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文学艺术讲解

上传人:张姑****py 文档编号:240761373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4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教与文学艺术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宗教与文学艺术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宗教与文学艺术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您好!您好!第三编第三编 宗教与社会文化宗教与社会文化第三章第三章 宗教与文学艺术宗教与文学艺术目录目录第一节第一节 宗教与文学宗教与文学一、儒教与文学一、儒教与文学二、道教与文学二、道教与文学三、佛教与文学三、佛教与文学第二节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宗教与艺术一、佛道与书法艺术一、佛道与书法艺术二、佛道与绘画艺术二、佛道与绘画艺术三、佛道与雕塑艺术三、佛道与雕塑艺术四、佛道与建筑艺术四、佛道与建筑艺术五、儒释道与音乐五、儒释道与音乐第一节第一节 宗教与文学宗教与文学一、儒教与文学一、儒教与文学二、道教与文学二、道教与文学三、佛教与文学三、佛教与文学一、儒教与文学一、儒教与文学儒教文学侧重于教化、礼教,伦理色彩更为浓厚。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孔子编定的,他认为诗经的功用有很多:“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诗经可以激发想象,培养观察力,可以合群,可以学得讽谏的方法,可以“事父事君”,识得鸟兽虫鱼的名称。刘宝楠所著论语正义解释说“诗序言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明诗教有益。故学之可事父事君也。”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修身当先学诗,知礼才能立身。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儒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于文学上便是赋予自然事物以人格化和社会道德属性。周易说卦说:“乾为天”、“坤为地”“乾,健也。坤,顺也。”天被赋予刚健之德,地被赋予柔顺之德。孔子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山水在这里有了仁智之德。而在诗经中也早有了把露珠和翠竹比喻为人格的诗句。如“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充君子,莫不令德”“澹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学中,自然事物成为象征道德的意象,大多和人的品性联系在一起,林和靖“以梅为妻”,郑板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晋陶渊明独爱菊,他们或借助自然事物表达高洁的品行,或表达坚定的志向。诸如此类,楚辞中屈原以香草作喻,宋周敦颐喜爱莲花而写传世之作爱莲说。自然事物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而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二、道教与文学二、道教与文学在中国文学遗产中,以道教神仙思想和故事为内容的作品不可胜数。道藏中许多文集是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全真道一祖七真几乎都有诗词著作流传,道教对古代文学理论以及文人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有些道经本身便是一部尚好的文学作品,老子庄子首屈一指,庄子想象奇丽,文采斐然,大多以寓言说明深刻的哲理,表达了逍遥超脱的思想境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老子韵律悠然,说理鲜明,朱谦之先生在老子韵例一书中认为道德经用律可以与易经、离骚相媲美,他说“五千文率谐声律,斐然成章。韵理既明,则其哲学诗之为美者可知矣”。伍伟民先生认为单就韵律这一点而言,道德经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魏晋时期一部颇具分量的道家经典之作葛洪的抱扑子内篇主要讲述了修仙证道的道理,基本内容包括神仙术,养生术,炼丹术。文章形式上基本采用骈偶句法,视其内容或用骈文、或用散句。语气自然流转,文意通晓顺畅,颇合魏晋文学形神兼备之时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表现了道教文学中的对人生积极的态度,一句“我命在我不在天”,响彻千古。道教中人有许多人精通诗词歌赋,借助于文学来表达他们的崇道理神仙想、人生追求。如全真道人王重阳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和重阳分离十化集重阳全真集共十三卷,收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以及众多诗词。他从事道教活动十余载,留下来的思想资料大多是以诗词形式记载的。马珏的神光灿、洞玄金玉集。谭处端的水云集,丘处机的潘溪集等。道教散文或议论或记叙,或抒情,艺术手法多样灵活,表现事物栩栩如生。如碑记体道教散文,游记体道教散文,或实在敦朴,或情景交融,读之令人兴叹。最有影响的是长春真人西游记,由丘处机的大弟子李志常所作,记述了丘处机西行大漠谒见元太祖的经历和沿途风土人情。一些诗人对道教感情深厚,文学作品也深受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大量抒写神仙漫游的游仙诗,以郭璞的游仙诗为代表。李白的诗自由、浪漫、飘逸、脱俗,“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霓为衣兮凤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古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道教的神仙思想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游心于九州,逍遥于蓬莱,后人以“诗仙”而称之。陆游是南宋的著名诗人。诗词中大量有关道教宫观的作品,如题上清宫壁、秋日登仙游阁、宿黄仙观、道院述怀、道院杂兴、宿天庆道院,反映了当时道教发展的一些面貌,也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元朝道教发展较为兴盛,表现在文学艺术上是神仙道化剧的出现,神仙道化剧大多以修炼成仙,传度化人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在明代戏剧学家臧懋循编的元曲选中属于神仙道化剧的就有十八种,如陈抟高卧、岳阳楼、任风子、黄粱梦、张天师、铁拐李、竹叶舟、庄周梦、七里滩、升仙梦、金安寿、城南柳、误入桃源、刘行者、玩江亭、蓝采和、碧桃花、张生煮海。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有关道教神仙思想的内容颇多:西游记中的神仙世界主要由道教神仙和民间俗神所构成,其中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外貌到举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教的影响,如登坛借东风,五丈原布灯祈续命,都是道士所为。水浒传中出现了张天师,罗真人及“入云龙公”孙胜等高道形象,或祈福降灾,或神机妙算,形象逼真,令人印象深刻。道教还创立了“青词”这一文体,“青词”也称“绿章”,最初来源于斋醮时献给天神的奏表文章,因用青藤纸书写,故称“青词”。唐、宋都有文人按照这种文体格式进行创作,明代道士文人写“青词”之风日盛。道教文学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古存云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对其有了明确的界定:道教文学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主要形式是游仙诗、步虚词、青词、神仙道化剧、神魔小说、道情等。詹石窗先生著有道教文学史一书,对道教文学作了系统的阐述。道教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培育了道教文学,而带有西域风情的佛教的传入给中国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翻译的佛经中就不乏佳篇妙作,如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妙法莲花经行文优美,譬喻生动。楞严经宣扬了修行层次及佛国的庄严曼妙,也是妙笔生花之作。金刚经则以对话的形式讲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智慧。字句平实,通晓明畅,皆可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三、佛教与文学三、佛教与文学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大。佛禅与诗歌之“相融相契”更值得一书,那些“空花水月”之境的诗歌今日读来,似“余音绕梁,缕缕不绝”。魏晋、唐宋许多诗人受禅宗影响,援“禅”入诗,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禅味”极浓的诗,有些诗则直接以“禅”作比喻。如宋代吴可的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说到禅诗,便不能不提起号称为“诗佛”的王维。其母崔氏笃信佛教,王维也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曾受神会之请而作六祖惠能禅师碑文。他把禅理融于一景一物之中,情与景于诗中交融。山舍、小径、苔藓、柳絮、清泉皆有佛法禅意,漫行在幽涧、清泉之中,禅悟于花落鸟鸣之时,非有妙悟,难以领略。让我们看一看脍炙人口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在文学体裁方面,佛教的传教布道方式对于一些新文学形式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唐代出现的“变文”,就是晋、宋以来,从僧徒讲读的经文,讲唱的佛经故事中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新文体。应该说“变文”是中国佛教的创造,其源头是“唱导”即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扬佛理。近代在敦煌石室出土的卷子中,始知有变文这种形式,变文故事大多来源于佛经,对后代小说影响极大。六朝的志怪小说也是受佛教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展的,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说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底鬼怪到小说里,使他更加发达起来。”佛经中的故事也常被引入戏剧,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自唐后由“变文”而宝卷,戏剧在民间广泛流传,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也被改编为戏剧,明代杂剧的一些情节也多取自佛经如双林坐化,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等。关汉卿的包侍制三勘蝴蝶梦包公塑造成为通行阴阳二界,秉公断案的包青天,其中关于阴曹地府的描写是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佛教丰富了中国的语言词汇,许多日常用语,常用典故都来源于佛经如“世界”、“觉悟”、“随缘”、“解脱”、“平常”、“方便”等等。常用典故如“僧多粥少”、“大慈大悲”、“功德圆满”、“冷暖自知”、“唯我独尊”、“立地成佛”,“五体投地”等。第二节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宗教与艺术一、佛道与书法艺术一、佛道与书法艺术二、佛道与绘画艺术二、佛道与绘画艺术三、佛道与雕塑艺术三、佛道与雕塑艺术四、佛道与建筑艺术四、佛道与建筑艺术五、儒释道与音乐五、儒释道与音乐一、佛道与书法艺术一、佛道与书法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以其内涵之丰富,线条的变化多姿,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因得到佛道二教精神和理念的滋养,在中华文化的大观园里绚丽多姿。书法与佛道渊源甚远。佛教传入初期,书法在佛教中主要用于抄写经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抄写、碑刻铭文成为佛门僧人的主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书法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书法已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由于受到禅宗的思想影响,书法艺术进一步成熟。而早期道教符箓基本相传是由黄帝时期的云书演变而出,后来又吸收了各种字体的写法,特别是草书的写法,所以符箓从字形上看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道门中人认为“神符”是道之精气,具有镇邪消灾的作用。许多佛道中人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智永、怀仁、怀素、亚栖、高闲、贯休等人都为书法界所敬重。与此同时,一些书法家也崇佛好道,书法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王羲之,虞世南,李邕,张旭,苏轼等和佛道中人交往密切。下面我们介绍几位书法家,尝一滴而知海味,得以了解佛道与书法的不解之缘。许多佛道中人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智永、怀仁、怀素、亚栖、高闲、贯休等人都为书法界所敬重。与此同时,一些书法家也崇佛好道,书法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王羲之,虞世南,李邕,张旭,苏轼等和佛道中人交往密切。下面我们介绍几位书法家,尝一滴而知海味,得以了解佛道与书法的不解之缘。与怀素的“笔走龙蛇”相比,王羲之的字飘逸灵动,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深,信奉五斗米道,精于道教功法,和道士交往密切,与道士“写经换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书法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深,他在白云先生书诀中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二、佛道与绘画艺术二、佛道与绘画艺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画也随之传入,史料载:“明帝令画工画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明帝指汉明帝。佛教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许多佛师禅僧在绘画上颇有造诣;与此同时,许多画家也涉足佛教,创作了大量佛画。其二,佛经故事丰富了绘画的内容,佛理禅意也不断融入画中,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可以说,不了解佛教,也就不能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画家与佛教的关系,许多画家以佛教画而闻名于世,最早的当属三国时的曹不兴。西晋时的卫协曾效法曹不兴绘有七佛图,生动传神。而东晋时拥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的顾恺之也擅画佛画,主要代表作有净名居士图康僧绘象等。其次 佛教的思想意境融入画中,突出地表现为禅画的兴起。禅画不仅写实,更重“传神”和“妙悟”。从而达到心物合一的境界。禅的意境说、顿悟说等理论引入画中,对文人画的产生有巨大影响。王维不仅能诗而且善画。他把禅宗的意境融入山水画,开拓了淡泊明净的文人画的意境。主要代表作辋川图,笔墨婉丽,气韵高清。石涛的画大多取材于自然风光,绘画之前力求与山川万物息息相同,笔下作品颇有神韵,梅竹双清、溪水秋雨等作品是他的代表作。早期的道教绘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宣传道教教义,如太平经中的乘云驾龙图、东壁图、西壁图。乘云驾龙图描绘的是天尊、仙人驾龙在云天遨游的情景,宣传本门神道的威仪与法力。东壁图中描绘的都是真人、仙女、神将和修真得道的场面。西壁图有战斗,杀戮场面,告诫人们弃恶扬善。第二种帮助道徒修炼时达到“入境”的“存想图”,如上清大洞真经、大洞玉经都配有此类图像场面。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绘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门类。汉代是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很多绘画具有道教思想内容,现在见到的是最早反映道教题材的绘画是画在帛上的画。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一号墓出土的铭旌保存较为完整,描绘的是驮候利仓的妻子死后升天的情景,画中有凌空飞舞的嫦娥,引颈长鸣的仙鹤,游龙、天门无不刻画的栩栩如生。画中用线如丝,精致而生动,后人赞颂为“高古游丝描”。道教壁画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可以大量壁画都已遭到破坏。尚存的有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壁画,山东泰安岳庙壁画与云南丽江大觉宫壁画等。山东岳庙是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举行大典之地,岳庙的主体建筑天王殿内四周回廊皆有道教壁画,其中宋代的启跸回銮图描绘东岳泰山神出巡的故事。还有许多画家以画道教人物而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壁画家武宗元所作的朝元仙仗图,描绘了真人,神将、金童玉女共有87位,各具形态,层次分明。画面渲染了庄严肃穆的神秘气氛。宋代画家高其佩擅长画钟馗图,平生画了上百幅钟馗像,代表作有钟馗降魔图、怒容钟馗图等。钟馗作为民间信仰的道教神仙,一直被当作驱魔辟邪的精神力量。三、佛道与雕塑艺术三、佛道与雕塑艺术雕塑主要存在于保存下来的石窟中。龙门石窟、云岗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保存了大量的雕塑。佛教石窟艺术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佛教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中国的石窟艺术最早当首推北魏洞窟,大多取材于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摩乐善好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最为普遍。表达了苦难世界中心灵的平静与崇高。道教雕塑的神仙形象力图表现道教诸神飘逸洒脱的仙姿,形神兼备,体现道教艺术以形载道的审美追求。福建泉州的老君石像是道教石雕艺术的代表作。整个石雕由天然巨石雕刻而成,像高5.1米,两眼平视,慈爱安详,美须大耳,线条雄劲有力表现了很高的雕刻水平。现存道教雕塑主要有四川剑阁鹤鸣山石窟雕像、山西龙山石窟内的雕像、四川摩崖造像1200多尊,大多为宋元时期道教造像。四、佛道与建筑艺术四、佛道与建筑艺术中国的建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佛教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一大批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建筑是宝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如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佛教十大名寺佛光寺,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宋代伽蓝建筑的典范隆兴寺,中国古代官署建筑的佛教寺庙雍和宫,及被人誉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布达拉宫”。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官方营建的最早的寺庙,也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菩提道场。该建筑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白马寺曾一度成为我国佛教早期的活动中心。布达拉宫更多地吸取了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罗”的音译,意为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由中间的红宫,两侧的两组白宫,及山脚下的碉房式辅助用房组成。该宫殿宇重叠,巍峨耸峙,气势雄伟,给人以神圣雄浑之感。佛教徒把布达拉宫看成是第二个殊胜地“普陀罗山”。佛寺在建筑格局上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多为均衡对称,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线为辅,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建筑群体凸显了微妙的虚实关系,体现了中国建筑“含蓄”的美学特征。萨特说:“美,并非是单一的,它必须是两种因素的统一。一是它的可视性,一是它的隐蔽性。”隐蔽而含蓄的美使佛寺建筑更显东方魅力。中国佛塔一般由台基、覆钵、平头、竿、伞五部分组成。种类繁多,主要由楼阁式佛塔,密檐式佛塔,和亭阁式佛塔等。楼阁式佛塔:主要特点是塔身高大,每层之间距离较大,塔身每层有木构的门窗、柱子、斗拱等,可登临远眺。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整体呈角锥型。最典型的是西安的大雁塔。密檐式佛塔:该塔形因外檐层数较多层层叠叠而得名。这种塔把内部空心的塔身全部填成实体,塔的下部增加了高大的须弥座,各层之间距离很短,不设门窗,几乎看不出楼层,一般不能登临远眺。河南登封县所存的嵩岳寺塔是现存最早的密檐式佛塔。亭阁式佛塔:该类型塔的结构比较简单,塔身多为一单层的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亭子,下连台基,顶冠塔刹,有的则顶部另加小阁,塔内设龛供奉佛像,多为僧人和平民建造。现存最早的亭阁式佛塔是山东历城神通寺门塔。此外还有藏式喇嘛塔、花塔、金刚宝座佛塔等。都是古老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道教最早的建筑称为“靖”或“庐”,道教创立之初已经存在,南北朝时称为“仙馆”北周武帝时称为“观”,唐朝时道教建筑称为“宫”。和佛教比起来,道教建筑更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道教的道法自然,羽化成仙思想蕴涵其中。道教的建筑材料以木为主.树木是大自然中最富有生命气息的物质,以木作材料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道教建筑向来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亭台楼榭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清净幽雅,宛若仙境。建筑成为自然有机的组成部分。李约瑟博士曾说:中国伟大建筑整体的形式是联合一种与大自然调和的谦德,是一种诗意的幽情而组成的有组织的式样。道教建筑反映出人对自然的一种关切态度。五、儒释道与音乐五、儒释道与音乐儒释道三教不同的特点表现在音乐上体现为儒的“中和”,道的“自然”,佛的“超脱”。儒家主张艺不可违背“礼”,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必须达到“中和”。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却认为“郑声淫”,情感上邪不守正,不符合“中和”之理。礼记中庸对“中和”作了界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便顺乎宇宙万物之道 道教音乐追求清净无为,幽远虚静的恬淡意境,仙歌、啸咏、步虚、斋醮音乐如同天籁之音。步虚声音乐最为超凡脱俗。据东晋末年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决记载,唱步虚声时必配以步罡踏斗的步法,在陆修净制定的斋戒仪式中,唱步虚声时还要行斋礼,咏步虚辞。由道教音乐而改编的霓裳羽衣曲名扬天下,“霓裳舞”更是曼妙绝伦。佛教音乐传入我国后,当时称为“梵呗”,即以乐曲咏经,以歌颂经之意。我国现存的佛教音乐之一智化寺音乐,被称为庙堂音乐的“活化石”,现存48首曲目,有三宝赞五声佛、华严灯赞等。佛教音乐力图展现超然的被神圣化的艺术力量,他不生不灭的独立存在,却又生机勃勃的存在于我们中间,正所谓“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他像是从遥远的天国飘然而至,但又充满整个空间,时时让我们感受到佛的存在,和心灵上的安宁。本章重点难点 1中国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可谓深远,以礼乐教化,因果报应,神仙思想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中,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内涵,并促进了新的文体的产生,如“变文”、“青词”等。本章就儒、释、道三教对文学的影响分别作了论述,因为中国文学万宗而同源,最高的境界便是宗教的境界,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2中国艺术的百花园绚丽多彩,书法、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独具民族特色,如果没有了佛道艺术,中国民族艺术将黯然失色。佛道二教对艺术之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书画、建筑、雕塑大多以佛道二教的内容为题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其二,许多艺术家也深受禅宗思想和神仙思想的影响,释门、道门中人不乏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艺术家。可以说不了解中国宗教,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的民族艺术。很精神很精神复习思考题1宗教对文学有那些影响?什么是道教文学?道教对文学有那些影响?佛禅和诗歌有什么关系?2佛道对书法、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影响?3.中国佛塔的种类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参考读物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吴洲:中国宗教学通论,台湾中华大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3蒋述卓: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辛苦了!辛苦了!再见!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金融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