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讲 社会热点—全方位关注六大热点主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966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讲 社会热点—全方位关注六大热点主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讲 社会热点—全方位关注六大热点主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讲 社会热点—全方位关注六大热点主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讲社会热点全方位关注六大热点主题 近几年高考命题强化了热点主题意识,围绕一个或若干核心材料进行素材的收集与试题的设置,这种试题紧密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将相关或者相近的知识点在新情境下重新整合,要求学生纵横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最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热点主题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热点主题一红色党史百年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情境引领现实启迪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年诞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色党史,百年历程,承载着“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识链接历史反思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1)探索时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失败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由于当时共产党缺乏革命实践经验,在革命后期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加之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2)成熟时期:从国共十年对峙至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从理论和实战中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秋收起义后,中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遵义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2革命实践铸就民族精神(1)红船精神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创新、富于进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脊梁精神”的重要内核,是当代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3)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信念坚定、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的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长征精神的显著特点是革命的乐观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4)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创业。其核心和主题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是我们党长期培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的凝聚和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同时也是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和曲折发展(19491976年)(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步建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到逐渐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经济上:过渡时期,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后来出现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八字方针”对经济进行适时调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文化上: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艺、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文革”开始后,教育战线一片混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1)政治上:逐步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典范;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思想上: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文化上: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和学术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高考制度的恢复、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等,促进了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5)生活上:民众的衣食住行发生巨变、交通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大众传媒日益更新;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热点主题二国家治理诚信施政践行政治宣誓制度,依法治国奏响时代最强音情境引领现实启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起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定的制度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订后的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推进了依法治国,奏响了时代最强音。政治宣誓制度,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就任职务时,誓言遵守宪法和法律,致力于为民服务的一种承诺方式。政治宣誓是指通过在庄严的仪式上,不仅将国家权力掌握者的法定义务和法律职责公之于众,而且要求这种义务和职责由其本人当着全国人民或众人之面亲口说出,从而使其担负法律责任,保守承诺,而不致失信于天下。知识链接历史反思一、古代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政治宣誓制度1古巴比伦时期的宣誓制度古巴比伦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6世纪摩西五经及古印度的摩奴法典等,均有宣誓的规定。2古代罗马帝国的宣誓制度(1)形式:在文明古国中,对宣誓最为重视的是罗马帝国,法律将宣誓分为三种,即任意宣誓、强制宣誓和请求宣誓。(2)特点:古代社会的宣誓要么带有宗教或神秘色彩,要么局限于法律诉讼过程中。二、近代西方拥护效忠宪法的政治宣誓制度1英国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的沿革(1)宪法宣誓的渊源1215年英国诞生的最早的成文宪法文件大宪章,通常被称为现代宪法的雏形。大宪章最后规定:“余等与诸男爵俱已宣誓,将以忠信与善意遵守上述各条款。”英王与贵族们共同以宣誓的方式来表示遵守大宪章的规定,这被普遍认为是宪法宣誓的渊源。(2)议会制定加冕宣誓法“光荣革命”后,议会制定了加冕宣誓法,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次确认国王和女王即位时应按加冕宣誓法所规定的手续和方式,签署并朗诵其中所规定的誓词。2美、法、德完善宪法宣誓制度(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宣誓制度总统就职宣誓: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对美国总统的就职宣誓规定得十分明确,“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议员、行政和司法官员的宣誓: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了美国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和各州所有行政和司法官员的宣誓程序。(2)法国制定宪法规定的宣誓制度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国王在其登位时或在其已达成年时,应在立法议会向国民宣誓:要忠于国家和忠于法律,要用其所承受的一切权力来支持国民制宪议会于1789年、1790年和1791年所制定的宪法并下令施行法律。”(3)德国魏玛宪法规定的宣誓制度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宣誓制度。三、古代中国盟誓昭告天下的政治宣誓制度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宣誓制度(1)古代中国政治宣誓制度几乎是和国家同时产生的。(2)据古文献记载,尧、舜、禹在即位的时候,就举行过祭拜天地、昭告天下的宣誓仪式。(3)中国最早的国歌卿云歌,传说就是为大禹就职宣誓仪式而创作的。2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宣誓盟誓(1)“宣誓”,根据说文解字解释为“古代士兵在战场上手持大刀、发咒许诺”,不仅蕴含庄重、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且有着甚至不惜以死捍卫誓言的伟大意义。(2)春秋和左传中就记载了数百次的盟誓活动,中国古人对于盟誓的重视程度是何等的认真和严肃。四、近代中国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宣誓制度1中华民国时期大总统就职政治宣誓(1)孙中山在反清革命及民国时期一直有意识地将宣誓制度移植到中国。(2)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为组织反清革命,一直坚持举行带有古代“歃血为盟”和西方民主宣誓双面色彩的宣誓仪式。(3)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庄严地宣读了总统誓词,开启民国政治宣誓之先河。(4)1913年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就职时必须进行政治宣誓。2国民政府时期宣誓制度的规范化(1)1930年国民政府单独制定了宣誓条例,使民国宣誓制度走上了规范化轨道。条例要求官员自乡长以上就职时要面向国旗、党旗及孙中山像举右手宣读誓词,不同级别誓词、仪式也有一定差别。(2)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对政治宣誓作了更明确规定,并在誓词中明确“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3民国时期宪法宣誓制度的变化(1)誓词内容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增加了违誓愿受制裁的内容。(2)宣誓主体的变化:北洋政府时期的法定宣誓主体仅为大总统,而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增加了文官、国民大会代表等。五、现代中国依宪治国理念的政治宣誓制度1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苏联影响,我国各项法规及此后的宪法均未提到宣誓制度。2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宣誓”的实践(1)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宣誓已逐步为国人所接受,全国各地逐步涌现出了“政治宣誓”的实践。(2)为适应形势需要,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3)宪法宣誓仪式的寓意,就在于通过仪式意象和心理暗示,唤起人们对宪法的信仰,让宣誓人和观众产生对宪法的崇敬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宪法意识,彰显依宪治国的理念。热点主题三深化改革中国智造工匠精神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新战略情境引领现实启迪中国智造是我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智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战略。知识链接历史反思一、传统科技的发展,中国智造的科技创新1中国古代科技(1)地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长期领先世界。(2)发展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辛勤奉献。(3)科技成果: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药学等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4)衰落: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滞后。许多学者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是导致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2中国近代引进外国技术: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一些开明人士逐渐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他们呼吁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洋务运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在原子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计算机和载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迅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3)2020年,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战全胜”大考中,“中国智造”再次交出了精彩纷呈的“答卷”。电力攀升、交通回暖,产能提升展现出“中国智造”强大的行动力,更是中国经济极强韧性的生动写照。二、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新战略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21世纪中国全面深化改革(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2)总体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基本原则: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重大举措:雄安新区的设立,彰显了国家对京津冀城市优化协调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决心。南部有深圳,中部有浦东,北部有雄安,雄安新区的设立给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新腾飞插上了新的翅膀,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热点主题四美丽中国民生福祉环境保护聚焦“三农”,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情境引领现实启迪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2020年1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知识链接历史反思一、生态保护,绿色发展1古代中国的生态保护思想(1)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2)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3)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2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的实践(1)先秦时期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2)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3)隋唐开通大运河,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3中国近现代生态问题(1)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4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1)两次工业革命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2)知识经济兴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5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办法(1)共同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2)解决办法:控制人口的增长,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取缔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悠悠万事,民生为大1中国古代的民生问题(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发扬民本思想,就要注重民生。(2)关注民生的措施战国:商鞅变法时提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逐渐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初期: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使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时,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唐朝: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出“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清朝:雍正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对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中国近代的民生问题(1)列强入侵导致近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手工业者破产,民众生计出现问题;不平等条约签订,巨额赔款转嫁到民众身上,加剧了民众的负担。(2)近代的通货膨胀问题: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3)资产阶级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1905年,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1924年又提出“节制资本”的思想,但未能实施。(4)无产阶级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20世纪30年代,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巩固了红色政权;抗战时期,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团结了抗日力量;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现代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完成了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得到恢复;“一五”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4世界民生问题(1)美国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的支持。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以工代赈”,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对民生问题重视不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3)“福利国家”问题: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后来导致各国财政负担加重,也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全球化过程中的贫富分化问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热点主题五中华文化济世兴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立德树人,永恒的时代追求情境引领现实启迪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确立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构筑国家精神,必须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记忆中的价值系统。因此,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觉。知识链接历史反思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春秋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秦汉时期: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4魏晋南北朝: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5隋唐时期:佛教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6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7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得到发展,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明清之际,个性解放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同时清朝的文化专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8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9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10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中华文化由此迈向从衰落到复兴的新历程。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现代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光荣传统,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立德树人1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商周时期:统治者已建立了名目众多的学校,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2)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被打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3)汉代:汉武帝以疏导、劝诱为主,积极推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用官禄引导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九品中正制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影响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5)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并发展,给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但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为了科举,这就使教育成了科举的附庸。(6)两宋时期:宋朝重视教育的发展,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在地方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7)元朝:民间办学发展,其形式有庙学、私学和书院等,政府对它们采取保护、扶持、鼓励和倡导的政策,这对普及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教育日益僵化,伴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局面出现。2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1)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创办军事工业中出现的人才短缺问题,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和进修生到国外学习,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2)维新变法时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学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维新变法人才,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3)随着工业文明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深入,科举制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选拔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改革,为近代中国教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5)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团结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积极学习、引进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人民教育。3现代中国教育的曲折发展(1)19491966年,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2)“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性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热点主题六世界战“疫”中国力量共渡难关交流借鉴,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情境引领现实启迪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面对疫情,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来抓,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和风险更趋复杂,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比以往更强。面对世界疫情,中国与世界分享抗疫经验;中国企业全球战“疫”,逆行出征显担当,为世界经济稳定贡献中国力量。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链接历史反思一、面对疫情,中国制度优势的体现1体现在组织领导上:疫情发生后,虽然前期有些波折,但自党中央重视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了强大合力,中华大地上很快呈现出一幅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画面。2体现在执行力上:中央成立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对疫情防控做出部署后,各地也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中华大地很决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抗击疫情的格局。3体现在全民意识上: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总是会空前的团结,这次与病魔的战疫中,中国制度再次体现出其优越性,极其高效地调动起每个中华儿女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全民参与、全民配合,有多少人不计危险,主动奔赴抗击疫情一线,展现出这是一场人民战争。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获得国际共识1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但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世界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和谐世界,并以此为目标,推行和谐外交。(3)国际格局处于新旧交替阶段,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2多极化趋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战略对策(1)挑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两极格局瓦解后,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首位,发展科技成为重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是一大挑战。特色道路的挑战: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何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中国面临的又一大挑战。(2)战略对策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搞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事业,参与国际竞争,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来不利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随着经济的大幅进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开始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大国责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