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13第十三章 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9650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13第十三章 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13第十三章 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13第十三章 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三章 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当代社会学界里,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和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这两派经常被一起讨论。瑞泽尔(,George Ritzer,)认为,三种范式(,paradigm,)支配着当代的社会学,这三种范式为:社会事实范式(,social facts,)、社会定义范式(,social definitions,)及社会行为范式(,social behavior,)。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被认为是社会定义范式。莫里斯(,Morris,)则主张,它们是她所谓的创造性社会学(,Creative sociology,)中的两个学派;道格拉斯(,Douglas,)则将其涵括于“日常生活之社会学”(,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标题之下。,2024/9/13,1,无论现象学社会学还是常人方法学,其当代的主流传人都声称,他们的思想渊源应追溯至现象学的奠基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哲学学说。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 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究意识的本质,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舒茨(Alfred Schutz)承袭了胡塞尔的思想,将之转进社会学里,奠定了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的基础。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从学于舒茨,开创了常人方法学。,2024/9/13,2,第十一章 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舒茨的生平及著作,理论渊源,理论旨趣,主要理论观点,加芬克尔的生平及著作,理论渊源,理论旨趣,主要理论观点,小结,2024/9/13,3,舒茨的生平及著作,生平简介:,舒茨(,Alfred Schutz 1899-1959,),主要代表作:除了早年(,1932,)以德文发表的,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1967,年英译本为:,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以外,舒茨生前没有再出版任何著作,只是在各种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其中大多收录在他去世之后陆续出版的四卷本,舒茨文集,(,Collected Papers,)中。舒茨的学生瓦格纳(,Helmut Wagner,)还编撰了出版了,论现象学与社会关系,(,On Phenomenology and Social Relations,)。舒茨的另外一些手稿分别以,生活形式与意义结构,(,Life Forms and Meaning Structure,)和,对关联问题的反思,(,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 of Relevance,)为名出版,2024/9/13,4,理论渊源,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和符号互动论,“,现象学,”,这个术语源于希腊语中的,“,phainomenon,”,,意思是,“,关于现象的研究,”,,即研究显现,或将自身呈现为有意义的感觉和知识的东西。尽管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在各自的作品里都曾经使用这个观念,包括这个词本身,但胡塞尔却被奉为现象学的创始人,正是他以明显不同于前人的方式确立了如今声名显赫的现象学,并将其视为一种常存的,“,第一哲学,”,和,“,严格科学,”,。简言之,现象学研究事物的显现(现象),强调描述而不是解释,旨在为事物的显现(,things appear,)提供一个清晰的、无扭曲的描述。,2024/9/13,5,理论旨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主旨,是一个有关调查追溯生活世界基本轮廓的原始构造的问题,是一种对日常生活世界、对这个运转不息的世界的意义结构的强烈关注。他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1,、行动者如何创造了一种共享的主观世界?,2,、这种创造对于维持社会秩序有什么意义?而以自然态度看待一切的人对这类问题熟视无睹,社会学家也很少以此作为研究主题。舒茨的理论系统地表达了一种独特的直觉,表达了他对常识世界的各种预设前提、结构以及涵义的最深刻的发现。他通过考察日常生活的各种类型化,实现了对日常生活基本结构的理论说明。与帕森斯明显不同。,2024/9/13,6,理论旨趣,不同于符号互动论者,舒茨对人们之间的物理互动或个体的心灵状况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通过意识将不同的人们联系起来的方式,即主体间性是如何形成的。这也是舒茨不同于一般现象学的地方,他感兴趣的是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主体间性,直接和间接的经验现实),而不是单个行动者的主观性。他批评米德的行为主义取向。,2024/9/13,7,主要理论观点,社会世界的意义基础,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社会科学方法论,2024/9/13,8,社会世界的意义基础,舒茨对社会世界,(social world),的意义问题的理解是以对行动的意义分析为出发点,而对行动的意义问题的探讨则是建立在对韦伯的细读和批判的基础上。,行动的意义:行动(,action,)与行事(,act,)的区分;原因动机(,because motive,)与目的动机(,in order to,)的区分;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的区分,“,意义不是某些在我们的意识流中显现出来的经验所内在固有的属性,而是我们目前的,现在,(,Now,)出发以反思的态度解释我们过去观察的经验的结果,”,2024/9/13,9,社会世界的意义基础,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每一个自我都认识到,他我(,alter,或,other,)也在反思自己的行动并赋予其意义。这就产生了感知他我所赋予的意义的问题,自我和他我之间的符号交流能够建立不同程度的共享理解。当自我的目的动机成为他我的原因动机或者反过来的时候,就实现了,“,主体间性,”,。,社会世界:在理解他人行为的主观意义时,我们往往和他人处在一个直接经验的世界;在理解客观世界时,我们则处在一个匿名的世界中。理解社会世界意味着理解人们界定其情境的方式。,社会世界包括直接经验世界和间接经验世界,后者又包括前辈世界和后辈世界。,2024/9/13,10,生活世界,生活世界(,lifeworld,)即,“,包含人所牵连的种种日常事物的总和,”,(纳坦森语,,Maurice Natanson,),是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并被认为是最高的实在。胡塞尔最初称之为,“,自然态度的世界,”,,它与自然态度和主体间性紧密联系。舒茨接受了胡的下述观点:,1,、人类特有的自然态度和生活世界,虽被熟视无睹,但却塑造、影响了人们的角色和行为方式;,2,、人们感到他们分享着相同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行为就象是生活在一个经验和感知的共同世界中。,2024/9/13,11,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自然的立场,或是所谓的“自然态度”(,natural attitude,)乃是发掘现象学过程的障碍,。舒茨则认为这正是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在他看来,这个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日常世界所具有的最重要、最微妙的特色,就在于人们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生活世界的多重现实:日常现实(核心)、幻想世界、梦的世界等。,2024/9/13,12,生活世界,处在生活世界中的人,其基本特点就是自然态度,是指人们在其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具有的态度,即人们对生活所持有的最初的、朴素的、未经批判反思的态度。它使人们认为生活世界是不言自明的现实,生活世界对普通人来说是勿庸置疑的,甚至在许多时候都是不可置疑的。尽管生活世界是以普遍有效性的历史形式和文化形式呈现给我们所有人的,但是一个个体在其生活中解释这些历史形式和文化形式的方式却取决于他在他的具体存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和。我的生平情境(,biographical situation,)限定了我确定行动解释方式。因此,“,这个世界,”,被我根据我的生平情境的关联转化为我的世界。,2024/9/13,13,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舒茨认为,作为社会科学分析对象的普通人,当他们面对外在世界、理解世界时,并不仅仅是在进行感知的活动。他们和科学家一样,也是运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构造来理解这些对象,舒茨称这些构造为为“手头库存知识”(,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普通人正是通过这些库存知识来理解世界的。,那么,这些所谓的“手头库存知识”是怎样“上手”的呢?舒茨认为,这些知识是普通人在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形成的。因此生活世界的时间结构就是理解库存知识的关键所在。这不仅仅涉及到社会行动的意义确立和意义诠释过程的内在时间问题,还涉及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历史,即“生平情境”。正是这些以往的主观经验构成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情境时可以利用的手头库存知识。,2024/9/13,14,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舒茨强调指出了手头库存知识的特征。人们假定,行动者同与之相处的他人,必然被认为也共有行动的手头库存知识,这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视域融合感。而这些给了人们以这样一种感觉或预设,即世界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样的,并向所有人显示了同样的特征。,这种手头库存知识是由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typifications,)和“秘方”(,recipes,)构成的。类型化是关于人的,即将他人划归为有限的几种类型并予以不同的对待(至少暂时如此)。人们之所以把新的、不同的东西当作不寻常的东西来认识,是因为它是对照着平常的东西构成的背景表现出来的。,2024/9/13,15,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秘方”则是关于情景和行动过程的,指应对不同情景的标准化的方法。当人们社会化时,他们习得这些秘方和应对典型情境的典型行动,然后将这所习得的秘方选取他们适用者应用至情境之中。从童年时代起,个体就开始持续不断地积累大量的“秘方”,这些“秘方”成为他们后来理解,或者至少说“控制”,他的各种体验方面的技巧。不过,类型化不是针对特定的个人,而是针对某一类型的人。比如,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是哪位特定的人在分发和处理邮件,就可以放心地交付邮件让他们投递。我们有足够的知识知道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的类型。这种类型化是我们在充满陌生人的世界里建立熟悉性(,familiarity,)的关键。,2024/9/13,16,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虽然在当代世界里,文化的类型化是经常稳定的,但我们时常会遭遇一些不寻常的情境,或是可能发现这些可靠和真实的“秘方”无法应用到某些既定的情境里。按舒茨的分析,这涉及到了“关联性”(,relevance,)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经验和行为都是基于关联结构,普通人则是根据关联性来组织自己的库存知识的。这里所说的关联性,就是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theme,),我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等。一般情况下,面对始终处于变动中的社会世界,行动者往往会将其转变为典型情况来处理,但是,当行动者确实关注某种变化时,新的事件的非关联性才会显现出来。例如,我们可能预期邮局的员工必须会正确地分类邮件,可是如果我们经常收到错误的信件,那么就不得不修正类型化了。,2024/9/13,17,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世界也是社会世界中的一个“有限意义域”。行动者的手头库存知识是从生活世界而来,这就是普通人有关世界的构造,是一阶构造(,first order constructs,),但科学知识却是从科学推理中衍生而来,所有的科学构造在原则上都要超越于常识的构造。社会科学家眼前的事实和事件同一阶构造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它们是具有特定意义结构和关联结构。属于二阶构造(,second order constructs,),是对社会行动者构造的构造。,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后者属于一阶构造。社会科学家的任务是重新构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世界的方式。,2024/9/13,18,社会科学方法论,舒茨将社会世界的面向区分为那些以哲学方式分析者以及适合科学的社会学探索两者,并且尝试将两者关联在一起。,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在此领域里,行动者具有相当可观的自由程度和创造力,因此难以成为科学的社会研究的一部分。,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在此领域中,人们通常是在处理那些人们的类型,或是较大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实际的行动者。随着人们之间匿名性程度(,degree of anonymity,)的提高,则它越适合进行科学的研究。,2024/9/13,19,社会科学方法论,如何保证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首先,研究者必须建立科学的态度,要价值中立。其次,要建构社会行为的理想型。社会科学所进行的二阶构造中的理想型必须符合下列标准: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及相容性假定(,the,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从而保证其科学性。,伯格和勒克曼的发展,2024/9/13,20,加芬克尔的生平及著作,生平简介:哈罗德,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 19202011,),主要代表作:,作为稳定的协同行动的条件的信任:概念与实验,(,1963,) ,,常人方法学研究,(,1967,),,实践行动的形式结构,(,1970,,与萨克斯合著),,实验室工作中的时间秩序,(与兰希、利文斯合著)(,1983,)(,Temporal Order in Laboratory Work,),(Lynch,,,M.,,,E.Livinston and H.Garfinkel),,以及编著的,常人方法学的工作研究,(,1986,)(,Ethnomethodological studies of work,)等等。,2024/9/13,21,理论渊源,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戈夫曼的符号互动论(拟剧论),2024/9/13,22,理论旨趣,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从事广泛的经验研究,旨在探索人们是怎样赋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经验以意义的。换言之,常人方法学关心的是,社会成员是如何对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的,是用怎样的方式为他们的现实加上秩序和模式的,即秩序感是如何形成的。,据加芬克尔本人的说法,“,ethno”,指的是普通人(,everyone,),而“,e,thnomethod,”,指普通人用的方法,即常人方法。 “我用常人方法学一词来指涉对作为日常生活之各种有组织的,人为的,实践的,权宜的和不断发展的完成的索引性表达和其他实践行动所具有的理性属性的研究。”,2024/9/13,23,主要理论观点,关于社会秩序与结构,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2024/9/13,24,关于社会秩序与结构,加芬克尔对帕森斯的规范概念提出批评。在他看来,社会秩序,或更确切地说,社会中存在的较为稳定的行动结构,不是社会行动者亦步亦趋遵循预先确定的规范的产物,而是“一个永无止境、正在进行的权宜性成就”。常人方法学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强调形成而非形态。,加芬克尔认为,规则并非决定性的,它只具有认知意义,也就是使行动成为可以说明的。这类似于物理实验报告中的程序说明,人们可以借此了解实验的情况,但实验的进程并不按照报告进行,报告总是在实验之后才制作出来。,2024/9/13,25,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行动的权宜性(,contingency,),行动的索引性(,indexity,),行动的反身性,(reflexivity),行动的可说明性(,accountability,),2024/9/13,26,行动的权宜性,加芬克尔关于日常生活实践的第一个发现就是行动的权宜性。也就是说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是行动者依照复杂的技术、方法完成的,并非可以凭借规则一劳永逸的解决。所以,他称普通人的行动是一项,“,成就,”,(,achievement,)。但是,由于受到,“,想当然性,”,的影响,普通人把这些为了维持行动所进行的努力、方法和过程都视为,“,理所当然,”,,见怪不怪。社会学家要想使这些,“,普通行动,”,成为,“,可见的,”,,就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有系统的破坏这些,“,想当然性,”,,在社会生活的局部实践中引起,“,混乱,”,,造成,“,局部失范,”,,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社会行动的内在组织过程,这就是著名的,“,破坏实验,”,(,breaching experiment,),。,2024/9/13,27,行动的索引性,胡塞尔曾经指出,以往的认识论只注重研究认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但忽视了认识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受此启示,加芬克尔将人们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索引性表达,它是日常生活领域的表达形式;一种是客观性表达,它是科学领域的表达形式。对索引性表达而言,它是与事物的特殊性与唯一性相联系的,是参照特定的场合和情境做出的,是受具体关系限制的,其表达不要求精确。由于索引性表达依赖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unstated,)的假设和共享知识,一项表达只有依赖其它表达才能得以理解。因此,这种表达的特点是无尽的索引性。,2024/9/13,28,行动的反身性,加芬克尔认为,,“,反身性,”,是社会过程最基本的性质,人们在理解、描述社会互动的结构的过程中形成社会互动的结构,这种现象就是反身性现象。许多人类的互动都是反身性的,人们以一种支持特定现实观的方式来解释彼此之间的暗示、姿态、言词和其他信息,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也以反身性的方式来解释,以维持信仰和知识的体系。例如,针对神的仪式行为支撑着这样一种现实观:神影响着万事万物。当热切的祈祷和仪式行为并未从神那儿带来所愿的干涉,他们会更加虔诚,而不是从此反对这一信念;并宣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祈祷的不够,或者是神另有其宏图大略。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反身性的。,2024/9/13,29,行动的可说明性,加芬克尔认为,社会成员用于产生和管理有组织的日常生活事件的各种环境的活动与成员使这些环境成为可说明的程序相一致。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行动和说明是密不可分的,说明是行动的内在组成部分。行动和说明的“辨证关系”构成了常人方法学所说的行动的反身性。行动的意义也因此在其可说明性中给出。,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并不意味着在行动规则和规范预先决定的情况下一劳永逸的对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描述和理解,相反,由于实践行动的反身性的限制,只有作局部的描述和理解。规则和规范对实践行动而言,与其说是本质的,不如说是认识性的,规则和规范的唯一作用或许是使实践行动成为可认识与说明的。,2024/9/13,30,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加芬克尔对当时以帕森斯理论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传统社会学只是一种民俗科学(,folk science,) ,而常人方法学与传统社会学之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彻底的反思摆脱了后者的素朴性。,加芬克尔认为,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行动者只不过是一个判断傀儡(,judgment dope,),它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文化傀儡,一种是心理学傀儡。前者指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人,他们由于按照共同文化所提供的行动的预设性与合法性选择而行动,从而产生一种稳定的特征。,2024/9/13,31,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而后一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人,这种稳定的社会特征是通过各种心理因素内在地影响行动者而实现的。但是这种人类模型(,model of man,)完全忽视了日常生活社会行为复杂的组织过程和行动者所从事的大量的权宜性的工作,并不能真正说明行动者如何赋予行动以意义的。因此,建立在这样的人类模型基础上的社会行动的规则秩序,以及上述对社会现实的传统社会学的描述方式实质上扭曲了社会现实本身。,2024/9/13,32,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加芬克尔指出,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科学的兴趣(,scientific interest,),另一个是实践的兴趣(,practical interest,)。科学的兴趣亦指理论上的兴趣。研究者从科学或理论的立场系统地整理归类客观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实践的兴趣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里的现实社会面对行为的普通常识性的理解。由此,加芬克尔区分了日常理性和科学理性两种不同的理性。在某些标准上,它们是重合的,在科学中也能找到加芬克尔所谓的日常理性。任何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将科学理性付诸实践的企图都将导致破坏。例如,如果你期待每个人都应该精确界定所使用的术语的意义,那么日常对话就不可能进行下去。,2024/9/13,33,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而这都源于索引性表达和客观性表达之间的不匹配性。因为日常生活模式并不是按科学研究的模式展开的,如果对使用索引性表达的日常生活世界却使用客观性表达来反映,这种表达可行吗?科学理性是否能够研究原本不具备科学理性特征的、日常生活态度支配的实践?传统社会学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力图最终避免索引性表达和行动,借助其他一些东西来解决索引性带来的“无穷无尽的链条”,但是这种“修补”或“疗救”(,repair,或,remedy,)是无济于事的。所谓客观的社会之所以是客观的,是因为我们仅仅用了客观的术语来表达他们,但是没有客观内容之实。,2024/9/13,34,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尽管传统社会学以科学理性的研究态度自居,但是加芬克尔指出,传统的社会学研究并未遵循科学理性的态度和程序,在表面的科学程序之下运用的是和日常实践一样的假设、态度和推理过程。传统社会学这种自认为优越于日常生活的,基于科学理性的理论建构实际上恰恰暴露出社会学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共同特性,素朴性,缺乏反思意识。所以传统的社会学只是一种“民俗科学”而已。,基于这些事实,常人方法学家把自己视作范式的拯救者。他们认为自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对现存的社会现实的概念,从功能主义到符号互动主义,提出了挑战,这种现实是任何现存的理论流派都不能概念化的。,2024/9/13,35,常人方法学应该遵循的五点方针:,(一)所有的社会背景,不论其琐碎不堪还是自视重要,都是可以调查研究的,因为其中每一个都是其成员的实践成就;核物理学和内阁会议并不比一次街角偶遇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二)主张、论证、统计等呈现出的只是一种或然性的成就,有赖于产生它们的那些社会安排;它们是一种“假象”或者说是前台的交谈,掩盖和保护着潜在的麻烦、问题和妥协;常人方法学在任何场合中都必须识破这些假象。,2024/9/13,36,常人方法学应该遵循的五点方针:,(三)判断一项活动是否具有理性、客观性、有效性、连贯性等等,依据的不是从另一个情境(比如说科学、社会学或形式逻辑)引入的标准,而是随发生该活动的情境而定的或然性标准。,(四)只要参与者能够相互给出有关情境的相互可理解的说法,就可以说这个情境井然有序。,(五)所有形式的探问都在于组织有序、富于技艺的实践,因此在社会学的说法和日常说法之间并无原则上的不同。,2024/9/13,37,如何进行具体的研究,要概括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最适当的莫过于胡塞尔的主张,回到事情本身。其首要要求便是,“,方法的独特适当性,”,(,unique adequacy,)。正如加芬克尔所说的,,“,我们的兴趣不在于预先发明,而且事实上我们也不指引,严格的方法学探索,只有当我们使用一种方法能够使我的思考获得实践推理过程的特征时,我们才使用这一方法。,”,这体现了其具体研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因此,常人方法学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实地研究,个案研究等等;方法论上的另一个要求则是,“,描述性研究,”,取向。它要求研究者直接观察,为了使现象成为可以观测的,就有必要使现象陌生化或者进行系统的破坏等方式进行。,2024/9/13,38,小结,虽然舒茨最重要的著作在,1932,年就出版了,但是直到,1967,年此书才有英译本,也是直到近年来舒茨的声誉才在社会学中扩散开来。舒茨的理论系统地表达了他对常识世界的各种预设前提、结构以及涵义的最深刻的发现。他通过考察日常生活的各种类型化,实现了对日常生活基本结构的理论说明。,舒茨的理论直接导致了现象学社会学的诞生,同时也催化了常人方法学的诞生,对主流社会学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比如英国的吉登斯和德国的哈贝马斯就曾受益于舒茨的理论。在今天,舒茨的著作已成为社会理论的经典文本,产生着持久的影响力。,2024/9/13,39,小结,常人方法学从上个世纪到,60,年代后期开始才步入黄金时代。由于它同时所具有的强烈的宗派性,以及它彻底的反传统性,因此在社会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常人方法学正确地认为,社会现实在互动层面是脆弱的,但要打破其在集体层面和一般过程中的力量则要困难的多。科尔曼运用“常人方法学灾难” 来表达他的不快。,尽管存在批评,常人方法学当前已逐步为主流社会学所接受。常人方法学的行动的局部性思想为克服宏观与微观的二元对立带来了新的思路,其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形成而非形态的结构观等思想符合了社会学理论晚近的发展趋势,因而成为了许多强调构成性的社会学理论的源泉。,2024/9/13,40,复习思考题,1,、如何看待胡塞尔、舒茨、加芬克尔三者之研究兴趣和研究思路上的联系?,2,、什么是主体间性?它是如何形成的?,3,、怎样理解知识在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体系中的地位,?,4,、加芬克尔关于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为什么常人方法学家把自己视为范式的拯救者?,6,、如何看待常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2024/9/13,41,补充参考文献,奥阿尔弗雷德,许茨:现象学哲学研究,霍桂恒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Schutz,,,A.,著,卢岚兰译,,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奥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奥,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理论研究,,霍桂恒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许茨著,霍桂桓、索昕译,,社会实在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汪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英,哈维,弗格森,现象学社会学,,刘聪慧、郭之天、张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024/9/13,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