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认识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25740219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认识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认识 摘要:科学有效的改革方式是改革任务得以操作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本文在分析总结“中国式渐进改革方式的问题和缺乏的根底上,结合现阶段改革的新形势,对提出了新时期转变改革的推进方式。 关键词:改革 经济体制 双轨制 引言:改革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局部,使之更加合理完善。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进革新,相较于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体制之内实行变革。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假设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假设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巨大的改革和腾飞,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由方案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最成功的体制转型,随后不断的体制创新强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经济活力,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带来了经济持续快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社会长期稳定,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开展。 一、渐进式改革的表达 我国的改革采取了先易后难、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局部后整体、先试验后推广的非均衡体制变革推进战略,即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改革战略。这一改革战略的具体特点是,它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迅速而彻底地摧毁旧方案经济体制作为首要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也不拒绝采用过渡性体制安排,整个改革过程中遵循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和“走一步,看一步的演进主义逻辑。 1、 在改革路径上,采取了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的路径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许多领域的改革,一般都是在实践中自发进行改革探索,然后将改革的成功信息向上传递,逐渐为上层接受并转化为推进改革的意志。同时,我国的改革也是先沉着易取得成效的领域开始的,因为这些领域涉及的利益关联部门少,但是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大,比方说通过承包制增加工农产品生产;通过市场化改革,扩大城乡商品流通;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等等。而涉及利益关联部门多、改革阻力大的社会体制以及上层建筑领域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大范围展开的。 2、 在改革顺序上,采取了先生产后流通,先经济后社会政治等其它领域的顺序 农村改革先在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而后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促使国家改革统购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成功又推动了原有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带动了农村税费、教育、医疗、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城市改革先在国营工厂开始,企业经营承包制改革的成功要求对方案经济体制下的投资、原材料购进、产品销售、收入分配等制度进行改革,而这些改革的初步成功又促进城市甚至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甚至政治领域的改革。 3、 在改革开放的利益分享结构上,采取了先改革增量,后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鼓励方法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方案经济体制所构建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已经从上至下形成了极强的刚性结构,很难依靠一时一项改革迅速打破这种僵化的体制结构。于是,我国在生产、流通、信贷、汇率等领域采取了“双轨制的改革模式,比方在生产领域,对增产局部局部实行市场价格,对方案内实行方案价格;对方案内生产购进物资实行方案价格,对方案外生产购进物资实行市场调节价格;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先稳定原有方案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优先鼓励开展个体户和民营经济;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于国有企业开始实行“一厂两制,对新建局部实行股份制,对原有存量局部保持国有制性质。众所周知,增量改革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参加增量改革的群体分享到的利益也大于原有体制。因此,存量局部为了获得改革的好处,也纷纷要求改革,由此增量改革也带动了存量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推进的主要特征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整体上实行的是渐进式的方法,其具体操作方式是新体制增量推进。由局部改革逐步过渡到整体配套改革,通过“双轨制进行体制的转型过渡,这种改革方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双轨过渡,增量先行,在保存方案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的方法来稳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分部门、分企业、分区域各个突破,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化。 兼顾改革开展与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开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稳步推进改革和开展,通过改革和开展促进社会稳定。 分步推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时间的需要不断地调整目标与思路。 三、 渐进式改革推进方式的问题和缺陷 鉴于改革的探索性、复杂性和改革中的利益调整都对社会稳定构成压力,要想使改革顺利进行,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不行的。在此之上必须考虑如何把社会稳定的压力尽可能降低到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平稳的过渡。如果采取过激的方式,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动乱。 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个实践,在保证原有利益格局不受冲击的前提下,使市场制度能够以“边际演进的方式确立。中国独有的渐进式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当然,这种改革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比方,一些改革相互不关联;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阶段性筹划等等。具体表现在: 1、 改革设计不充分或盲目导致实践上的不成功 改革不需要设计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一边改革一边设计,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是很瞩目的,由于没有整体的规划,各项改革措施之间无法协调和连接,难免会出现漏洞,增加改革的阻力。改革不仅仅涉及到了人们之间的利益调整,而且还涉及到了理念思维上的调整。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前行。 2、 既得利益集团的做大容易是改革走上歧途 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不同利益集团的出现是不可防止的社会现象。当下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一股可以与国家公共利益进行博弈的势力,一定程度上具有干预和把持改革的力量,因此民生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改革的前途摆在我们面前: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另一条就是权贵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必须认清这种潮流对于我们前途和未来影响。 3、 渐进式改革导致劳动和资本结构矛盾长期积累 渐进式改革导致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进展不一,尽管不同区域的市场化程度均在提高,但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显著之后于一般商品的市场化程度。重要的生产要素不能在市场机制下形成流转和对接的通道,导致劳动和资本双重过剩的形势。社会分化严重,甚至两极社会的直接后果可能会导致社会冲突和对抗的发生。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瓶颈,处理不慎可能会断送改革的前程。 4、 非平衡推进容易衰竭改革动力 中国改革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从经济体制到整体社会制度全面变迁的历史过程。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先进行,但从整体而论,不可以单独进行。因此,一味非平衡地推进改革,长时间不解决改革中深层次上的问题会使改革缺乏内在的动力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四、新阶段要求转变体制改革的推进方式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需要自下而上推进的改革领域已经越来越少,容易改革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减少,而需要由上而下推进的改革领域越来越多。这些领域的改革涉及到的范围广,利益群体大,改革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在新的开展时期在客观上也需要新的推进方式。 1、全面调整利益关系成为新阶段改革的重大任务。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逐步深入,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大趋势。利益博弈不仅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甚至到政治领域。因此,必须更新改革观念,强化改革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在方式上做出调整: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小经济手段为主;由政府推进为主转向为小社会推进为主;以目标推进为主转向小战略推进为主。 2、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注重本钱效益分析,正视改革难点,并将其选定为改革目标,集中力量突破一系列在根本上阻碍改革进程的枷锁。这种急剧的改革方式可能使得改革的本钱迅速上升,但却可以改变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徘徊不前的局面,并重新赢得巨大的改革效益,这事实上就是选择了高本钱获取高利益。 参考文献 【1】彭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拟与借鉴?,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布良成:?渐进式改革的张力中国改革的特点、风险以及前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5期。 【3】马晓河:?渐进式改革30年:经验与未来?,?中国改革?2021年第9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