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卷)高三语文《测评手册》阶段评估检测(6)(含解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085873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卷)高三语文《测评手册》阶段评估检测(6)(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程标准卷)高三语文《测评手册》阶段评估检测(6)(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程标准卷)高三语文《测评手册》阶段评估检测(6)(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卷)2014届高三语文测评手册阶段评估检测(6)(含解析)阶段评估检测(六)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70分,第卷80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说“孝”许天笑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他们的一问一答,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孝、信、慈。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汲取、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的原因,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史记中的一则关于名医扁鹊的记载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从这段记载可知,在春秋时期,各国对老人、妇人、小儿的尊崇偏爱程度因地而异,可见,“孝为百善首”不是自古即有。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和职责,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发挥出来。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子,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生活点点滴滴的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这些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 “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个人与谁处于父子、母子关系,是在出生的一刻就注定了的。诚如庄子所言,“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如果我们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是“孝”在中国文化中作为修身起点、百德之首的基础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锻炼你的德行,成为一个有仁慈、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古文字“孝”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摘自国学2011年第7期,有删节)1下列对于“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B从中国人的实际情况看,“孝”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C“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它是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同时从一个人出生时开始,最先遇到的两个人和自己有无法割舍的关系,这是在出生的一刻就注定了的。D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不是自远古即有,但这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B“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重要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全人类合作、利他因子如何渗透到人们生活点滴实践中的,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D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这种合作意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汲取知识,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B孔子的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人天性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都是基于人类生生不息的发展角度来说的。他们对于孝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发挥出来,这些因素的发挥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同发展,正是发挥了这些因素才让人类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而能够战胜它。D“孝”字的结构已经明确说明了尊敬老人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做到的,尊敬老人可以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无数中国人都把它看作修身的起点及最高美德。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收:拘禁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D恢谢不与通 谢:感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3分)()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他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译文:_(2)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8“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答:_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周逍遥游)(2)风急天高猿啸哀,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3)野芳发而幽香,_,风霜高洁,_,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劳动者西班牙阿索林 我要用很少的几行来写一个可怜的人的故事。这个可怜的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没有名字。有的人称呼他的时候说“那个人”,有的人说“那家伙”,又有的人则亲热地叫他“大叔”。可是,这个可怜的人并不是谁的“叔叔”,至于“那个人”,这世上是有很多的;而至于“那家伙”呢,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说是“那家伙”。这一切都可以使读者知道,这个可怜的人什么都不是,他无声无息,他死了也没有人重视他,他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现在让我们看看他的住所吧。这人住在乡间,他的家离城很远。他的房子十分小,十分简陋。它有四面土墙,一张床,几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两个做饭的案子。房子后面有一个小院子。这在过惯了安逸生活的读者们也许觉得冷清,不舒服,凄惨;但是这位可怜的人却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他只是漠然地活着,也不想有别的东西。这位可怜的人的生活是很简单的:他在日出以前起来,日落两三小时后睡觉。在这段时间里,他到田里去,他劳动,他掘地,他修树,他锄草,他松土,他浇地,他拔麦子,他收获,他打麦子,他种葡萄和橄榄。他耕种他自己所有的两三片地。他不能磨橄榄来取油,因为他没有磨。他不能榨葡萄,因为他没有榨床。他把他的橄榄和葡萄卖给那些投机商,“按照他们愿给的价”。这位可怜的人的饮食是很清淡的:他只是吃蔬菜,吃番薯,吃乡下做的面包,吃葱,吃蒜,一年顶多吃两三次肉;一把核桃仁或杏仁对于他就是最美的盛肴。在工作之余,这可怜的人便同一个和他一样可怜的人谈谈话,同时手里都编着筐子。他所谈的事都是很平凡的:他讲到天气,讲到雨,讲到风,讲到霜,讲到霰。有时他也想起他年轻时候的遭遇,一件无关紧要的时事。这位可怜的人只对于很少的事物有知识:他能从云的形状测出落雨不落雨;他大略地知道这块地或那块地能出多少粮食,以及一对骡子一天能耕多少地;他可以看出一只羊是不是有病;他认识田里和山中所有的草和所有的植物:野薄荷,山萝卜,薰衣草,马若兰草,罗马兰草,甘菊,丹参,尤斯加姆草,野油菜;他可以从鸟的落羽,从鸟的飞法,从鸟的叫声辨出乡间所有的鸟:鸳鸯,鹌鹑,小鸥,百灵,啄木鸟,鹊,红雀,白画眉,守林官。他的政治观念是很模糊的,很不清楚的,他有时听人讲到那些当官的人,但是他不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做什么事。他的道德观念只是:不加恶于人,尽力工作。有时,他收成不好,或是一匹骡子死了,或是他家里一个人病了,或是他没有钱纳税。这位可怜的人既不悲叹也不咒骂,他说:“呃!我们怎么办呢?上帝有数,上帝会解救我们脱离困难。”这位可怜的人微笑了,安命了,他取出他那装着粗烟叶的小袋,做了一个烟卷,抱着两臂,开始抽烟。这位可怜的人已经老了。他的女人也是一个瘦小的老妇人。他们有三个孩子,一个死于古巴的战争,还有一个,是运输工人,也死了,被轧死在两辆货车中间。第三个,是一个女孩,非常和气,有一天,她和她的未婚夫跑到首都去,从此便没有人再见过她。这位可怜的人,有时,当他想起这一切时,便发出一声叹息,但是不久他便又高兴起来,又微笑起来,照例叫道:“呃!我们有什么办法呢?上帝是这样规定的!”这位可怜的人对于将来没有任何想法。将来是许多人的梦魇和苦痛。这位可怜的人并不去想明天。“每天有每天的难处。”四福音里说。我们对今天的难处还觉不够吗?如果我们去管明天,我们岂不要有两份难处吗?这位可怜的人只是不抱任何希望地、毫无欲望地活着。他的眼界只是群山,田野,天空。光阴将一天一天地过去,这位可怜的人也将死去,或者他的女人将在他以前死去。如果他先死去,他的女人就要剩下孤身一人。他的女人也许将到村里去,她将贫困,她将用她那黄手向过路的人请求周济。如果他的女人先死去,他也要剩下孤身一人,他那可爱的安命心理,他那可爱的乐天态度,仍旧不会离开他。一个叹息时时地从他的嘴唇间发出来,接着他便要喊道:“呃!我怎么办呢?愿一切都随上帝的意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头对主人公的称呼做了不同角度的说明,“那个人”“那家伙”“大叔”,目的是使读者认识到这个人的可怜之处,他连名字都没有。B作者描写主人公的居住环境,一方面从正面写其住处偏僻,房子十分小,十分简陋;一方面又从许多读者过惯了安逸的生活,觉得冷清、不舒服、凄惨来对比衬托。C“这位可怜的人的生活是很简单的”“这位可怜的人只对于很少的事物有知识”,写出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单一、知识贫乏的生活状态。D小说中的“这位可怜的人微笑了,安命了”“不久他便又高兴起来,又微笑起来”等交代,既有作者对主人公的理解,也有怒其不争的批评。E作者虽说要写一个可怜人的故事,但小说并没有什么情节,只是一些介绍和评价,这样写可以给读者认识、了解主人公带来一种冷静的思考。(2)从第三段的叙述中看,这个“可怜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6分)答:_(3)小说多处运用多组短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_(4)小说的开篇便说:“我要用很少的几行来写一个可怜的人的故事。”为此,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不如改为“可怜人”,你认为这样改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答: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人的突围张謇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异类,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非难和抵制。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还是形而下的实践,张謇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突围。张謇,一介书生,常常独自以横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初次参加州试,张謇名列百名之外。先生宋蓬山训斥道:“就算一千个人去考,如果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张謇羞愤交加,回头就在屋子里都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睡觉时,他用青竹板将辫子夹住,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就疼醒了,看到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立刻爬起来点起油灯读书,每夜必“尽油二盏”。一次次“卧薪尝胆”,张謇不仅中了举人,而且获得了“江南才子”的美誉。但后面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从16岁到42岁,张謇的科举苦旅历经26年,直至42岁第五次进京应试,才大魁于天下。如果张謇止步于科举上的成功,满足于高官厚禄的前程,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但他没有,他在酝酿着一场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突围。张謇高中状元之时,正值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审时度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江海大地。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族情绪,抱残守缺,张謇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为探究“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的原因,1903年4月,50岁的张謇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大阪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当时电灯等电器在大清国尚属罕见,而日本已经极其普遍了。这令张謇大开眼界。在日本考察的两个多月中,张謇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他认为,中国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回国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突围开始了。在张謇的倡议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成功举办,吸引了30多万人的目光,展览会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与此同时,张謇“实业救国”的宏大计划也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有序推进。张謇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旗下超过70家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难能可贵甚至令人叹为观止、不可思议的还在于,这些企业组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系和相关产业横向联系的经济生态网络。1920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绣织局,并在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设立分局和办事处,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筹建张謇纪念馆时,人们赫然发现,因张謇创办实业的门类太多、成果太丰,竟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体系加以概括和划分。一个人的业绩让后人连概括、分类都颇有难度,当年创办之时的艰辛可想而知。张謇依然抱持着“兼济天下”的士人梦想。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大生集团,他追求的是整个南通地区的均衡发展。在张謇的努力下,南通成为万人瞩目的“全国模范县”,给了很多人一个梦想的现实参照和慰藉。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注,却标有“南通”这个小城。1926年8月1日中午,张謇已感不适,但为了察看长江保坍工程进展情况,他还是冒着酷暑和工程师一起来到施工现场。察看工地后,张謇因病情加剧卧床不起,8月24日与世长辞,应验了他曾说过的“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的豪言。“文革”期间,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掘开张謇墓穴,开棺后,发现内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这一刻,张謇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人格突围,这次突围深深感动了后人。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他一生孤独,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奋斗一生,不断突围。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张謇读书时“卧薪尝胆”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不服输、肯吃苦的人。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B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但他从16岁到42岁参加了五次科举考试,最终才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他的运气非常差。C张謇屡经磨难高中状元,但他审时度势,认为应该独善其身,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D张謇认为干事业应该放开眼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他筹建的南通绣织局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E张謇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从中可知人无完人,张謇在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2)张謇一生完成了几次“人生突围”?请简要概括。(6分)答:_(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6分)答:_(4)文章结尾说张謇“独来独往”“一生孤独”“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可见他的一生确实是孤独的。孤独与成功有没有关系?请对此进行探究。(8分)答:_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变幻莫测的环境和政策,左右摇摆的购房人群,让告别了黄金岁月的房地产业依然充满了魔力,吸引着巨额的资金,如飞蛾扑火,2012年将是房地产行业大激荡的一年。B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积累中掌握住了度的问题,演唱和表演不瘟不火,恰到好处。C有些大学毕业生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和追求,不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因此有人指责他们百无一能。D2012年7月9日,90后最美警校生李博亚因救人双小腿被轧断,他的事迹让人叹为观止。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A7月16日,教育部出台了最严厉的论文造假的惩罚制度,此事吸引了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的极大关注。B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领导人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C. 2012年7月1日,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在香港会展中心宣誓就职,其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实现。D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于2012年3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向中外媒体介绍了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秦淮八艳”谁都知道,究竟是哪八位却未必说得上来。马守真相传便是“秦淮八艳”之一,兰是其一生最为钟爱的绘画题材,她最擅绘坡地上随势而生的野生兰,_。兰叶多以没骨写出石头则以润笔散锋随意勾出,与兰、草相配,极有野趣行笔流畅,线条飘逸大小间杂,聚散相生,与兰花相映,生机盎然地面苔草信手点染墨色在行笔中自然显出浓淡、干湿的变化,极富层次感ABC D16下面是长江中学科技创新社社长写给该校校长的一封信,其中有几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5分)尊敬的校长:您好。我是贵校科技创新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自己动手修家电”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社员的66篇大作,是我社社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请您务必于百忙之中抽时间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您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如果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希望您不要推托我们的不情之请。祝您工作顺利!长江中学科技创新社201203.16_改为_。_改为_。_改为_。_改为_。_改为_。17. 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合理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6分)人要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所以不傲慢,不傲慢所以有德行;_,_,_;_,_,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人向禅师请教怎样掌握更多的智慧。禅师笑了笑,从桌子上拿了一个苹果,咬了一口。过了好一会儿,禅师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对着这个人说:“来,把这些吃下去!”这个人惊惶地说:“大师,这这怎么能吃呢?”禅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正如汲取别人的智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阶段评估检测(六)1C解析 虚设因果。“孝”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与“孝成为百善之首”同属于结果而非原因。2C解析 “有了差距”这一说法错误,原文没有这种比较。3B解析 文中孟子与荀子并没有谈到孝。4D解析 谢:谢绝。5D解析 讲的是窦宪兄弟的行为,不能说明乐恢的性格;是乐恢死后穿丧服哀悼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不能直接表现他的耿介。6C解析 由原文中“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7(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老师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为”“之”“交”各1分,句意2分)(2)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命,朝廷称道他的忠心。(“会”“数”“忠”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乐恢长大后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老师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只有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性情廉洁正直,孤高独立,那些品行不与自己相投合的人,即使尊贵也不与他们交往。信阳侯暗中接近乐恢,多次送礼请他,乐恢都拒绝了,不予应答。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命,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力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悼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予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8“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2分)“南飞雁”和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凉处境。(2分)解析 宋之问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长天雁群,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9颈联实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2分)尾联转入诗人的想象: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故乡,虽然见不到故乡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2分)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2分)解析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写了眼前景色,是实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最后两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心中祈愿: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这是虚写。答完后还要答效果和表达的情感。原味翻译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10(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3)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 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解析 B项,原文中的“也许”也有推测的意思,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不准确。C项,从字面上看,这样说有些道理,但从原文“只对于很少的事物有知识”后面的一段文字来看,“劳动者”对农业生产及其所接触的大自然有丰富的知识,并非只是贫乏。作者在这里对“劳动者”有寓褒于贬的意思。D项,“既有作者对主人公的理解,也有怒其不争的批评”分析错误,这些语言中有理解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对主人公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的同情和叹息,至于“怒其不争的批评”则不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所要表现的。(2)生活简单贫苦;有丰富的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政治观念模糊,道德观念淳朴。(每点2分)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对家景和饮食的描写可看出他生活的贫困,写他对事物的常识可看出他对农业以及自然的常识丰富,也写到“他的政治观念是很模糊的”“他的道德观念只是:不加恶于人,尽力工作”。(3)在有限的语句中包含了大量的生活事件,增大了叙述的容量;以相同的结构组合在一起,使句子前后贯通、浑然一体,让人读起来有一气直下的感觉;这些短句与其他形式的句子结合,长短错落,使小说的语言有一种错落变化的美感。(每点2分)解析 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和形式两点作答:短句首先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表达气势强烈而充沛;而且使句子形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4)观点一:以“可怜人”为题不合适。理由:这个“可怜人”具有普通劳动者的一般特征,以“劳动者”为题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意义,而以“可怜人”为题则不能明确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且冲淡了这一意义;主人公有劳动者面对挫折时的安命心理和乐天态度,以“可怜人”为题会忽略主人公这可爱的一面;“劳动者”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养活着上层人,但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可怜的,小说以“劳动者”为题传达着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意义。观点二:以“可怜人”为题合适。理由:小说中作者称主人公为“可怜的人”,以这个称呼为题更能够吸引读者,而“劳动者”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词语,吸引力不强;“可怜人”中的“可怜”更能突出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因为他们从各方面看都非常可怜;作者写主人公精神上无所追求,“不抱任何希望地、毫无欲望地活着”,用“可怜人”为题,更能突出作者对社会中这一类人的同情。(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每点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探究题目的明确,主要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主题内涵等角度分析。“劳动者”是从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等角度而言的,“可怜人”是从主人公的处境而言的。探究时要把握住要点。12(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解析 B项,“说明他的运气非常差”不是很合适;C项,“认为应该独善其身”理解错误,原文说“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E项,“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理解错误。(2)第一次突围是科举考试,26年间参加了五次殿试,最终高中状元;第二次突围是辞官回乡,实业强国,开始经济突围;第三次突围是人格突围,一生清廉。解析 文章的思路很明确,主要包括他的科举考试、辞官归乡实业救国和人格三个方面进行突围。(3)不怕吃苦,执著,不服输。从他努力读书,五次参加殿试就可以看出来。热爱祖国,以强国为己任。辞官还乡,有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有胸怀和眼界。不仅经营好自己的集团,还努力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清廉。墓穴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甘于寂寞,忍受孤独。(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解析 发奋读书五次殿试可以看出他的执著;实业救国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创办实业时的言论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胸怀;死后墓穴内的物品可看出他的清廉;“他一生孤独,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可看出他甘于寂寞。(4)示例一:孤独有助于事业成功。理由:因为只有孤独,才会使自己静下来,不受外界干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如张謇不畏别人的眼光,为了科举付出26年的时光,参加五次殿试,正是这种甘于孤独的精神使他最终获得成功。示例二:孤独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理由:张謇的成功,源于他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人可以甘于寂寞,但不能过于孤独,孤独会使自己变得狭隘,不容易打开思路,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陷入绝望,不易脱离困境。由此可见孤独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应该多与人沟通、交往。(言之成理即可,观点2分,分析6分)解析 探究时要有明确的观点。若认为“孤独与成功有关系”,主要从孤独可以让人冷静下来审视自己,可以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等方面回答;若认为“孤独与成功没有必然关系”,主要从孤独让自己封闭,容易陷入绝望困境等方面回答。13B解析 A飞蛾扑火:比喻自取灭亡。B.不瘟不火: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C.百无一能:形容什么都不会做,常用于自谦。D.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合语境。14D解析 A项“吸引”和“关注”搭配不当;B项成分残缺,在“将”后加上“就、对”等介词;C项“多年来”与“夙愿”重复。15A解析 “坡地上随势而生”对应“浓淡、层次感”,“没骨”对应“飘逸”,“信手点染”对应“大小间杂,聚散相生”,表明了顺序。16“贵校”改为“咱们学校”(或者删去“贵校”二字)“大作”改为“作品”(或“文章”)删掉“务必”“蓬荜生辉”改为“倍感荣幸”“推托”改为“拒绝”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要求辨识语段中不得体的词语并加以修改,重点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回答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并注意语体特点。“贵校” 为对别的学校的尊称;“大作”是称他人作品的敬辞;说话的对象是校长,“务必”语气生硬;“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推托”也属语气生硬。17.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自卑不自卑所以有自信人要懂得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所以不迷茫不迷茫所以有卓识(句式2分,语意合理连贯4分)解析 本题例句的句式是“人要懂得尊重,尊重所以不,不所以有”,还要注意句意的通顺。18写作指导本材料的主旨较明显:苹果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自己来品尝与体会的。同样,真正的智慧只有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才能获得。如此,可从以下角度来立意:强调凡事只有身体力行、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意(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只有自己不断实践、反省、思考,才会有自己宝贵的经验;在获取智慧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没有捷径可走等等。也可从禅师的角度立意: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探究,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等。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