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4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135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4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4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4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十四)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1(25分)(2018昆明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立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其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周礼首次提出矿业开发管理机构的设置。春秋时期,政府提出了“官山海”的政策,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官营民采矿业政策;汉代时期矿产资源相关刑法比较多,其中汉高祖规定私自铸造货币者处以极刑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隋唐时期,矿产资源的开采以铜为主,盐铁则比较少;唐朝和元明时期,矿业的发展较前期各代都更为发达,其中唐律规定货币犯罪及刑罚。古代矿业刑事立法大多都是以皇帝诏书或者群臣奏章的形式出现,具有分散性、不成文性,实质上是当朝皇帝或群臣意志的体现,其中的立法虽然对矿业开发中造成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其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改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方面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矿物铁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条,这部法律是我国近代矿业立法的开端。20世纪上半叶,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区环境利益协调;将仲裁及行政诉讼制度引入矿业纠纷解决机制中。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后又提出“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文革”时期,采矿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原则确立的,它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改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矿产资源开发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以来矿产资源开发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12分)答案:(1)特点:起源早,不断发展;以官府开发为主(或设立管理机构,官营为主);严格立法(或处罚违禁开采,对私铸货币处罚较严);带有中央集权的烙印。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货币体系的需要。(2)新变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立法不断增多;重视矿产开采与环境协调;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发展。影响:推动了采矿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关于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立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概括归纳。原因:根据“其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根据“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据“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得出稳定货币体系的需要;结合所学,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也是重要原因。(2)变化:根据“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得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得出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根据“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得出立法不断增多;根据“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区环境利益协调”得出重视矿产开采与环境协调;根据“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得出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发展。影响:根据材料得出,可从推动了采矿业的发展、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2(12分)(2018孝感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中国西方古代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摘编自“人民” 词义的变迁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摘编自“人民” 词义的变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摘编自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上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其中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12分)答案:示例一不同:古代中国:官民对立,等级森严。近代中国: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百官是人民的公仆。说明: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专制集权体制;儒家纲常伦理。近代中国: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巨变(转型)。示例二不同:古代中国:官民对立,等级森严。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体。说明:古代中国:大河农耕文明;专制集权体制;儒家纲常伦理。古代雅典:海洋商业文明;民主政治的确立;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示例三不同: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主体,但不包括妇女,奴隶。近代西方:公民主体和权力都不断扩大。说明:古代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生产力发展和认识能力有限。近代西方:社会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发展。解析:依据“提取其中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从“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得出中国古代官民相对,等级森严;由“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得出近代中国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百官是人民公仆。然后分别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分析解答。也可以提取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比较,也可是提取古代雅典与近现代西方比较等,结合所学史实予以阐述说明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