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王昌龄

上传人:油** 文档编号:240727077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6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闺怨 王昌龄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闺怨 王昌龄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闺怨 王昌龄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闺怨闺怨 王昌龄王昌龄闺怨闺怨作者作者:王昌龄体裁:体裁:七言绝句 题材:题材:闺怨诗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悔教夫婿觅封侯。注释:注释:1.1.闺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 闺怨闺怨 之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离别相思之情。2.2.不知愁不知愁:又作:又作不曾愁不曾愁 3.3.凝妆凝妆:盛妆。:盛妆。4.4.翠楼翠楼:即青色的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即青色的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多饰青色 5.5.陌头陌头:意谓大路上。:意谓大路上。6.6.觅封侯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封官受爵。闺中少妇不知愁闺中少妇不知愁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离别之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春日凝妆上翠楼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自家高楼。妆饰,登上自家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忽见陌头杨柳色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悔教夫婿觅封侯悔教夫婿觅封侯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从军边塞,建功封侯。译文:译文:闺中闺中少少妇妇不知愁不知愁不曾愁不曾愁?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1)(1)生活:生活:女主人公正当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青春年少,还没有经,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可以看出)(2)(2)前途:前途: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唐代前期还在于唐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觅封侯”者和他的者和他的“闺中少妇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在一段时间“不曾愁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春日春日凝妆凝妆上上翠楼翠楼盛妆盛妆青色的楼青色的楼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她的“不曾愁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正是为下段青春的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蓄势。青春年少、天真和娇憨之气的上流贵妇形象青春年少、天真和娇憨之气的上流贵妇形象题眼:题眼:忽见陌头杨柳色忽见陌头杨柳色第三句是全诗转关。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它,“忽见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忽见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到的感触与联想。关键就在于这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心理状态大不相同。“杨柳色杨柳色”1.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春色”的的代称代称 2.也可以联想起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蒲柳先衰,青春易逝;登高后所见的登高后所见的“陌头杨柳色陌头杨柳色”使少妇使少妇联想起千里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闺怨”。悔教悔教夫婿觅封侯夫婿觅封侯“悔教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她的夫婿“觅封侯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推波助澜的作用。的作用。一句一句反起反起,二句,二句紧承紧承,三句,三句陡转陡转,四句,四句妙合妙合,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首句首句,与题意相反与题意相反,写她,写她“不知愁不知愁”:天真浪漫,:天真浪漫,富有幻想;富有幻想;二句二句写她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的憨态;三句三句急转急转,写,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四句写她的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夫婿觅封侯”的过错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无余。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难以理解。诗的好处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少妇赏春的心理变化:少妇赏春的心理变化:不曾愁不曾愁悔、怨悔、怨自娱、欢乐自娱、欢乐凝妆上翠楼凝妆上翠楼忽见杨柳色忽见杨柳色一句话:一句话:这首诗通过对不知愁的少妇在春日凝这首诗通过对不知愁的少妇在春日凝妆登楼赏春时的心理变化的描写,自妆登楼赏春时的心理变化的描写,自然流淌出少妇心中沉积已久的幽怨、然流淌出少妇心中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后悔的情感。离愁和后悔的情感。比较:闺怨闺怨 沈如筠(唐)沈如筠(唐)雁尽书难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流照伏波营。同同:都是闺怨诗,都是写征妇;都是通过描写少妇内心的独白;异异:沈如筠的闺怨是从征妇的“愁”进一步写到“解愁”,“雁书难寄”和“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王昌龄的闺怨则是独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和第二句与“闺怨”的题意相反,着重写少妇的 青春欢乐,“不知愁”与第三句的“忽见”相照应,为下文的突兀转折作铺垫,构思新巧,对比强烈,有相反相成之效。提问:提问:1、本诗标题为、本诗标题为“闺怨闺怨”,一开头却写,一开头却写“闺中闺中少妇不知愁少妇不知愁”,是否违反了题意?为什么?,是否违反了题意?为什么?答:不违反题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这答:不违反题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这位少妇从位少妇从“从曾愁从曾愁”到到“悔悔”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心理变化过程。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第二句用春日登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第二句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不曾愁”。春日。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而是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答:诗中少妇从答:诗中少妇从“未曾愁未曾愁”到到“忽见陌头杨柳忽见陌头杨柳色色”后变后变“悔悔”与与“愁愁”。“陌头杨柳色陌头杨柳色”使少妇使少妇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勾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勾起少妇幽怨情怀。起少妇幽怨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