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2.1 第七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辉煌(至今)(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309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2.1 第七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辉煌(至今)(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2.1 第七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辉煌(至今)(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2.1 第七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辉煌(至今)(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辉煌(1949年至今)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科教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感知1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外交走上世界舞台,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经济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起来,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3科教思想文化上:(1)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思想继续完善发展,同时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不断发展完善。(2)改革开放前,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上提出“双百”方针,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教训深刻;教育上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规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及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等。(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3)历史意义: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2三大政治制度与1954年宪法(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标志着该制度初步建立;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左”倾错误发展,“文化大革命”是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4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意义: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3)实践:香港、澳门回归。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结束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2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通过新宪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整合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3新时期的外交(1)政策:奉行不结盟、对外开放。(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整合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改革开放前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大改造: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总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探索失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2新时期的探索(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确定改革开放的决策。(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发。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概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3)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2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年代前期开始,党中央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意义(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整合四 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思想理论和社会生活1.科技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2)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3)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4)新时期计算机、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2教育(1)新中国初期: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大动乱,冲击了教育,高考制度被废止。(4)改革开放时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实施义务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等。3文化(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2)“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双百”方针的执行遭遇挫折,文学艺术和学术界百花凋零。(3)新时期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4思想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理论阶段时间内容明确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概括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走向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形成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5社会生活(1)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交通事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青藏铁路先后建成;改革开放后,中国已发展为民航大国。(3)通讯事业: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4)大众传媒: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传媒迅速发展。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和地位(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主旨一 踏歌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政治方面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确立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2)经济方面举措:采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3)民族关系方面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220世纪5070年代党的“左”倾错误的表现(1)在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2)在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3)在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4)在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5)在外交上,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主旨二 改革新篇中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新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三次变动(1)19491956年底,中国的国民经济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还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农业比重相对下降。(2)19561978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局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在多种类型的私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1)政治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对台湾政策发生变化,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经济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外交上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教育全面发展。主旨三 科教兴国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1.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阶段方针政策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三大政治制度,宪法建设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命题探究一步到位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考向一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命题点:以1953年漫画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2018全国卷,31如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关键点拨:时间1953年,漫画描绘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探寻金属矿藏,反映了当时“一五”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现状。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可排除。B项“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可排除。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可排除。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D项正确。答案:D2命题点: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2018全国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A错: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B错: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与题目时间不符。C对:根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D错: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答案:C考向二 新时期的经济改革3.命题点: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2019全国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关键点拨:题干材料中,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解析:题干中“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表明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项正确;发展私营企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退耕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不符,B、C两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A4命题点:1983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20全国卷,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83年”“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国企改革,通过改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D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错误。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尚未得到解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营方式的变化,并非所有制,故C项错误。答案:D5命题点:1983年,北京百货商场的企业改革2020全国卷,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83年企业(百货商场)与政府签订承包合同,该合同的规定一改过去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创收,因而激起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热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故A项正确。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B项排除。C、D两项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均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答案:A6命题点: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20全国卷,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底”“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讨论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为了借鉴他国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答案:B7命题点:改革开放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答案:A考向三 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文艺8.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科技教育发展的特点2019全国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关键点拨:“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解析:1954年中国的“一五”计划刚刚开始,而“一五”计划中的许多工业项目是苏联援助建立的,当时中国的建设者们迫切需要了解苏联情况,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才会出现材料中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增的现象,据此可知D项正确。当时科学研究尚未与国际前沿接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B项错误。当时借阅俄文书刊主要是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工业技术,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答案:D9命题点:以1956年的漫画两把尺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2018全国卷,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B项:漫画以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为焦点,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可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漫画中“1956年”的时间信息不符,可排除。D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可排除。答案:B 研析待考视角明趋向视角一 多角度考查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的实施2020茂名市高三级第一次综合测试“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工人阶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在“一五”计划建设中也大显身手,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这反映了()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B工业化得到了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无论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还是农民都在为“一五”计划贡献力量,故选A项;材料中不只提及工人阶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粮食减产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工业化进程,未提及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答案:A2命题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20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下图为1960年版1元人民币的正面图案。该设计()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B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C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的场景D倡导适应国家建设的新风解析:妇女开拖拉机,说明妇女也是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体现的是国家对男女平等社会风尚的倡导,故选D项;传统文人画以写意为主,图片属于写实,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是妇女建设国家的场景,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排除B项;1956年已经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答案:D3命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20洛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挂靠国有、集体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1992年后,挂靠的企业通过明确产权,重新注册为私营企业。这一变化说明我国()A经济结构调整成效突出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私营企业已与世界经济接轨D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解析:“挂靠”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性,而1992年后注册为私营企业反映了市场经济在逐步建立,故选D项;材料不是体现工农业比重的调整,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该变化中没有体现跟世界经济的接轨,排除C项。答案:D4命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2020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材料表明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B经济发展新模式在逐步探索C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已经确立解析: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两权分离”,1986年“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说明当时中国逐步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故选B项;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与材料中“1986年”不符,排除A项;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没有改变经济所有制结构,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是1992年,与材料“1986年”不符,排除D项。答案:B视角二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外交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2020安徽省“皖江名校”第二次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解析:由材料“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可知,共同纲领名称的变化体现出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故选C项;新中国政党制度的成熟是在1956年,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性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答案:C6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2020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四点主张: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着力发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这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A打破了美国长期遏制中国的局面B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解析:据“上海精神”判断这一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根据所学可知,新时期中国积极推动构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断努力,故选D项;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就已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局面,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时中国已开始迈入国际舞台,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未体现联合国的作用,排除C项。答案:D视角三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7.命题点: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2020张家口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根据下表推断结论()1958年苏联故意拖延履行核协定中国提出“全民办铀矿”“大家办原子能科学”的口号1959年苏联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中国已经在“全民办铀矿”的过程中获得了土法炼铀的经验,“大家办原子能科学”也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20世纪60年代苏联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中国进入完全自行研制原子弹的历史,并于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A.“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具有前瞻性B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受制于中苏关系C中国人民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D“大跃进”运动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析:面对苏联背信弃义的恶劣行径,我国在原子能事业的研究过程中并未停滞不前,最终实现突破式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面对苏联的背信弃义,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研制成功核武器,与“向科学进军”口号无关,排除A项;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但中国原子能事业却稳步向前发展,排除B项;“大跃进”是“左”倾冒进的产物,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精神在研制原子弹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答案:C8命题点: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2020安徽联考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范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A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B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C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D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解析:由题干信息“院系调整实行全国一盘棋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专门学校”可知,当时的院系调整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故选B项;1952年我国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且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信息,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院系调整针对的是高等院校,而国民教育体系包含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方面,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B 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真题导练2017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关键点拨: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的重要性分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关键点拨: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是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特别缺乏的资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第二小问从对矿业发展、“一五”计划及国家工业体系建立等的影响分析。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15分)(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5分)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分)答案技巧:提高大题得分的六点书写要求(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4)表述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切中要害。(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高考阅读时间紧,阅卷教师工作量大,最喜欢批阅符合以上六点要求的试卷。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六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