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电科院_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宣讲

上传人:伴*** 文档编号:242966742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网电科院_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宣讲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国网电科院_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宣讲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国网电科院_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宣讲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介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01,月,20,日,徐石明,目 录,2,技术导则编制情况介绍,3,技术导则介绍,4,1,编制背景概述,其他,背景,1,:传统变电站自动化问题现状,相同的信息源被不同设备重复采样、,采集的数据一致性差,/,无精确时标、变电站设计复杂、站内存在,多套孤立系统,系统、设备之间,互操作性差,、,通信规约繁杂、,缺乏一致性测试,/,权威认证、线性点表传输难以表述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信息表示不标准不规范,,难以充分应用;不同设备因原理、算法、模型不一致导致,信息输出不一致,;装置,信息输出不平衡,;通讯规约的,信息承载率低等,背景,2,:数字化变电站问题现状,数字化变电站仅实现两大应用:,电子式互感器、,IEC61850,数字化变电站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相关的建设标准、规范,过程层间隔层设备与一次设备接口不规范,没有解决,IEC61850,61970,接口,主要局限在自动化系统本身,无整个变电站的建设体系(计量),变电站没有信息体系,没有形成更多的智能应用,缺乏检验、试验评估体系,总体上处于试验阶段,电网基础体系 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一个目标,三个阶段,两条主线,四个体系,五个内涵,构建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上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管理上实现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2009-2010,年: 研究试点阶段,2011-2015,年: 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 完善提升阶段,坚强可靠 经济高效,清洁环保 透明开放 友好互动,六个环节,发电 线路 变电 配电 用户 调度,背景,3,: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框架,智能电网建设思路,“三统一”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工作方针,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智能电网下对变电站功能的重新定位与发展目标,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节点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为智能电网提供标准的、可靠的节点(包含一、二次设备和系统)支撑,设备信息和运行维护策略与电力调度实现全面共享互动,实现基于状态的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实现全网运行数据的统一采集、实时信息共享以及电网实时控制和智能调节,支撑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各类高级应用,枢纽及中心变电站全面建成或改造成为智能化变电站,因此: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背景下提出的概念,但也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然,目 录,2,技术导则编制情况介绍,3,技术导则介绍,4,1,编制背景概述,其他,工作情况介绍,7,月,16,日,启动,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编写工作,成立由国网电科院、中国电科院、江苏电力公司专家组成的编写工作组。工作组专业人 员的专业涵盖了变电站所有的专业。,明确国网电科院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配合,明确要求,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在,9,月底完成,7,月,21,日,召开,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第一次协调会,明确要求,导则,要全力,支撑智能电网,建设,明确,导则,要,引领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方向,明确,导则,以描写智能变电站的功能为主,制定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详细工作计划表,其后,近两个半月时间,召开各类专题会议,15,次:启动、框架审查、初稿审查、设备智能化等会议,开展多次现场调研,去天津、华北、西安、江苏、浙江等地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对南瑞、西电集团、同维等企业进行调研,与,7,个试点站单位进行了共同研究和探讨,召开,导则,编写重大问题研讨会,着重对:范围、智能变电站定义、分层、配置模式等统一思路。,列出智能电网中智能变电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思路,形成,导则,框架文件,7,月,24,31,日,编写,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框架,意见征求情况,9,月,14,日,发出征求意见稿,公司相关部门、全部网省公司、科研单位、顾问集团公司、设计院、三大开、三大变、许继、国电南自、东方电子等设备厂家,共,59,个单位,另外还有数十位专家。,收到,45,份不同部门、单位、专家的反馈意见,经整理、归并共,548,条意见。另外还有批注式意见,5,份,打印意见,1,份,手写意见,1,份。,主要意见集中点是术语和定义、体系结构、设备层功能、系统层功能要求、设备功能及配置要求。,编写组在分类刷选后,与专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实施修改,9,月,27,日审查会意见,该导则框架明晰,技术前瞻,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改造、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可作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性文件。,目 录,2,技术导则编制情况介绍,3,技术导则介绍,4,1,编制背景概述,其他,1.,编制指导思想,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考虑到智能电网发展时间跨度大,为保证技术的前瞻性及创新性,,导则,仅对变电站的发展目标和各个环节提出功能性要求,具体技术实现细节由后续的相关标准完成。,智能变电站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工作方针,规范开展智能变电站建设。导则,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设计、科研等多方意见,,着力吸收了国内外智能电网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创新技术、管理理念,,力求充分展现,设备智能化,,,引领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导则,尽可能描述与传统变电站不同的技术和功能,提出的新概念体现了一次、二次专业有机融合的趋势又考虑适应近期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级高级应用,互动化,自动化,信息化,本导则作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性规范, 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和体系结构,,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试验收、运行维护、检测评估,等环节作出了规定。,2.,目标与范围,本导则适用于,110kV,(包括,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智能设备:,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体, 具有测量数字化、 控制网络化、 状态可视化、 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特征的高压设备,是高压设备智能化的简称。,3.,重要术语与定义,智能组件:,由若干智能电子装置集合组成,承担宿主设备的测量、 控制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时,智能组件还可承担相关计量、保护等功能。 可包括测量、控制、状态监测、计量、保护等全部或部分装置。,站域控制:,通过对变电站内信息的分布协同利用或集中处理判断,实现站内自动控制功能的装置或系统。,4.,技术原则,智能变电站设备具有,信息数字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状态可视化等主要技术特征,,符合易扩展、易升级、易改造、易维护的工业化应用要求。,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及建设应按照,DL/T 1092,三道防线,要求,满足,DL 755,三级安全稳定标准,;满足,GB/T 14285,继电保护,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的要求,智能变电站的,测量、控制、保护,等装置应满足,GB/T 14285,、,DL/T 769,、,DL/T 478,、,GB/T 13729,的相关要求,后台监控功能应参考,DL/T 5149,的相关要求。,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网络与系统,应符合,DL/T 860,标准。 应建立包含电网实时同步信息、保护信息、设备状态、电能质量等各类数据的,标准化信息模型,, 满足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的要求。,宜建立站内,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 供各子系统统一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存取访问以及和调度等其它系统进行标准化交互。,应满足变电站集约化管理、顺序控制等要求,并可与相邻变电站、 电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用户之间的协同互动,支撑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应,满足无人值班,的要求。,严格遵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 进行安全分区、 通信边界安全防护,确保,控制功能安全,。,5.,技术体系层次,体系分层,:,智能变电站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过程层,:,变压器、断路器、,PT/CT,等及其所属的智能组件,(MU+,智能操作箱,),间隔层,:,一般指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传感器和控制器接口。,站控层:,站控层包括自动化站级监视控制系统、站域控制、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 实现面向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 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站控层功能宜,高度集成,,可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实现,也可分布在多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中。智能变电站,数据源应统一、标准化,,实现网络共享。智能设备之间应实现进一步的,互联互通,,支持采用系统级的运行控制策略。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的,网络架构应合理,,可采用以太网、环形网络,网络冗余方式宜符合,IEC61499,及,IEC 62439,的要求。,6.,功能实现(设备功能 ),一次设备应具备,高可靠性,,外绝缘宜采用复合材料,并与运行环境相适应,;,智能化所需各型传感器或,/,和执行器与一次设备本体可采用,集成化设计,;,根据需要,,电子式互感器可集成到其他一次设备中。,6.2,智能组件,6.2.1,构成要求。,a,)基本功能:测量数字化、 控制网络化和状态可视化;,b,)集成测量、控制、检测、通信等功能,根据要求可集成计量、 保护等功能;,c,)宜就地安置;双电源供电;,d),智能组件可以是多个装置的集合,也可以是一个装置。,6.2.2,通用技术要求,a,)应适应现场电磁、 温度、 湿度、 沙尘、 降雨(雪)、 振动等,恶劣运行环境,;,b,)相关,IED,应具备异常时钟信息的识别防误功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守时功能,;,c,)应具备就地综合评估、 实时状态预报的功能,满足,设备状态可视化,要求;,d,)宜有标准化的物理接口及结构,具备,即插即用功能,;,e,)应优化网络配置方案,确保实时性、 可靠性要求高的,IED,的,功能及性能,要求;,f,) 应支持,顺序控制,;,g,)应支持,在线调试功能,。,6.1,一次设备,.,6.3,信息采集和测量功能要求,应实现全站遥测、遥信的,全采集;,对测量精度要求高的模拟量,宜采用,高精度数据采集,技术;,对有精确绝对时标和同步要求的电网数据,应实现统一断面实时数据的,同步采集;,宜采用基于,三态数据,(稳态数据、 暂态数据、 动态数据) 综合测控技术, 进行全站数据的统一采集及标准方式输出;,测量系统应具有,良好频谱响应特性,;,宜具备,电能质量,的数据测量功能。,6.4,控制功能要求,应支持全站,防,止电气,误,操作闭锁功能;,应支持本间隔,顺序控制功能,;,遥控回路宜采用两级开放方式抗干扰措施;,应,支持紧急操作模式,功能;,应,支持网络化控制功能,。,应遵循继电保护,基本原则,,满足,GB/T 14285,、,DL/T 769,等相关继电保护的标准要求;,保护装置宜,独立分散、 就地安装,;,保护应直接采样,, 对于单间隔的保护应直接跳闸, 涉及多间隔的保护(母线保护) 宜直接跳闸。对于涉及多间隔的保护(母线保护), 如确有必要采用其他跳闸方式, 相关设备应满足保护对可靠性和快速性的要求。,保护装置应,不依赖于外部对时系统,实现其保护功能;,双重化,配置的两套保护,其信息输入、 输出环节应完全独立;,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针对电子式互感器特点,优化相关保护算法,、 提高保护性能;,纵联保护,应支持一端为,ECT,、 另一端为常规互感器或两端均为电子式互感器的配置形式。,6.5,状态监测功能要求,宜具备通过传感器,自动采集设备状态信息,(可采集部分)的能力;,宜具备从相关系统,自动复制宿主设备其它状态信息,的能力;,宜将传感器,外置,, 在不影响测量和可靠性的前提下,,确需内置,的传感器, 可将最必要部分内置;,应具备,综合分析设备状态,的功能,具备将分析结果与他相关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应逐步扩展设备的自诊断范围,提高自诊断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应具备远方调阅原始数据的能力。,6.6,保护功能要求,宜采用,完全自描述,的方法实现站内信息与模型的交换。,应具备对,报文丢包,及数据完整性甄别功能。,网络上的数据应分级, 具备优先传送功能, 并计算和控制流量, 满足全站设备正常运行的需求。,宜按照,IEC 62351,要求, 采用信息加密、 数字签名、 身份认证等安全技术, 满足信息通信安全的要求。,6.7,计量功能要求,应能,准确的计算电能量,,计算数据完整、可靠、及时、保密,满足电能量信息的唯一性和可信度的要求;,应具备,分时段、 需量电能量,自动采集、 处理、传输、存储等功能,并能可靠的接入网络,应根据重要性对某些部件采用,冗余配置,;,计量用互感器的,选择配置及准确度,要求应符合,DL/T 448,的规定;,计量,IED,应具备可靠的数字量或模拟量输入接口,用于接收合并单元输出的信号。 合并单元应具备参数设置的硬件防护功能,其准确度要求应能满足计量要求;,宜针对不同计量,IED,特点制定各方认可的检定和溯源规程。,6.8,通信功能要求,7.,功能实现(系统级功能 ),7.1,基本功能要求,7.1.1,顺序控制,满足,无人值班及区域监控中心站,管理模式的要求;,可接收和执行,监控中心、 调度中心和本地自动化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 经安全校核正确后, 自动完成符合相关运行方式变化要求的设备控制;,应具备,自动生成,不同主接线和不同运行方式下,典型操作流程的功能,;,应具备投、 退保护,软压板,功能;,应具备,急停功能,;,f,)可配备直观图形图像界面,在站内和远端实现,可视化操作,。,7.1.2,站内状态估计,实现数据辨识与处理, 保证基础数据的正确性, 支持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对电网状态估计的应用需求。,7.1.3,与主站系统通信,宜采用基于统一模型的通信协议与主站进行通信。,7.1.4,同步对时,应建立统一的同步对时系统。 全站应采用基于卫星时钟(优先采用北斗) 与地面时钟互备方式获取精确时间;,地面时钟系统应支持通信光传输设备提供的时钟信号;,用于数据采样的同步脉冲源应全站唯一,可采用不同接口方式将同步脉冲传递到相应装置;,同步脉冲源应同步于正确的精确时间秒脉冲,应不受错误的秒脉冲的影响;,支持网络、,IRIG-B,等同步对时方式;,7.1.5,通信系统,应具备网络风暴抑制功能,网络设备局部故障不应导致系统性问题;,应具备方便的配置向导进行网络配置、 监视、 维护;,应具备对网络所有节点的工况监视与报警功能;,宜具备,DoS,防御能力和防止病毒传播的能力;,7.1.6,电能质量评估与决策,宜实现包含谐波、 电压闪变、 三相不平衡等监测在内的电能质量监测、 分析与决策的功能, 为电能质量的评估和治理提供依据。,7.1.7,区域集控功能,当智能变电站在系统中承担区域集中控制功能时,除本站功能外,应支持区域智能控制防误闭锁,同时应满足集控站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的要求。,7.1.8,防误操作,具备全站防止电气误操作闭锁功能。 根据变电站高压设备的网络拓扑结构, 对开关、 刀闸操作前后不同的分合状态, 进行高压设备的有电、 停电、 接地三种状态的拓扑变化计算, 自动实现防止电气误操作逻辑判断。,7.1.9,配置工具,应采用标准化的配置工具实现对全站设备和数据建模,及进行通信配置。,7.1.10,源端维护,变电站作为调度,/,集控系统数据采集的源端, 应提供各种可自描述的配置参量, 维护时仅需在变电站利用统一配置工具进行配置,生成标准配置文件,包括变电站主接线图、 网络拓扑等参数及数据模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调度,/,集控系统可自动获得变电站的标准配置文件, 并自动导入到自身系统数据库中。 同时,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主接线图和分画面图形文件, 应以标准图形格式提供给调度,/,集控系统。,7.1.11,网络记录分析,可配置独立的网络报文记录分析系统, 实现对全站各种网络报文的实时监视、 捕捉、 存储、 分析和统计功能。网络报文记录分析系统宜具备变电站网络通信状态的在线监视和状态评估功能。,7.2,高级功能要求,7.2.1,设备状态可视化,应采集主要一次设备(变压器、 断路器等) 状态信息, 进行状态可视化展示并发送到上级系统, 为实现优化电网运行和设备运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7.2.2,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应建立变电站故障信息的逻辑和推理模型, 实现对故障告警信息的分类和过滤, 对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进行在线实时分析和推理,自动报告变电站异常并提出故障处理指导意见。可根据主站需求,为主站提供分层分类的故障告警信息。,7.2.3,故障信息综合分析决策,宜在故障情况下对包括事件顺序记录信号及保护装置、 相量测量、 故障录波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多专业综合分析,并将变电站故障分析结果以简洁明了的可视化界面综合展示。,7.2.5,站域控制,利用对站内信息的集中处理、 判断, 实现站内自动控制装置(如备自投、 母线分合运行) 的协调工作,适应系统运行方式的要求。,7.2.6,与外部系统交互信息,宜具备与大用户及各类电源等外部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功能。,7.2.4,支撑经济运行与优化控制,应综合利用变压器自动调压、 无功补偿设备自动调节等手段, 支持变电站及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及优化控制。,辅助系统优化控制。宜具备变电站设备运行温度、 湿度等环境定时检测功能, 实现空调、 风机、 加热器的远程控制或与温湿度控制器的智能联动。,8.,辅助设施功能要求,视频监控,宜配置视频监控系统在设备操控、 事故处理时与站内监控系统协同联动;,安防系统,应配置灾害防范、 安全防范子系统, 其告警信号、 量测数据宜通过站内监控设备转换为标准模型数据后接入当地后台和控制中心。宜配备语音广播系统,照明系统,应采用高效节能光源以降低能耗, 应有应急照明设施。 有条件时, 可采用太阳能、 地热、风能等清洁能源供电,站用电源系统,全站直流、 交流、 逆变、,UPS,、 通信等电源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配置、 一体化监控,其运行工况和信息数据能通过一体化监控单元展示并转换为标准模型数据,以标准格式接入当地自动化系统, 并上传至远方,控制中心,9.,变电站设计,设计原则,应遵循安全可靠的原则, 采用结构紧凑型设备,减少设备重复配置,实现功能整合、 资源和信息共享。 设备宜采用新材料。提供变电站网络接线图。,变电站布置,应符合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技术原则和设计要求。 宜结合智能设备的集成, 简化智能变电站总平面布置,节约占地,节能环保。,土建与建筑物,宜减少占地和建筑面积,合并相同功能的房间;合理减少机房、主控楼等建筑的面积,节约投资。,/,合理用光缆代替电缆,网络架构,合理配置交换机数量,降低设备投资,/,网络系统应易扩展、 易配置。,/,网络通信架构设计应确保在运行维护时试验部分的网络不影响运行系统。,调试工具应能通过连接智能组件导入智能组件模型配置文件, 自动产生智能组件所需的信息文件, 自动检测智能组件的输出信息流。 调试工具具备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的仿真功能, 可输出信息流, 实现对智能组件的自动化调试。如:模拟,MU,的输入输出。,10.,调试与验收,调 试,验 收,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应参照,DL/T 782,、,DL/T 995,及相关调试验收规范。,工作票自动管理系统应能根据系统方式的安排和调度员的指令,自动生成相关内容和步骤, 并能与顺序控制步骤进行校核和监控。,11.,运行维护,应配套一体化检验装置或系统,满足整间隔检修及移动检修的要求。,智能变电站设备检修,应能依托顺序控制及工作票自动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措施卡,指导对检修设备进行可靠、有效的安全隔离。,12.,检测评估,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和系统应进行统一标准的应用功能测试与整体性能评估。所有设备应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认可的检验机构检验。,基本要求,电能计量装置的检验,规定了实验室检验、,现场检验、远程检验的原则及方法,目 录,2,技术导则编制情况介绍,3,技术导则介绍,4,1,编制背景概述,其他,关于智能设备,智能设备一次设备(含传感器)智能组件,一次设备:指变压器、开关、互感器等,智能组件:面向单一一次设备的综合测控集。强调功能实现的一体化;可由一个装置实现,也可以由数个装置集成实现。,智能设备在国内外均处于初期研究阶段,上图为发展趋势图。,智能设备发展示意图,智能设备,在线监测及信息模型,与自动化系统互联,智能组件逐步下放,完善自动化系统,网络规范化,系统一体化设计、集成整合,解决计量问题,部分高级应用功能,信息平台及交换标准,站域控制,智能告警,源端维护,。,变电站经济、紧凑、节能设计,智能变电站设计重点,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