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专题二 送别诗词研读,第一节 送别诗概述,专题二 送别诗词研读第一节 送别诗概述,1,一、中国送别诗发达的原因,1、送别诗,在传统的诗歌分类中,表现离情别绪一类的诗歌,往往统称之为送别诗,有时亦称之为别离诗、离别诗、赠别诗等等。,送别诗历朝历代均有名篇佳作流传于世,其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堪称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中国送别诗发达的原因1、送别诗,2,清人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集中共收录唐人诗歌1900 余首,其中送别诗竟多达300 余首,其数量占诗集的六分之一还多。,清人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集中共收录唐人诗歌1900 余首,3,2、中国送别诗发达的原因,在世界各民族的古典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丰富发达的送别诗系统,这与中国的文化传承、地理条件以及政治经济生活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2、中国送别诗发达的原因,4,(1)儒家文化的影响,先秦以来,中国文化的主脉是儒礼文化,根本特征就是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社会之每一分子都能在自制自律中形成相互礼让相互友爱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形成社会稳定的基本支柱,这一切使中国人的生活充满了一个“情”字。,(1)儒家文化的影响,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论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儒家重视友道,这跟儒家的思想核心密切相关。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其内容主要“是仁者爱人”。又曰:泛爱众,而亲仁。,孔子的学生子夏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篇)因此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和为贵,要相“互爱”,要“以仁爱”的原则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重视友道,这跟儒家的思想核心密切相关。孔子“以仁”为最高,7,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的关于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可以看做是儒家友道观最形象的写照。,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遇到离别的时刻,人生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在离别之际会发生碰撞,会得到升华,含蕴着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送别诗,浓缩了人世间情爱的精华,所以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的关于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可以看,8,(2)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山川阻隔,道路坎坷,所以人们一旦分手,何日再重逢,难以预料。因此,古人十分重视离别。诗篇之中多有吟诵。,“别易会难,古人所重。”颜氏家训,(2)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山川阻隔,道路坎坷,所以人,9,(3)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人们很早就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但是,它往往受到客观现实生活的限制和冲击,重安居便更多地成为理想和观念层面的东西,伤别离便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制衡的结果。,(3)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人们很早就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文化,10,诗歌是人类外部活动和内在情感活动的记录,送往迎来、悲欢离合是人类众多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诗歌产生的时候开始,其中就一定有有关送别内容的诗歌。,诗歌是人类外部活动和内在情感活动的记录,送往迎来、悲欢离合是,11,二、唐前送别诗简述,1、诗经时代,送别诗即已出现。,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二、唐前送别诗简述1、诗经时代,送别诗即已出现。,12,王士禛推举此诗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王士禛推举此诗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13,秦风渭阳诗,则以第一人称外甥的口吻描述了送舅舅的情景:,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秦风渭阳诗,则以第一人称外甥的口吻描述了送舅舅的情景:,14,战国时屈原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送别诗,但在诗中不止一次地写到送别的内容,如九歌河伯中就写过送别的名句“: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战国时屈原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送别诗,但在诗中不止一次地写到送,15,3、”汉代有无名氏假托李陵送苏武南归时所作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可以说是一组送别诗。其一中有句曰“: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驱。,3、”汉代有无名氏假托李陵送苏武南归时所作李陵录别诗二十一,16,4、曹魏时的送别诗数量不多,内容大都未能超出游子思妇“与君生别离”的范围,只有曹植等人的送别诗注重描写动荡年代中生命所遭受的摧残,能够敏锐把握人们对牛离死别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如他的送应氏,“,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僻,荆棘上参天。不见旧曹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经,荒畴不复田”,。,他将个人生活与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诗歌的视野已逐渐开阔起来。,4、曹魏时的送别诗数量不多,内容大都未能超出游子思妇“与君,17,5、到了南北朝时期,送别诗不但数量增多,而且在诗题中开始标明“饯”、“或送”的字样。如南朝宋刘骏幸中兴堂饯江夏王诗曰,“送行怅川逝,离酌偶岁阴。阴云掩欢叙,江山起别心。”,5、到了南北朝时期,送别诗不但数量增多,而且在诗题中开始标明,18,陈阴铿送朋友没有赶上,怅然赋江津送刘广禄不及诗曰:,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临。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这首诗的角度十分新颖,落墨“在不及”上,生动地刻画了友人已去、独立江边的寂寞怅惘之情。,陈阴铿送朋友没有赶上,怅然赋江津送刘广禄不及诗曰:,1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