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242974840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影响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的因素。,1,、实验人员在取样或试验过程中污染微生微。,2,、生物学分析方法本身的误差。,3,、样品中或环境中微生物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在药品检验中,为保证微生物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重现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按良好的实验室规范指导试验。,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菌种、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设备、文件、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等。,人员培训,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均要受到教育、培训及具备相关工作的经验。微生物实验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岗前培训,1,、根据实验人员的岗位及职责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2,、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的培训,3,、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培训,4,、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实验室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1,、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包括: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按排、预 算、实验室研究、实验结果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及技术报告书写等。,。,微生物实验室设施规划和运行,微生物实验室的规划和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微生物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操作的要求。合理的规划及活动区域的划分将提高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的可靠性。,无 菌 室 布 局,无菌室应,远离交通干道、厕所及污染区,应选上、下水道及其他安装适宜的位置。无菌室的配套设施包括洗刷、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灭菌物品存放和传输、培养间、结果观察、试验菌实验和办公室等,要集中,减少污染,便于管理和使用。,微生物实验室的规划,实验室应划分成洁净区、无菌区和培养区等。,药品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应符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试验环境的要求,1,、独立设置的洁净室(区)或隔离系统,2,、细菌(真菌)实验室,3,、培养室,4,、培养基及实验用具准备(包括灭菌)区,5,、样品接收和储藏区、标准菌株储藏区,6,、污染物处理区,7,、文档处理区等辅助区域,对上述区域明确标识。,控制程序和操作规程,实验室应建立控制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无菌抽样特别是无菌生产的产品。应有非常严格的无菌防护措施,避免在抽样过程中造成微生物的污染。,隔离器技术也适于微生物试验或无菌试验。隔离器也应定期对试验区的洁净度和灭菌效果等功能进行验证。,。,实验室使用的消毒剂应无菌对并定期更换 。,污染微生物的样品,需进一步分析鉴定,均应在阳性菌实验室进行。,被检样品应有传递、储存、处置和识别管理程序。待验样品应在合适的条件下储存,应明确规定和记录储存条件。,废弃样品和有害废弃物应制定处理规程。,设备,实验室应配备与检验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其种类和型号、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等应满足检验的要求,设备的安装和布局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清洁和校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1,、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为保证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应定期维护和期间核查,并保存相关记录,。,重要的仪器设备,应由专人负责,保证其运行状态正常和受控,同时应有相应的备用设备以保证试验菌株和微生物培养的连续性,.,3,、对于一些容易污染微生物的仪器设备 、无菌器具应有明确标识及标准的操作规程。,记录,规范化管理,记录档案将充分证明试验规范化和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试验人员,2,、试验设备,3,、培养基及稀释液,4,、试验操作程序,实验记录的保存,完整的实验记录,以便确认数据的完整性。,实验记录应是原始记录,为保证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制定严格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1,、培养基的质量和规范化操作,2,、菌种的保藏,3,、实验结果的正确判断,培养基的制备和质量控制,1,、培养基的制备方法,2,、贮藏条件,3,、质量控制试验,1,、培养基制备,培养基可按处方制备也可使用按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商品化成品培养基,配制时应按使用说明上的要求操作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配制培养基最常用的溶剂是纯化水,特殊情况下需要用去离子水和蒸馏水,对热敏感的培养基应用灭菌水和无菌容器配制与分装,配制时若需加热助溶应注意温度不要过高,.,2,、培养基的灭菌,培养基灭菌方法和条件,应按说明书和验证试验的参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灭菌。通常多用,流通蒸汽灭菌,滤膜过滤除菌,(,过滤器应通过验证,),每批培养基灭菌后均应测定,PH,值,除非经验证表明培养基的,PH,允许的变化范围很宽,否则,培养基的,PH,的范围不得超过规定的,0.2,。,制成平板或分装于试管的培养基检查,固体培养基检查,氧化还原指示剂检查,详细记录,三、培养基的贮藏,商品化培养基应根据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储存。,所采用的保藏和运输条件应使培养基最低限度失去水分并提供机械保护。,自配培养基应标记培养基的名称、批号、配置日期并在验证的条件下储存。,1,、不得储藏在高压菌器中。,2,、制备好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25,、避光的环境。,3,、保存于密闭容器中,可防止水分流失以延长保存时间。,3,、置冰箱保存一般不超过一周。琼脂培养基不得在,0,或,0,以下存放。,若要延长保存,保存期需经验证保存。,4,、固体培养基灭菌后的再融化应在加热的水浴中或采用流通蒸汽进行,只允许一次,融化的培养基应放在,45,50,的水浴中,不得超过,8,小时。,四、培养基的质量控制,为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对所配置的培养基均应进行质量控制试验。,1,、实验室配制的培养基的常规质控项目有 ,pH,值测定,适用性试验,定期的稳定性检查,培养基有效期的确定。,2,、当一批培养基的质控试验不符合规定,应查找造成不合格的原因,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处理后应重新进行质控试验,合格后再使用。,3,、用于环境监控的培养基,最好终端灭,否则在使用前应进行,100%,的预培养,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4,、培养基的有效期是指已通过促生长试验的培养基在整个有效期内均需符合这些相应的标准。,5,、对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作详细的记录。,常用菌种管理和保存,菌种的保存,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菌株可能是最敏感的,因为它们的生物活性和特性依赖于合适的试验操作和贮藏条件。,菌种的保存和处理,1,、实验室菌种的处理和保藏的程序应标准化,使尽可能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2,、工作菌种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防止过度的传代造成菌种变异。,工作菌株不可替代标准菌株,标准菌株的商业衍生物仅可用作工作菌株。,未使用完的菌悬液或被污染、变异的菌种应灭菌后丢弃。,菌种的管理,实验室必须建立菌种保存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管理制度;,1,、朔源,2,、贮藏条件,3,、培养基和培养条件,4,、鉴定,5,、销毁的记录,6,、其它需要的程序,菌悬液的制备与保存,采用经验证的方法制备菌悬液,除另有规定外,微生物限度试验用菌悬液的制备同培养基灵敏度试验,常 用 菌 种 保 藏 方 法,菌种保藏方法有多种常用的保藏方法 有,;,琼脂斜面保藏方法、半固体培养基保藏法及液体培养基低温保藏方法。,试验结果的判断,一、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 活微生物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1,、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分析内容,实验室环境,抽样区的防护条件,样品本身对微生物是否具毒性,实验操作是否规范,2,、如果依据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试验,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有错误,可判实验结果无效,如果需要,重新抽样复试,.,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