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片虫和(旧)肝吸虫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42756801 上传时间:2024-09-0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6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片虫和(旧)肝吸虫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姜片虫和(旧)肝吸虫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姜片虫和(旧)肝吸虫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人 体 寄 生 虫 学,human parasitology,广州医学院人 体 寄 生 虫 学human para,1,医学蠕虫,吸虫概论,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医学蠕虫 吸虫概论,2,医学蠕虫,(,P84),一、蠕虫的概念,二、医学蠕虫学的分类及学习种类,人体寄生虫学,医 学原虫学,医 学蠕虫学,医 学昆虫学,医学蠕虫 (P84) 一、蠕虫的概念人体,3,医 学,蠕虫,医学蠕虫,吸虫纲:,华、肺、血、姜、斯,绦虫纲:,猪带、牛带、细粒、曼氏、微小,线虫纲:,蛔、鞭、钩、蛲、丝、旋、广圆,医 学,4,吸虫概论,形态特点,1、外形:成虫多呈叶状或舌状,,两侧对称,背腹 扁平。,(血吸虫为圆柱形),2、有口、腹吸盘。,3、消化系统简单,肠支末端为盲端。,4,、多数同体,少数异体,(如血吸虫) 。,吸虫概论 形态特点,5,吸虫概论,生活史特点,1、复杂,有世代交替,均需中间宿主,2、生活史过程离不开水,吸虫概论 生活史特点,6,华支睾吸虫(肝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人兽共患寄生虫。,一、形态,成虫,虫体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外,观象葵瓜子仁。大小约为,18,4,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同体,生殖器官:卵巢、受精囊、输卵管、卵黄腺、,子宫。,生殖器官:睾丸(,2,个)、输出管(,2,支)、,贮精囊、生殖腔。,虫卵,外形似芝麻,黄褐色,壳较厚,,卵盖、肩峰、小疣,内含一条毛蚴。,大小约2917,um,,为常见人体寄生虫卵中体积最小者。,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Clonorchis sinens,7,姜片虫和(旧)肝吸虫课件,8,肝吸虫,二、生活史,成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下水,(人、哺乳动物的肝胆管),淡水螺,淡水鱼、虾,人,约1个月,肝吸虫二、生活史 成虫 卵 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成虫下水,9,姜片虫和(旧)肝吸虫课件,10,二、生活史,肝吸虫,1、,寄生部位,:,肝胆管内,2,宿,主,:,1,)终宿主:人,2,)保虫宿主:常见猫、狗、猪,3,)第,1,中间宿主:淡水螺(沼螺、涵螺、豆螺),4,)第,2,中间宿主:淡水鱼、虾(鲩鱼、麦穗鱼),二、生活史肝吸虫1、寄生部位:肝胆管内,11,二、生活史,肝吸虫,1、,寄生部位,:,肝胆管内,2,宿,主,:,1,)终宿主:人,2,)保虫宿主:常见猫、狗、猪,3,)第,1,中间宿主:淡水螺(沼螺、涵螺、豆螺),4,)第,2,中间宿主:淡水鱼、虾(鲩鱼、麦穗鱼),3、,感染阶段,:,囊蚴,二、生活史肝吸虫1、寄生部位:肝胆管内,12,二、生活史,肝吸虫,1、,寄生部位,:,肝胆管内,2,宿,主,:,1,)终宿主:人,2,)保虫宿主:常见猫、狗、猪,3,)第,1,中间宿主:淡水螺(沼螺、涵螺、豆螺),4,)第,2,中间宿主:淡水鱼、虾(鲩鱼、麦穗鱼),3、,感染阶段,:,囊蚴,4、,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的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二、生活史肝吸虫1、寄生部位:肝胆管内,13,1,、,成虫,胆管壁增厚,阻塞性黄疸,管腔变窄,三、致病,肝吸虫,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胆汁滞留,胆管肝炎、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致病机理与临床表现,肝硬化,1、成虫 胆管壁增厚,14,5,、,肝吸虫感染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诱发原发性肝癌,包括胆管上皮细胞癌、肝细胞癌)。,三、致病,肝吸虫,表现:,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急性期:,发热、腹胀、食欲不振、肝区痛,血嗜酸性粒细胞,慢性期:,乏力、纳差、肝区隐痛等消化系统症状,4,、,儿童严重感染,发育不良,侏儒症,5、肝吸虫感染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三、致病肝吸虫表,15,四、诊断,直接涂片法:,简便,但检出率不高。,沉淀集卵法:,检出率较上法高。,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检出率最高。,但不能普遍使用。,肝吸虫,(一)病原学检查,四、诊断 肝吸虫(一)病原学检查,16,四、诊断,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肝吸虫,(一)病原学检查,(二)免疫学诊断,四、诊断 肝吸虫(一)病原学检查(二)免疫学诊断,17,四、实验诊断,超声波,可见多种异常改变,显示胆管增厚、,扩张或胆管比例失常等。,CT,肝吸虫,(一)病原学检查,(二)免疫学诊断,(三)影像学检查,四、实验诊断 肝吸虫(一)病原学检查(二)免疫学诊断(,18,五、流行,中国除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外,流行于25个省、市、自治区,以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比较严重,广东以珠江三角洲最为严重。,肝吸虫,(一)分布,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国和日本最多见。,(二)因素,五、流行肝吸虫(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19,五、流行,肝吸虫,(一)分布,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国和日本最多见。,(二)因素,1、传染源的存在,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吊楼次所”,“新鲜粪便喂鱼”,“塘边猪圈”,五、流行肝吸虫(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20,五、流行,肝吸虫,(一)分布,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国和日本最多见。,(二)因素,2、中间宿主的存在,(1)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广东主要有纹沼螺,长角涵螺。,(2)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最重要有鲩鱼、麦穗鱼。,五、流行肝吸虫(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21,五、流行,肝吸虫,(一)分布,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国和日本最多见。,(二)因素,3、不良饮食习惯 (流行关键因素),(1)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吃“鱼生”、“鱼生粥”、“烫鱼片”(打边炉),吃“烧鱼”、“烤鱼”、“腌鱼”,吃“生虾”,吃“未煮熟清蒸鱼”,五、流行肝吸虫(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22,姜片虫和(旧)肝吸虫课件,23,五、流行,肝吸虫,(一)分布,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国和日本最多见。,(二)因素,3、不良饮食习惯 (流行关键因素),(2)吃进被囊蚴污染的食物,用切过生鱼虾的刀、砧板切熟食物,用盛过生鱼虾的容器盛熟食物,用污染囊蚴的手拿食物吃,苍蝇携带囊蚴,五、流行肝吸虫(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远东,以中,24,六、防治,肝吸虫,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吃进囊。,(最重要),把好口关,不吃生鱼虾,改进烹调方式,注意刀具,砧板,器皿卫生等。,2、加强粪管,不用新鲜粪便喂鱼,不在鱼塘上建厕所,防止水源污染。,3、消灭中间宿主淡水螺。,4、治疗病人、带虫者。有条件、处理保虫宿主。减少传染源。首选药物吡喹酮。,六、防治肝吸虫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吃进囊。,25,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姜片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姜片虫,一、形态,成虫,长椭圆形,虫体肥厚,背腹扁平,似姜片。是寄生人体的最大吸虫。,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睾丸,2,个,位于虫体后端,呈珊瑚状分支。,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26,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姜片虫,一、形态,虫,卵,淡黄色,椭圆形,13580,um,,是常见人体寄生虫中最大的虫卵。,卵壳薄、卵盖小而不明显,内含1个卵细胞和几十个卵黄细胞。,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27,二、生活史,成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人,or,猪,小肠),扁卷螺,水生植物,人,13个月,姜片虫,二、生活史 成虫 卵 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成虫(人or猪,28,姜片虫和(旧)肝吸虫课件,29,二、生活史,姜片虫,1,、寄生部位:,小肠,2,、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猪(最重要),中间宿主:,扁卷螺,媒介:,水生植物,(如菱角、马蹄、茭白等),3,、感染期:,囊蚴,4,、感染方式:,人吃入含有活囊蚴的水生植物。,二、生活史 姜片虫1、寄生部位:小肠 2、终宿,30,三、致病,姜片虫,1,、成虫肠粘膜及周围组织炎症,点状出血、水肿,及形成溃疡或脓肿。,2,、,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3,、,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或精神萎靡,倦怠无力,,甚至浮肿、贫血。感染轻时,可以无症状和体征。,4,、,大量感染时,引起肠梗阻。,5,、,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发育障碍、智力减退等。,三、致病 姜片虫1、成虫肠粘膜及周围组织炎,31,四、诊断,姜片虫,直接涂片法,四、诊断姜片虫直接涂片法,32,五、流行,姜片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南、四川及广东等18个省市自治区。,(一)分布,主要流行于种植菱角、马蹄等水生植物,的地区。,(二)因素,1、传染源的存在,及其粪便中虫,卵污染水源,。,2、中间宿主扁卷螺的存在。,3、传播媒介水生植物如菱角、马蹄等的存在。,4、生食水生植物的不良习惯,(最重要),。,五、流行姜片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南、四川及,33,六、防治,姜片虫,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管好粪便、防止水体污染,2、提倡家猪圈养,不用生的水生植物喂猪。,3、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食生的水生植物,不喝,生水,防止感染,这是,最重要,的。,4、治疗病人或带虫者。 治疗药物用吡喹酮。,六、防治姜片虫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管好粪便、防止水体污染,34,目的与要求:,1、了解成虫和虫卵主要形态特征,2、掌握生活史特点:致病作用和诊断方法,3、了解流行和防治原则,目的与要求:,35,再见,再见,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