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探讨汇编

上传人:滴** 文档编号:26195715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探讨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版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探讨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版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探讨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探讨汇编 医学科研设计是一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学素质及科研能力的综合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进行现代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课程1。随着国家教育部对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加强,以及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大学生科研项目中的大背景下,在本科阶段就开设医学科研设计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设计方法,为他们以后进行科研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2-3。我校自202x年开始在预防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开设本课程,经过5年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了适合医学相关专业的科研设计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并于202x年开设面向全校各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本文旨在探讨一种适合大部分医学专业公共平台的科研设计课程结构,以期为各高校在本科医学相关专业此课程的设置提供一种广泛的思路。 1 课程结构 1.1开课时间 在预防医学专业中,我们限定了课程选修时间为第五学年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已系统的学习过文献检索、卫生统计学及流行病学等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均较好。而面向全校医学专业时,选修此课程的多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尚未学习过基础医学知识,对科研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对此课程大部分知识点不理解。而如果此课程花费大量课时讲解文献检索及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一则是与学生以后学习的相关课程内容重复,二则达不到本课程欲锻炼学生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的真正目的。鉴于此,我们认为此课程的开课时间至少应该在二年级以后,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再学习这门课程会对科研设计有较深的理解。 1.2学时设置 各高校根据自己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进程不同及教学对象层次的不同对本课程学时的设置也各不相同,有16学时的设置也有30学时的设置4-5。我校在预防医学专业平台中本课程设置为课堂教学12学时,课外自主探索与实践部分则为弹性学时。尽管如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12学时的设置仍显不足。而在全校医学专业选修课平台中本课程设置为32学时,包括理论课时23学时,上机实习课时9学时。同样的,此平台也设置了学生课外自我探索与现场实践环节,因此,实际的课时数远远超过32学时。经过实践与论证,此32学时的学时设置基本可覆盖本课程需要讲授及操练的各知识点,设置较为合理。 2 课程内容 鉴于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目前缺少针对性的课程教材,各高校也多为依据各自专业特点采用相应的自编教材。因此,对本课程授课内容的选择各高校也不尽相同。但是,医学科研设计课程设置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于课题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因而,本课程授课内容的选择也应紧紧围绕着学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展开。总结各高校及本校本课程多年的教学实施经验,本课程体系框架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科学选题的能力 本部分内容通过介绍医学相关研究的主要设计类型(如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科研设计相关基础知识等,使学生了解如何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及兴趣进行科学的选题定题,从而培养学生将所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兴趣点提炼为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 2.2培养文献检索的能力 本部分通过介绍医学常用的英文及中文的检索网站、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方法,使学生掌握常用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检索方法,进而达到对指定科研题目能够熟练检索、获取相关文献信息,把握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背景及最新研究动态等的能力。 2.3培养文献阅读与判别的能力 本部分主要介绍如何甄别科技论文的类型,如何判断哪些文献需要精读哪些文献只要泛读,判断高质量文献的标准有哪些。同时,通过介绍不同类型论文写作标准如PRISMA、STROBE等,培养学生高效阅读文献与判别文献质量优劣的能力。 2.4培养数据获取及分析能力 根据不同的研究设计类型,原始数据的获取方式与手段也不同。本部分将分别讲述实验性研究与调查性研究获取数据的方法。尤其在当今开放获取数据库逐步增多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的利用资源、如何下载开放获取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将成为今后医学生的必备技能。而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本部分不需要全面重复讲述,而应是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对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梳理,从而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综合把握能力。 2.5培养论文撰写能力 本部分着重介绍中文及英文SCI论文撰写的一般格式、论文写作原则与标准,写作注意事项,不同期刊杂志撰写格式的差异,不同论文类型的差异等。通过本部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能完整撰写规范的中文科技论文及较为规范的英文科技论文的能力。 3 教学与考核方式 3.1教学方式 实践证明,本课程采用集中理论讲授与围绕项目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医学科研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如果课程教学只停留在围绕课本灌输式的理论讲授,则会出现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学科的精髓。而且,本科阶段的教学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记住很多知识,而是应该注重对学生科研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否将理论正确的运用于实践才,能否解决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检验本课程教学效果的金标准。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实践,我们发现围绕项目的实践式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首先,通过挑选最新的权威期刊精选案例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紧接着,介绍研究的基本情况与背景;然后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不同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解构,从而理解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便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科研项目并运用学过的知识对项目进行实地演练,比如进行一项调查设计并进行现场调查,从而在实操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程考核的重点并不在于学生会背多少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本课程我们设置的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即让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一项科研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并形成书面的报告。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由教师进行判定评分。 4 授课教师结构 目前我校本课程授课教师队伍由多位高年资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授课教师层次分布合理,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得当。最重要的是授课教师专业分布广泛,包括流行病学专业、医学统计学专业、医学毒理学专业及临床医学专业等教师,从而保证了本课程各部分内容都由最合适的教师承担,克服了多数高校本课程仅由单一学科教研室教师承担的弊端。 综上所述,合理设置课程结构、适当安排课程内容、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等是提高医学科研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在老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如何使这门课程建设得更好却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随着我国医学高校建设的深入,会有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本课程的成功开展将有助于学生从基础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取得更好的成效。因此,将本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也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孙秀宁, 汲蕊, 李瑞芳,等. 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2x,23(2):220-222. 2贺连平,金岳龙,余结根,等. 科研训练-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x,5(2):29-31. 3彭波,赵婷,彭怡然,等. 新时期医学生科研素质的现状调研及培养途径探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x(10):24-26. 4潘海峰,胡巧云,邓森淼,等. 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认识及需求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x,18(5). 5赵艳芳,郭晓晶,马修强,等. 本科生医学科研设计选修课教学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2x,21(3):554-556. 编辑/蔡睿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