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六)板块六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139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六)板块六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六)板块六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六)板块六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阶段提升练(六)(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的实质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对世界形势缺乏清醒认知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3太平天国运动对政治进程变革的影响4近代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变动清政府支持洋务企业发展5近代化的艰难发展6洋务企业与政府关系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增多8新思想的萌发与中体西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9魏源海国图志与洋务运动10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教育转型与近代化11清末开明官员主张政治变革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D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英各自的国家立场影响了二者对战争的看法,国家立场不会改变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2.(2018广东汕头一模)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B耆英的观点是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基本上是个定数,输往广州的多,输往上海的就少,这一判断显然是错误的,是对西方世界商品输出能力及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知,B项正确。耆英的观点是通商口岸多与少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是否满足需要的信息,A项错误。C项与事实不符,错误。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3.17531851年广西人丁、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 时间 人丁(万口) 耕地面积(顷) 额定地丁银(两) 1753年 197.6 87 401 1820年 742.9 89 812 393 545 1851年 782.3 89 620 694 984 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解析:A由材料可以看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但“额定地丁银”不断增加,依据所学可知当时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人民的负担实际更为沉重,这说明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导致金田起义爆发,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外国侵略的加剧,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如亩产量提高、生产工具改进、精耕细作的实现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故D项错误。4.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解析:B材料中康有为用反清来促成革新,孙中山接受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促进政治变革进程,B项正确。5.(2018山东淄博一模)1890年,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投入市场。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销售,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由此可知,清政府()A.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量B.减免洋务企业的内地税收C.对市场进行了合理的评估D.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解析:D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政府对上海织布局的产品实行在上海统一征税的制度,享受“洋布的通例”,这一做法实质是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故D项正确。清政府的做法是鼓励上海织布局的发展,而不是限制,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清政府对上海织布局的产品实行在上海统一征税的制度,而非所有“洋务企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清政府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没有体现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评估,排除C项。6.(2018安徽蚌埠一模)郭嵩焘1879年离职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所焚毁。1896年熊希龄、蒋德钧等人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并于次年春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这一变化()A.推动西学东渐上升到制度层面B.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C.反映了近代化事业的艰难发展D.表明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郭嵩焘卸任驻英公使之职返回湖南,受到当地官绅的难堪待遇以及熊、蒋等人创办轮船企业得到张之洞的批准,没有涉及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熊、蒋等人为创办轮船企业四处奔走,于次年获得总督批准,说明障碍还在,且B项中“扫除了”一词太过绝对,故B项错误;郭嵩焘的遭遇及熊、蒋二人创办轮船企业竟要总督批准,说明近代化事业的发展艰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是否接受了近代化思想,排除D项。7.(2018安徽合肥二模)洋务运动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的“伞式”关系。其中“父爱式庇护”关系()A.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B.推动了近代企业的产生C.规避了政府的监督控制D.得到了较少的资源配置解析:B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中的地方督抚扮演了官办企业的“庇护”人角色,在他们的主持下,中国产生了一批采用西方机器生产的官办近代企业,故B项正确。“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自由,与题干中“父爱式庇护”关系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期间的官办企业受政府的监督控制,排除C项;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由政府扶持和庇护,故可以获得较多的资源配置,排除D项。8.(2018河北衡水二调)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析:C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两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对华倾销商品,同时掠夺原料。材料中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甚至有些过去种植红薯或麻的地区也改种茶,正是这一时期列强在华大肆掠夺原材料的结果,然后据材料中时间可判断C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表述是材料中现象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材料中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9.(2018湖北武汉调研)徐继畬在1844年瀛环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 429字,使用了21个“夷” 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 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 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 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解析:C材料中没有使用一个“夷”字,不能体现崇洋,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B项错误;材料中“夷”字使用情况的前后变化,说明这一时期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受到近代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结合所学,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已经出现,但没有成为时代潮流,D项错误。10.(2018广东惠州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解析:D题干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并没有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项错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是洋务派,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魏源书中只能看出学习西方技术,并不能看出他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11.(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的主张及做法()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B.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D.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解析:D根据材料“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可知恭亲王认为与外国交往通悉语言文字是前提,因此洋务派建立了有关外语学习的学校,这推动了中国教育转型与近代化,故D项正确。12.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解析:C材料虽然涉及了学校,但教育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其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反对仅仅学习西方的“用”,而不学习西方的“体”,所以其核心主张应该是运用西学,进行体制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为1884年,此时尚未产生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材料二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吴兴县南浔镇“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并加以评析。(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中“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等信息逐条概括。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说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说明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另外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城镇化和市民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据“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得出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据“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得出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等。第二小问评析,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辩证一分为二地看待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答案:(1)特征: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分,每点2分)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变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市镇出现分化。(6分,每点2分)评析:江南市镇经济是农村生产专业化的代表;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江南市镇很难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型;市镇经济只是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而存在;市镇经济未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费正清美国与中国材料描述了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找准三个阶段并拟定论题是关键。可据材料中“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得出“西方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猛烈地冲击了中国”这一论题;可据材料“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得出“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这一论题;可据材料“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得出“西方提供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这一论题。确定论题后,根据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答案:示例1:论题:西方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猛烈地冲击了中国。(2分)阐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业已存在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廷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总之,19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的冲击促使清廷统治危机加深。(10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论题: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2分)阐述: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总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0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3:论题:西方提供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2分)阐述:西方民主共和思潮,指导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之,西方思潮催生了20世纪中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0分,言之成理即可)(选择一个示例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