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教育心理学,张更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张更立,1,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含义,内部状态、反应的倾向性,2,、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3,、关系:三者不总是一致的。,口是心非,知行脱节,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2,二、品德,1,、含义,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稳定、特质或倾向,2,、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行为(标志),3,、关系:三者不能互替,构成一个统一体。认识是前提;情感是内部力量和连接中介;行为是外在表现。,二、品德,3,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相同,实质:内部状态,结构:知、情、行,区别,所涉及的范围:态度大于品德,价值内化的程度:性格化品德态度,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选、填】,(一)皮亚杰,1,、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2,、发展阶段,5、6岁前:无道德规则的阶段,10岁前:他律道德,10岁后:自律道德,2,、道德教育的目标,使儿童达到道德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选,5,(二)柯尔伯格【填、简】,1,、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2,、发展阶段: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取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习俗水平:“好孩子”取向;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良心取向,3,、发展特点,9,岁前大都处于第一水平;,13,岁前后半数处于第二水平,极少数进入第三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水平。,发展次序固定不变。,多让孩子接触到的情景和道德两难问题。,(二)柯尔伯格【填、简】,6,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简、述】,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初中阶段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高中阶段趋于成熟,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简、述】,7,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它不仅涉及懂不懂、会不会;还涉及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填、选】,1,、依从,从众:,服从:被动服从;自愿服从,2,、认同,3,、内化,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8,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填、选】,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填、选】,9,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简、述】,一、说服教育法,提供信息,以理服人:讲解;谈话;讨论,以情动人,二、榜样示范法,社会学习、观察学习,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呈现,榜样行为的示范,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简、述】一、说服教育法,10,三、利用群体约定,四、价值辨析,选择(3),赞赏(2),行动(2),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惩罚,六、角色扮演法,三、利用群体约定,11,【,模拟题,】,一、填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B,)。,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价值成分,道德的两难故事法是由(,A,)提出的。,A.,柯尔伯格,B.,皮亚杰,C.,布卢姆,D.,桑代克,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原因是(),A.,道德认识缺乏,B.,道德意志薄弱,C.,道德情感异常,D.,道德行为不良,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D,)。,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评价成分,D.,行为成分,社会学习理论侧重研究()。,A.,道德认知,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D.,道德情感,【模拟题】一、填空,12,二、填空,品德的心理结构()、()、()和()。,道德情感从形式上看包括()、()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是()、()和()。,态度和品德的形成经历()、()和()三个阶段。,皮亚杰认为,无律期的孩子通常以()方式考虑问题。,三、名词,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四、简答,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因素。,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常用培养方法。,二、填空,13,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概述,心理评估,心理辅导,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概述,14,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选、填】,健康:生理心理,心理健康,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预防,提高,配合,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选、填】,15,第二节,心理评估,一、心理评估的含义,心理评估,【,名词,】,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填空,】,疾病模式,健康模式,三、心理评估的方法,【,填、选,】,标准化的方法,心理测验:认知测验与人格测验,非标准化的方法: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第二节 心理评估一、心理评估的含义,16,第三节,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的含义,心理辅导,【,名词,】,二、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填】,学会调适,寻求发展,三、心理辅导的原则【简】,四、心理辅导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理解各种方法的含义】,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理解各种方法的含义】,改善认知的方法,【理解各种方法的含义】,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第三节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的含义,17,【,模拟题,】,一、选择,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斯金纳,C.,雅各布松,D.,巴甫洛夫,()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A.,行为塑造,B.,行为强化,C.,行为训练,D.,行为矫正,首创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B,),A.,雅各布松,B.,沃尔朴,C.,艾里斯,D.,桑代克,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是()。,A.,自我强化训练,B.,自我控制训练,C.,肯定性训练,D.,自我监督训练,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等属于()。,A.,技能测验,B.,认知测验,C.,人格测验,D.,兴趣测验,【模拟题】一、选择,18,二、填空,心理评估的两种参照架构是()和()。,()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和()。,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为:一是();二是()。,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情感。,三、名词,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辅导,二、填空,19,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设置教学目标,20,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义,【名】,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的分类,【填、选】,熟记、理解,教学目标的表述,【理解】,行为目标,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任务分析,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义【名】,21,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事项,【理解记忆】,教学方法,【理解】,教学媒体,【填、选】,分类:,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戴尔的经验锥形图,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事项【理解记忆】,22,教育心理学ppt课件,23,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含义,二、教学策略的类型,(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理解】,(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选、填、名、简】,发现学习,(含义、阶段、原则),情境教学,(含义),合作学习,(含义、特征),(三),个别化教学,【选、填】,基本环节:诊断、一对一、有序材料、自己速度,典型模式,程序教学,(含义、斯金纳、普莱西),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布卢姆,、含义),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含义,24,【,模拟题,】,一、选择,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项是(,A,)。,A.,引起学生注意,B.,提示教学目标,C.,唤起先前经验,D.,提供学习指导,将教学目标逐级分成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为()。,A.,任务分析,B.,目标分类,C.,教学任务,D.,学习内容,教师安排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即按()原则。,A.,年龄与性别,B.,功能与性别,C.,领域与功能,D.,领域与成绩,下列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的一项是(,A,)。,A.,合作学习,B.,掌握学习,C.,程序教学,D.,计算机辅助教学,(,C,)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A.,教学方法,B.,教学事项,C.,教学策略,D.,教学安排,【模拟题】一、选择,25,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B,)。,A.,个别化教学,B.,程序教学,C.,合作学习,D.,情境教学,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A.,杜威,B.,加涅,C.,布卢姆,D.,班杜拉,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A.,熟悉教材,B.,创设问题情境,C.,了解学生,D.,激发学习动机,二、填空,行为目标的三个要素是()、()和()。,教学事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的()事项。,课堂环境包括()和()两个方面。,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B)。,26,()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在设计和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征:()、()、()、()和团体历程。,三、名词,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发现教学,合作学习,掌握学习,四、简答,布鲁纳对发现教学设计提出哪些应遵循的原则?,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试述合作学习的必备特征。,()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27,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概述,课堂群体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概述,28,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教师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功能:促进功能、维持功能。,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含义,29,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选、填、名】,一、,课堂里的群体,群体的含义,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含义;形成阶段: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非正式群体:,管理课堂要协调好,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三、,群体动力的表现,(一)群体动力的含义,(二)群体动力的内容,群体凝聚力,(含义),群体规范,(含义),课堂气氛,(含义、类型、影响因素),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选、填、名】一、课堂里的群体,30,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课堂纪律,【填、名】,1,、含义,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学生课堂行为所实施的准则与控制。,2,、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填】,三大要素,课堂情境结构,课堂教学结构,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课堂纪律【填、名】,31,【,模拟题,】,一、选择,影响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A.,集体荣誉感,B.,集体责任感,C.,集体凝聚力,D.,群体动力,衡量一个班级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A.,群体规范,B.,群体动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气氛,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的相互协调。,A.,教与学,B.,教师与学生,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