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WU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2976491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WU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WU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WU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1,第6课 思想潮流的演进,2,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3,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西学,再度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冲击,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2、含义:,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4,最初渊源可追溯到林、魏等晚清经世派代表人物,“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基本思想最初由冯桂芬提出(1861年)。,今日宜日鉴诸国,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1896年,8月,孙家鼐在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8年经张之洞的劝学篇系统阐发,中体西用论风靡一时。,1895年,万国宫报上一文明确指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或为中体西用一语见诸报端之始。,5,两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6,在两派论争过程中,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竭尽攻击之能事。他们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摘自姜铎20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 ,7,“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既为中学与西学进行了嫁接,又规定了二者的区别,中学与西学相较,其在价值上的优先性是毋庸置疑的,通过体与用的嫁接,中学与西学被置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中,二者各自独立的社会功用得到了肯定。,中学与西学不仅能够而且应当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由此,不仅传统的中学得以保全体面与尊严,而且一向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西学也获得了某种合法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中体西用论是一种进步的文化观念,从思想意识层面为西学的引进打开了方便之门。,8,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进行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变化表现是在中体西用框架下,中学内容越来越少,西学内容越来越多。魏源最初突出的长技有三,一为战舰、二为火器,三为养兵练兵之法。20年后冯桂芬提倡采西学、着眼点从师夷长技到师夷长学。至张之洞作劝学篇时中体西用论已悄悄改易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他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9,3、评价,4、促进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迈出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1、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2、采西学,以求自强,包含反侵略的目的,3、继承发展了林、魏等人的思想,是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合理性:,局限性:,1、将传统的纲常名教、文武制度等中学至于不容置,疑的优先地位,妨碍了洋务派对西方文明的深入,理解,制约了眼界,限制了取法西学的幅度。,2、强调中体是对旧制度、旧势力的妥协,因此西用,不免为中体所束缚。,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