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思想与精神模版课件

上传人:熏** 文档编号:242863782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的基本思想与精神模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佛教的基本思想与精神模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佛教的基本思想与精神模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佛教的基本思想与精神,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中心展开,一、,心经,题解,1,、般若之心,般若是对世间万物缘起性空的本质的理解与契入,简单可以理解为,般若就是一种无我的智慧。,缘起:事物的丰满性、完整性的呈现,性空:孤立的、纯粹的自我(自性)的被 否定,空性,空观(凝视原理),空慧,2,、六度,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3,、布施波罗蜜,“凡能牺牲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太虚,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3,、布施波罗蜜,世间布施的缺陷,布施波罗蜜:“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金刚经,),无能施、无所施、无受者,4,持戒波罗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自守戒行,不讥彼缺。,一行禅师对五戒善巧的解释,意识到毁灭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同情心,学习善巧,捍卫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我决心远离杀戮,制止杀戮,决不宽恕任何的杀戮行为,无论它们是出现在周遭的世界、我的脑海,还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中。,一行禅师对五戒善巧的解释,意识到剥削、社会不公正、偷盗、压迫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博爱心,学习善巧,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福祉而奋斗。我发誓践行慷慨,与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们分享我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我决心永不盗窃和拥有应属于别人的东西。我尊重别人的财富,但我将会制止建立在人类和其他物种痛苦之上的牟利。,一行禅师对五戒善巧的解释,意识到错乱性行为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责任感,学习善巧,维护个人、夫妇、家庭乃至社会的安定与完整。我决心远离没有爱和长久承诺的性关系。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我决心尊重自己的承诺,也尊重他人的承诺。我将竭尽全力,保护孩子们远离性虐待,制止夫妻和家庭因婚外性关系而破裂。,一行禅师对五戒善巧的解释,意识到妄语和不能倾听别人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爱语和专注的倾听,给别人带来欢欣和快乐,解除他们的苦恼。意识到语言能够带来快乐和痛苦,我发誓学习说真话,那些能够带来自信、欢乐和希望的言辞。我决心永不散播那些我不能确信的消息,永不批评谴责那些我不能确信的事情。我将远离那些引发分裂与不和的言辞,那些引起家庭和社会分裂的言辞。我将尽我所能,调和与解决一切冲突,无论它是多么微小。,一行禅师对五戒善巧的解释,意识到漫不经心的摄取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健康,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为了我自己、我的家庭和社会,充满正念的吃饭、饮酒和消费。我发誓,只摄取那些有助于在我身心内保持平和、安宁和快乐的食品,从而保持家庭和社会的平和、安宁和快乐。我决心不再滥用酒精和其他麻醉品,也不再摄取含有毒素的食品和其他东西,诸如某些特定的电视节目、杂志、书籍、电影以及交际。,我意识到用这些毒素伤害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是对历劫祖先、父母、社会和穷未来际子孙的背叛。通过践行规范的饮食,我转化自己的和社会的暴力、恐惧、嗔恨和疑惑。我知道,规范的饮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转化十分重要。,5,忍辱波罗蜜,“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忍辱波罗蜜与和平、非暴力主义,6,、精进波罗蜜,“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长阿含经,“,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做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灵峰宗论,),7,禅定波罗蜜,“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成实论,),“禅定的全面,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办一切事业。”,(太虚,菩萨学处,),二、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 蕴,蕴:积集、聚集。五蕴是对世间所有物质现象、心理精神现象的一种分类方法。,色蕴:色,质碍。一切物理现象的集合,受蕴:受、领纳。感受、情绪的统称,想蕴:想,取相。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行蕴:行,迁流、造作。意志、动机等,识蕴:识,了别、对认识对象的分辨功能,五蕴皆空,观察的第一步:唯有五蕴而无“我”的存在,第二步:对五蕴进行分别观察,五蕴并非实在,第三步:,“照见”,五蕴皆空、互即互入,由于对五蕴的无知,导致种种苦的产生;,了达五蕴的本质,则超越苦,获得绝对自由。(“度一切苦厄 ”),色空不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波浪不异湿,湿不异波浪。波浪即是湿,湿即是波浪。,不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十二入(处):六根与六境,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根、六境(尘)、六识,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三、四谛与十二因缘,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1,、四谛:苦、集、灭、道,谛:真实;圣人亲证,有价值的真理,苦:逼迫,不自由,苦谛:对人生不自由的了知与反思,苦不等于苦谛,佛教的苦乐观,甲、五欲之乐,(五欲:财色名食睡),遵循因果一致性原理,以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方式,合理经营、处理人际关系,获得世俗的快乐与幸福。,五欲之乐的归宿与本质:无常、苦,“,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佛教的苦乐观,“苦对我们来说成为征服的对象时,便发挥其伟大的道德价值。反之,任己被苦征服,人便可谓无价值的存在,这即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佛说苦的目的是为了说乐:永恒、清净的乐与获得乐的合适方法。,“我所乐者,不生不死,不恼不苦,不饥不渴,不寒不热,存亡自在,这才是堪以常保的真正快乐。,”,(,佛说五王经,),集谛,贪,嗔,痴,无明,灭谛,涅槃,现实人生: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理想人生:常、乐、我、净,道谛(三十七道品),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现实因果(染污因果):集,苦,理想因果(清净因果):道,灭,四谛通途: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无苦集灭道”,2,、十二因缘,无明:痴暗不明,不知真实,具体指不明缘起、无常、无我及善恶因果等真理。,行:生的意志及行为、语言、思虑等活动,行的语义为有目的的活动。,识:心理活动的根本、深层意识。,名色:“名”指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色”指具物质结构的身体,名色即身心统一体。,六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开放的感知器官,使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进入内心。,触:感知器官接触外境,使六尘进入内心。,受:内心对外界刺激的领纳、感受,分苦、乐、不苦不乐受。,爱:由领纳苦乐等感受而生爱憎等价值判断。,取:由价值判断而生执取、拒绝等追求。,有:确定的行为与生命境界。,生:生于三界六道之中。,老死:老病死忧悲苦恼,现实苦果。,十二因缘,流转门:此有故彼有,无明行 识 名色 六处(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还灭门:此无故彼无,(无明的核心地位),一念十二因缘,“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般罗揭帝般罗僧揭帝,菩提僧莎诃(娑婆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