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古代漢語,音韻學常識,音韻學常識,1,、王力:,音韻學初步,,商務印書館,,1980,年。,2,、汪壽明、潘文國:,漢語音韻學引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3,、林燾、耿振生:,音韻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04,年。,4,、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版。,5,、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6,、周殿福:,國際音標自學手冊,,商務印書館,,1985,年。,音韻學常識,學習方法:,1,、掌握一些現代語音學的常識,這是不可或缺的基礎。,2,、學習中要注意比較,多動手,在多種材料間作比較。,3,、對前人的研究必須要熟悉,從中去粗取精。,4,、循序漸進,先學語音學常識,再弄清音韻學中的種種概念和術語,再學習,廣韻,,依照,廣韻,的體係遠探上古音韻,下求近代、現代音韻。,5,、不同專業的人學習音韻學的目的是不一樣的,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確立自己的目標。,音韻學常識,一、三十六聲母,1,、受佛經翻譯的影響,唐代時從語音系統中歸納出聲母系統,先有三十聲母,後逐漸增益為三十六聲母。相傳三十六聲母是唐朝和尚守溫創制,而從敦煌千佛洞發現的“伯二一二”守溫韻學殘卷看,三十六聲母應是逐漸形成,並非一人創造。,音韻學常識,2,、,全清、次清、全濁、次濁,這是中國唐宋時代用來標注發音方法的四種說法,全清大體包含塞音,次清包含塞擦音,全濁包含擦音,次濁包含鼻音、邊音、,半元音,。全清、次清的區別在於送氣與不送氣;全濁、次濁的區別則並不在於送氣與否。在語音學中,聲帶振動的音叫濁音,聲帶不振動的則叫清音。,音韻學常識,3,、發音方法,1,)塞音:又叫閉塞音,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緊緊靠近,完全堵塞氣流通道,除阻時阻礙突然放開,氣流驟然沖出,就產生塞音。如,p,,,t,,,k,,,p,,,t,,,k,,,b,,,d,,,g,這些音都是塞音。,2,)擦音:又叫摩擦音,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靠近而不完全閉塞,留出一個狹窄的縫隙,讓氣流從中摩擦而出,就產生擦音。如,f,s,sh,r,x,h,這些音都是擦音。,音韻學常識,3,),塞擦音: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先閉塞,然後放鬆阻礙,形成縫隙,讓氣流摩擦而出,就產生塞擦音。塞擦音中閉塞過程和摩擦過程結合很緊,一般把它們看成一個發音過程。國際音標就用一個塞音符號和一個擦音符號來表示塞擦音。如漢語普通話中的,z,,,c,,,zh,,,ch,,,j,,,q,都是塞擦音。塞擦音其實是閉塞音與摩擦音的結合,在成阻階段是閉塞音,在除阻階段是同部位的摩擦音。,音韻學常識,4,)邊音,發音時舌頭的中間部分翹起,讓氣流從兩邊的孔道出來,如,l,。,5,)顫音,發音時舌尖或小舌顫抖,使口腔孔道多次開閉,如,r,。顫音也有不顫抖的,只是發音器官有彈性部分輕輕一閃,如英語的,r,。有人把不顫抖的,r,叫做閃音。,音韻學常識,6,),半元音,。,半元音,是處在,元,音和輔音的交界線上的,可以認為是,高元音,的轉化,發音時舌頭翹起超過了,元,音的高度,使舌面跟上齶有輕微的接觸,發生一種輕微的摩擦音。原則上,一切最,高元音,都可以轉化為,半元音,,但常見的,半元音,只有三個:跟,i,相當的是,j,,跟,u,相當的是,w,,跟,y,相當的是,。漢語以,i,、,u,、,y,起頭的字,實際上都是,半元音,起頭。由於這種語音常常很快地滑過去,自己不能構成音節,所以現代語音學家一般把它們歸入輔音一類。應該算是一種緊縮音。,音韻學常識,7,)輔音發音時,氣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礙。阻礙就是一種構音作用。但是,發生阻礙以後,必須除去阻礙,然後輔音才完成它的過程。語音學家把這個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即成阻、持阻、除阻。原則上,一切輔音的形成都有這三個階段,但是在閉塞音的構音過程中,這三個階段特別明顯。有一種閉塞音,只有成阻、持阻,而沒有除阻。並不是始終不除去阻礙,而是說它不是突然放開,所以令人感覺不到它的除阻階段。這種閉塞音有一個專名叫做唯閉音。廣州話的“鴨”,ap,、“壓”,at,、“軛”,ak,,尾音,p,、,t,、,k,的就是唯閉音。,細分的話,,古入聲字有兩,類,韻尾,一是,無,聲除阻塞音尾,另一是喉塞音尾,。,音韻學常識,8,)從除阻時呼氣的強度看,輔音又可以分為不送氣和送氣兩類。由於閉塞音的除阻階段特別明顯,所以不送氣和送氣的分別一般只限於閉塞音和塞擦音。,音韻學常識,音韻學常識,4,、,現代漢語的聲母(,22,個),太平歌,子夜久難明,喜報東方亮。此日笙歌頌太平,眾口齊歡唱。,這,22,個字所代表的聲母是:,唇音:報,p,,平,p,,明,m,,方,f,齒音(塞):東,t,,太,t,,難,n,,亮,l,舌根音:歌,k,,口,k,,歡,x,舌面音:久,t,,齊,t,,喜,,,捲舌音:眾,t,,唱,t,,笙,,日,齒音(塞擦,擦):子,,此,,頌,s,母音:夜(零聲母),音韻學常識,3,、發音部位,古代按發音部位不同,將聲母分為唇(羽)、舌(徵)、齒(商)、牙(角)、喉(宮)、半舌(半徵)、半齒(半商),共稱“七音”,如果不算後兩小類的話,則叫“五音”。其中唇音分重唇音和輕唇音,舌音分舌頭音和舌上音,齒音分齒頭音和正齒音,總共是十類,在韻圖上又往往把半舌音和半齒音合併為一類,於是就有“九音”之稱。,音韻學常識,二、,206,韻,1,、漢語的韻母由韻頭、韻腹和韻尾形成。韻頭和韻尾是可以不出現的,也就是說可以有“零形式”;韻腹則是每個音節必不可少的成分,必須由元音來充當,因此又稱為“主要元音”。韻頭又叫“介音”,充當韻頭的通常都是元音,如北京話裡的韻頭就是,i,、,u,、,y,。根據韻頭的不同性質可以把韻母分為四類,叫做“開、齊、合、撮”四呼。沒有韻頭、韻腹也不是,i,、,u,、,y,的韻母叫“開口呼”,韻頭或韻腹是,i,的韻母叫“齊齒呼”,韻頭或韻腹是,u,的韻母叫“合口呼”,韻頭或韻腹是,y,的韻母叫“撮口呼”。,音韻學常識,2,、韻母分類的單位,1,)韻母:把韻母完全相同(即韻頭、韻腹、韻尾都相同)、聲調也完全相同的漢字歸納為一個類,這樣的單位叫做韻類。例如在現代漢語裡,“安干刊單灘簪參三”等的韻母都是,n,,屬於一個韻類。,音韻學常識,2,)韻:韻是最常用的一個概念。韻基(即韻腹加韻尾)相同,並且聲調也相同的漢字屬於同一個部類,每一個部類就叫做一個韻。一個韻裏邊可以包括好幾個韻類,也可以只有一個韻類。每個韻用一個漢字命名,稱為“韻目”,如“東”、“冬”、“鍾”、“江”等。元明以後,有的韻書採用兩個字作一個韻的韻目,如“東鍾”、“江陽”、“支思”、“齊微”等。韻目用字,本來是任意的,但是,早期韻書的韻目對後代有很大影響,晚出的韻書往往沿用已有的韻目。隋代的,切韻,韻目,不僅被唐、宋的韻書繼承下來,還被元明時代的韻書沿用。,音韻學常識,附注:,同用、獨用:在韻書中,有些韻目下的字較少,有些較多。在詩律韻文的寫作中,將字較少的韻目與鄰近的合併,可以互相押韻,此稱為“同用”。反之,不與其它韻目相押的,則是“獨用”。,音韻學常識,3,)韻部和韻攝:韻基相同而聲調不同的漢字,歸納為一個單位,這樣的單位叫做韻部。研究先秦兩漢語音系統的時候,一般是分到韻部為止,不再根據聲調區別韻,所以韻部的概念在上古音研究中最常用。,韻攝是等韻學所創立的一個概念。攝就是“統攝”的意思,因為一個攝往往統攝或者說包含若干個韻。歸併韻攝的條件是各韻的韻腹相同或接近、韻尾相同(即一攝之內的各韻或者都沒有韻尾,或者都收相同的韻尾。相配的鼻音、塞音韻尾歸在同一攝內)。例如收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k,的“通攝”,包含,切韻,裏的東、冬、鍾等十一個韻,它們是:,音韻學常識,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東 董 送 屋,冬,宋 沃,鍾 腫 用 燭,宋代的等韻圖把,廣韻,的,206,韻歸納為,16,攝,攝的名稱和韻目一樣,用一個漢字來代表。十六攝分別是“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各攝所包含的韻數目不等,最多的咸攝有三十二個韻,最少的假攝只有三個韻。,音韻學常識,4,)開合、四等。這是傳統音韻學分析韻頭和韻腹時使用的概念。所謂開合,即開口、合口。元明時期漢語語音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明代開始,才有了開、齊、合、撮四呼的說法。,音韻學常識,四等是兼用於韻頭和韻腹的概念。等韻圖把所有的韻類都分屬於一、二、三、四等,但對四等的分別並沒有明確的解釋。現代音韻學家對四等分別的一些細節也還沒有獲得一致的意見。一般的看法是四等的區別既在於韻腹,也在於韻頭:凡是以,i,為介音的韻類都屬於三等;沒有,i,介音的韻類分別屬於一、二、四等;後元音,uo,作韻腹的韻母,屬於一等韻類;低元音,a,,次低元音,作韻腹的韻母,屬於二等韻類;前、半高元音,e,作韻腹的韻母,屬於四等韻類。一等韻和二等韻屬於“洪音”,三等韻和四等韻屬於“細音”。,音韻學常識,音韻學常識,三、聲調的分類和命名,1,、四聲,四聲指平、上、去、入四個調類。這套名稱產生于南朝齊梁之間。那時候,詩歌正在向格律化的近體詩轉變。,南史,陸厥傳,:“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為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又,梁書,庚肩吾傳,:“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在這些文士中,影響最大的是沈約,他在當時政壇和文壇上的地位都很高。於是後來就有人認為是沈約創造的四聲,這顯然是不正確的。聲調系統不可能由某個個人創造出來。魏晉之前,在詩歌創作中就已經有人自覺地運用聲調,讓同聲調的字押韻,只是還沒有能夠從理論上歸納和解釋這種現象。到了沈約等人,才明確地把四聲的分別揭示出來。,音韻學常識,四聲的命名,也和字母、韻目相似,是從本調類裏挑出來一個字作為名稱。“平”代表平聲調,“上”代表上聲調,“去”代表去聲調,“入”代表入聲調。,古人對四聲的調值也曾作過一些描寫。如唐代釋處忠,元和韻譜,:“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明代釋真空,直指玉鑰匙門法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的短促特點是明顯的,今天一些漢語方言仍舊是如此讀;其他三聲則很難從這些解釋中推斷出實際調值來。實際上四聲的調值是隨著時代變化的,更何況古代各個方言也會有差異,不可能具備相同的調值。,音韻學常識,2,、平仄和陰陽。平仄,是詩韻中的重要概念。平,即平聲;仄,是上去入三聲的總稱。詩韻裏把平聲跟仄聲相對看待,詩的格律主要由平仄來決定。,四聲的分別到近代漢語階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原來的一個調類可以分化為兩個調類,這種分化大多數是以原來聲母的清濁為條件,清聲母字(全清、次清)為一類,濁聲母字(全濁、次濁)為一類。清聲母字的調類叫做陰調類,即“陰平、陰上、陰去、陰入”;濁聲母字的調類叫做陽調類,即“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現代漢語各方言的調類分化情況相當複雜。,音韻學常識,音韻學常識,3,、怎樣辨別入聲字,1,),b,、,d,、,g,、,j,、,zh,、,z,六個聲母陽平字是入聲。例如:,b,拔跋白帛雹薄荸別蹩脖柏舶伯泊百勃渤博駁醭,d,答遝達笪得德笛敵嫡覿翟跌疊碟蝶牒獨讀牘瀆毒奪鐸掇,g,各格閣蛤骼革隔膈葛骨國虢,j,及極極吉急擊棘即脊疾集籍夾莢裌嚼潔劫傑竭節捷截局 菊掬鞠橘決訣掘角厥橛蹶腳覺爵絕,zh,紮劄紥鍘閘(字本作牐)炸(字本作煠)宅擇翟著折轍 摺哲蜇軸妯竹竺燭築逐酌濁鐲(字本作鋜)琢啄濯拙直 值殖質執侄職指趾,z,雜鑿則擇澤責賊足卒族昨,音韻學常識,2,),fa,、,fo,不論陰陽上去都是古入聲。例如:,fa,法發伐閥乏罰,fo,佛,3,),d,、,t,、,n,、,l,、,z,、,c,、,s,七聲母拼,e,韻母,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只有陽平、去聲)都是入聲。例如:,de,得德,te,忒特,ne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