩块下落。这也解释了叠瓦状弧形断裂北段发生的弯滑(上盘岩块相对于下盘岩块向小墨雨背斜转折端滑动)。不影响北北东向断裂,两侧断块的相对升降。叠瓦状弧形断裂中段,断裂走向与区域主应力作用方向大致相同,发生引张,第一期形成的碎裂岩带出现网脉状张裂隙并填充方解石石脉。叠瓦状弧形断裂南段,受老王山的、背斜的褶皱影响。构成走向上凸向北东的弧形弯曲,由于褶皱倾伏端很开阔。断裂面的弧形弯曲也很弱,因此断裂南部弧曲率半径大于北部的弧曲率半径。第三期为燕山期晚期:东西向的挤压。在区内表现较弱使已有断裂再次活动,近东西向的断裂受到引张,陡倾角的断裂被较厚的方解石脉和梳状脉充填。有的地段产生了水平的唯一的擦痕。南北的断裂,如叠瓦状弧形断裂的中段,断裂再次逆冲,沿主断裂岩带产生平滑的滑动面。本区的东缘,即沿滇池断裂,构造活动强烈,东盘上升,西盘岩层受到强烈牵引,形成大石山构造盆地的东翼。第四期为喜山期:在近晚时期形成,东西向引张,主要表现为滇池断裂东盘的下降,形成现今的昆明盆地。叠瓦状弧形断裂南北向地段在碳酸岩地区形成落水洞。因此,由于地壳的升降垂直运动,使得在二叠纪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为假整合接触。第四章 矿 产一、铝土矿铝土矿赋存于下二叠统倒石头组(附图15),云南地质厅9队,建材301队,投入大量山地工程,获得C1+C2级储量12吨。筇竹寺矿段:位于大石头盆地西翼,矿化带1600m,于倒石头组上部,呈扁豆体、透镜体、似层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倾角20o左右,最大厚度3m,延长160m.花红洞矿段:位于大石头盆地西翼封部位,矿化带1800m,内有两透镜状矿体,矿化连续稳定,质量较好,矿体量0.6-0.5m,长200m。清水关矿段:小墨雨背斜北翼,长1800m,矿化差,不够工业品位。以上矿段规模、品位不宜工业开采。测区内按矿化和矿石构造,分为半土状铝土矿、土状铝土矿、致密状铝土矿。含铝岩系可细分为4层;粘土岩、铝土质页岩、铝土岩、褐铁矿。伴生有Ge、Ga、Li,其中Ga已达0.03%的工业品位。我们在清明丫口实测地质剖面时,见到局部带褐铁矿的铝土岩(图25),厚度变化很大,从1m3m, 呈灰白色、红色、黄色、灰黄色。成矿性较好,就是厚度太薄,无开发价值。在昆富公路大拐弯处下侧靠近洼地处,见到的铝土岩则有白色铝土质页岩夹层,表面极为风化,风化成粉白状页岩,一触即碎,成矿性不好。二、粘土矿主要为耐火粘土,于倒石头组,耐火粘土与铝土矿互为消长,当铝土矿未达到工业品位时,耐火粘土则较好。三、磷矿矿体赋存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顶部硅质粉砂质灰岩中。有磷矿23层,含五氧化二磷122%。矿体延长2公里以上。引外,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底部有厚0.30.5米的透镜状磷矿。四、其它矿产石英砂:主要为中泥盆海口组的石英砂岩,风化后松散,可作为建筑材料,现在已经利用。主要分布在小墨雨一带。石灰石:分布广泛,赋存于层位有下石炭统大塘组,下二迭栖霞组,茅口组的灰岩质量较好,烧石灰的优质原料,还可以做水泥,建筑材料。方解石:区内灰岩溶洞的结晶方解石,已被小型开采,用于建筑材料。实习区内的方解石以团块或顺层条带状分布在灰岩或白云岩之中。五、 五、地下水区内地下水资源丰富,较集中 自卫村龙院村班庄村一带,这主要由自然条件及地质条件所决定。区内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占总面积60-70%,岩溶地貌广泛发育,溶洞及漏斗星罗棋布,虽无河流,但地表水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在测区有利的水利资源。区内断层发育,多为北东东向延伸,贯穿了花红洞,小墨雨、大石山、且沟通地下水,成为地下水之良好通道。大石山盆地平缓开阔,受水面积大,盆地又向东倾斜,使地下水有西向东流,其流量可达368m3/日,流到F1断层,沧浪铺的页岩为隔水层,所以地下水能有自卫村龙院村班庄村一带流出多个泉水点,排量多年统计为40000m3/日,水质良好,已为人们所饮用。第五章、环境地质问题人类从地表和地表深处开采出巨大数额的矿石和围岩,改变和破坏了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自然平衡,使地质环境不断地改变和恶化,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根据几天来对筇竹寺周边地区的观察和了解,发现环境地质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 地下水源的污染随着矿山的开发,矿区排放大量的废水,它们主要来自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矿坑排水,洗矿过程中加入有机和无机药剂而形成的尾矿水、渗透溶解矿物中可溶成份的废水,矿区其他工业和医疗、生活废水等。这些受污染的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又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二、露天采矿破坏环境许多露天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经常发生边坡失稳、滑坡和崩塌等灾害。我们实习区内的混水塘一带的采石厂随处可见,可简单的设备、露天的厂房、裸露的山体、满天的灰尘、干枯的绿色、混水塘一带的采石场排出大量矿渣及尾矿的堆放,除了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水土资源及大气。采矿工业占用和破坏土地,包括采矿活动所占用的土地(如厂房、工业广场、碓矿场);为采矿服务的交通(公里、铁路等)设施,采矿生产过程中堆放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所占用的土地,以及因矿山开采而产生地面裂缝、变形及地表大面积的塌陷等。三、 其它环境地质问题1崩塌岩土体在地震或地球重力作用下岩块或土体顺坡猛烈的翻滚、跳跃、并相互撞击最后堆积与坡角形成倒石堆的过程,根据崩塌前物质的不同可分为土崩和岩崩。主要特征: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崩塌体脱离母体岩而运动,下落过程中崩塌体自身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防治原则:对于崩塌而言,在整治过程中,必须遵循标本兼治,分清主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危岩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2滑波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称为滑坡。特征表现: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外,滑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滑动前后变化不大。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而滑动,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岩层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等。 防治原则:修拦土墙等拦挡工程、排水、稳坡、加固。结束语地质实习是必须的专业学习过程,野外实习不仅能巩固室内学习的地质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陶冶性情,开阔心胸,培养情趣大有裨益。地质填图是通过对某一地区地理系统经过地质踏勘,地质观察点的位置确定以及运用放大镜、钉锤、罗盘、测绳等野外实习工具来测绘该地区的地质图的过程。当然真正的地质填图并不是这句话这么简单,在地层的测量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更进一步的感受到了在地质学习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实际,自己动手完成本次实习的任务。实习过程中,我们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性情,开阔了心胸,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的性情,提高了对生活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这次筇竹寺地区的野外实习,我从老师们那里学会了观察各种地质现象,怎样作野外记录、画素描、采标本;在室内整理资料过程中我要进一步了解了制作地形地质图、切剖面图、画构造纲要图、实测地层剖面图的方法和要领。总之,地质实习去就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联系各学科知识和把当地的实际特有情况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参考文献:1、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系,昆明筇竹寺地区教学实习指导书,19972、 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昆明筇竹寺地区教学实习指导书,20033、 昆明工学院地质系,昆明筇竹寺地区教学实习基地化石图册,19894、 龚生权,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1991,16(6)195、 黄郭义,昆明筇竹寺地区叠瓦状弧形断裂研究,云南地质,1992,11(3):2502596、 李世勋,昆明筇竹寺古生代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分析,云南地质,1990,9(1):50587、 杨诚 ,昆明附近二叠系灰岩“虎斑构造”之成因,云南地质,1988,7(2):1962018、 唐良栋,云南东部早寒武世沉积岩相古地理,云南地质,1994,13(3):2402529、 杨铬、马捷,地域研究与开发第二十五卷。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社。10、徐开礼、朱志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6911、国土资源杂志,第64期。12、教科书沉积岩石学、火成岩石学地质附图:图附图1: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乌龙 附图2: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砂岩、箐段浅灰色中层长石石英砾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