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095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步骤一 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与宗法制: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利益内容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拱卫王室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王位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受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至今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内部稳定与团结(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农政策出现。(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3文化(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格局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4百家争鸣的实质、地位及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整合二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秦朝的大一统1政治:确立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2经济: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3文化:“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力度。(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经济(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3思想(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2)新儒学地位的确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科技:造纸术、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5文学:汉赋: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的代表作。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秦统一的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3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4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主旨一 家国同构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色(1)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推动了周边地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2)西周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补充,宗法制的实行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有利于西周政治统治的稳定。(3)西周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内容、以“家国同构”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礼乐制成为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工具。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完成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主旨二 田园风情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1.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4)从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2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政治(1)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私有制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科技(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2)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主旨三 思想一统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3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由纯粹的思想发展成统治工具:即由开创之初的思想学术的研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2)由“民本”发展成“君本”:即由“以人为本”发展成“以君为本”,讨论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君主的政治统治。由批判君主暴政,宣扬“仁政”,逐渐转向承认现存的统治秩序。命题探究一步到位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考向一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1.命题点: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关键点拨:由“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增加了“代”的概念,分析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2命题点:古代中国“孝”“悌”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关键点拨:引用古代儒家经典的孝经中的孝悌礼乐观念,突出传统文化以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分析判断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 3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君要求提升爵位反映的社会现象2020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真题品悟4.命题点:早期政治制度:历史兴衰规律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5命题点:深层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影响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随着分封范围的扩大,周朝的制度传扬天下。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真题品悟考向二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和货币的发展6.命题点:先秦、秦汉时期的货币2020全国卷,24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关键点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形制变化”。表现在“方便”更利于商业发展,再联系秦统一货币、汉代铸币改革,分析共同原因。7命题点:小农经济:西汉赋税制度2018全国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关键点拨: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涉及汉朝初年的重农抑商、赋税制度等,关注农民问题、粮食问题、市场监管、贫富分化和社会稳定等热点问题,具有现实警示和借鉴价值。8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商贸业的发展2017全国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9命题点:西汉前期经济的发展2017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真题品悟考向三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和秦汉艺术10.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关键点拨:题干材料反映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都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与当时的时代需要相关。11命题点:秦汉时期的角抵表演2020全国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0题史论判断题干材料列举了西汉初期的道家学说吸收诸子百家的精髓,董仲舒的儒学也吸收法、道各家思想,判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第11题创设情境角抵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呈现秦汉时的文化艺术场景历史认知角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秦汉时期广为流传研析待考视角明趋向视角一 “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制度1.命题点:全面认识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2020五省优创名校高三联考周成王时,将殷商贵族迁徙到成周(洛阳),并封其同母弟康叔做卫侯,统治殷商旧地。在众诸侯中,康叔封地最大,权势最重。周初这一举措()A旨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B完成了周朝政治中心的转移C强化了周王对地方的直接统治D造成了诸侯争霸混战的局面2命题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020潍坊市高三期末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这反映了()A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B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C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视角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3.命题点:秦汉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2020沈阳市高三质检据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大臣及军队到黄帝冢,举行祭祀之礼。由此可见,这些“礼”有利于()A营造家国一体的心理认同B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C构建君权神授的统治秩序D清除宗法分封的制度残余4命题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2020平顶山许昌济源质检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其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900多万。这说明()A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B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C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视角三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5.命题点: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进2019天一大联考测试二1950年发掘的战国魏墓,出土了70多件铁制兵器和90多件铁制生产工具,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锄、铲、镰等。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该遗址中全部出土的铁、石、蚌工具的65%。这反映出()A铁农具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B铁器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C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已确立D小农经济的地位日益重要6命题点:汉代农业的发展2020安徽马鞍山二模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视角四 古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7.命题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0百校联盟高三质检在殷商时代,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A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B诚信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齐国萌发8命题点:从说文解字中的注释解读文字的演变2020山东菏泽一模下表为汉字“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这主要反映了()汉字解释王“王,天下所归王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父“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为手持刀斧之形”。斧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故用手持石斧这一形象表示具有威权教导子女的父家长。夫“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夫”像一个正面的人端然站立,头插发簪,乃权力之象也。族“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从矢。“”为旗帜,“矢”为箭。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真题导练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关键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人物及其相应等级的划分标准:将传说中的圣君、儒学家、贤臣等人物划入上等,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王朝的开创者等划入中等,将历史上的争霸失败者、末代暴君等划入下等。这样的划分显然受到了儒家追求“明君贤臣”的理想化的政治诉求的影响。试答规律总结:注意提炼“观点”和“论题”的区别提炼的“观点”是一个陈述句,应当主谓宾齐全,所涉及的范围较小,“论题”则范围更大,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主语,也可以是一个陈述句。本题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所提出的应当是一个论题。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第二步:提炼论题,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论题。第三步:搜寻史实,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论题的重要史实。第四步:结合史实,进行说明或论证,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第五步:小结,回应论题,争取用某一史观或重要的历史结论上升到历史学科素养所要求的理论高度。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1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答案:B2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答案:A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但“开始解体”的说法不当,故C项错误。答案:D4解析: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A项正确。答案:A5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覆盖其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A项正确。答案:A6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形制变化”“共同原因”。先秦到汉朝,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方便”“货币数量”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A项与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不符,排除。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与D项不符。答案:B7解析:B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C项: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与农民的生产热情无关,可排除。D项: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可排除。答案:B8解析: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跨区域商贸的发展,A项正确。答案:A9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们对“义利”观念的看法,A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D项错误。答案:C10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项排除。答案:C11解析:根据材料中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的流行情况可知,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而川剧是清朝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角抵(摔跤)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没有提及其起源,故D项错误。答案:B研析待考视角明趋向1解析:根据材料“周成王时,将殷商贵族迁徙到成周(洛阳),并封其同母弟康叔做卫侯,统治殷商旧地”可知,营建东都成周,加强了对殷商故地的控制,故选A项;周朝政治中心的转移是东周初期的时候,周平王把都城从原来的镐京搬迁到洛邑,与材料所述“周成王时”不符,排除B项;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并非“直接统治”,排除C项;周王室衰落造成了诸侯争霸混战的局面,排除D项。答案:A2解析:据材料“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可知,华夏族是在夏商周民族融合基础上形成,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族融合构成华夏族,而非强调夏商周三朝的政权更替,排除A项;依所学,长期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激化民族矛盾,不利于民族融合,排除B项;依所学,分封制存在的前提条件在于保证周王室的强大,到了西周末期,诸侯强大威胁周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答案:D3解析:封禅即祭祀天地,秦始皇的“礼”意在强调君权神授,彰显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合理性,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汉武帝的“礼”意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些“礼”有利于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故选B项;家国一体体现的是宗法制度下的家国关系,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祭祀黄帝的做法,并非为强调君权神授,排除C项;这些“礼”是为了强化集权统治,与宗法分封无关,排除D项。答案:B4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素质高能力强的官僚队伍推动了统治稳定和社会繁荣,故选B项;科举制标志着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与材料所述时间“汉武帝”不符,排除A项;轻徭薄赋政策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表现是减轻徭役和赋税,与材料主旨官僚队伍无关,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表现是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与材料主旨官僚队伍无关,排除D项。答案:B5解析:由材料“战国魏墓,出土了70多件铁制兵器和90多件铁制生产工具,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锄、铲、镰等。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该遗址中全部出土的铁、石、蚌工具的65%”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广泛使用铁农具,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故选A项;材料仅提到赵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出现其他的区域,不能反映出铁农具的推广,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及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出现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等,不能说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已经确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工具而非农业生产的方式,排除D项。答案:A6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既有涉猎、捕鱼的场景,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图中没有手工业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图中看不出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等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D项错误。答案:A7解析:从殷商时代“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到春秋时期“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诚信的内涵不仅包括敬神,而且增加了“顺天应人”的人文精神,故选B项;儒家文化开创于春秋时期的孔子,而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属于法家,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的信息,排除C项;“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先萌发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答案:B8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是汉字中“王”“父”“夫”“族”均为象形文字,注重象形而非注重意境,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文解字对相关汉字的注解中只有“父”和“夫”体现了父系血缘关系,而“王”和“族”并非强调的父系血缘,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相关汉字的象形特征,体现了相应的含义,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内聚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汉字中“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均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父系血缘和宗法制以及君主制的相关特点,反映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故D项正确。答案:D真题导练答案:示例看法: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的等级划分体现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2分)说明:班固在汉书中将尧、舜、周文王等圣君,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学家,屈原、范蠡、廉颇等贤臣列为上等人;将老子、韩非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齐桓公、秦始皇等开创性的君主,商鞅、李斯等名臣列为中等人;将宋襄公等失败的霸主,夏桀和商纣等王朝的末代暴君列为下等人,充分体现了儒家“明君贤臣”的理想政治诉求,这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史学影响的必然反映。(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