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h****9 文档编号:241560582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旺盛的缘由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全面”。B、C、D都包含在A中。故A正确。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学问的理解和对材料解读实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需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故选择C项。3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盖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见答案:C解析:抓住两个关键词“无人”“自然”可知,“是思想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这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故C正确。4申子大体篇中载:“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这是下列哪个思想流派的主见()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本”“末”“治”“行”“操”“事”等。关键信息,这说明材料事实上主见把一切大权集中到君主手中。这属于法家的思想主见。故C正确。5“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见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见。6唐朝诗人章碣在焚书坑中言:“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诗人在此主要表达了()A对“焚书坑儒”的确定 B渴望“百家争鸣”局面重现C“焚书坑儒”对文化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 D“焚书坑儒”是秦灭亡的主要缘由答案:C解析:依据“焚书坑”可知,诗人评价的是“焚书坑儒”;再由“刘项元来不读书”可知,诗人主要是对“焚书坑儒”进行批判,指出“焚书坑儒”对文化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依据材料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学问,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8“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董仲舒为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对儒学进行改造,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了儒学。9汉书曰:“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这说明()A儒家学说在民间起先处于独尊的地位B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C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唯一思想D儒家思想成为丞相对抗君权的有力工具答案:B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延文学儒者以百数”“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可知,统治者重视儒家学说,使其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A是地方郡县兴办学校的影响;C错在“唯一”,统治者还吸纳了其他学派的思想;D不符合史实。故B正确。10清朝学者赵翼说:“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更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选官制度发生变更 B主流思想发生变更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并不断加强,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而促进了上层统治集团政治素养的变更。故B正确。从西汉到东汉,选官制度没有发生变更,依旧是察举制,A错误;材料所述为上层人士的变更,受民间影响不大,C解除;D是现象而非缘由。11位于五岳之一恒山上的悬空寺,它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道、佛、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该庙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汉武帝时期 B东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教合一”。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A、B不符合题意;C、D都符合出现了“三教合一”趋势,但D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限定条件。12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特别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说明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故D正确。A项说法错误;B是理学形成的外因;C项不能体现“新”。13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其中“天理”是指()A孔孟之道 B自然规律C三纲五常 D物质财宝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B、D明显不符合题意,解除。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指出人性原来与天理一样,具有仁、义等美德,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A错误,C正确。14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答案:C解析:在传统理学影响下,人们要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些道德规范虽然在培育民族性格等方面起到主动作用,但是也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而题干海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15某思想家说:“知是行的办法,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为此,他主见()A“心外无物” B“圣人不行而知”C“致良知” D“知行合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知”与“行”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A、C也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但不符合题意。B是老子“道”的思想的体现,与题意不符。故D正确。16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猛烈动荡的时期,涌现出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性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其中一位主见“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这位思想家是()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 D王夫之答案:A解析:“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是对孔子的挑战,依据所学学问可知A符合题意。黄宗羲主要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具有唯物思想,解除B、C、D。12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奏章由天子批阅,“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其主要目的是()A建立责任内阁制 B实行君主立宪制C限制君主的权力 D复原宰相制度答案:C解析: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他提出了治国济世的方案,设想通过分权来达到限制君权的目的。A、B属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黄宗羲没有提出来。D不是其主要目的。故C正确。 13韩非子主见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二者在当时()A有利于封建统治 B阻碍历史进步C都是片面的思想 D都是进步的思想答案:D解析:韩非子身处战国时期主见君主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1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此思想意识的经济基础是()A封建经济的旺盛 B农业生产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城市规模的扩大答案:C解析:材料中顾炎武提出“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意即主见“公天下”取代“家天下”,属于早期启蒙思想,带有确定的民主色调,其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20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一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C要求建立同等的社会 D反对中心集权的封建制度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说法,说明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同时,应留意君主专制与中心集权的含义是有区分的。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21阅读下列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绽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见。(2)上述各种主见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为什么?(3)上述各种主见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见“德”“礼”;材料二主见尚贤;材料三主见无为;材料四主见重罚。(2)材料四的主见。因为它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斗争和建立中心集权、巩固统治。(3)材料一的主见对后世影响最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实力。第(1)问要对各个材料加以概括。第(2)问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因为法家主见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斗争和建立中心集权、巩固统治,因而更受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第(3)问强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应从儒学思想以后的发展前途来分析。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挚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二 王阳明同挚友在郊外欣赏风景时,挚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曾经多次参加镇压农夫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相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结合材料一,归纳朱熹的思想主见,并指出朱熹提出这一主见的目的。(2)材料二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说明,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观点?你认为他的说明合理吗?(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1)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朱熹提出这一主见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2)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他的说明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3)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需重视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强化人们的纲常伦理观念。他主见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解析:第(1)问,要围绕“遏人欲而存天理”这一关键信息来归纳朱熹的思想主见及目的;第(2)问,要围绕王阳明“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论来分析材料所示现象的本质;第(3)问,要理解“破心中贼”的实质含义。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 异于驱兽以食人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概括材料一中朱熹“爱民”的主见。这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3)概括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见?依据所学学问,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宋代和明清时期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答案:(1)主见:轻徭薄赋,提倡节用。思想: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2)观点: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时代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君主专制强化,阶级冲突尖锐,统治腐朽;传统儒学僵化等。(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见: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朝气。(4)共同之处: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解析:第(1)问:“主见”可由“故爱民必先于节用”进行回答;“思想”明显是以民为本。第(2)问,“观点”可依据材料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时代背景”可结合所学学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第(3)问,“标准”依据材料信息“在万民之忧乐”回答即可;“主见”结合所学学问进行分析;“影响”从使儒学和明清儒学的详细内容回答。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