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课件

上传人:妈**** 文档编号:242966965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本章概述:,粘性是流体的重要属性之一,自然界中存在的流体都具有粘性。理论和实验表明,对于气体绕物体的流动,粘性影响主要在靠近物体表面的薄层内(称为附面层)。这样求解粘性流动的问题,可以通过求解粘性流动的基本方程,也可以求解附面层内的流动。因此研究附面层的目的,一方面是解决,计算气流绕物体的摩擦阻力,而另一方面是估算物体上各点的热流量。从而寻求减小摩擦阻力,减轻气动加热的途径,采取必要的设计措施。,本章首先讨论粘性流动的基本方程,由于连续方程并不涉及到粘性问题,因此本章主要讨论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然后导出湍流流动的雷诺方程,最后讨论附面层基本知识。本章内容构成了粘性流体流动的基本知识。,10.1微分形式的动量方程(,N-S),10.2,微分形式的能量方程,10.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10.4 雷诺方程和雷诺应力,10.5附面层基本知识,10.6附面层微分方程,10.7附面层积分方程,10.1微分形式的动量方程(N-S),图10.1动量方程推导用图,与第八章分析质量守恒方法类似,我们可以针对微元控制体图10.1,列出动量方程,F=,V,),(,V,i,),out,(,V,i,),in,(10.1),同样,由于控制体为微元体,所以上式积分可以近似为,V,),V,)dxdydz,(10.2),(10.3),动量流量发生在六个面上,三个流入三个流出.,F= V,),V,x,V,),V,y,V,)+ V,z,V,) dxdydz,上式为矢量方程,右边中括号内可以改写成,V,),V,x,V,),V,y,V,)+ V,z,V,),=V + V)+,(10.4),根据连续方程上式中右边中括号内为零,第二大项括号内为加速度,因此方程(10.3) 可以写为,F=,(,10.5,),(,10.6,),上式说明,微元控制体内流体的加速度乘以控制体内流体的质量,等于控制体所受的合外力。控制体所受的外力有两大类,质量力和表面力。质量力是在某种外部场的作用下使得所有流体质量受到的力,如重力、离心力、电磁力等等。表面力是由于控制面上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力,这些应力包括压强,p,和流体运动而产生的粘性应力 ,其中压强的作用方向垂直指向控制面。,表示在与,i,轴垂直的面上,j,方向的应力。,下面来分析控制体所受表面力的合力。为了简单起见,以,x,方向为例。图,10.2,给出了六个面上,x,方向应力作用的表面力。,图10.2分析控制体所受表面力,将这些力进行矢量和可得出微元控制体所受表面力在,x,方向的分量为,(,10.7,),将式(,10.6,)的第一行代入,两边同除以 得,(,10.8,a,),同理可以得出,y,,,z,方向的合力,(,10.8,b,),(,10.8,c,),将上式写成矢量形式为,(,10.9,),上式右边第二项为粘性力项,由九个分量组成,(,10.10,),式(,10.10,)还可以简写成如下的散度形式,(,10.11,),式中,(,10.12,),称为粘性应力张量, 为对称张量,即 ,当 时,因此该张量有,6,个独立分量。表面力的合力包含压强梯度和粘性应力散度两部分。将,(10.11,),,,(10.9),,代入(,10.5,),最后得出对于无限小微元体的微分形式动量方程,(,10.13,),式中 为单位体积所受的质量力,用文字表示该方程的物理意义为,单位体积所受的质量力单位体积所受的压力,单位体积所受的粘性力密度,加速度,(,10.14,),将方程(,10.13,)写成分量式为,(,10.15a,),(,10.15b,),(,10.15c,),对于无粘流动,因此方程(,10.13,),变成,(,10.16,),式(,10.16,)即为描述理想流动的欧拉方程,(Eulers equation),。,对于牛顿流体,粘性应力与流体的变形以及粘性系数成正比,具体关系为,V,),V,),V,),(,10.17,),式,(3.118,),又称为广义牛顿内摩擦定律。将,(3.118,),代入到,(3.116,),可得出,=,V,),(,10.18 a,),=,V,),(,10.18 b,),=,V,),(,10.18 c,),式(10.18)即为,描述牛顿粘性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式,又称为纳维尔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简称N-S方程,。它是由C.L.M.H.Navier(1785-1836) 和Sir George G. Stokes(1819-1903)分别独立导出的,方程即以他们的名字联合命名。,该方程可以写成矢量形式,并用 代替,(,10.19,),对于不可压流动,上式为,(,10.20,),式中,称为运动学粘性系数。,N-S,方程为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在一般情况下,从数学上精确求解此方程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些简单的流动,如平行平板的定常层流流动、圆管内的定常层流流动等是可以得到精确解的,而且这些精确解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10.2微分形式的能量方程,类似于,3.8,节,由式(,3.72,)同样可以针对微元控制体列出能量方程,(,V,n,),d,A,(10.21),因为在微元控制体中没有轴功,所以 。采用与导出式(,10.3,)完全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出,(10.22),式中 .类似于式(,10.4,),考虑到连续方程,上式成为,(10.23),传热量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热传导对微元控制体的传热,另一类是辐射、化学反应等其它形式的热量传递。 用来表示第二种形式对控制体内单位质量流体的传热量。,下面推导由于热传导而产生的传热量,根据傅立叶热传导定律有,其中,k,为导热系数,与分析质量流率和动量流率相同,我们可以得出,6,个面上由于热传导而产生的热流率,将,6,个面上的热流量代数求和得出,q,dxdydz,(10.24),将傅立叶热传导定律代入上式得出,(10.25),粘性应力做功率等于粘性应力分量、相应的速度分量和相应的面积三项的乘积,见图,10.3,,与,x,轴垂直的左侧面上粘性应力做功率为,其中,(10.26),图10.3分析粘性应力做功率,与上述分析质量流量、动量流量和热流量完全相同可以得出,在与,x,轴垂直的两个面上粘性应力的做功率为,同理可以得出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功率,因此总的粘性应力做功率应为,V,(10.27),将式,(10.27),、,(10.25),代入到,(10.23),便得到微分形式的能量方程,V V,(10.28),其中,上式中粘性力做功项还可以分解为,V V,(10.29),其中 为粘性耗散函数,对于牛顿不可压流体,该耗散函数为,通过上式可以看出,0,,也就是说,耗散项永远是正的,即粘性应力所做的功总是消耗机械能,使流体的内能增加。,将式,(10.29),代入到,(10.28),中,并采用(,10.13,)消去 ,得到内能形式的能量方程,V,(10.31),根据连续方程有,V,(10.32),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流体在压强,p,的作用下所作的膨胀(或压缩)功。,对于完全气体,由热力学公式,(10.33),(10.34),因此可以将式,(10.31),写成熵或焓的形式,(10.35),(10.36),注意到,, ,,(10.37),式,(10.31),和式,(10.36),又可以写成用温度表示的能量方程,V,(10.38),(10.39),10.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通过上边的推导,我们得出了描述牛顿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组,共,5,个方程,包括连续方程(,1,个),动量方程(,3,个),能量方程(,1,个),而未知量有,6,个 (以直角坐标为例,柱坐标结果一样),因此方程并不封闭,所以还要补充一个热力学的关系式即,完全气体状态方程,(10.40),这样包括状态方程在内,基本方程组共有,6,个方程,构成封闭的方程组。但是要得到具体的解还要给定相应的初始和边界条件,这些条件统称为,定解条件,。,(一)初始条件,在初始时刻,方程组的解应该等于该时刻给定的函数值。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在,V,(,x, y, z, t,0,) =,V,0,(,x, y, z,),p,(,x, y, z, t,0,) =,p,0,(,x, y, z,),(,x, y, z, t,0,) =,0,(,x, y, z,),T,(,x, y, z, t,0,) =,T,0,(,x, y, z,),(10.41),式中,V,0,(,x, y, z,),,,p,0,(,x, y, z,),,,0,(,x, y, z,),,,T,0,(,x, y, z,),均为时刻的已知函数。,(二)边界条件,在运动流体的边界上,方程组的解所应满足的条件称为边界条件。边界条件随具体问题而定,一般来讲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固体壁面(包括可渗透壁面)上的边界条件;不同流体的分界面(包括自由液面、气液界面、液液界面)上的边界条件;无限远或管道进出口处的边界条件等。,对于不可渗漏的固体边界速度为无滑移条件、温度为无突跃条件,即,V,fluid,=,V,wall,,,T,fluid,= T,wall,(10.42),如果固体边界为可渗漏,则边界条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对于所有的流动进出口截面,应给出每时刻截面上速度、压力和温度的分布。对于流体绕流物体的问题,进出口边界变成了无穷远边界,应给出无穷远边界条件。,10.4 雷诺方程和雷诺应力,从对湍流的研究可知,湍流运动中任何物理量都随时间和空间不断的变化,所以要想用方程求解这种运动的瞬时速度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表明,虽然湍流运动十分复杂,但是它仍然遵循连续介质运动的特征和一般力学规律,因此,雷诺提出用时均值概念来研究湍流运动的方法,导出了以时间平均速度场为基础的雷诺时均NS方程。,雷诺从不可压缩流体的NS方程导出湍流平均运动方程(后人称此为雷诺方程)并引出雷诺应力的概念。之后,人们引用时均值概念导出湍流基本方程,使湍流运动的理论分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常用的时均运算关系式,设,A,、,B,、,C,为湍流中物理量的瞬时值, 为物理量的时均值, 为物理量的脉动值,则具有以下的时均运算规律,。,(,1,)时均量的时均值等于原来的时均值,即,(10.43),因为在时间平均周期,T,内 是个定值,所以其时均值仍为原来的值。,(,2,)脉动量的时均值等于零,即,(10.44),(,3,)瞬时物理量之和的时均值,等于各个物理量时均值之和,即,=,(10.45),(,4,)时均物理量与脉动物理量之积的时均值等于零,即,(10.46),因为 在平均周期内是个定值,所以有,(,5,)时均物理量与瞬间物理量之积的时均值等于两个时均 物理量之积,即,(10.47),同样在平均周期内 是个定值,所以,(,6,)两个瞬时物理量之积的时均值,等于两个时均物理量之积与两个脉动量之积的时均值之和,即,(10.48),推论,:,(10.49),(7),瞬时物理量对空间坐标各阶导数的时均值,等于时均物理量对同一坐标的各阶导数,即,(10.50),其中, 代表任意坐标方向,如 。,推论:脉动量对空间坐标各阶导数的时均值等于零,即,(10.51),(,8,)瞬时物理量对于时间导数的时均值,等于时均物理量对时间的导数,即,(10.52a),在准定常的条件下,,(10.52b),10.4.2 湍流运动的连续方程,由于湍流流动中各物理量都具有某种统计特征的规律,所以基本方程中任一瞬间物理量都可用平均物理量和脉动物理量之和来代替,并且可以对整个方程进行时间平均的运算。,在湍流运动中,瞬时运动的速度应满足粘性流体的基本方程。其连续方程为,对其进行时均运算,所以可压缩湍流运动的连续方程为,与瞬时值的连续方程相比,多出了三个脉动量乘积的导数的时均值。,对于不可压缩湍流运动, ,则连续方程可化为,(10.53a),并可得到,(10.53b),可见,对不可压湍流运动,时均运动和脉动运动的连续方程和瞬时运动的连续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10.4.3雷诺方程,对于不可压缩粘性流动,在不考虑质量力的情况下,,N,S,方程具有下列形式,(,10.54a,),利用不可压流瞬时运动的连续方程,可将式(,10.54 a,)改写成,(,10.54b,),然后对式(,10.54b,)中的第一式进行时间平均运算,则有,(,10.55,),由于 ,应用时均物理量与脉动物理量之积的时均值等于零的运算规则,即( ),可得,这样式(,10.55,)经过化简后,可表示为,再应用时均运动的连续方程(,10.53,),上式可化为,(,10.56,),方程组(,10.56,)就是著名的不可压缩流体作湍流运动时的时均运动方程称为,雷诺方程,。,将时均运动方程(,10.56,)和,N,S,方程(,10.54 a,)相比可以看出,湍流中的应力,除了由于粘性所产生的应力外,还有由于湍流脉动运动所形成的附加应力,这些附加应力称为,雷诺应力,。雷诺方程与,N,S,方程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在粘性应力项中多出了附加的湍流应力项。,以上导出的雷诺方程和连续方程中,除过要求解的四个变量 、 、 和 外,还有与脉动速度有关的如 、 等六个未知数。四个方程中有十个未知数,即方程组不封闭。要使方程组封闭,必须补充其它未知量的关系式才能够进行求解。,10.4.4雷诺应力,将雷诺方程与粘性流体应力形式的动量方程进行比较,由式(,10.56,)可以看出,在湍流的时均运动中,除了原有的粘性应力分量外,还多出了由脉动速度乘积的时均值,、,等构成的附加项,这些附加项构成了一个对称的二阶张量,即,(,10.57,),式(,10.57,)中的各项构成了所谓的雷诺应力。雷诺应力的物理意义可理解如下,在稳定湍流中绕某点,M,处取一微元六面体图,10.4a,,考察过点,M,取与,x,轴垂直的某微,元面,,其面积为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动量为 ,其时均值为,(,10.58,),式(,10.58,)左端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x,轴的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真实动量的平均值,右端第一项是同一时间内通过同一面积所传递的按时均速度计算的动量,第二项是由于,x,方向,上速度脉动所传递的动量。根据动量定理,通过 面有动量传递,那么在 面上就有力的作用。式(,10.58,)中各项都具有力的因次,从而证明了在湍流情况下,沿,x,方向的时均真实应力,应等于时均运动情况下,x,方向上的应力加上由于湍流中的,x,方向脉动引起的附加应力。对 面来说,附加应力,与它垂直,所以是法向应力,因此称之为,附加湍流正应力,。,图 10.4a 湍流应力分析,图 10.4b 湍流应力分析,由于在点,M,处沿,y,方向上有脉动速度 ,则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微元面 (垂直于,y,轴)上的单位面积流入的质量为 如图,10.4a,所示,,这部分流体本身具有,x,方向的速度 ,因而随之传递的,x,方向上的动量为 ,其时均值为,根据时均运算关系式, ,所以,(,10.59a,),图,10.4b,表示一个单位长度的流体微团因,y,方向的速度脉动 ,而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增加的,x,方向上的动量的时均值,即,(,10.59b,),式(,10.59a,)表明,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y,方向的 面的单位面积所传递出去的,x,方向动量为 ,因而该单位面积就受到一个沿,x,方向的大小为 的作用力。式(,10.59b,)说明了这个力的变化量。可以理解为:当流体质点由时均速度较高的流体层向时均速度较低的流体层脉动时由于脉动引起的动量传递,使低速层被加速。反过来,如果脉动由低速层向高速层发生,高速层被减速,因此这两层流体在,x,方向上各受到切应力的作用。,是湍流中流体微团的脉动造成的,称为,湍流切应力,,记作 。,湍流正应力和湍流切应力统称为雷诺应力。,10.4.5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从雷诺方程可以看出,由于湍流运动采用了时均方法,在运动方程中出现了雷诺应力,从而增加了方程中的未知量,因此需要补充新的关系式才能求解。如果补充的关系式是一个代数方程,而不需要补充任何附加的微分方程来求解时均流场,则称这种模型为零方程模型;若补充的关系式是一个微分方程(如湍流脉动动能方程),则称为一方程模型;若是两个微分方程,则称为双方程模型等等。本节所讨论的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即是所谓的代数模型(零方程模型)。,混合长度理论是基于经验性的一个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模型。在许多问题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其基本思想是如果能够找出湍流应力与其它流场参数之间的关系,即找到了这些物理量的补充关系式,就可以使方程组封闭。为此普朗特把湍流脉动与气体分子运动相比拟,认为雷诺应力是由流体微团的脉动,引起的。,它和分子运动引起粘性应力的情况十分相似。在定常层流直线运动中,由分子动量输运而引起的粘性切应力,,与此相对应,当湍流的时均流动的流线为直线时,认为脉动引起的雷诺切应力(湍流应力)也可以表示成上述类似的形式,即,(,10.60,),式中的 称为湍流粘性系数。这就是混合长度理论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湍流应力与脉动速度有关,为了确定这种关系,普朗特做出了第一个假设:即流体微团,x,方向脉动速度 近似等于两层流体的时均速度之差,即,这一假设的基础是认为流体微团在,y,方向脉动,从这一层跳入另一层时,要经过一段与其他流体微团不相碰撞的距离 (参看图,10.5,),在这段距离上速度保持不变。这个距离,称为,混合长度,,它是流体微团在湍流运动中的自由行程的平均值。经过 距离后,流体微团以自己原来的动量进入另一层和周围流体相掺混。,从图(,10.5,)上可以看出, 层上的流体质点脉动到,y,层时,其速度比,y,层上的流体时均速度大 。它引起,y,层上流体速度有一个正的脉动,其值 。同理,当流体微团从,y,层脉动到 层时,使 层的流体有一个负的脉动速度,其大小也是 。,图,10.5,湍流的混合长度,普朗特又做出第二个假设,他认为,y,方向的脉动速度,成正比。其根据可用图10.5说明。两层流体混合时,由,于上下两层流体的速度差为 ,因此两流体质点间相互作用从而引起横向脉动,速度为 。显然第二个假设成立,即,普朗特引入了混合长度的概念,确定了脉动速度 的大小与时均速度梯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湍流切应力的大小。,式中混合长度 尚未确定,因此可取 。这样湍流切应力就可以写为,考虑到湍流切应力的符号 应与粘性切应力的符号 相同。为,标出符号,上式可写成,(,10.61,),式中, ,混合长度 一般需要实验确定。,10.5附面层基本知识,附面层的概念,1附面层厚度及流动阻力,粘性是流体的重要属性。根据流体粘性的特点,在靠近物体表面处,流体将粘附在物面上而流速为零,即满足无滑移条件。而沿物面的法线方向上,流速逐渐增加,到某一距离处,流速与外边界速度近似相等。我们定义靠近物体表面,存在较大速度梯度的薄层为附面层或边界层。通常定义当,V=0.99V,0,(,V,0,为附面层外边界的速度)时的垂直物面的法向距离为,附面,层厚度,,用 表示。在航空上,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大多属于大雷诺数下的流动问题。此时紧贴物面法线方向速度梯度很大的这一层都是很薄的,因此附面层厚度 是个小量。气流流过物体表面的距离越长,附面层厚度也越大,即附面层厚度随气流流过物体的距离而增加。粘性影响较大的另一种情况是流体在物体后面的部分,通常要离开物体的表面,即在物体后面形成所谓的尾迹区。由于粘性的作用较强,粘性切应力作用较大,因而形成流动阻力。显然,该阻力产生的根源是流体与物体表面之间的摩擦以及附面层分离引起的。之外,由于附面层脱离后的尾迹区中,还会导致物体表面上产生流动方向的压力差,因而形成所谓的,压差阻力,。,在附面层外边界,流速接近于外边界速度,因此附面层外边界的速度梯度很小。而空气的粘性系数也很小,所以在附面层之外,可以忽略粘性的影响,而作为理想流动来处理。总之,在靠近物体表面的附面层内以及在物体之后的尾迹区内,粘性都有显著的影响。,2附面层中沿物面的法向压强保持近似不变,在附面层内,除了速度梯度 很大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对于物面曲率半径比较大,即物面不太弯曲的情况,沿着其物面的法线方向流体压强保持近似不变。如果测量流体流过平板的附面层内沿y方向的压强梯度,的确可以得到在附面层内压强p沿y方向不变,即 。该结论非常重要,它可以使附面层运动方程大大简化。同时它还使得理想流体的结论具有实际意义。当按理想流体理论计算附面层外边界的压强分布后,即可得到物面上对应点的压强。,3位移厚度 和动量损失厚度,所谓的位移厚度 就是由于附面层内速度降低而要求流道加宽的厚度,即全部粘流所占的流道比无粘流体流动应占流道所加宽的部分,即是位移厚度。,图10.6 附面层位移厚度,设物体上某点处的附面层厚度为 如图,10.6,所示,垂直纸面方向为单位宽度。则粘性流体与理想流体同时流过该物面时,由于粘性流体中附面层的影响,所减少的质量流量为,其中 是附面层外边界处理想流体的密度和速度; 分别是附面层内的密度和速度。这些减少的质量流量要在主流中挤出 的距离才能流过去。因此它应等于以理想流体 流过,距离上的质量流量,即,所以得,(,10.62,),由此可见,在质量流量相等的条件下,犹如将理想流体的流动区域自物面向外移动了一个 的距离。它表示了由于粘性的作用,附面层内流体质量流量相对理想流体减小的程度。,对于不可压流体,上式可改写为,(10.63),根据以上的分析,如果按理想流体设计的型面,为了使相同质量流量的粘性流体能够通过则物面应向外移动一个 的距离。,位移厚度的概念,对于流动方向要求严格的流道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管道内出现声速截面时,实际管道壁面必须进行修正。由于流通面积的复杂性,精确的 的距离很难计算准确,下面给出一种相对简便的近似方法进行修正,即,设附面层位移厚度取决于当地马赫数和沿流动下游的距离,即假设位移厚度与流向距离成正比,则根据经验知位移厚度随马赫数的变化按下列规律确定:,(,a,),(,b,),式中,,与马赫数的关系为,式中,,式(,a,)和(,b,)适合于设计马赫数直到,10,的超声速及高超声速喷管。,由于附面层内的流速小于理想流体的流速,因此附面层内流体的动量也会减小。单位时间内通过附面层厚度 的流体实际具有的动量为 ,此部分流体若以附面层外边界上理想流体速度 运动时,所具有的动量为 ,因此其动量损失应等于单位时间内以速度 、密度 的流体流过一层厚度为,的流体所具有的动量,即,称为动量损失厚度,即,(,10.64,),对不可压缩流体, ,,则,(,10.65,),附面层的转捩,根据雷诺实验,粘性流体存在着两种流态,即层流和湍流。附面层流动和管流一样有层流附面层和湍流附面层之分。实验观察表明,流体从物体前缘开始,先形成层流附面层。层流附面层的存在有一个极限情况,超过此极限时,层流处于不稳定状态,并逐渐过渡为湍流附面层。图,10.7,是均匀来流流过平板时的流动图形,图中,O-A,称为层流附面层,,A-B,称为转,图10.7 平板上的附面层,捩段,转捩起点,A,距平板前缘的距离用 表示,对应于转捩点,A,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即 ,通常转捩雷诺数的,大小要由实验确定。一般地对于绕平板的流动,,经过转捩段A-B后,即 附面层转变为湍流。由 可以,得到转捩点的位置:,(,10.66,),由上式可见,转捩点的位置与流体的粘性系数、密度、来流速度和临界雷诺数有关。,文献,5,引用了米歇尔(,Michel,)基于实验提出的转捩点位置,X,T,和相应的动量损失厚度之间的关系为,(,10.66 a,),参考文献,6,给出了经过改进的半经验公式,只要速度分布光滑和表面光滑,上式提供了确定转捩点位置的较好的方法。,(,10.66 b,),10.6附面层微分方程,附面层概念的提出,可以将粘性流动的求解简化为求解附面层内的流动和附面层外边界的理想流动。要求解附面层内的详细流动细节,必须求解附面层微分方程。,10.6.1层流附面层微分方程,由于附面层内的流动为粘性流动,因此应符合 方程,所以可以根据附面层的特点,将 方程简化得到附面层微分方程。为了简化推导,考虑二维不可压缩层流流动,取物面为 坐标轴,垂直于物面为 轴。如果忽略壁面曲率和质量力的影响,则连续方程和 可表示为,(,10.68,),为了简化式(,10.68,),对它进行无量纲化。根据附面层流动的特点,选取附面层外边界速度 、物体的特征长度 、附面层厚度 及密度 为特征量,对上式进行无量纲化,即令,(,10.69,),式中, 。将式(,10.69,)代入基本方程式(,10.68,)可得,(,10.70,),上式中带“,”,的物理量的数量级均为,1,,因此各项的量级取决于相应的系数的量级。由于在附面层中 ,所以方程中带有,的项可以忽略。方程变为,(,10.71,),利用式(,10.69,),可将上式还原为有量纲形式的方程,即,(,10.72,),上式即为平面壁的二维不可压层流附面层方程。由上式的最后一个方程可以看出,对于直壁,沿垂直于壁面方向,压强近似保持不变。即附面层内横向截面上的压强近似等于附面层外边界处的主流压强。因此在求解绕平面物体(或物面曲率半径比较大的物体)的流动时,第三个方程可以去掉,而压强可以用附面层外边界的压强代替 。因此,平面壁的二维不可压附面层方程为,(,10.73a,),(,10.73b,),对于曲面物体,采用沿曲面壁方向作为 坐标轴, 轴与 坐标轴垂直并从壁面算起。采用正交曲线坐标系,并采用与上述同样的分析方法,考虑到物面的曲率半径为 ,经数量及分析后,得到曲线坐标系中的附面层方程为,(,10.74,),由上式可以看出,对于曲壁的情况,由于壁面弯曲产生的离心力,使得横向的压强梯度不为零,显然这是由于壁面弯曲造成的。,求解附面层方程(,10.73,)或(,10.74,),必须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面给出初始条件和附面层内外边界上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 时, ,,边界条件:,1),在物面上,满足物滑移条件,即 时, ;,2) 在附面层外边界,满足外边界条件,即 时, , 其中 附面层外边界上的理想流体的速度,可以通过附面层外的无粘流动求出。,10.6.2湍流附面层微分方程,对于二维不可压湍流附面层, 方程(,10.68,)中的动量方程中存在有湍流切应力的附加应力项,省略各时均化参数的记号,则有,经过数量级的分析,湍流附面层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10.76,),(,10.75,),10.7附面层积分方程,虽然附面层微分方程比较有了很大的简化,但是要求解这一组偏微分方程,其计算工作量仍然很大,需要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求解附面层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附面层积分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使流动参数在总体上满足附面层基本方程。在求解时,近似的给定一个只依赖于x坐标的单参数速度分布来代替附面层内真实的速度分布。解法的精确度取决于所选定的速度分布。,10.7.1 附面层的动量积分方程,附面层积分方程可以由两种方法导出,一种是将附面层微分方程在整个附面层厚度 的区间上积分,另一种是在附面层内取一微元段,运用基本方程。前者主要是从数学上推导,而后者的物理概念比较清楚。下面我们采用后一种推导方法来得出附面层动量积分方程。,图10.8 动量积分方程的推导,图10.8 给出了附面层内流体沿某一壁面的流动。设流动为定常的平面不可压缩流动。在附面层中取一微元控制体ABDCA,其中AB和CD是垂直于壁面的两个控制面,相距为dx,BD是壁面,AC是附面层外边界。垂直于纸面控制体的宽度取单位宽度。对控制体运用动量定理。,由于,dx,是无限小量,所以将,AC,边界上的流体速度都看作是 ,实际上,,是 的函数, 由壁面形状决定。,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界面流出与流入控制体的动量的差值为,AB,面上,x,方向的作用力,CD,面上,AC,面上,BD,面上,进一步分析作用在控制体上的力。因为在附面层内 ,所以在,AB,,,CD,面上的压强沿,y,方向没有变化,于是沿,x,方向作用在控制体上的力有如下几项:,在上表中,,AC,面上的压强取,A,点和,C,点的压强的平均值。,AC,面积在,x,方向的投影面积大小为 。符号 表示壁面上的摩擦应力。,CD,和,BD,上的作用力方向与,x,方向相反,,,所以都带有负号。,作用在控制体上沿,x,方向上的合力经过化简整理后得,根据动量定理,作用在控制体上所有作用力的合力等于单位时间流出和流入控制体动量之差,即:,即: (,10.77,),式(10.77)称,附面层积分方程。该方程对于层流附面层和湍流附面层都适用。,对于后一种情况,可直接将附面层连续和动量方程相加后沿附面层积分得到,积分时注意到在壁面上及附面层外边界处湍流应力等于零。,对不可压流,式(,10.77,)化为,(,10.78,),式(,10.78,)右端的压强梯度可以根据附面层外边界的理想流动得出。根据柏努利方程,对,x,求导后得,注意到 ,则(,10.78,)式右侧第一项写为,a),式(,10.78,)左侧第二项,按两函数乘积的求导法则,有,b),将,a),、,b),两式带入式(,10.78,)可得,根据 和 的定义式,上式可进一步化成,展开合并同类项,最后得到,(,10.79,),式(,10.79,)即为附面层动量积分方程。,在式(,10.79,)中,一共有四个未知数 、 、 和 ,其中, 未知数 是由理想流动计算获得,而 和 由 和 决定,因此方程尚有三个未知量 、 和 。在求解式(,10.79,)时,通常补充附面层内速度分布 和壁面摩擦切应力 的表达式。,10.7.2速度分布在边界上应满足的边界条件,用积分法求解附面层时,需要补充附面层内的速度分布。虽然所选定的速度分布不能精确地表示附面层内的流动,但是可以精确地满足边界条件。,在附面层外边界上,粘性流可以近似地看作理想流体,因此在外边界上,它们的速度和各阶导数都相等,即,时,,(,10.80,),在壁面上,应满足无滑移条件,即,时,(,10.81,),如果将此条件用于附面层动量积分方程,则可得到另一个边界条件,即,时,(,10.82,),再把动量方程对,y,求导,有,根据连续方程和无滑移条件,又可得到一个边界条件,即,时,(,10.83,),只要选定的速度分别满足边界条件,则表明它在近物体表面和边界层外部附近都和真实速度分布接近。在附面层中间部分虽然可能有一定的误差,但是在应用积分法时,由于总体上满足动量积分方程,因此可以得到满足工程需要的结果。,在上述边界条件中,无滑移条件(,10.81,)和压强梯度条件(,10.82,)反映了物面及物面形状对速度分布的影响,,因此在附面层计算中,为了保证一定计算精度,应满足这些条件。,10.7.3不可压缩平板层流附面层计算,有一直匀流速度为 ,密度为 流过如图10.7所示的平板。假设平板的厚度无限薄,平板长度为1,宽度为,b,下面用上节介绍的附面层积分法对其进行求解,求解的内容有:速度近似分布;附面层厚度;切应力;摩擦阻力系数等。,根据假设,可以认为平板不影响附面层外的流动,仍然可以将附面层以外的流动看成是与平板平行的理想流动。于是,附面层外的流速 ,且沿平板 。将其代入动量积分关系式(10.79),则方程简化为,(,10.84,),为了求解式(,10.84,),需要补充两个关系式,即附面层内的速度分布和壁面上的摩擦应力关系式。,求速度分布的步骤为:首先假设速度分布为的幂函数,,即,式中的待定系数 是未知的,它们必须由速度分布应遵循的边界条件确定。式中的幂次方 可根据具体要求选取。实验证明,取 ,即可与实验得到的速度分布曲线吻合很好,即,式中的三个系数必须由三个边界条件确定。这些边界条件是:,1)在物面上, ,代入上式,得,2),在附面层外边界上, ,可得,3)在附面层外边界上, ,可得,由以上各式,可以确定 。于是,速度分布为,或,(,10.85,),需要补充的第二个关系式是牛顿内摩擦定律,它提供了 的关系式,(,10.86,),利用补充方程(,10.85,)、(,10.86,)和动量积分方程(,10.84,),联立求解即可得到附面层内所需要的有关结果。,由速度分布可求得动量损失厚度,于是,,(,10.87,),将(,10.86,)、(,10.87,)代入式(,10.84,)得,整理上式后得,积分为,故得附面层厚度随 的变化关系为,(,10.88a,),或,(,10.88b,),式中, 是距平板前缘为,x,处的当地雷诺数。由上式可见,层流附面层厚度与 成正比,与当地雷诺数的平方根成反比。,(,10.89,),将 代回式(,10.86,),经化简后可得平板表面上的切应力分布为,当地摩擦阻力系数 定义为 ,将式(,10.89,)代入可得层流附面层的 ,即,(,10.90,),作用在宽度为,b,的平板上表面的摩擦阻力,积分式(,10.89,),即,(,10.91,),整个平板的上表面的摩擦阻力系数定义为,(,10.92,),式中,,10.7.4光滑平板不可压湍流附面层计算,一般情况,如果绕物体的附面层不发生严重的脱体现象,曲壁附面层的摩擦阻力与平板情形相差不大,因此可以简化计算。,一、光滑平板湍流附面层,当流动雷诺数足够大时,在靠近平板前缘一段是层流附面层,而靠近平板后一段是湍流附面层,下面讨论假设平板从前缘开始就是湍流附面层的情况。,为了求解湍流附面层,根据普朗特的假设:沿平板的附面层流动与管流的情况没有显著的差别。因此对于充分发展的湍流,可以把管流看作一种附面层流动,其中附面层厚度已达到管道半径,管中心的最大速度 相当于附面层外边界的速度 。实验证明,当 时,平板湍流附面层的速度分布与管流的速度分布一致。切应力的关系也可采用圆管的结果。,湍流流动的速度分布可以根据半经验的对数分布规律,也可以根据经验的幂次方的分布规律,现采用后者作为第一个补充方程,即,(,10.93,),代入附面层动量损失厚度的表达式可得,故,(,10.94,),第二个补充方程为 的关系式。对于光滑圆管中的湍流流动,当 时,沿程损失系数,(,10.95,),式中, , 是平均速度,当用七分之一次方分布时,它与圆管轴线上的速度 的关系是 。当用圆管中的结果于附面层计算时,要用附面层厚度去代替管径即 :用附面层外边界上的速度 去代替 ,这样,应用壁面切应力 与 的关系,并应用式(,10.95,)就可得到 的表达式。,(,10.96,),将式(,10.94,),(,10.96,)代入附面层积分关系式得,简化后得到,积分后得到附面层厚度随 的变化,(,10.97,),或,应用式(,10.96,),(,10.97,),可以得到平板湍流附面层当地摩擦系数为,平板上部的摩擦阻力系数及摩擦阻力为,其中,,上面的公式是应用七分之一次方速度分布得出的结果,一般认为在 的范围内较合适,随着 的增加,偏差也增大。通常在 的范围内采用下列计算公式,二、湍流附面层与层流附面层的比较,湍流附面层与层流附面层在基本特性上有较大,差别,:,(,1,),.,湍流附面层的速度分布曲线比层流速度分布曲线要饱满得多,附面层内流体平均动量比层流的大,因此不易分离;,(,2,)湍流附面层的厚度比层流附面层的厚度增长的快,因为湍流附面层的 与 成正比,而层流附面层的 与 成正比,可见湍流附面层比层流附面层要厚得多;,(,3,)对于湍流附面层来说,作用在平板上的摩擦阻力 与 参数 及 成正比;,对于层流附面层来说,作用在平板上的摩擦阻力 与 及 成正比;因此,从减小摩擦阻力来看,层流附面层将优于湍流附面层。,10.7.5光滑平板混合附面层计算,在高雷诺数的情况下,绕物体流动的附面层往往是混合附面层,即从平板前缘开始先是一段层流附面层,经过过度段再变为湍流附面层如图,10.9,所示。在计算中忽略过渡段,即认为从转捩点开始,都是湍流附面层,混合附面层的摩擦阻力计算方法如下:,图10.9高雷诺数的情况下混合附面层,令 表示平板总长度;,表示平板上层流附面层长度;,表示从前缘开始平板上全为湍流附面层时的摩擦阻力系数;,表示段上为湍流附面层的摩擦阻力系数;,表示段上层流附面层的摩擦阻力系数;,表示混合附面层的摩擦阻力系数。,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故,又 ,,因此,式中,,当 很大时,,10.8 附面层分离与控制,10.8.1附面层分离,图10.10 曲壁附面层分离现象,对于平板附面层,在平板上的压强为常数,即 。而对于曲壁附面层,沿物体表,面可能存在压强梯度 ,即流体,是在逆压梯度下流动,因而使速度迅速衰减。另一方面,流体沿壁面流动时,附面层厚度逐渐增加,.,由于粘性摩擦影响,靠近壁面处动能有很大损失。在这双重的作用下,使得靠近壁面某,S,处的流体停止流动,结果使,S,点之后的附面层内部的流体出现倒流的现象。,S,点称为分离点。由图,10.10,可见,在,M,点之前,,在,M,点之后, 在分离点,S,处,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有在逆压梯度下,即,,才有可能出现分离。因此, 是分离的必要条件。在逆压梯度下,满足 的条件,是判别分离的准则。,总之,附面层分离只,可能在逆压梯度的条件下发生。,附面层分离点,S,的准确计算非常困难,因为点,S,是在附面层厚度很小,并按外部势流场的压力分布求出的。在分离点之前的流动阻力可按前述的附面层方法计算得到。而一旦附面层出现分离,附面层厚度增加很快,即 (物体特征尺寸)的条件不再满足,此时附面层理论失效。因此要用完整的粘性流方程来求解。,附面层分离后,流动中出现了强烈的旋涡,结果是流动阻力,急剧增加,这是由于物体表面上产生流动方向的压力差所致。即所谓的,压差阻力。流动阻力包括了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摩擦阻力主要取决于附面层的流动状态(层流或湍流),压差阻力则主要与附面层的分离有关。,10.8.2附面层控制,附面层分离会使流体的一部分机械能损失,流体绕物体的阻力急剧增加,发动机各部件效率降低;有时甚至产生不稳定流动,甚至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大范围内的流体分离。预防和推迟附面层分离是工程设计应关注的问题。,附面层分离是由于流体质点在运动中,由于粘性摩擦和逆向压差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有许多方法可以控制和防止附面层分离,这里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1,、高速气流喷入附面层,附面层分离的原因之一是粘性使得附面层内的流体速度降低,动能减小。因此防止附面层分离的方法之一是向附面层内注入高速气流,使得附面层内的流体质点重新获得能量。方法是在物体内部设置气源,将高速射流从附面层将要分离之处喷入,使其避免分离。,2,、附面层的吸入,在附面层容易分离的物面上设置狭缝,通过吸气装置把靠近物体表面的低能气流吸入物体内,使附面层厚度变薄,靠近物体表面处的气流具有较大的流速,可以有效地消除附面层分离。,3,、安装绕流片,湍流附面层比层流附面层的速度分布比较饱满,在物体壁面附近流体质点的动能较大,能够承受较大的逆压梯度,因此,湍流附面层比层流附面层不易分离。由此可见如果在有逆压梯度的通道里或物面上安装一些绕流片,是附面层提前变成湍流,可有效防止分离。,4、设计措施,在设计亚声速通道时,为了减小过大的逆压力梯度,应避免扩张通道的扩张角不宜过大。扩张角过大,附面层容易分离,扩张角过小,达到同样面积比的管道长度大,因而摩擦阻力大。一般亚声速的扩压器的扩张角在 左右。等压强梯度的扩压器比锥形扩压器分离较迟。对于较短的管道,采用等压强梯度的扩压器很有利。,小,结,本章讨论粘性流体流动基础及有关基本概念。,主要讨论了湍流流动的雷诺方程和附面层的基本方程。,1,雷诺方程与雷诺应力,2,附面层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及有关附面层的特点、分离和控制,3,速度附面层是靠近物体表面速度梯度很大的簿层。在附面层内,若物面曲率半径较大,则压强沿附面层法线方向近似不变。,4,温度附面层是靠近物体表面温度梯度很大的簿层。它不同于速度附面层,但一般差别不大。,5,当边界层内的温度非常高时,空气可能会出现离解、电离。因此在高温附面层中还需计及气体的化学反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