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感受器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688786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7.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感受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九章感受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九章感受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剖学第九章感受器第一节眼球视器是感受可见光刺激的特殊感觉器,包括眼球和眼副器。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的前部,其前面有眼睑保护,后面有视神经连于间脑,周围附有眼副器。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构成一、眼球壁(一)纤维膜为眼球最外层,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维持眼球形态和保护眼球内容物的作用。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1角膜占外膜的前1,6,略向前凸,神经末梢丰吾,无色透明,有屈光作用角膜从前向后分为5层:(1)角膜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内有丰雷的游离神经末梢,再生能力强,感觉敏锐;(2)前界层,是由基质和胶原原纤维构成的透明均质膜,无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3)角膜基质,主要由平行排列的胶原原纤维构成,约占角膜厚度的9710,含较多水分;(4)后界层,由角膜内皮细胞分泌而成,其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厚;(5)角膜内皮,由一层排列整齐的六角形扁平细胞构成,有参与物质的转运、合成以及分泌蛋白质的功能。2.巩膜占外膜的后56,白色不透明,前接角膜,后续视神经鞘。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部有一环行的巩膜静脉窦,房水经此回流。(二)血管膜中膜又称血管膜,为眼球壁中层,含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呈棕黑色,有营养眼球和遮光作用。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3部分。1.虹膜位于角膜后方,呈冠状位的圆盘状薄膜,其颜色有种族和个体差异,国人多呈棕色。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光线穿角膜后,经此孔进入眼。虹膜内有两种不同排列方向的平滑肌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分别缩小与开大瞳孔2.睫状体 位于角膜和巩膜移行处内面、虹膜的后方。睫状体与晶状体之间有睫状小带相连。睫状体内有睫状肌,该肌舒缩牵动睫状小带,调节晶体的曲度。睫状体还有产生房水的作用。3脉络膜连于睫状体的后方,为中膜的后2/3,外面与巩膜疏松相连,内面紧贴视网膜,是一层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后部有视神经穿过。(三)视网膜内膜即视网膜,紧贴于中膜内面,分为视部和盲部两部分。其中盲部贴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无感光作用;视部贴于脉络膜内面,具有感光作用。在视网膜视部,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白色圆盘形隆起,称视神经盘,或称视乳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由此穿入、穿出,该处无感光细胞,因而无感光功能,称生理性盲点。在视神经盘颞侧约3brn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视力(辨色力、分辨力)最敏感的部位。视网膜分层1色素上皮层:是单层立方上皮,基底面紧靠脉络膜。2视细胞层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部有感受强光和辨色的功能黄斑区视锥细胞密集排列,是视觉最敏锐区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是夜视觉或暗视觉细胞,无辨色能力3双极细胞层连接视细胞与节细胞的中间神经元4节细胞层内有节细胞,为多极神经元,树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轴突向视神经盘处集中,穿出眼球形成视神经二、眼球内容物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4种不同的传光介质,称眼的屈光系统,能使所视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一)房水角膜与晶状体间的腔隙,称眼房,以虹膜为界,分为前房和后房,二者借瞳孔相通。在前房内,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构成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房水是充满眼房内的无色透明液体,由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经瞳孔到前房,最后通过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房水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及维持眼压的作用。当房水回流受阻时,引起眼压升高,临床上称青光眼。(二)晶状体晶状体是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的双凸透镜状透明体,富有弹性,无血管和神经分布,其周缘借睫状小带与睫状体相连。当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因自身的弹性回缩而变厚,折光能力增强,以适应看近物;当视远物时,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曲度变小,折光能力减弱,以适应看远物。晶状体可因病变或创伤而变混浊,称白内障。(三)玻璃体玻璃体为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间的胶状物,其水分含量占99%。玻璃体除有屈光作用外,对视网膜还有支撑作用。第二节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和眶内结缔组织,有保护、支持和运动眼球的作用。一、眼睑眼睑俗称眼皮,遮盖于眼球前方,分为上、下睑,二者间的裂隙,称睑裂,其内、外侧角分别称内眦和外眦。眼睑的游离缘,称睑缘。若皮脂腺导管阻塞,发炎肿胀,称麦粒肿。眼睑的后缘有睑板腺的开口,若导管受阻,称霰粒肿。一、结膜结膜是一层富有血管和神经末梢的透明薄膜,覆盖于眼睑内表面和巩膜的表面。根据其部位分为睑结膜和球结膜,二者移行返折处分别称结膜上、下穹。当睑裂闭合时,结膜即围成一腔隙,称结膜囊。结膜炎和沙眼是结膜常见疾病。三、泪器(一)泪腺泪腺位于眼眶上壁前外侧的泪腺窝内,有10-20条排泄小管开口于结膜上穹外侧部。泪腺不断分泌泪液,借眨眼活动涂抹于眼球表面,具有润滑和清洁角膜、冲洗结膜囊的作用。泪液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二)泪道1.泪点上、下睑缘的内侧端各有一小突起,其顶部有一小孔,称泪点,是泪小管的入口2泪小管起于上、下泪点,分别形成上、下泪小管,最初垂直于睑缘上下行走,然后水平向内侧汇聚后开口于泪囊。3泪囊位于眼眶内侧壁的泪囊窝内,上端为,高于内眦下端移行为鼻泪管。4.鼻泪管内衬黏膜,下端开口于下鼻道的外侧壁前部。四、眼球外肌眼球外肌包括6条运动眼球的肌和1条提上睑的肌,都是骨骼肌。运动眼球的肌有4条直肌和2条斜肌,即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4条直肌起于视神经管内的总腱环,分别止于眼球前部巩膜的上、下、内侧和外侧面。上斜肌也起于总腱环,前行并以细腱穿绕眶内侧壁前上方的滑车,然后转向后外,止于眼球后部后外侧面。下斜肌起于眶下壁前内侧,经眼球下方止于眼球后外侧面。上述6条肌相互协调完成眼球的正常转动。运动眼睑的肌为上睑提肌,作用是提上睑。一、动脉眼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眼动脉。眼动脉在颅腔内自颈内动脉发出后,与视神经相伴经视神经管入眶,分支供应眼球、眼球外肌、泪腺和眼睑等。最重要的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该动脉在视神经盘处穿入并分布至视网膜各部,营养视网膜内层。临床常用眼底镜观察此动脉,以助诊断某些疾病。二、静脉 眼球的静脉主要为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涡静脉。经眼上、下静脉向后穿眶上裂入颅腔,注入海绵窦;向前与面静脉吻合,无静脉瓣,故面部感染可经此侵入颅内。三、神经 分布于眼的神经较多,其中视神经管理视觉;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眼球外肌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等脑神经支配。(一)耳廓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和薄层皮下组织。耳廓下方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的部分,称耳垂。耳廓有收集声波和判断声波来源方向的作用。(二)外耳道 外耳道是外耳门与鼓膜间的弯曲管道,成人长2.0-2.5cm。分为外13的软骨部和内23的骨部。外13向内后上、内23向内前下呈弯曲走行。检查鼓膜时将耳廓拉向后上方,可使外耳道变直,即可看到鼓膜。外耳道皮下组织少,皮肤与软骨膜或骨膜紧贴,故外耳道发生疖肿时,疼痛剧烈。外耳道皮肤内有耵聍腺,分泌耵聍。(三)鼓膜 鼓膜为分隔外耳道与中耳鼓室的椭圆形半透明薄膜。鼓膜在外耳道底呈斜位,其外侧面向前下外倾斜,鼓膜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其内侧面有锤骨柄末端附着。鼓膜分为前上14的松弛部(活体呈淡红色)和后下34的紧张部(活体呈灰白色)。在活体观察鼓膜时,鼓膜脐前下部可见三角形的反光区,称光锥。当鼓膜异常时,光锥可变形或消失。二、中耳 中耳主要位于颞骨岩部内,介于外耳道与内耳之间。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各部内均衬有黏膜且相互连续,因而病变可相互蔓延。(一)鼓室 鼓室是位于鼓膜与内耳间的一不规则含气小腔,内有3块听小骨。向前借咽鼓管通鼻咽部,向后借乳突窦通乳突小房。1.鼓室的壁鼓室的形态结构不规则,大体呈一个六面体:(1)上壁:是盖壁,为一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层骨板。(2)下壁:为颈静脉壁,为分隔鼓室与颈内静脉的薄层骨板。(3)前壁:为颈动脉壁,与颈动脉管相邻,上部有咽鼓管开口。(4)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经此通乳突小房。(5)外侧壁:为鼓膜壁,该壁借鼓膜与外耳道分隔。(6)内侧壁:为迷路壁,即内耳外侧壁。该壁的后下部有一圆形孔,称蜗窗,由一膜状结构封闭。该壁的后上部有一卵圆形孔,称前庭窗,由镫骨底封闭。前庭窗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2.听小骨 由外向内依次排列为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柄与鼓膜相连,镫骨底封闭前庭窗,砧骨介于二者之间。3块听小骨相互连结成听小骨链,似一曲折的杠杆系统,该装置可将鼓膜振动传至内耳,并有放大作用。3.听小骨肌 包括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分别有紧张鼓膜和减小镫骨底对内耳压力的作用(二)咽鼓管 咽鼓管是咽与鼓室的连接通道,其内面衬有黏膜并与咽部黏膜和鼓室黏膜相延续。咽部的开口一般处于闭合状态,当吞咽、哈欠或尽力张口时开放,以保持鼓膜内、外两侧压力平衡,便于鼓膜振动。小儿咽鼓管管腔较大,且较成人短而平直,故咽部感染易沿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乳突小房是颞骨乳突内的蜂窝状含气小腔。乳突窦是介于乳突小房和鼓室间的腔。(三)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内,是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间一系列结构复杂的弯曲管道,故又称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为骨l生隧道,膜迷路是位于骨迷路内的膜l生管道。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间的间隙内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位、听觉感受器即位于膜迷路内。(一)骨迷路骨迷路包括相互连通的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3部分,由后外向前内沿颞骨岩部的长轴依次排列。1.前庭为一不规则腔隙。其外侧壁上部有前庭窗开口;内侧壁为内耳道底,有神经和血管穿行;前下部有一大孔通耳蜗;后上部有5个小孔通3个骨半规管。2.鼓半规管 为3个相互垂直的“C”形小管,分别称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2个脚,其中一个骨脚细小,称单骨脚;另一个骨脚膨大,称壶腹骨脚。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并为一个总骨脚,故3个骨半规管有5个孔开口于前庭。3.耳蜗耳蜗:形似蜗牛壳,套在蜗螺旋管内,蜗底向后内侧正对内耳道底,蜗顶朝向前外侧。耳蜗由骨l生圆锥形的蜗轴和环绕其2.5圈的蜗螺旋管构成。蜗轴向蜗螺旋管伸出骨螺旋板,此板未达蜗螺旋管的外侧壁,其缺空处由蜗管填补封闭。蜗螺旋管可以分为三部分:前庭阶、蜗管、鼓阶。(二)膜迷路1.膜迷路的结构膜迷路是套于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l生管囊,形似骨迷路,也由相互连通的3部分构成,由后外向前内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3部分。膜迷路管壁的某些部位黏膜增厚,上皮细胞特化形成位觉感受器或听觉感受器。(1)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球囊与蜗管间有一细管相连;椭圆囊后壁以5个开口连通膜半规管在椭圆囊和球囊壁的内面有位觉感受器,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称位觉斑其表面平坦,上皮为高柱状,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毛细胞表面有动纤毛和静纤毛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在位觉斑表面形成胶质膜称位砂膜由于位砂膜的比重远大于内淋巴,在直线变速运动或重力作用下,位砂膜刺激了纤毛而使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经突触传给神经末梢,它们可以感受头部的静止位置觉和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2)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在骨壶腹内相应的膜部膨大成膜壶腹,其壁内存在位觉感受器,称壶腹嵴,嵴与壶腹的长轴相垂直。壶腹脊的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毛细胞的游离面有动纤毛和静纤毛。支持细胞分泌糖蛋白,形成圆锥形胶质的壶腹帽。动纤毛和静纤毛插入壶腹帽基部。壶腹脊也是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刺激。该结构是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感受器。(3)蜗管 位于蜗螺旋管内,介于骨螺旋板与蜗螺旋管外侧壁之间。下起前庭,向上呈盲端而终于蜗顶。蜗管横断面呈三角形,其上壁称前庭膜,与前庭阶相邻;下壁称基底膜,与鼓阶相隔。基底膜上有听觉感受器螺旋器。螺旋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因其位置和形态不同,分为柱细胞和指细胞,主要起支持作用。毛细胞是感受听觉的细胞,其游离面向管腔内伸出许多静纤毛(或称听毛),螺旋器的上方有一盖膜覆盖,盖膜常与听毛接触。基底膜中有许多从蜗轴向外呈放射状排列的胶原样细丝,称听弦。自蜗底到蜗顶,听弦长度逐渐增长。长、短不等的听弦,对不同频率的声波可生相应共振。2.膜迷路功能(1)前庭功能 当头部位置变化时,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可产生直线变速运动的感觉和不同的旋转运动的感觉,同时伴有各种姿势调节反射和内脏功能的变化(称前庭反应)。(2)感音功能声波的传导途径有二: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链和前庭窗进入内耳。此传导途径,称气传导。气传导是正常情况下听觉产生的主要途径。当听小骨链损坏时,外耳道空气震动引起鼓室内的空气推动第2鼓膜,经蜗窗再传至内耳,但其听觉敏感度将大为减弱。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继而引起颞骨内的内淋巴振动,这一方式,称骨传导。正常情况下骨传导敏感l生比气传导要差得多,几乎不能感到其存在。临床上可通过检查患者气传导和骨传导受损的情况,判斯听觉异常产生的部位和原因。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