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导航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梳理,精准讲练,易错分析,矫正训练,时政热点,深度解读,考点梳理,核心考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提示,(1),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自己的意识。,(2),客观唯心主义者一般持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考点突破,精准讲练,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1),从社会实践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核心突破,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的关系,(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第二方面是从属的。,(2),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中总是贯穿和渗透着本体论。,提醒:,科学把握哲学派别的理论界限,(1),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2),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提醒,科学把握哲学派别的理论界限,(1),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2),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决定谁及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是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命题探究,命题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2015,江苏单科,27),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B,C,D,说法错误,意识虽然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但是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故应舍弃,某实验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说明应选。,本身说法错误,认识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就能认识规律,故舍弃。,材料中的研究成果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说明当选,D,(2013,天津文综,7),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B,为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切题,题干不涉及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故排除,C,D,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而非对世界的惊异,A,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考点梳理,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考法,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哲学基本派别时,通常要求根据材料判断是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唯心主义观点,要求准确说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观点的具体派别。,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1),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主要区别,基本评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基本形态,提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2),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要区别,基本评价,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观念、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提示,(1),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2),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记,),。,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核心突破,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区别,联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图示,哲学上“两个对子”的关系,命题探究,命题点一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2015,浙江文综,27,4,分,),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A,B,C,D,题干没有涉及真理和实践的关系,故与题意不符,题干强调认识的发展,而非改造世界,与题意不符,A,训练,1 (2014,山东卷,3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朱熹认为“理是事物存在的依据”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命题点二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2013,重庆,12)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A,训练,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会落满灰尘。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心里的事情一多,心也跟着乱起来。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将心灵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有人因此总结出人生必须懂得必要的放下。以下说法,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是,(,),放下压力:心态决定成或败,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放下狭隘:心宽前路必然宽,放下犹豫:行动才有收获,A,B,C,D,解析,:,心态,“,决定,”,成或败,心宽前路,“,必然,”,宽,都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符合题意,故选,B,。奋斗改变命运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没有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行动才有收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合题意。,B,核心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梳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理论来源,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提醒,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但绝不是哲学发展的最高峰。,(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考法,2】,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通常是设置哲学史上的一些著名言论或者现实中的历史事件等作为背景,考查材料体现了哪些特征。注意克服一些错误说法。,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考法,2】,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通常是设置哲学史上的一些著名言论或者现实中的历史事件等作为背景,考查材料体现了哪些特征。注意克服一些错误说法。,点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核心突破,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角度,阐释,从内容特点看,从其特征来看,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 从其研究对象来看: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科学之科学”观点的错误。,从产生发展看,从其产生来看,有其阶级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