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13bdwr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3897051 上传时间:2024-10-01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96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13bdwr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发展经济学-13bdwr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发展经济学-13bdwr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13,收入分配与贫困,13.1 收入分配类型与测度,13.2,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13.3,发展中国家的贫困,13.4,增长与分配战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同等地享受到增长带来的好处吗?,在发展中国家,较低人均收入与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大量的贫困人口和严重的贫困问题。,13.1,收入分配类型与测度,一、收入分配有两种类型:,功能性的,(functional),收入分配和个人的,(personal),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是价格论的一部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涉及到道德层面,而只是与效率有关。,领域,功能性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传统上指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之间的分配。,(一)功能性收入分配,概念内涵,微观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收入(或价格)决定于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的均衡点。,(二)个人收入分配,大凡讨论收入分配问题,基本上都是涉及到个人的收入分配问题,即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中所占有的份额:占有的社会财富较少,就说该成员较穷;占有的社会财富较多,就说该成员较富,涉及的主要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是由功能性收入分配演变而来。,第一组箭头表示生产过程产生的要素收入分配,即功能性收入分配。,第二组箭头表示生产要素的收入,是如何转移到家庭,从而形成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的。,要素收入的流向及其大小取决于家庭是否拥有这一要素、拥有多少,以及要素价格。,政府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取得平衡,个人拥有资源不同,得到的收入和财富不一样,会有一个累积性效应,即掌握资源多的人获得的收入和财富将会越来越多,掌握资源少的人获得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问题,从整个社会来讲,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均,后果就会出现阶级和集团分裂,产生阶级仇恨和对抗,就会变得不安宁和不稳定。,解决方案,政府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有责任不让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但收入完全均等不是一个好社会,平均主义会挫伤积极性,鼓励懒惰行为,导致效率下降,也是不可取的。,进一步问题,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均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二、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一)洛伦茨曲线(,1905,年),将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匿名准则),将人口累积百分比(人口比例准则)和收入累积百分比(相对收入准则)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茨曲线,表示每一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相应百分比收入。,(二)基尼系数(,1912,年),洛伦茨曲线比较直观,能够较好地满足度量收入分配的四个准则;,优点,如果两条洛伦茨曲线相交,则很难判断哪条曲线不平等程度更高。,缺陷,解决,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与两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而得到。,公式表示为:,G=A/(A+B),基尼系数值大小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系数值越大,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大。,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在,0.5,和,0.7,之间,,收入较为平等的国家在,0.2,和,0.35,之间。,13.2,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是如何变化的呢?规律性?,库兹涅茨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一、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1955,年),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规律的假说,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贫穷),收入分配较为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后期阶段(富裕),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横轴表示人均,GNP,,纵轴表示基尼系数。,倒,U,型曲线表示,当收入水平上升时,基尼系数首先增大(收入差距扩大),当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基尼系数达到最大后开始逐渐变小。,定义,图示,库兹涅茨假说得到如下一些理论支持,在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之前,两个部门的收入差距将会不断扩大。,发展初期,(,1,)贫穷国家的二元经济显著,在现代工业部门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快行业工资水平上升快,发展较慢行业工资水平上升慢,工业部门内部收入差别扩大,可能比农业部门内部更严重。,存在地区不平衡,发展较快地区比较慢地区收入差别越来越大。,二元经济逐渐消失,农业部门象工业部门一样现代化,落后地区也开始赶上发达地区,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发展后期,国家以增长为主要目标,鼓励自由竞争和资本积累,结果是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趋于恶化。,教育普及,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能差异缩小,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之间工资差别缩小;,发展初期,如果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会变得尖锐。,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减少不均程度。,国家有能力采取一些措施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2,)增长目标的转变,发展,后,期,同时,财产收入份额趋于下降,劳动收入比财产收入更重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趋于改善。,国家的政权往往掌握在富裕阶级的手里,制定的方针政策必然有利于富人阶级而不利于穷人阶级。,一般民众教育水平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增强,能组织起来形成抗衡集团,如成立工会和农民协会等,以争取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益,,迫使政府当局采取一些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政策和资本家在增加工资方面作出让步,结果导致收入差别的缩小。,发展初期,民主化进程,发展,后,期,二、倒,U,型假说的检验,他从英、美、德等,18,个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中得出,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经历了一个先恶化而后改善的过程。,倒,U,型曲线在英国经历,100,年,在美国和德国经历,60,70,年。,概况,纵向,暗含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一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把倒,U,型现象由动态历史过程转化为静态国别比较。,对倒,U,型假说的实证分析主要是利用截面资料进行,即对同期不同收入的国家进行比较。,假设,措施,(,1,)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一般比发达国家更不平等;,截面研究一般都支持了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2,)最贫穷国家的收入分配比较为贫穷国家要平等一些;,(,3,)收入不平等最严重的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否定库兹涅茨假说的倾向,发展计划署在,1996,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日本和东亚都是公平发展形式的先驱者,联合国,中国、马来西亚和毛里求斯最近也在走日本和东亚道路,中国经验,中国从,1978,年改革以来收入差别的确呈扩大趋势,从,1978,到,2009,年,收入不平等扩大,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证明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前半部分。,中国收入差别持续扩大的理论观点,(1)经济改革或制度变迁论,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变动表现为“倒,U,曲线”,,但不能只用库兹涅茨倒,U,假说解释,因为库氏假说是增长型,而中国还与体制改革紧密相关。,(2)城市化发展偏好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周期性变化主要源于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以及地方政府城市倾向政策。,(3)不当管理和政策论,宏观经济政策不平衡,不同地区、行业及所有制之间分配不公;,国有资本产权约束软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并为少数人牟取;,非市场化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双轨体制,导致少数人暴富;,对非法收入查处不严、打击不力,引发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再分配领域税收、公共支出政策对个人收入调控没有充分发挥。,13.3,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发达国家贫困问题,基本上是相对贫困,贫困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既有相对贫困,也有大量绝对贫困,一、贫困概念与分布特征,(一)贫困的界定与贫困线确定,世界银行把贫困定义为“不能达到最低的生活水准”,最低收入阶层被称为是相对贫困人口,是相对于中等和高收入阶层而言。,绝对贫困,如果一个人或家庭消费低于某个最低标准,就被定义为贫困者。,贫困人口与最低收入阶层不是一回事,相对贫困人口比例可能很大,但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很小;,富国,相对贫困人口比例可能很大,但绝对贫困人口比例甚至更大。,穷国,世界银行不是把家庭收入和支出,而是把实际消费作为生活水准的综合指标。,最低生活水准确定,世界各地贫困率情况,1981,年,1990,年,2005,年,贫困人口,(,百万,),占总人口,比重,(%),贫困人口,(,百万,),占总人口,比重,(%),贫困人口,(,百万,),占总人口,比重,(%),东亚和太平洋,1072,77.7,873,54.7,316,16.8,中国,835,84.0,683,60.2,208,15.9,欧洲和中亚,7,1.7,9,2.0,17,3.7,拉美和加勒比,47,12.9,50,11.3,45,8.2,中东和北非,14,7.9,10,4.3,11,3.6,南亚,548,59.4,579,51.7,596,40.3,撒哈拉以南非洲,211,53.4,297,57.6,388,50.9,合计,1900,46.7,1818,41.7,1374,25.2,按照世界银行,2005,年调整的日均,1.25,美元消费的贫困线。,(二)贫困的分布特征,家庭规模与贫困,家庭规模大,抚养小孩多,人均收入少,容易陷入贫困,贫困的灾难过多地落在青少年,难以得到足够营养和教育,成年后也难以摆脱贫困。,农村贫困程度比城市要高得多,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福利指标看,婴儿死亡率、安全饮用水,城市比农村要好,贫困家庭通常缺乏基本的生产性资产,资产缺乏与贫困,收入波动性极大,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宏观经济波动的伤害。,农村贫困家庭几乎都是无地或少地,城市贫困家庭普遍表现为自我雇佣或打工,女性占贫困人口的大部分,性别与贫困,二、贫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物质缺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造成人际交往中的不体面,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人道主义的因素,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储蓄、投资和政治稳定性影响,对于贫困的影响也是适用的。,贫困是较低人均收入及分配不平等产物,贫困作用于储蓄、投资和政治稳定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由贫困所带来的营养不良、健康受损,从而造成的对劳动能力、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另一个方面,间接的,影响,三、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与减贫成就,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照中国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6,亿 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减少了,90%,以上。,按照国际贫困线,每人每天生活费,1.25,美元,世界银行估计中国贫困人口由,1981,年,8.35,亿下降到,2005,年,2.08,亿,贫困率从,84%,下降到,15.9%,,贫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三。,中国减贫,取得,成就,的原因,首先,持续经济高增长是减少贫困人口的基础。,其次,中国政府扶贫计划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贫困人口。政府的扶贫意愿日益强烈,扶贫投入也逐步增加。,此外,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调整农业政策,逐步提高和放开农产品收购价格。,经济增长减贫效应递减的原因,首先,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就越来越向那些长期疾病人口、残疾人口,以及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口集中。这些人口由于劳动能力的缺乏,经济增长难以进一步发挥其减贫效应。,第二,人均收入(消费)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均,GDP,增长。,最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扩大。基尼系数的扩大,使穷人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好处远远少于富人,从而降低经济增长在减少贫困方面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加大中央政府的扶贫投入;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同步或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需要采取一些财政、金融等经济措施,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四、对贫困概念的进一步讨论,一是宏观贫困,即从整体角度来看待贫困,例如,国家贫困,地区贫困,农村贫困,城市贫困等,低收入国家的贫穷只有通过实现工业化才能消除。,(一)宏观贫困与微观贫困,二是微观贫困,,,个体意义的贫困,所有国家都有贫困问题。是个永恒问题。,经济发展只是为缓解贫困提供可能性,但无法为消除贫困提供保障,甚至有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贫困问题反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