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66866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广东中山模拟)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由于受血缘关系亲疏的影响,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的消极影响,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而产生的效果,C、D两项与题意无关。2(2016广西柳州、玉林、贵港、百色高三联考)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由材料可以看出周武王()A继承了古代先圣王的分封制度B古代帝王后代是分封的主体C王畿地区也是分封的重点区域D使西周的统治区域得以扩大解析:选D。分封制度始于周公,与上古先圣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里没有说分封的主体是圣王后代,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分封的重点区域是王畿地区,故C项错误;分封先圣王后代于不同地域,有利于巩固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故D项正确。3(2015云南昆明高三摸底)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A儒学独尊B国家财政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解析:选D。尊儒制度和科举制支撑了儒学独尊,与题干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郡县制和国有专营制度支撑了国家财政,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与题干材料四大基本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四大基本制度都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4(2015安徽安庆三模)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解析:选A。“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表明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才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故B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改朝换代时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故C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D项错误。5(2015广东惠州模拟)“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商业,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而材料强调的是根与本、身与臂、臂与指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故D项错误。6(2015陕西渭南一模)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趾),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秦律具有残酷性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秦律具有公正性解析:选A。秦律该规定强调对“不盈五人”和“五人盗”的惩罚不同。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7(2015安徽蚌埠二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解析:选B。魏晋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渐形成,相权能适当节制皇权,皇权又能通过有效政府机制来控制相权,比较符合“合理”“互为节制”,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当时宰相位高权重,不符合“合理”“互为节制”,故A项错误;内阁制度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后逐渐形成的辅政制度,不符合“宰相为政府领袖”,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此时早已不存在宰相制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8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解析:选A。从材料“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见郡县制实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地方设置郡县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非秦朝最先推行,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并非认为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故C项错误;秦朝之前已经存在郡县,故D项错误。9(2015四川德阳一模)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A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B都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C都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D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解析:选A。此时秦与罗马版图都扩大了,修订法律都有利于其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秦朝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罗马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故B项错误;秦朝法律体现的是等级,而非平等,故C项错误;秦朝的法律应该延续商鞅变法风格,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10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B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大诉求解析:选C。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士族贵族已经衰落,此次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可知士族人群增多,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正是突破了九品中正制下以门第作为标准的选官方式,故A项错误;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录目的不仅仅是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打击削弱士族势力,故B项错误;此次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是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故D项错误。11(2015太原三模)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解析:选B。依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以及清初的“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初的内阁都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只能反映明朝中后期情况,而不能反映清朝情况,故A项错误;从明到清的决策制度发生变化,因此决策制度僵化的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但在材料中并未强调皇权的加强,而是强调内阁首辅和内阁对皇权的约束,故D项错误。12(2015济南一模)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官吏政治经济特权的来源,是对专制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描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故A项错误;忠君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尊君敬祖是宗法观念的表现,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宗法观念,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5江苏盐城三模)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摘自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10分)(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8分)(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中“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可以归纳出“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据材料中“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信息可以归纳出“察举与考试相结合”,依据材料中“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可以归纳出“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的答案;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察举制存在弊端”的角度思考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可以归纳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由“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以归纳出“考试选拔人才”,由“放宽录取标准”可以归纳出“逐步放宽录取标准”。第(3)问,第一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三表格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比例逐渐增大,说明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公平;第二小问趋势,结合所学从中央集权加强的角度回答。第(4)问,依据材料四中“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并结合所学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分析作答。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14(2015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中国法制史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大诰材料三(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四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8分)(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6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10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总结措施是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和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从材料二中总结措施是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从材料三中“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总结措施是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第(2)问,据材料一、材料二,从政府重视、惩罚力度及重视民众角度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明朝的史实从初期和后期效果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吏治腐败主要是滥用职权,故其根源是古代以剥削思想为中心的封建制度。答案:(1)措施: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2)特点:高度重视;惩治严厉;利用民众。(3)结果: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后来,到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根源: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