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846686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浙江省语文高考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论语论语复习复习高考高考论语选读论语选读考纲范围考纲范围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论语选读论语选读考试要求考试要求浙江省普通高中心课程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心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基础要求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发展要求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论语的的文文化内涵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影响以及以及作用作用。2018年高考年高考考试说明考试说明 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继承。考查形式考查形式 1、默写题、默写题 2、简答题、简答题 复习复习论语选读论语选读的的几个步骤几个步骤 第一、知道材料来自哪篇课文(特第一、知道材料来自哪篇课文(特别记住课文标题)别记住课文标题)第二、知晓每个材料的意思(内容),第二、知晓每个材料的意思(内容),也就是能基本翻译句子。也就是能基本翻译句子。第三、找出材料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第三、找出材料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一、试卷结构及难度设计一、试卷结构及难度设计二、二、论语选读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 要思想内容要思想内容三、三、论语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子曰:“师也师也过,商也不及。过,商也不及。”曰:曰:“然则师愈与?然则师愈与?”子曰: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子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的评价?为什么?(4分)分)点评:此题难度较合适。点评:此题难度较合适。示例二示例二答: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答: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 4分,第分,第一问一问1 1分,第二、三问分,第二、三问3 3分)分)示例三示例三:2009年高考浙江卷考题年高考浙江卷考题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不复也。”子曰:子曰:“子欲无言。子欲无言。”子贡曰:子贡曰:“子如不言子如不言,则小子则小子何述焉?何述焉?”子曰: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百物生焉,天何天何言哉言哉?”24.24.(1 1)有不少成语源于)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论语,例如,例如“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 1分)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并加以评析。(3分)分)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要点: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要点: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自主学习原则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无言之教”或或“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亦可)。亦可)。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1 1分)分)“子欲无言子欲无言”,这是孔子,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过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这是这是“不教不教”。(。(1 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 1分)分)规范答题小结:规范答题小结:1 1、点出观点。(观点要正确)、点出观点。(观点要正确)2 2、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要具体)、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要具体)3 3、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这一点视情、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这一点视情况而答)况而答)1 120092009年浙江省高考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中样卷中样卷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4分)分)(桀溺)曰:(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点态度。(1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赞成谁的观点?(1 1分)分)(2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 3分)分)示例四:示例四:20102010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参考样卷参考样卷(三)阅读(三)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4分)分)子曰: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门人不敬子路。子曰: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24(1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 1分)分)(2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 3分)分)20102010高考浙江卷高考浙江卷(三)(三)(4 4分)分)2424论语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用论语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 4分)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欧阳修朋朋党论党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朋党论中,即君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基本观点梳理的思路1.孔子提倡什么?2.孔子反对什么?3.有什么正面事例?4.有什么反面事例?5.内涵,理由,做法。政治政治一一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二二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三三 待贾而沽待贾而沽四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习与教育学习与教育十十 学以致其道学以致其道十一十一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十二十二 高山仰止高山仰止十三十三 沂水春风沂水春风修身修身五五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六六 君子之风君子之风七七 求诸己求诸己八八 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九九 出辞气远鄙倍出辞气远鄙倍哲学哲学十四十四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十五十五 敬鬼神而远敬鬼神而远之之第一板块政治1.为政以德:德政思想,均无贫。2.克己复礼:礼与仁,孝悌。3.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精神和心态。为政以德身正(统治者做出榜样)感化(小人必然被感化,不必采用“杀”和“刑”)文德(节用爱人,争取信任,反对暴政,提倡教化)道德道德 “德者得也。德者得也。”“德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道道的的本本义义是是人人走走的的路路,然然后后再再引引申申出出方方法法、引引导导、道道德德等等意意思思,如如:道道不不同同不不相相为为谋谋 道道之之以政以政 道千乘之国道千乘之国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就是指诸侯国。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封地就叫做“家家”。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西周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从的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从的“王(天子)臣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左传。左传。昭公七年昭公七年)的关系。)的关系。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国 家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认为“苛政猛于虎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之。(不超过100100字)(字)(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练习:练习:1不是。不是。“均无贫均无贫”与与“均贫富均贫富”含义不同。含义不同。“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是站在穷人即“贫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上下各得其分,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上下各得其分,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孔子主张的是均无贫,所以不能表明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的是均无贫,所以不能表明孔子的主张是君民平等、贫富不分是君民平等、贫富不分2、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孔子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所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这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一味提倡以法治国,这同样有局限性,要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3、“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应从何做起?应从何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自身做起子子曰曰“其其身身正正、不不令令而而行行;其其身身不不正正,虽虽令令不不从从。”统统治治者者德德高高望望重重有有感感召召力力,则则就就如如北北极极星星一一样样,“居居其其所所而而众众星星共共之之”。(2.1)(2.1)统统治治者者自自身身做做出出榜榜样样就就是是对对百百姓姓最最好好的的教教育育。“临临之之以以庄庄,则则敬敬;孝孝慈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2.20)如如果果这这样样就就没没有有必必要要“杀杀无无道道、以以就就有有道道。”(12.19)(12.19)小小人人必必然然会会被被感感化化。“君君子子之之德德风风,小小人人之之德德草草,早早上上之之风风,必必偃偃。”(12.19)(12.19)这这样样孔孔子子自自然然就就反反对对武武力力征征服服,主主张张“远远人人不不服服,则则修修文文德德以以来来之之。”(16.1)(16.1)4 4、为什么说、为什么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足,君孰与足”?孔孔子子认认为为政政治治上上最最重重要要的的事事情情是是养养生生(食食)送送死死(丧丧)和和祭祭祀祀。统统治治者者要要“节节用用而而爱爱人人,使使民民以以时时。”(1.5)(1.5)他他反反对对横横征征暴暴敛敛,认认为为苛苛政政猛猛于于虎虎。当当自自己己的的学学生生为为季季氏氏敛敛财财时时,他他公公然然号号召召其其它它学学生生“鸣鸣鼓鼓而而攻攻之之可可也也。”(11.17)(11.17)他他劝劝鲁鲁哀哀公公减减轻轻人人民民的的赋赋税,要藏富于民。税,要藏富于民。(三)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有若对曰:“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何其彻也?”对曰: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足,君孰与足?”24(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2018考试说明参考试卷 甲甲 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均、民关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均、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终极的目的就是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终极的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有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的有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乙乙24.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仁”的的”思想理解是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以直报怨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克己复礼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感恩)复礼办法(克己,正名)礼“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祭祀祖先和尊敬。“禮”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作作为为原原始始礼礼仪仪,它它们们的的原原型型本本有有其其极极为为重重要要的的社社会会功功能能和和政政治治作作用用。远远古古氏氏族族正正是是通通过过这这种种原原始始礼礼仪仪活活动动,将将其其群群体体组组织织起起来来、团团结结起起来来,按按着着一一定定的的社社会会秩秩序序和和规规范范来来进进行行生生产产和和生生活活,以以维维系系整整个个社社会会的的生生存存和和活活动动。因因之之这这套套“礼礼仪仪”对对每每个个氏氏族族成成员员便便具具有有极极大大的的强强制制性性和和约约束束力力,它它相相当当于于后后世世的的法法律律,实实际际即即是是一一种种未未成成文文的习惯法。的习惯法。周礼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觚不觚,觚哉!觚哉!”(6.25)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交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其,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关键概念之一:礼关键概念之一:礼道之以德,齐之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有耻且格。,有耻且格。克己复克己复礼礼为仁。为仁。天下有道,则天下有道,则礼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征伐自天子出。事不成,则事不成,则礼乐礼乐不兴。不兴。人而无仁,如人而无仁,如礼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何?人而无仁,如乐何?不学不学礼礼,无以立。,无以立。绘事后素。绘事后素。礼礼后乎?后乎?未若贫而乐,富而好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礼者也。者也。割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博我以文,约我以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礼。为国以为国以礼礼。礼礼之用,和为贵。之用,和为贵。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1 1、孔子为何要、孔子为何要 “正名正名”?“正名正名”就是就是“复礼复礼”。子子路路曰曰:“卫卫君君待待子子而而为为政政,子子将将奚奚先先?”子子曰曰:“必必也也正正名名乎乎!”子子路路曰曰:“有有是是哉哉,子子之之迂迂也也!奚奚其其正正?”子子曰曰:“野野哉哉,由由也也!君君子子于于其其所所不不知知,盖盖阙阙如如也也。名名不不正正,则则言言不不顺顺;言言不不顺顺,则则事事不不成成;事事不不成成,则则礼礼乐乐不不兴兴;礼礼乐乐不不兴兴,则则刑刑罚罚不不中中;刑刑罚罚不不中中,则则民民无无所所错错手手足足。故故君君子子名名之之必必可可信信也也,言言之之必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13.3)齐齐景景公公问问政政于于孔孔子子。孔孔子子对对曰曰:“君君君君、臣臣臣臣、父父父父、子子子子。”公公曰曰:“善善哉哉!信信如如君君不不君君,臣臣不不臣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12.11)孔孔子子谓谓季季氏氏:“八八佾佾舞舞于于庭庭,是是可可忍忍也也,孰孰不不可可忍也?忍也?”(3.13.1)2、礼是外在的礼节,其核心是什么?子子曰曰:“礼礼云云礼礼云云,玉玉帛帛云云乎乎哉哉?乐乐云云乐乐云云,钟钟鼓鼓云云乎乎哉哉?”(17.1117.11)子子曰曰:“人人而而不不仁仁,如如礼礼何何?人人而不仁,如乐何?而不仁,如乐何?”(3.33.3)颜颜渊渊问问仁仁。子子曰曰:“克克己己复复礼礼为为仁仁。一一日日克克己己复复礼礼,天天下下归归仁仁焉焉。为为仁仁由由己己,而而由由人人乎乎哉哉?”颜颜渊渊曰曰:“请请问问其其目目。”子子曰曰:“非非礼礼勿勿视视,非非礼礼勿勿听听,非非礼礼勿勿言言,非非礼礼勿勿动动。”颜颜渊渊曰曰:“回回虽虽不不敏敏,请请事事斯斯语语矣矣。”(12.112.1)核心是仁核心是仁 仁从孝做起仁从孝做起:有有子子曰曰:“其其为为人人也也孝孝弟弟,而而好好犯犯上上者者,鲜鲜矣矣;不不好好犯犯上上,而而好好作作乱乱者者,未未之之有有也也。君君子子务务本本,本本立立而而道道生生。孝孝弟弟也也者者,其其为为仁仁之之本本与与!”(1.21.2)只只有有做做到到对对亲亲人人的的爱爱,老老吾吾老老,幼幼吾吾幼幼,才才能能推推己己及及人人,爱爱他他人人之之老老幼幼他他人人之之幼幼,然然后后才才能能“泛泛爱爱众众。”“仁仁者者无无不不爱爱”,要要用用对对待待家家人人一一样样的的态态度度去去对对待待一一切切人人。先先“事事亲亲”,“笃笃于于亲亲”之之后后,由由近近及及远远,由由亲亲及及疏疏,逐逐步步渐渐进进到到同同事事、朋朋友友以以至至全全社社会会的的人人,这这是是儒儒家家的的“爱爱人人”。3、仁与孝的关系 4、孔孔子子主主张张为为父父母母守守孝孝三三年年,但但宰宰我我反反对对,你你怎怎样样看看待待这这个个问问题题?孔孔子子认认为为什什么么是是真真正正的的孝孝?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道?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道?宰我问: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子曰:“食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曰:“安。安。”“女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反哺”的行为。的行为。“孝孝”“”“弟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定的基本保证。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出的 父为子纲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又如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再如,再如 不孝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也已不足取 五四至今的人们,总是对古代的五四至今的人们,总是对古代的割股疗亲割股疗亲、目连救母目连救母的的愚孝愚孝念念不忘,肆意菲念念不忘,肆意菲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的,孝再愚,也还知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的,孝再愚,也还知道要去孝顺父母,其过程虽有差池,其动机道要去孝顺父母,其过程虽有差池,其动机仍需褒扬。例如仍需褒扬。例如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所选孝行,事所选孝行,事迹十分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使人阅读迹十分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使人阅读或听讲后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产生强烈的或听讲后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教育效果。知其不可而为之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1对孔子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字)(6分)(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次例卷题题 1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可”不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品格。2、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见夫子乎?”丈人曰: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其杖而芸。(18、7)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有心哉,击磬乎!心哉,击磬乎!”既而曰: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果哉!末之难矣。”(14、39)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度?(1分)分)(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分)v(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分)v(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分)v 3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试卷中此题略)夫子怃然曰: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看似“不可为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问题永远存在,“为之为之”才有希望。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仁者爱人“仁”是修身要务。泛爱众而亲仁。“仁”的基本内涵。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具体实践。为仁由己:近取譬,泛爱众,不拘小信。“仁”和“礼”的关系内在和外在的关系 1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一)(一)“然则管仲知礼乎?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子)曰:“邦君树塞门,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论语3.22)(二)(二)子贡曰: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又相之。”子曰: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论语14.17)(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仁”的含义是怎的含义是怎样的?样的?1.1.(1 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能够“尊王攘夷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可见孔子“仁仁”的标准是能维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君子之风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君子修养基本内容:志于道,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君子修养目标:仁者,智者,勇者,乐以忘忧。君子修养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质”与“文”的关系。1、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题。子曰: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哉回也。”(1)孔子认为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认为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2)孔子为什么会反复赞颂他是个有道德)孔子为什么会反复赞颂他是个有道德的人?的人?答:(答:(答:(答:(1)1)1)1)孔子对颜回做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个孔子对颜回做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个孔子对颜回做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个孔子对颜回做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个“安贫乐道安贫乐道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贤者。的贤者。的贤者。的贤者。(2)(2)(2)(2)这里讲颜回这里讲颜回这里讲颜回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不改其乐不改其乐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2 2、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 1)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2)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2)(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乱,破坏等级秩序。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言利者的原则。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统一的(1)(1)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周而不比察人之道明辨君子和小人,考察三所,观过知仁。待人之道躬自厚,以直报怨,言人分开。交友之道直谅多闻,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友。子曰: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1)(1)孔子的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2)(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孔子从仁德出发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2 2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仁”为标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里仁)。可见,在)。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字)(周而不比周而不比)2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交往对象,适中交往。3 3、论论语语或或曰曰:“以以德德报报怨怨,何何如如?”子子曰曰:“何何以以报报德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说: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道道家家主主张张“以以德德报报怨怨”,而而孔孔子子不不同同意意这这种种做做法法,主主张张“以以直直报报怨怨”,这这是是否否有有违违儒儒家家的的忠忠恕恕之之道道?试谈谈你的理解。?试谈谈你的理解。v答案要点:答案要点:老子的话即: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老子的话即: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以德报怨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善”的心理;(的心理;(2分)分)v但是但是“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是小怨,当然可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是小怨,当然可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一点。“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2分)分)学习教育专题诲人不倦:各种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高山仰止: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课堂实录,礼乐治国的思想。诲人不倦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教师风范教师风范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一视同仁诲人不倦述而不作诗教礼教 1.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其闻斯行之?”冉有问:冉有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由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问求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赤也惑,敢。赤也惑,敢问。问。”子曰: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会?1.1.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由也果”“”“赐也达赐也达”“”“求也艺求也艺”“”“予不仁予不仁”“”“柴也愚柴也愚”“”“参也鲁参也鲁”“”“师也辟师也辟”等。等。2.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子夏问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何谓也?”子曰:子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曰:曰:“礼后乎?礼后乎?”曰: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诗已矣。已矣。”(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启予者商也”?2.2.(1)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上,切勿舍本逐末。(2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3 3、子子曰曰:“述述而而不不作作,信信而而好好古古,窃窃比比于于我我老老彭彭。”(7.17.1)第第十十一一课课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子子曰曰:“我我非非生生而而知知之之者者,好好古古,敏敏以以求求之之者者也也。”(7.207.20)第第十十课课 学以致其道学以致其道子子曰曰:“予予欲欲无无言言。”子子贡贡曰曰:“子子如如不不言言,则则小小子子何何述述焉焉?”子子曰曰:“天天何何言言哉哉?四四时时行行焉焉,百百物物生生焉焉,天天何何言言哉哉?”(17.1917.19)第第十十一一课课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1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 1分)分)(2 2)依依据据上上述述对对话话,你你认认为为孔孔子子为为什什么么会会有有这这样样的的治治学学态态度度和和教教学学思思想?(想?(3 3分)分)答答案案要要点点:(1)述述而而不不作作(信信而而好好古古)(2)因因为为孔孔子子的的政政治治倾倾向向比比较较保保守守,主主张张复复古古,推推崇崇周周礼礼,而而“述述而而不不作作,信信而而好好古古”的的治治学学态态度度、“予予欲欲无无言言”、顺顺乎乎天天理理、恪恪守守礼礼乐乐等等教教学学思思想想,与与他他的的基基本本政政治治倾倾向向是是相相和和相应的。相应的。高山仰止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1.富有“使命感”。(不忘职责)“归与”之叹2.具有“亲切感”。(关心学生)对子路:提醒其注意“好勇”。对颜渊:“天丧予”之悲痛。对伯牛:“斯疾”之叹。对子游:莞尔3.具有“崇高感”。(学生赞颂)颜渊叹圣子贡驳武叔1、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高山仰止高山仰止)颜颜渊渊喟喟然叹曰然叹曰:“仰之仰之弥弥高,高,钻钻之弥坚,之弥坚,瞻瞻之在前,忽之在前,忽焉焉在后。夫子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循循然善诱人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卓尔尔。虽欲从之,。虽欲从之,末由末由也已。也已。”(1)颜渊的眼中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颜渊的眼中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2)孔子是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吗?(谈心中理想孔子是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吗?(谈心中理想的教师)的教师)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循循善诱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循循善诱2、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高山仰止高山仰止)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唯我与尔有是夫夫!”子路曰:子路曰:“子行子行三军三军,则谁与?,则谁与?”子曰:子曰:“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好谋而成者也。”(1)孔子眼中学生颜渊子路是怎样的人?)孔子眼中学生颜渊子路是怎样的人?(2)你如何看待孔子的)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颜渊:勇谋双备的人,子路:有勇无谋的人颜渊:勇谋双备的人,子路:有勇无谋的人士为知己者用,才为可用者谋。人之隐达,一半天士为知己者用,才为可用者谋。人之隐达,一半天机,一半人为。显达之时。当尽力而为之;隐晦之机,一半人为。显达之时。当尽力而为之;隐晦之期,当藏锋匿志。人之在世,勇谋双备。勇谋难全,期,当藏锋匿志。人之在世,勇谋双备。勇谋难全,当少勇而多谋。勇可博力,谋能致胜。当少勇而多谋。勇可博力,谋能致胜。沂水春风这是一次课堂实录。讨论话题:礼乐治国。师生表现:子路鲁直冉有谦逊公西华谦恭曾皙从容孔子循循善诱,平等待人,雍容儒雅。1.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点!尔何如?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者之撰。”子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1.1.(1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世的和乐景象。(2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的“礼治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 安详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入世,讲究积极进取。中庸之道1.中庸之德:不偏不倚,不走极端。2.中庸之行: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狂狷并用好恶唯仁3.中庸原则:义之与比,以礼节之。自我修养上的中庸之道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交友待人上的中庸之道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