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浓郁中国特色的会徽,这两个会徽分别融入了哪些中国元素?,2,独具特色的世博会展馆,俄罗斯展馆为两层建筑,四周共有座方形塔,颜色有白、红和金色种,分别代表智慧、美丽和财富,塔的装饰图案也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展馆一层为展厅和会议厅,展馆二层将展示一个童话世界。童话世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诺索夫的作品小无知历险记。在诺索夫的笔下,这名叫“小无知”的孩子乘热气球游历了世界。,俄罗斯展馆展馆,3,聚,焦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相互影响,传达出人是现代城市最重要主体和创造者的信息。,独具特色的世博会展馆,波兰馆的外观将犹如折叠的纸张,在设计上融合了波兰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时尚元素,镂空花纹的剪纸图案营造出明暗对照的独特透光效果,在“人类创造城市”的主题下,4,顶栽种外观类似椰子树的枣椰树,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是沙特馆的一大特色。掩映在枣椰树树荫下的沙特馆,如同一颗绿宝石;其被钢铁立柱悬空支撑起的圆弧形展馆,又像一艘“宝船”破浪前行。,独具特色的世博会展馆,灵感来自于沙漠中的绿洲,主体建筑更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大船,底部和甲板种满了沙特标志性植物:枣椰树。在地面和屋,5,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梁思成),6,阅读课文回答:中国国家馆体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民族特征?,7,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8,中国建筑的特征,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12,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主体)313,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文法)1419,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结语)20,9,小结,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10,中国国家馆体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11,12,中国元素,1)“中国红”展民族形象,2)斗拱造型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3)壮丽的屋顶,4)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5)屋顶花园:“新九洲清宴”初露风采,九州清宴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13,学校哪些建筑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14,深入探讨下面两个问题,1、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2、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15,探讨:本文所体现的人文情怀。思考:为什么要探讨中国建筑的特征?(用原文回答),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16,17,18,“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梁思成,19,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体构思,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你觉得中国馆体现了什么中国精神?,斗拱层层叠加,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斗冠由56根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20,珠海金域廊院小区规划图,探讨:在以后的城市建设和住房设计中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可以吗?,21,探讨:在以后的城市建设和住房设计中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可以吗?,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2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