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护理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1695139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的护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发热的护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发热的护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热的护理发热的护理发热的护理章节目标2.学会传染病常见症状及体征的护理评估、健康教育的技能。3.运用传染病常见症状及体征的护理知识,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健康指导。传染病常见症状及体征。1.说出2.学会传染病常见症状及体征的护理评估、健康教育的技能。3概述发热及热型发热为许多传染病的共同表现,是传染病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但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其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3个阶段。按热度高低可呈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多见于伤寒;弛张热,多见于伤寒缓解期、败血症以及化脓性感染性疾病;间歇热,多见于疟疾、败血症等;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回归热,见回归热病;双峰热,多为黑热病;消耗热,多见于结核病。发热及热型概述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在36.037.0左右,不同的个体可因测量方法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受性别、年龄、受昼夜节律、活动程度、情绪、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波动,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小于1。另外,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一、病因与发生机制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多见。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fever)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引起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fever)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1)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脱水等。(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血清病等。(一)病因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多Agent系统of316弱定义:Agent一般用以说明一个软硬件系统。它具有自治性,社会性,反映性,能动性等特性。9.1.1概念1.Agent强定义:Agent不仅具有以上的特性,而且具有知识、信念、义务、意图等人类才具有的特性。强定义更加强调人格化概念的Agent的心智要素。一般而言,可以认为Agent是一个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并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以实现其设计目标的自治系统。它运行于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能有效地利用环境中各种可以利用的数据、知识、信息和计算资源,准确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为用户提供迅捷、准确和满意的服务。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 多Agent系统of316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多Agent系统of317关于MAS,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由多个Agent组成的集合,其多个Agent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服务,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它的目标是将大而复杂的系统建设成小的、彼此互相通信和协调的,易于管理的系统。2.多Agent系统(MAS)MAS作为解决复杂系统的一个有效方法,能够利用并行分布式处理技术和模块化设计思想,把复杂系统划分成相对独立的Agent子系统,通过Agent之间的共同协作来完成对复杂问题的求解。在一个MAS中,各Agent成员之间是独立自主的,其自身的目标和行为不受其它Agent成员的限制,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语言开发而成,没有全局数据,也没有全局控制,是一种开放的系统,Agent加入和离开都是自由的。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 多Agent系统of317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多Agent系统of318MAS的体系结构是指MAS中Agent间的信息关系和控制关系,以及问题求解能力的分布模式,通过定义Agent之间的权威关系,为Agent提供了一种交互框架。9.1.2 MAS9.1.2 MAS的结构MAS的体系结构可以有三种形式: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1)集中式结构(2)分布式结构(3)混合式结构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 多Agent系统of318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多Agent系统of319MAS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其特性因为应用的不同领域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9.1.3特点及分类1.特点(1)由于Agent可以是不同的个人或组织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语言开发而成,因而可能是完全异质和分布的;(2)在MAS中,每个Agent是自治的,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异步地运行自己的进程,解决给定的子问题,自主地推理和规划并选择适当的策略,并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环境;(3)MAS支持分布式应用,具有良好的模块性、易于扩展、设计灵活简单。在其实现过程中,不追求单个庞大复杂的体系,而是按面向对象的方法构造多层次,多元化的Agent以降低各个Agent问题求解的复杂性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性;(4)MAS是一个集成系统,各Agen之间互相通信彼此协调,并行地求解问题,能有效地提高问题求解的能力;(5)多Agent技术打破了人工智能领域仅仅使用一个专家系统的限制,在MAS环境,各领域的不同专家可能协作求解某一个专家无法解决或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提高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 多Agent系统of319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多Agent系统of31109.1.3特点及分类2.分类(1)根据Agent的自主性分类1)由控制Agent和被控Agent构成的系统:Agent之间存在较强的控制关系,每个Agent或对其他Agent具有控制作用,或受控于对它具有权威的Agent。在这类系统中,被控Agent的行为受到约束,自主程度较低。2)自主Agent构成的系统:Agent自主地决策,产生计划,采取行动。Agent之间具有松散的社会性联系。Agent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并从经验中学习增强其求解问题的能力以及与相识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在这类系统中,自主Agent之间的协作关系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当目标发生冲突时,通过协商来解决。3)灵活Agent(即半自主的Agent)构成的系统:Agent进行决策时,某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受控于其他Agent,大部分情况下要求Agent完全自主地工作。在这类系统中,Agent之间通常是松散耦合,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通过承诺和组织约束相互联系。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 多Agent系统of311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多Agent系统of31119.1.3特点及分类2.分类(2)根据对动态性的适应方法分类1)系统拓扑结构不变,即Agent数目、Agent之间的社会关系等都不变。Agent内部结构固定,基本技能不变,通过重构求解问题的方式来适应环境;Agent通过自重组来适应环境,例如修改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目标、选择等。2)系统拓扑结构改变Agent数目不变,每个Agent的微结构稳定,可以修改Agent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可增减Agent数目,可以动态创建和删除Agent。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 多Agent系统of311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多Agent系统of31129.1.3特点及分类2.分类(3)根据系统功能结构分类1)同构型系统,即每个Agent功能结构相同;2)异构型系统,Agent的结构、功能、目标都可以不同,由通信协议保证Agent间协调与合作的实现。(4)根据Agent关于世界知识的存储分类1)反应式多Agent系统;2)黑板模式的多Agent系统;3)分布存储的多Agent系统。(5)根据控制结构分类1)集中控制:由一个中心Agent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协调工作;2)层次控制:每个Agent控制处于其下层的Agent的行为,同时又受控于其上层的其他Agent;3)网络控制:由信息传递构成的控制结构,且该控制结构是可以动态改变的,可以实现灵活控制。9.1多Agent系统简述第九章 多Agent系统of311一、病因与发生机制(3)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等。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脾梗死)。细胞破坏(恶性肿瘤)或组织坏死(急性心肌梗死)。(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影响正常体温调节致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于功能性发热。常见的有原发性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女性月经前或妊娠初期、剧烈运动后、精神紧张等)。(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颅脑外伤等原因使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临床特点是高热无汗。(一)病因(3)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等一、病因与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1.致热源性发热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因素,致热源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二)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病因与发生机制(1)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一方面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值)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分泌激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二)发生机制(1)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一、病因与发生机制(2)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较多,包括各种病原体及其产物(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二)发生机制(2)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一、病因与发生机制2.非致热源性发热(1)引起产热增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2)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等。(3)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损伤、出血、炎症、中暑等。(二)发生机制2.非致热源性发热(二)发生机制二、护理评估要点评估患者发热的特点起病的诱因、时间、季节起病缓急、发热程度与热型等是否采取降温措施、方法及效果等(一)健康史评估患者发热的特点(一)健康史二、护理评估要点1.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畏寒或寒战、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等。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还可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出现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二)临床特点1.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二)临床特点二、护理评估要点体温上升分为骤升型和缓升型两种方式。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有寒战。如伤寒、结核病等。(二)临床特点体温上升分为骤升型和缓升型两种方式。(二)临床特点二、护理评估要点(2)高热持续期:特点是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高热可致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且易发生口咽部感染,如口唇疱疹、舌炎、牙龈炎等。(二)临床特点(2)高热持续期:特点是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二、护理评估要点(3)体温下降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主要表现为多汗、皮肤潮湿。由于出汗及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增多,若饮水不足,可引起脱水,甚至发生虚脱。体温下降分为骤降和缓降两种方式: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缓降: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二)临床特点(3)体温下降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二)临床特点二、护理评估要点2.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将发热分为:(1)低热:体温37.338。(2)中等度热:体温38.139。(3)高热:体温39.141。(4)超高热:体温41以上。(二)临床特点2.发热的分度(二)临床特点二、护理评估要点3.热型与临床意义将被评估者发热时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记录在体温单上,连接形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二)临床特点3.热型与临床意义(二)临床特点二、护理评估要点(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等。(二)临床特点(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二、护理评估要点(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超过2,最低也在正常水平以上。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感染。(二)临床特点(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章节目标发热的护理课件二、护理评估要点(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二)临床特点(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二、护理评估要点(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数次。见于布鲁杆菌病(二)临床特点(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二、护理评估要点(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骤然升高,以此规律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二)临床特点(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二、护理评估要点(6)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发热。见于风湿热、结核病及癌性发热。(二)临床特点(6)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发热。见于风湿热、结核病二、护理评估要点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但是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其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二)临床特点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但是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二、护理评估要点评估患者是否伴有寒战、皮疹、淋巴结肿大、出血、昏迷等症状发热伴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发热伴皮疹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等;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结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转移癌、白血病、淋巴瘤等;发热伴出血见于重症感染或某些急性传染病,如败血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三)伴随症状评估患者是否伴有寒战、皮疹、淋巴结肿大、出血、昏迷等症状(三二、护理评估要点发热伴肝脾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疟疾、布氏杆菌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血吸虫病、黑热病等;发热伴关节肿痛见于猩红热、败血症、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痛风等;发热伴昏迷者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暑,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三)伴随症状发热伴肝脾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二、护理评估要点发热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口渴、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皮肤干燥及弹性减弱、眼眶下陷、尿量减少等表现。高热患者可有惊厥、躁动不安、谵妄、昏睡等意识障碍征象。发热持续不退时患者可有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四)身心反应发热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口渴、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皮肤干燥及弹性三、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体液丢失过多和(或)液体摄入量不足有关。3.口腔黏膜受损与发热所致口腔黏膜干燥有关。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与长期发热代谢率增高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5.潜在并发症惊厥、意识障碍等。1.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四、护理措施1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宜穿透气、棉质衣服。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2024,湿度5560为宜,注意通风换气。患者若有寒战应注意保暖。2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可用冰袋冷敷头部或大动脉处,也可用2550乙醇或3236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效果欠佳者,可配合药物降温;高热惊厥者,可遵医嘱采用亚冬眠疗法。在降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1休息:四、护理措施在降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避免持续长时间冰敷同一部位,以防止局部冻伤。注意周围循环状态,有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乙醇擦浴。全身发疹者,禁用乙醇擦浴降温。药物降温时,退热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导致虚脱。采用亚冬眠疗法前应先补足血容量,用药过程中避免搬动患者,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在降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四、护理措施3病情观察:按规定时间测量体温,一般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观察伴随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时正确地做好记录,掌握热度、热程与热型。4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高热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于饭后、睡前漱口。病情重者,协助口腔护理。患者大汗后给以温水擦拭,及时更换衣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患者有舒适感,防止感冒。5补充营养及液体:根据病情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液体的摄入,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每天保证摄入15002000ml的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静脉输液。3病情观察:五、护理目标1患者活动耐力增加,进行日常活动时不感到疲乏。2患者能遵循饮食计划,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营养状况有所改善。3未发生出血、肝性脑病、肾衰竭、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等并发症或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4患者能保持皮肤完整性,无破损,瘙痒减轻或消失。5未发生感染或感染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1患者活动耐力增加,进行日常活动时不感到疲乏。六、护理评价经过治疗和护理,评价患者是否达到:病人及家属了解发热相关知识。体温正常。无并发症的出现或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热的护理课件谢谢观看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