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利用“史料实证”培养初中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汇编

上传人:刀*** 文档编号:26244064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利用“史料实证”培养初中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版利用“史料实证”培养初中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版利用“史料实证”培养初中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利用“史料实证”培养初中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汇编 摘 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依托“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具体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教会学生“史证” 方法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历史;史料实证;初中生;求真求实;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x)19-0069-02 自202x年教育部颁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来,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新一轮课改拉开了大幕,落实到具体学科上则为学科核心素养。202x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将史料实证列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初中历史教学应从过去只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转移到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上来,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利用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什么是历史?广义而言,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因此,“历史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逝去便不会回头。”历史的过去性、一次性的特点决定了后人在感知、理解历史时,必须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依靠大量的遗存史料史迹去佐证相关史实、史论,坚持“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杜绝一丝一毫的凭空捏造或主观臆测。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到底该怎样利用“史料实证”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培养“史证”意识 所谓“史证”意识,即历史的证据意识,也就是在探究某一史实或分析某一史论时,能够严格遵循“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对初中生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要求他们像史学研究者一样,从浩如烟海的纷繁史料中去弄清史料的真伪、优劣,进行正本清源的辨析工作,而是要求他们在面对一些史实史论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等等,能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分析史实史论,而不盲目迷信于某一权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搜集一些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进行简单论证,强化学生据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聂幼犁教授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谈及历史学习的基本策略时,提到历史学习中有三个“切忌”, 即“切忌随意杜撰或以文代史,切忌混淆文学与史学间的区别,切忌将时下流行的一些戏说历史片段随意搬上讲台”。这三个切忌告诉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尊重客观史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二、教会“史证” 方法 证据何来?历史的过去性、一次性决定了要还原历史的真相只能借助于史料,从史料中找寻过去的“蛛丝马迹”。所以,开展“史证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是运用史料开展教学。具体程序如下: 1.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前提是学生首先要敢于质疑,不盲从、不轻信,用批判的眼光、多元的视角审视问题。这也是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结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不断提出和发现可供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之前,笔者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出自己存在疑问或无法理解的问题。结果就有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课本上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围绕问题搜集史料 确定好探究问题后,学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主题查找搜集相关史料,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自行查找。对初中生而言,搜集史料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立足教材查找;二是请教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三是查阅课外专供青少年阅读*书籍,如史记故事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四是通過互联网查找。 前例中,针对探究问题“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笔者首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相关史料,如*南京条约中规定“割*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然后再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史料对问题进行论证。 3.针对问题分析史料 搜集史料的目的,无非是要让史料“说话”,史料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关键还在于能否针对问题来分析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史料的分析,往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1)史料的性质。史料的记载撰述无不与记载者的立场、态度和利益有关系,不同性质的史料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分析甄别。找出史料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解决问题。 (2)史料的背景。史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对史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如“大跃进”时期许多报纸上有一些浮夸的报道,就不能用其来说明当时粮食生产的实际水平。 4.利用史料论证问题 “质疑意味着破,这固然非常重要,但破后的立更重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后,更要让学生小心求证,通过借助史料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史证教育的有效方法。 再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学生在论证完教材的观点后,笔者问:“对课本的结论,你们还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结果,有部分学生提出:“既然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那么可不可以理解为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步入了文明进步的近代社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针对学生的这一质疑,笔者让持相同疑问的学生组成一个专题探究小组,在课后围绕这一问题搜集相关史料。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鉴别、分析史料,最终他们形成了以下观点: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长期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内忧外患也使得清政府被迫自救,开展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自然经济的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因此鸦片战争使中国步入了近代,对中国社会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当然,上述观点正确与否尚待商榷,但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方法,形成了强烈的证据意识,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既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所瞩目的不应只是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更应关注历史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充分依托“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参 考 文 献 1 葛懋春,谢本书.历史科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2 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 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x. 4 房莉.初中历史教学也应培养重证据意识J.历史教学社(上半月刊),202x(1). 5 徐金超.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x(10). (责任编辑 袁 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