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新-202121634

上传人:yx****d 文档编号:242968939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创新-202121634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深化、创新-202121634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深化、创新-202121634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 金融抑制、深化、创新,第一节 金融抑制,第二节 金融深化,第三节 金融创新,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改革,1,教学目的与要求,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理解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决定与反作用关系,重点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掌握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主要观点,能正确辨析这两种论点。,了解金融创新的含义、表现与特征,理解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能正确分析当代金融创新的利弊与作用。,2,教学重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主要论点,金融深化的基本途径,金融创新的内涵、原因及作用,教学难点,融深化论与金融压制论。,3,第一节 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理论代表人物,1973年,美国经济学者,罗纳德,麦金农(,R.I.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 ) 分别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 “金融深化”和“金融压制”理论。,一、金融抑制的概念,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经济的成长和发展。,4,金融抑制政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利率进行严格的管制。,2)常常采用信贷配给的方式来分配稀缺的信贷资金。,3)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管制。,对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法定准备金等实施严格的限制。,4)人为高估本币的汇率。,正是由于这些金融抑制政策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滞后反过来有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发展。,5,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1、金融资产形式单一,数量有限。,2、金融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现代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现代金融机构:包括少量外国银行机构与本国的国有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存在着传统经营方式的古老机构:如钱庄、各种金融会、当铺等多种民间金融组织。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并主要为小商品经济和个人消费提供金融服务。,3、金融机构单一。,4、直接融资市场及其落后。,5、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扭曲。,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工业化的成本,通常将实际利率压低到很低的水平。另一方面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以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6,二、金融抑制的根源,1、经济的“分割性”,经济单位相互隔绝,无法获得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品及一般商品价格,也难以获得同等水平的生产技术。,导致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内源融资”导致储蓄不足。,2、政治上政府对经济干预太多,3、对高利贷和通货膨胀的恐惧导致利率管制(规定上限),7,三、金融抑制的原理,1、,压低利率 资金供需缺口,S,I,S,1,S,E,I,E,I,1,S,I,E,r,r,2,r,E,r,1,A,B,C,8,原理分析:,硬性规定利率上限,,实质利率常为负数。,储蓄者不愿存入金融体系,借款者则被刺激起高亢需求,导致资金严重求大于供。,金融机构以“配给”方式授信和资金投机。,能获得信贷的多是享有特权者,腐败根源。,大量民营企业只得向传统的非组织市场、高利贷者和当铺求贷。,广大农民和小工商业者在资金获取上极为困难。,9,(二)对外汇市场进行管制,通过官方汇率高估本国币值和低估外国币值。,特权机构和阶级以低官方汇率获得外汇,外汇供不应求助长黑市交易。,由于本国币值高估,出口受到极大损害。,受损者,持有官方执照的进口商利用特权赚取超额利润。,受益者,10,四、金融抑制的后果,1.负收入效应,低利率导致储蓄下降、投资枯竭、收入停滞。,2.负储蓄效应,利率低、金融工具少,人们就常常用购买物质财富、增加消费和向国外转移资金等回避风险。,3.负投资效应,对传统部门的投资歧视;,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浪费 。,4.负就业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而城市热衷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有限。,11,第二节 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一、金融深化定义,金融深化是政府放弃对金融的过分干预,使利率和汇率充分反映供求状况,并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由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提出。,二、金融深化的出发点 “实际货币需求”,麦金农认为经济深化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表达式为:,(,M/P,),d,=LY,I/Y,(D-,P*,),其中,(M/P),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代表收入,I指投资,I/Y为投资占收入之比,D是各类存款名义利率的健全平均数,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12,麦金农之所以提出上述货币需求函数,是基于发展中国家,货币与实物资产的互补性,。他认为:,在资本市场完善的前提下,货币和实际资本都是财富的组成部分,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资本市场,货币与实质资本的关系是同步增减的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在外源融资便利的条件下,投资者可以依靠借贷获得所需资金,不必为投资积累足够的货币余额;但当外源融资不可得的时候,潜在的投资者必须为其投资积累足够的货币余额,亦即对实物资本的需求越高,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13,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货币资金的投入,在内源融资盛行的背景下,积累实际货币是投资的前提。,只有在持有实际货币的收益率较高时,人们才会增加对实际货币的需求,进而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D-P* 这一变量所代表的货币存款的实际收益,在决定实际货币需求M/P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变量D-P* 为正数,则说明货币持有者收益率为正,他愿意将货币余额用于储蓄和投资,从而形成现金积累和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D-P*为负数,会造成储蓄资源的枯竭。,因此,金融深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一个较高的“货币存款的实际收益率”,来刺激人们对实际货币余额 M/P 的需求。,14,三、金融深化的内容,1.取消不恰当的利率限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就必须取消不恰当的利率限制,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权提高存贷款的名义利率,保证货币资产的实际收益为正数,以此吸收储蓄,优化投资结构。,因为储蓄率如果大大高于企业内部投资率,资金就会顺着“金融导管”流向更高效益的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资本的优化配置;而较高的贷款利率也会促进借款企业努力改进技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当然,放松对金融机构存贷利率限制,并不意味政府对宏观金融调控的放松,相反,在调高利率的同时,政府还应对名义货币量进行有效调节,以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对付高通胀率)。,15,2.放松汇率限制,爱德华. 肖认为,“维护货币价值高估的措施是不公平的”:高估本币汇率只会使进口许可证和外汇配额的持有者获得垄断利益,而出口行业和该行业中的工人则受到歧视。,他主张将高估的货币贬值,让汇率真正反映国内外货币价值之比,有效地减少对外汇的过度需求,并刺激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16,3.财政改革,爱德华.肖认为:,财政改革的第一步要合理规划财政税收,让储蓄者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使其自愿增加储蓄;,第二步是减少不必要的财政补贴和配给,代之以按市场利率发放的贷款。,所有这些财政改革会强化金融体系的资金集散功能,而金融深化有将导致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这意味着财政税收基础的扩大。,4.其他金融深化战略,放松对金融业务过多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竞争,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工具、改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环境等。,总之,金融深化是一个发杂、综合和深刻的改革过程。,17,四、,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1、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金融间接调控体系;,2、建立受央行基础利率影响的市场利率体系;,3、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样化金融体系;,4、建立国内与国外金融相融合的一体化金融市场;,5、建立高效率的金融监管体系。,18,五、金融深化的理论贡献(可略),1973年,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标志着“金融深化”理论的建立。30多年来,经过补充和发展,这一理论日臻完善,它的贡献和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了金融体制和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经济和金融理论中第一次把金融业和经济发展密切的结合起来,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对金融部门的忽视。较详细地分析了金融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把金融发展摆到了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上。,该理论认为:金融部门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他有利于被抑制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增长,但如果金融被抑制或扭曲,它就会阻碍经济发展。,19,2.在货币和金融理论方面,该理论批判了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实物资本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的假设,认为落后经济中的货币和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品,因为落后经济中盛行“内源融资”,所以只有进行大量的货币积累才是有效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的前提;还批判了结构性通货膨胀学说,认为在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中,通胀是可以避免的,金融体系和实际经济完全可以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中同步发展。,在政策方面,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提高利率,在增加货币需求的同时,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分配,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3.剖析了依赖外资和外援的危害性:削弱本国的经济基础,加剧对本国金融的抑制和扭曲,带来周期性的市场波动。提出自主发展的主张,认为通过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就完全可以在本国市场上筹集到所需的资金。,4.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割裂性”经济结构中,资本报酬率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发展就是要消灭这种生产力差异,以提高资本的平均社会报酬率。主张发展中国家多注意中小企业的改造和提高,而不能只重视现代大企业。,21,第三节 金融创新 financial innovation,一、金融创新的背景分析,1.,金融创新的概念,在发展中国家致力于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界也经历了一次革新浪潮,即所谓的“金融创新”。,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至,80,年代以来,已形成全球性的大趋势。内容包括金融工具、金融业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各种创造性变革。,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中各种创造性变革,包括变更金融体制、增加金融工具、改善金融管理,以获取更多利润的过程。,22,2.金融创新的动因,(1)金融竞争的内在压力。,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竞争加剧,传统业务方式、金融工具和管理对此显得很不适应。,例如对利率的严格限定,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严格区分等等,严重限制了金融业的发展。,竞争使金融体系产生变革,对金融活动在数量、质量、种类、服务上的要求都日益增多。,(2)国际经济风险加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利率的变化莫测,增大了投资风险。为避免通胀率和利率变动对投资收益和债务负担的影响,降低经济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即溶机构就创造出一些新的债权债务工具。,23,自动出纳机的出现是银行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网络系统,自动转账阶段,计算机与通讯技术运,用于金融的四个阶段,记账算账阶段,银行联机处理业务阶段,营业实现自动化阶段,(3)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进步是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技术改变金融观念,直接加快金融创新。,24,(4)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各国对银行业进行了极为严格的管理和限制,以防范金融风险。如美国的“Q条例”。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难以展开。为了规避这些管制,出现了许多金融创新。,近年来,国际市场的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迫使各国考虑放松金融管制。如取消利率管制、放松外汇管制、允许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放松金融市场管制。放松金融管制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创新,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金融创新。,25,二、金融创新理论,国外金融创新理论集中在探讨金融创新的动因方面。,(一)技术推进理论,1.观点,:,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保证。代表人物是韩农和麦道威。,2.例子:自动提款机和终端机、自动出纳机卡、信用卡、记账卡等;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现金管理帐户,使存款帐户与其他帐户合并,提供多种服务;家庭银行、网上交易业务成为现实。,3.局限性:其研究对象仅限于自动提款机,实际上对计算机、电子通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未能取得充分证据。该理论对金融创新的研究是局部的和不系统的,无法解释许多除技术之外其它因素促成的金融创新。,26,(二),财富增长理论,1.观点:该理论从需求方面探讨金融创新,认为财富增长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因为财富的增长加大了人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促发了金融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代表人物是格林包姆和梅沃德。,2.片面性:,单纯从金融资产的需求角度来分析金融创新的成因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金融管制的放松。,对金融创新的成因仅从需求方面考虑,缺乏供给动力的金融创新难以推广和持久。,该理论强调财富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影响,忽略了替代效应,即利率变动对金融创新的影响。,因此,该理论无法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于为转嫁利率、汇率和通胀风险而出现的各种金融创新。,27,(三)约束诱导理论,1.观点:该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探讨金融创新。认为金融业回避其内外部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内部制约指金融机构内部传统的增长率、流动资产比率、资本率等管理指标。外部约束指金融当局的管制和制约,以及金融市场的约束。代表人物是希尔伯。,2.局限性:,该理论关于金融创新成因的探讨太过于一般化,不能充分体现金融创新的特征和个性。,过分强调“逆境创新”,即强调金融企业主要是在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而摆脱限制和约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因而使金融创新的内涵过窄。,过分强调金融企业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未考虑与金融企业相关联的市场创新及宏观经济环境下引发的金融创新。,28,(四)制度改革理论,1.观点:作为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属金融创新。代表人物:诺斯、戴维斯等。,该理论认为,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出现。当政府的干预和管理阻碍了金融活动时,就会出现相应的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当这些金融创新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目标构成威胁时,货币当局又会采取新的干预和管理措施,即制度创新。于是又引发新的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最终形成了“管制创新再管制再创新”螺旋式发展过程。,2.争议性:将制度创新视为金融创新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将带有金融管制色彩的规章制度也视为金融创新,使令人难以接受。因为金融管制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阻力和障碍。,29,(五)规避管制理论,市场机制对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的回避,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代表人物是凯恩。,管制是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规避是经济个体为自身利益最大化,对政府限制作出合法反应。,政府管制,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个体规避(通过创新回避),新规避(新一轮创新),新的管制,30,(六)货币促成理论,1.观点:该理论认为,货币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金融创新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汇率、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的反复无常波动,使金融创新的主要成因。代表人物是货币学派的密尔顿.弗里德曼。,2.例子: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NOW)、外汇期货、外汇期权、浮动利息票据、浮动利息债券、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公债等对汇率、利率和通货膨胀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金融工具的出现,都是为了避免汇率、利率和通货膨胀等货币因素造成的冲击,使人们在不稳定因素的干扰下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3.评价:货币促成理论可以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出现的多种转嫁汇率、利率和通胀风险的创新工具和业务,但无法解释其它形式的金融创新。,31,(七)交易成本理论,1、观点: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否具有实际价值;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代表人物是希克斯和尼汉斯。,2、交易成本的界定:一种意见认为,交易成本是买卖金融资产的直接费用,包括各方面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的成本、经纪人佣金以及借如何支出的非利率成本;另一种意见认为,投资风险、资产的预期净收益、投资者的收入和财产、货币替代的供给等因素都应加以考虑。,3、局限性:该理论把金融创新完全归因于金融微观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实际上科技进步并非是交易成本下降的唯一决定因素,竞争也会起同样作用。,32,三、金融创新的内容,1.金融战略的更新,征服策略(Strategy of Conquest)即在,自身占有竞争优势,的市场中,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分支机构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打败竞争对手甚至采取主动兼并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力量。,变革策略(Strategy of Change)指在,势均力敌,的市场竞争中加强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改进已有的金融服务,增加新的债权债务工具,以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争取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合并策略(Strategy of Consolidation)即在,自身不占优势,的市场中,寻找合作的对象,通过兼并、合资或者合营方式进行联合重组,依靠合力竞争。,33,2.金融工具的创新,(1)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石油危机,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使金融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汇率频繁变动;银行收益的不确定性急剧上升,给银行经营管理带来巨大压力,银行业纷纷寻求新的工具和手段来降低这些风险。于是,出现了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新型金融工具和交易形式,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创新空前活跃。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大额可转让存款单(CD),使大额定期存款具有流动性,满足储蓄者将定期存款变现的需要,且可获得市场利率;,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了更新的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它是一种开放式共同基金,主要从事短期证券投资,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机会。,34,(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成本低、便捷的、有利可图的金融服务。如:,银行信用卡的多功能化;,现金管理帐户。把存款帐户与其他帐户合并,为客户的一系列交易支付自动提供多种服务。,35,(,3,)规避金融管制的创新,禁止银行向活期存款支付利息,不准储蓄账户使用支票,美联储对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自动转账制度,(,Automatic Transfer System,),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s,),金融管制,金融创新,36,几个创新工具的解释,:,1、自动转账制度:允许客户在银行开设两个账户,一个储蓄账户,一个活期存款账户。当客户开出支票后,银行即自动将必要的资金从储蓄账户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上支付,而在平时,活期存款账户上的余额只保持1美元,保证了客户的存款即能生息,又能用于支付。,2、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是一种有息储蓄账户,又可开无名支票,使储蓄存款具备了较高的流动性。,活期存款不付息;,客户签发NOW通知书后,银行代为付款;,具有背书转让功能,成为没有支票名义的支票;,在法律上不作为支票帐户,可以不受有关支票户法规的限制,继续支付利息。,3、回购协议:即卖出联邦政府或其他政府机构的债券,换回现金,等到债券到期时再购回债券。银行通过市场交易将不生息的现金存款转化为回购协议,利用债券差价获利。,37,3.金融业务的创新,(1)间接金融的创新,传统的间接金融:短期、中长期银行信贷、抵押贷款。,20世纪50年代出现分期付款和租赁融资方式;,60年代出现了出口信贷融资方式;,70年代随着欧洲货币市场兴起,出现了,“循环信贷”和银行辛迪加贷款。,80年代出现“,票据发行融资,”。,38,几个名词:,“循环信贷”,(Revolving Credit):客户支付承诺费用,即可随时使用及偿还资金的一种信贷额。一般用作营运用途,信贷额每月随收入及开支而变动 。,银行辛迪加贷款,(Syndicate Loans):由若干家银行业机构组成银团联合向一个借款人提供长期巨额资金投资于大型建设项目的一种贷款形式。,“,票据发行融资,”(Note Issuance Facility):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客户发行短期票据所提供的融资额度,其中包括期票发行的额度。在这个额度内,保证客户通过发行短期票据取得资金 。,39,(2)直接金融创新,传统的直接金融方式有债券和股票、长短期债务、固定于浮动利率等,新型的直接金融方式突破的传统的界限:,证券到期日的多样化创新。,利率定价模式的创新。如固定利率模式下的“零息债券”(Zero Coupon Bond)、浮动利率模式下的“顶盖式定息”(Interest Cap)。,偿债选择权的创新。如分期购买债券(The Deferred Purchase Bond)和多档债券(Multiple Tranche Bonds)。,互换交易(Swap),有债务互换和资产互换。,40,4.金融机构的创新,表现之一:金融机构正从传统的单一结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其形式有:银行持股公司。,表现之二:“金融联合体” (一种能向顾客提供几乎任何金融服务的“金融超级市场”)的出现。,表现之三:向综合性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如,商业银行已涉足信托、抵押、保险及公司股票债券的承销业务。,41,四、金融创新的影响(286-290),1.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1) 金融创新的正面经济效应,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和运用规模,减少支付成本,节约了处理时间,提高效率。,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投资者:增加选择机会,提高实际收益,提高流动性和安全性。,筹资者:融资多样化、灵活化,能够满足不同的资金需求。,经济发展:促进了金融改革,克服了资金融通障碍,推动了经济繁荣。,42,(2) 金融创新的负面经济效应,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加大。,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被削弱。,2.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金融创新使部分传统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失灵。,(2)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和广度。,(3)金融创新使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下降。,(4)金融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43,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改革,一、“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金融业受到抑制,人行一身二任,其他银行实为其分支机构。,该体制的弊端:191,央行的金融管理过多地依赖直接的行政和计划手段,缺乏富有弹性的间接调控机制,央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金融领域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完全按上级指令行事。,44,二、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1 、金融机构的多样化进程(1978年以后),(1)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职能(1983年),国有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建立。,(2)其他商业银行相继成立。,1986,交通银行;1987,中信实业银行。,(3)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成长。,1979,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1980)和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1981,中国东方租赁公司;,1983,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行使职权和进行业务活动;,1987,财务公司出现;同年,投资基金出现。,1991,股票市场、证券公司出现。,45,2、中国银行业的纵深发展,(1)推进是打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1995,商业银行法: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相分离;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2)商业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1995,民生银行、海南发展银行;,1998,各地城市信用社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1996年起,农村信用社与与中国农业银行逐步脱钩。,(3)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启动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46,3、加快金融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分支机构数量迅速增加,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加入WTO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快改革与开放进程。按照入世承诺,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三、金融调控监管机制的改革,1、对中央银行的改革与职能认定,1984年,国务院决定人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但此后十年人行离与市场经济向适应的央行仍有很大的距离。1995年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终以法律的的形式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人行职能为稳定货币、监管金融业。1994年起,人行不再直接对工商企业发放政策性贷款,同时把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调节权、中央银行资金管理权、信贷总量调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47,2、对金融调控机制的改革,(1)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8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尚无货币政策目标之说。,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首次将金融机构的任务界定为“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后逐渐演变为:“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实践中变成以牺牲货币的稳定为代价,维持经济的发展,往往引发高通胀及周期性的经济大震荡。,1995年的中央银行法中,货币政策的目标被表述为“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相当于单一目标)。,48,(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设定,计划经济时代一直使用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来调控货币供应。,1994年,人行首次按国际惯例公布M,1,、M,2,和M,3,。,(3)监管法律与体系的完善,1990年代末,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先后出台。与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构成较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2000年以后,这些法律得到适时的修改。,“一行三会”监管体系的正式建立:1992,证监会;2003,保监会改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单位、银监会正式挂牌运行。银行、证券、保险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格局基本形成。,49,四、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1、同业拆借市场,1980年代初中期,由于多种金融机构出现等原因,同业拆借市场产生,其后迅速发展。,1996年建立了统一的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其后又批准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2、票据市场,1982,人行倡导“三票一证”(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乃票据市场的发端。同年出现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其后迅速发展,但出现了问题。1988基本基本停止。,1995年票据法出台,票据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0年,出现票据专营机构。,50,3、证券市场,1990,上海证券交易所;1991,深圳证券交易所。,(1)股票市场(略),(2)债券市场,1958年,国债的发行被终止,,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自1988年开始,至1997年,形成国债市场的三足鼎立之势:全国银行间国债市场(1997)、深沪证交所国债市场(1990年后开始)、场外国债市场(1988)。,(3)企业债券市场,1982年起出现。1987,出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发展严重滞后。,51,4、外汇市场,第一阶段(1949-1978),人民币汇率是计划经济的调节工具。本时期最大的特点:人民币汇率波动趋于平稳,并随着国内通胀率的下降,逐渐升值。,第二阶段(1978-1993),经济转轨时期。,1979年,国务院成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并改革现行外汇体制,出了继续保留对外公布的牌价是用于非贸易结算外,还决定制定适用于对外贸易的内部结算价,即实行,双重汇率,。前者处理对外关系,后者处理对内关系。,1985年起取消内部结算价(第一次汇率并轨)。推行承包制,增加外汇留成比例,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形成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第三阶段(199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汇率制度。,1994年实行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并轨到调剂汇率的水平,使人民币官方汇率大幅贬值。初步确立了市场调节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地位。,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汇率制度类似于“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汇率制”。,近年连年顺差。外汇储备猛增。2005年,人行突然宣布调整人民币汇率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与美元正式脱钩。,52,五、金融业务和工具的革新,目前,银行除了传统的存贷业务外,增加了证券、租赁、信托、承兑、代理收付和买卖等多种服务项目。,金融工具方面的改革亦多,以利率改革最为引人注目。,1955-1979,利率的变动成为政府行为,货币总量减少,利率变动少,利率水平低。,1979年开始利率体制改革。加大利率的金融杠杆作用。,1979-1989,上调利率;1990,下调;1993,上调;1995-1999,下调。至2002年,真实利率已接近零点。2003年,物价开始回升,通缩局面终被打破。2003首次年加息。,53,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有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1996年1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立,迈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6月,率先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资金供求确定利率。,随后几年,又先后放开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贴现和转贴现利率以及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国债利率招标成功实现。,1998年起,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2000年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进入2004年后,利率市场化工作开始提速。10月,央行宣布不再设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率的2.3倍,人民币存款利率首次允许下浮。,54,思考题,查找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其金融自由化进程有何关系。,试用“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