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上传人:熏** 文档编号:242863706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86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1-8-9,#,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种以儿童及青少年发病为主的遗传性疾病。是由于第,13,染色体铜转运,P,型,ATP,酶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肝、脑组织中有过量铜沉积。临床特点为肝硬化,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角膜色素环,伴有血浆铜蓝蛋白缺少和氨基酸尿症。,食物内铜(,2-5mg,),十二指肠吸收,50%,与肝内低分子铜结合蛋白结合贮存或排泄,贮存,肾,排泄,与铜蓝蛋白结合释放入血液,成为各种金属酶的辅基,调节铜在体内的转运,作为抗氧化剂清除过氧化集团,调节生物胺水平,经过胆汁排泄,粪铜,正常人的铜代谢,WD,的铜代谢,胆汁排铜明显减少,肝脏合成铜蓝蛋白有缺陷,血清铜减少,尿铜排泄增多,基本缺陷,组织内铜沉积过多,特别是肝、脑,遗传和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的基因为,ATP7B,基因,位于第,13,染色体长臂,14.3,部位。,铜转运,P,型,ATP,酶,(,Wilson ATP,酶,),点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缺失和拼接突变,促进肝细胞内铜的移动,将铜转运至毛细胆管内排泄,使铜的吸收和排泄平衡,铜蓝蛋白其编码基因位于,3q23-q25,。,每一分子中含有,6-7,个铜原子。,是一种氧化酶,可使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促进转铁蛋白合成,可催化肾上腺素,,5-HT,和多巴胺的氧化反应。,血浆中,90%-95%,的铜与其结合。,是铜在血液和组织转运的主要形式,与铜的排泄无关。,遗传和基因,食物内铜,十二指肠吸收,50%,与肝内低分子铜结合蛋白结合贮存或排泄,贮存,肾,排泄,与铜蓝蛋白结合释放入血液,成为各种金属酶的辅基,调节铜在体内的转运,作为抗氧化剂清除过氧化集团,调节生物胺水平,经过胆汁排泄,粪铜,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肝脏表现,肝细胞呈气球样,有多个细胞核。伴中毒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增大,毛细胆管周围脂褐素增加。,部分患者类似急性酒精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更多见的是无明显的炎症和坏死,缓慢进展为大结节性或混合性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大块性肝坏死,进行性黄疸,腹水,肝衰竭。主要见于儿童青年。,活动性慢性肝炎:见于,10-30,岁患者,黄疸,转氨酶升高,高,r,球蛋白血症。神经系统症状多在,2-5,年后出现。,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起病隐匿,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肝脏表现,实验室检查,铜蓝蛋白,尿铜、血铜,肝铜,反射性核素铜掺入实验,青霉胺实验,CT,肝穿,基因检测,Exon12,4,),AGA-AAA, Arg952Lys,(异常,,A/A,纯合),Exon 16,1,),GTC-GCC,,,Val 1140 Ala,(异常,,C/C,纯合),exon18,11,),3903+6C T,,,Splice,(异常,,T/T,纯合),治疗,排铜,抑制铜吸收,肝移植,对症,低铜饮食,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出现神经症状提示预后不佳,急性神经型和基底节囊性病变不能逆转。仅表现慢性肝炎的患者预后较好。,预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