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教案《乙瑛碑》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352264 上传时间:2021-10-14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5.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隶书教案《乙瑛碑》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隶书教案《乙瑛碑》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隶书教案《乙瑛碑》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隶书乙瑛碑教程一、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隶书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卫恒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证。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理的隶书。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人兴,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二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重浊轻清、参差错落,令人叹为观止。风格多样且法度完备,或雄强、或隽秀、或潇洒、或飘逸、或朴茂、或严谨,如群星灿烂,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乙瑛碑、石门颂(图四)、礼器碑(图五)、孔庙碑(图六)、华山碑(图七)、韩仁铭(图八)、曹全碑(图九)、张迁碑(图十)等东汉碑刻,足成熟和典范的标志。魏晋以后的书法,工要是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许多书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书上,但隶书并没打被废弃,此时的隶书在用笔上逐渐掺入楷法,失却厂往拧汉隶的古朴和灵秀,趋向整齐千板,结体用笔千篇律。到了清代,隶书在碑学复兴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隶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如郑( )(图十一)、金农(图十二)、桂馥(图十二)、邓石如(图十四)、伊秉绶(图十五)、赵之谦(图十六)、何绍图十七。特别是郑()等人,是倡导、学习和继承汉碑的先驱,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主流和热门之一。特别是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木牍、竹简、帛书的墨书真迹,使我们有幸亲睹古人笔法,为研究古人法度,学习古人书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学习书法,应当从隶书入手,学习隶书则应以于正端庄、规矩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再旁及其它,稳步发展。如初学时入手,汉简,便易流于行笔浮飘、随意油滑,如入手清隶,则徒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要以现代的一新隶书字帖作范本,这只会走入歧途。我们学隶书想找捷径的话,这捷径就是从汉碑入手,只有脚踏实地地学,写好厂隶书,再上溯大小篆、甲骨文,下追正、行、草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草。隶书产生于战果,兴于汉。至东汉则饰以波挑,这时期碑刻最多,形成中国石刻的第一次高峰。隶书因从篆书演变而来,有些字形还有篆书痕迹,但用笔改转为折,提按顿挫,形成了隶书独有的笔法。横挑是隶书最具特点的笔法,它往往是整个字的主笔,隶书中几乎无钩。隶书用笔分为方圆两大类,还有一种为方中寓圆。隶书用笔最忌以唐楷笔法掺入,其笔画教楷书更为舒展,要求纵逸尽势。明赵宦光说:“篆籀相向成文,分隶相背各分,其势波折左右,其形连屈钩连,篆势有转无折,隶笔有折无转。”这对篆隶的不同特点作了概括的阐述。隶书推荐碑帖: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碑、礼器碑、西狭颂。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清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授、何绍基等大家作品均可借鉴。在此以汉乙瑛碑为例,详细讲解隶书的用笔结体学习过程。二、乙瑛碑简介 乙瑛碑镌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全称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百石孔和碑和庙置守百石卒史碑。碑文记载东汉桓帝元嘉时孔子十九世孙孔麟,请于孔子庙置百石卒史掌管孔庙礼器之事。此碑是久飞盛名的汉碑之一,自宋代至今的文人、书法家及金石学家,都十分重视这块碑刻,并在著录中均有论述。碑高约二六米,宽一二八米,厚零,二四米。碑文共十八行,每行四十字。该碑原在兖州仙源县,今藏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碑林中。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既不同于古拙雄厚、以方笔见长的张迁碑,也不同于秀丽丰润、以圆笔见长的曹全碑,它的艺术特点是用笔方圆相济、遒劲凝炼,讲究笔画的曲直、平斜以及粗细、轻重、徐疾之变化,结体端庄沉稳、法度谨严,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穿插避让、高低疏密之关系,由此形成了骨气凝重、意态爽秀、高古超逸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久享盛名的汉隶精晶之一。被前人评说为、骨肉均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乙瑛碑原文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詔書崇聖道,勉藝,孔子作春秋,制孝經,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讚神明,故特立廟,成?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廟,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謹問大常,祠曹掾馮牟,史郭玄辭對,故事辟禮未行,祠先聖師,侍祠者,孔子子孫,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備爵,大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彖各一,大司農給米祠,臣愚以為,如瑛言,孔子大聖,則象乾?,為漢制作,先世所尊,祠用眾牲,長備,今欲加寵子孫,敬恭明祀,傳於罔極,可許,臣請魯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領禮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聞。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陽宮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魯相,承書從事,下當用者,選其年以,經通一藝,雜試通利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如詔書,書到言:永興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魯相平,行長史事,?守長擅,叩頭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詔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禮器,選年以上,經通一藝,雜試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平叩頭叩頭,死罪死罪,謹案文書,守文學掾魯孔龢,師孔憲,戶曹史孔寬等雜試,龢脩春秋嚴氏,經通高第,事親至孝,能奉先聖之禮,為宗所歸,除龢,補名狀如牒,平惶恐叩頭,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讚曰:巍巍大聖,赫赫彌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令鮑疊字文公,上黨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規矩,乙君察舉,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孫麟,廉請置百石卒史一人,鮑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無窮,於是始。三、乙瑛碑的学习方法提示 乙瑛碑的临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首先应从字的笔画特征上进行分析和分类练习,通过同一类范字笔画若干种主要写法的对照比较,逐步掌握其要领。方笔要斩钉截铁、峻利凝重,圆笔应遵劲婉转,含蓄浑厚,并注意方与圆、刚与柔、直与曲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笔画的或收或展、 或肥或瘦,体会其用笔规律。 二、波捺是隶书的主要笔画,处理得好与坏对整个字有很大的影响。乙瑛碑中的波捺变化较多,有的肥大,有的瘦小,有的方劲,有的圆润,有的蚕头细面燕尾粗,有的蚕头大而燕尾小,均视结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能干篇一律。因此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灵活运用。三、由于乙瑛碑的结体参差错落,在练习时,要仔细观察其变化,结合范字并掌握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斜正结构、反常结构的字形,总结摸索其中的基本规律,抓住它们的特点,正确地表现它们。四、隶书基本点画的运笔点 隶书的点有很多变化,起笔要求藏锋逆入,出锋根据各点的不同形态而变化。它是其它笔画的浓缩。有正点、横点、竖点、侧点、捺点、横挑点、上对点、下分点、左两点、右两点、以及三点的呼应、四点的开合、多点的参差。要写得生动而富于变化,尤其要做到饱满厚重。(1) 逆锋落笔上行; (2) 转笔回锋向右下; (3) 顿笔向左下出锋。乙瑛碑点的变化十六种正点逆锋起笔,稍顿既右下运笔,然后转势向左下方行笔,渐提,收笔出锋。横点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轻松自然运行,回锋收笔。状似横画,但注意写的太粗太长。竖点 藏锋逆入,稍停即向下转锋,切忌写的细长或粗短。 侧点逆锋向右上行,稍停过程中略向右下顿笔。然后向左下顺势提锋收笔。撇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左下方运行渐提,或回锋或出锋收笔,此笔画不要写的粗大。捺点 逆锋切入,转锋向右或向下运笔,由轻渐重,至捺脚处重按后即由重渐轻。力到锋尖,笔画宜粗短。横挑点 或露锋或藏锋切入,转笔向右或向上渐行渐提,出锋收笔,不宜写的粗长。上对点 左右两点的起笔应基本相对,然后顺势向左右或左下右下出锋。上分点虽然中间有笔画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对平,形成遥相呼应、相互顾盼之势。下对点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意错落有致,变化活泼。下分点 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和右下出锋,宜粗短些。左二点 二点的起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下三点在书写时应注意三点的笔画即要各不相同,又要相互顾盼呼应,生动活泼。左三点 上下排列要参差变化,并注意气势的连贯,切记大小一样,有时为了书写的需要,上、中、二点可用牵丝连带。四平点 在书写时要写出各点之间的启程呼应,还要注意使它们的形态各有不同。多合点 一个字中如出现许多的点,要使每个点的写法有所不同,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气势连贯。横 横画是隶书中最基本的笔画,是从篆书中继承而来,藏头裹尾、平中寓曲。要写得充实稳健、果断利落、粗细均匀。藏锋逆入,忌顿头;圆笔用转法调整笔锋,方笔以折法调整笔锋;中锋提按,宜稳实;回锋书笔,须自然。(1) 将笔逆锋向左行; (2) 笔锋回折向右; (3) 笔锋沿中线提按往右行;(4) 微停顿后轻提向左回收。乙瑛碑横的变化(四种) 长横 逆锋起笔,稍停转锋向右,中锋行笔,收笔时或笔锋转势向左回提,或略停即提笔空收。粗细横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边行边提,至收笔处,轻提回分锋,呈前粗后细状。弧横 此笔画在书写时,应注意起笔后先往右上运行,至中间再往右下运笔,略呈弧形。细横 有的字结体的变化,其横画不宜粗长,应写的瘦劲点。竖 竖画写法与横画大致相同,只不过由横写改成竖写。除了横写的要求外,要注意收笔时切忌写成楷书的垂露。要求自然收起,或略顿笔收锋。(1) 笔锋向上逆行; (2) 笔锋回折向下,(圆笔用使转法, 方笔用折切) (4) 中锋微提按往下运行; (5) 笔锋略顿后自然向上收锋。乙瑛碑竖的变化(四种)长竖 起笔藏锋,转锋向中锋运行,回锋收笔,应粗状有力、刚劲挺拔。弧竖 与弧横类似,在起笔后往下运行时应先向右下运笔,至中间时再往左下运笔,略呈弧行。斜竖 此笔画在起笔后,往下运笔时应向左下方运行,切忌垂直。细粗竖 起笔向下运行时边行边按,收笔圆转回锋,上细下粗状。钩 钩画亦是显示隶书笔法特点的笔画之一。有左钩、右钩两大类。分斜钩、折钩、横钩、竖钩等,隶书的钩较特别,不象楷、行书的钩上挑和短小,而是写得较长平,转而无挑。右钩则用捺代之。钩的变化较多,视各字的结构变化而应用。(1) 逆锋落笔; (2) 微停即转笔向下; (3) 中锋提按运笔; (4) 边行边按边转笔向左, (5) 边行边提迅速出锋, (6) 或回锋收笔。钩的变化十二种竖钩 藏锋起笔后转笔向下,宜挺直,至转弯处要圆转,然后向左运笔,边行边提出锋。斜钩 此笔画在(向右下或左下)运行时,视整个字的结体来决定其斜度,保持重心平衡,钩不宜粗大。右折钩 藏锋或露锋起笔后向下行笔,至适当处转折调整笔锋向右运行,要求活泼渐粗,尾部微上翘。短钩 该笔画在行至转弯处,要求圆转,其钩不宜粗大,微向上钩。长钩 该钩略呈半圆状,斜势,转角处忌方折,向左钩出应舒展有力,收笔或出锋或回锋。粗钩 运笔向左或向右至转折处,应边行边重按,略粗状有力度,做到雄强稳实。平钩 转折向右行笔过程中,为使整个字显的劲朴,宜写的平直点,尾部略微上翘。弯钩 向左转笔要求圆转,接近尾部逐渐向上运行,呈圆弯钩形状。回锋勾 运笔至尾部,将笔毫向上或向下圆转回锋,做到稳实有力度。出锋钩 向右或左运笔接近尾部,要求边行边提笔,由粗渐细,稍快出锋,切记浮滑。横折钩 该笔画实为折与钩的组合,在书写时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笔,做到连贯自然。右向钩 中锋向下行笔,至适当处转折调整笔锋向右上方运行,至收笔处或出锋或稍挺收起。折 折画是横画和竖画的连结写法。折角处的写法,横画写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往下行笔。折的写法有许多变化,根据各字结构造型的需要来灵活运用。(1) 逆锋向左; (2)停顿即转笔向右运行;(3)笔锋沿中线提按往右行;(4)至转折处提笔换锋往下运笔;(5)中锋提按往下行;(6) 将笔轻提向上回锋。折的变化八种方折 该笔画为横画和竖画的组合,转折处稍提起,调整笔锋后于远处入纸向下徐行。上角折 此种类型的折法,在书写时笔锋至转弯处微提,向右上方换向转笔向左下运行。右折角 将笔行至转角处,即向左下方换锋运笔,右角明显外突。圆折 转折时笔锋稍转,宜圆润灵活,切记顿挫粗重运行。竖折 行笔至转折处,将笔锋调整后向右运行,竖与横及转角要连接自然,和谐统一。下斜折 书写至转角处,即转笔向左下斜势徐行,使折角一下的竖画向内收。上斜折 逆入向左下运笔,至适当处即转锋向右,使折角以上的画成斜势,转折处宜大些。绞丝折 由于该笔画的折角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参差错落,力求生动多变,形容各异。撇 撇画有短撇、长撇两类。短撇分顺写和逆写;长撇的收笔有钩、圆、尖、方等不同的形状。做到藏锋逆入,中锋向左下略快行笔,收笔根据笔画末端要求,稍微停顿或向上出锋,或回锋收笔,或自然上提,视各字不同的结体和笔画而应用。(1) 逆锋向上; (2) 稍停后向左下折锋;(3)中锋向左下略快运笔;(4)稍停驻后轻提,(5)回锋收笔。撇的变化十二种竖撇 起笔后向下中锋运笔,约至三分之二处转锋向左,转弯处宜圆转,回锋收笔。斜撇 逆锋起笔,稍顿后转锋向左下运笔,势大些,收笔时或圆转回锋,或略停空收。弯撇 逆锋起笔后转锋向下,至中间出圆转向左,圆弧的大小及位置,根据结体的需要来定,平撇 起笔后向左撇出,它的上沿线基本相平,下沿线略呈弧行,或收笔出锋、或向左之间出锋。短撇 或露锋或藏锋起笔,向左下顿挫运行,回锋收笔,书写时要做到短促有力。尖头撇 出于结构变化的需要,该笔画起笔应露锋入笔,头呈尖状。尖尾撇 此笔画在书写至接近尾部时,应边行边提,渐轻,较快出锋,力到尖锋,尾呈尖状。圆尾撇 行笔至尾部,锋尖向上或向下圆转回锋,尾部略圆均,忌过于肿大。出锋撇 书写至尾部,笔毫向右上圆转回锋,至适当处向上或右上方出锋。带勾撇 行笔接近尾部,不要提笔,仍向上和右上圆转运笔,然后边行边提出锋,弯勾需自然活泼。带折撇 该笔画在起笔、转锋向右或向下运行后即以圆转或折转向左下方运笔,转角处切记粗重。带横撇 逆锋圆转起笔向右运行,至适当处即转锋(或圆转、或折转)向左下方行笔,转角要灵活自然。捺 捺亦称(磔),或叫雁尾,是显示隶书特点主要的笔画。捺画分平捺和斜捺两种。落笔藏锋逆入,中锋向右斜下行,铺开笔毫向右缓提,出锋如何视结构如何而定。锋芒要求稳重有力度,并逐步达到尾端。(1) 逆锋向左上; (2) 略顿转笔向右下运行; (3) 中锋渐行渐按; (4) 重按缓慢向右提捺出, (5) 以全身之力送到锋尖, (6) 气贯尾端。捺的变化八种直捺 此捺较挺直,运笔时应畅快直率向右下行,边行边按,中部切记弯曲。平捺 起笔后向右下边行边按,同时根据结体的需要,有一定的弯曲状,做到生动活泼。斜捺 运笔的斜侧和弯曲的程度在直捺和平捺之间,忌生硬和过于弯曲。短捺 起笔后向右或向下边行边按,中部宜竖直,整个笔画应短粗状实。小捺 出于字的结构等因素,有时的捺画应写的细小点,以此来衬托其他笔画。戈捺 此笔画为整个字的主笔,书写时粗重点也无妨。起笔转锋后即向右下边行边按,中部要挺拔有力,尾部宜雄强自然走之捺 该笔画的起笔往往与前一笔或前几笔相联系,在书写时要在注意上下左右大小粗细关系。心底捺 在书写该笔画时要根据整个字中其他部分的大小多少来决定该笔画的斜直、大小、粗细,使之整体协调和谐。波 波画是隶书中的主要特征,起笔较重,以达到出锋饱满有力的效果,收笔下按后向右提笔,形成重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波画要写出抑扬俯仰之势,给人以特殊的美感。(1) 逆锋向左下顿挫; (2) 稍停即向右转笔,(3) 畜劲藏锋,(4) 开似蚕头;(5) 中锋向右边行边提,(6) 行至中间,(7) 笔画渐细,(8) 过中间时,(19) 要边行边按,(10) 使笔画渐粗; (11) 略停随即向下按笔,(12) 要毫展劲足,(13) 运力至尾端。七、波的变化八种长平波 逆锋向左下方顿挫,势饱劲足,形成蚕头,中部微细,至尾部稍停顿后向右偏上逐渐顺势提锋,形成一波三折之势方头波 落笔取逆势,然后向下切入成方笔,似刀切状,转笔向右运行,中部很尾部的运笔和长波相似。翘尾波 行笔接近尾部,稍重按后向右上方逐渐提出比锋,尾部上翘。小尾波 此笔画在运行时,宜瘦劲些,至尾部处微按(有的甚至不按)后,即向右出锋,雁尾不太明显。底尾波 行笔接近尾部,向右下边行边按,然后向右出锋,整个笔画略成弧行。大尾波 该笔画在书写时宜稍重顿按,使其下部粗大有力,上沿线较平。竖折波 此笔画是竖画和波画的组合,在书写时要注意衔接自然。藏锋波 书写该该笔画的尾部时,稍重按后向右提笔运行些许即将笔锋回转裹藏收势。六、隶书结构的变化四十种1、横平竖直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2、蚕无二设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3、雁不双飞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4、左右舒展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5、上下精密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6、重心平稳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7、相互呼应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8、重浊轻亲清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9、比例相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10、参差错综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参差不乱,跌宕生姿。笔画排列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韵统一。11、捺画宜上为字的结构美观起见,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12、捺画宜中有的字型如出现若干横画时,力求其字势活泼,应选取中间的横画做波画,以突出关键的主笔。13、捺画宜下有的字形为求字坚实稳重,应选取下横画作为波画,以托起上部字架,求得字形稳健有力,不失重心。波画的长短可视上部情况而定。14、捺画宜小一个字中如波画下面有两肩相垫时,其蚕头雁尾不宜过大,应略瘦薄。否则会使整个字不协调和不美观。15、左旁宜平字的左边部首小,应把左部与右边大的主体平头,以让右边主体部分充分展示其笔画,使整体既和谐又有主次。16、右旁宜中字的右边部分小,应把右部分与左边大的部分相靠近,并居与中间,切记偏上或偏下,以使整体有平衡协调之感。17、宜丰勿瘦笔画少、结构疏的字,要以丰衬疏,宜把笔画写的粗壮丰满开张些,字形有饱健飞动宽宏之感,间架端正,遒劲自然。18、宜瘦勿肥笔画繁多、结构宽大的字,应以瘦衬密,要求清瘦但不细弱,宜把笔画的略细和紧密些。运笔时注意间架结构匀称,不使字有局促或松散之感。19、宜穿勿粘笔画交叉多的字,应注意上下或左右间隔布白及交叉笔画的疏密、长短、宽窄,穿插交叉处切不要粘连拥挤,笔画要清晰,穿插要得体。 20、偏旁揖让左右偏旁的大小要根据主体部分的大小而定,如主体较大,则偏旁略小,要做到相互照应、迎让得体、密切配合,以窄让宽、以小让大,和谐协调。21、避同求异有两个以上相同部分组成的并列或重叠,其相同部分的写法应各有区别,以各部分微小的变化来丰富和活跃整体的和谐与生动。忌形态相似状如算子。22、画距均等字形端正、横竖笔画教多的字,笔画之间的距离要匀称,笔画要整齐,切勿过空或过密、过偏或过连。为避免呆板,展现活泼动态,须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化。23、斜中求正字形、笔画偏斜的字,要在点画偏斜的字,要在点画形态、中心线、支撑点上下工夫,掌握好重心,偏中求正,使字的形体产生玲动态势,给人以活泼之感。24、内外适中包围结构的字,内部要均匀、充实,内部不宜过大或过小、过高或过低,位置要居中,不可与外围相逼,注意内外相称,配合得当,不得有空旷或臃肿之感。25、向背分明字的左右部分相向或相背,相互间要穿插避让、各得其所,在向背之中成一整体,做到向不犯碍,背不脱离。26、因字生形每个字的笔画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分,书写时必须根据其特点和自然形态,来决定字的高低、宽窄、大小的形状。27、上覆宜宽宝盖头一类的上宽下窄的字形,要求上面宽的部分覆盖下面窄的部分,呈倒三角形状,但重心不倒。上实下虚,相映之中见神采。28、横长竖短凡中间或底部穿插一横的字,要突出横画,横宜长竖宜短,长横要丰满状实,但不要臃肿,使静态边动态。29、横短竖长中间贯穿竖画的字,要使竖画正而直,稍微写的长点,突出竖画在字中的主要地位,忌短而斜。要写的安稳壮实,如同坚挺的柱子。30、左小右大有的字形处于结构变化的原因,往往把左部分写的小点,而把右部分写的大点,伸展稍长,粗略看去是有倾斜,其实不失重心,平衡统一。31、左大右小有的字左边写的较大,右边部分则写的较小,放左敛右,右边拘紧,左边舒展,两部分之间一大一小,一高一低,遥相互应,别有情趣。32、左右避让有的字由于结构或笔画繁简等问题,上下、左右的排列,容易出现松散、不和谐,应此要把有的笔画左伸或右展,使之即不拥挤又不分离,保持整体的稳定。33、上大下小有的字,上部要宽大舒展,下部不宜大。具体笔画根据各自结构处理,要做到上宽下窄、上实下虚、以虚托实。34、上小下大有的字,下部要宽大舒展,而上部宜紧小短促,似三角形。具体笔画根据各自结构进行处理,要做到下宽上窄、下实下虚、稳实端庄。35、横宜扁方形状扁阔的字,要顺其自然,取横势,结体稍扁,生动丰满。要防止把笔画象左右拉的过长,上下把形体拉的过扁。36、纵宜长展形状狭长的字,取纵势,清秀雅致,上下舒展。要注意上下笔画勿压的过紧,也不要把笔画拉的过长。做到横敛纵放,上部较密和下部较疏成对比。37、 内紧外舒隶书的特点之一,是字型扁方、取横势,形成长撇长捺向左右伸展,而中宫紧密,中间部分收拢,具有内手外展的特征。38、 宜选斜捺当多笔横画与斜画同时出现时,横画应服从斜画。一般情况下,横画不能用雁尾做捺脚,应选用斜画做捺脚,使整体更为美观。39、左高右低为字的美观活泼起见,有的字左右两部分可写成左高右低状,形成错落参差、顾盼生动之感,在协调中求变化,使整个字和谐和灵动。40、同字异形在一个内容中,出现两个以上相同字时,应避免写的雷同,要从结构、笔画上给于变化,使通篇文字丰富多采。七、隶书部首偏旁六十种八、名家临古丛帖乙瑛碑林散之临本先生书法擅精各体,尤以草书称圣。林老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到六十岁以后方学草书,可谓厚积而薄发,故能如此之大成。先生于汉碑临习尤为重视,礼器、张迁、孔宙、乙瑛、衡方、曹全、石门、熹平均反复临习。 此乙瑛碑临本,系林老一九七二年临于元书纸上。当时先生七十六岁,正值功力深厚而精力旺盛之时。此本虽字大不过二寸,但林老必悬肘而执长锋羊毫笔书写,笔笔着力,即使背抛钩出之处,亦绝无率然直过者,而是用肘送笔,故刚健挺拔,遒劲圆润。所书线条直中有曲,曲处见方。笔画边缘处所呈现的 “毛”和“曲”如“壁坼”、“屋漏”正是力量的涨出,功力的表现。 林老临帖认真,循规蹈距,起收回放,转折方圆,笔笔合乎法度;结体严谨,布白匀称。此临本的特点之一是布白巧妙,笔笔拆得开,字字不相犯,松灵透气,绝无碰撞、粘连之处。字与字,行与行均能互让照应,融为一体。林老临池讲究墨法,常用宿墨破水,所临之字浓淡有致,故墨趣盎然。这些,对学临汉碑者是定会有所启发的。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