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课件》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1554063 上传时间:2021-05-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8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课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发热课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发热课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十 章 发 热 ( fever) 内容发热的原因与机制发热的实相和热代谢特点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目的与要求熟悉发热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熟悉发热的实相和热代谢特点。了解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发热的概念 发热是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超过正常体温0.5时,称发热。 发热的概念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发热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妊娠月经前期 第 一 节 发 热 的 原 因 和 机 制 一、发热激活物 概念:来自体外或体内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 EP)的物质,统称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ctivator), 又称EP诱导物。 一、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源1.细菌:1)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其致热源包括全菌体、 胞壁中的肽聚糖、及脂多糖(LPS)。LPS又称内毒素(ET),是最常见的致热源,难以清除,需160 /2h才能灭活。 一、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源1.细菌:2)革兰氏阳性菌与外毒素: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其致热源包括全菌体及其释放的外毒素。3)分支杆菌:代表结核杆菌。全菌体、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均可致热。 一、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源2.病毒:流感、麻疹、柯萨奇病毒等。其致热源是全病毒体和所含的血凝素。3.真菌:白色念珠球菌等。其致热源是全菌体和菌体内的荚膜多糖及蛋白质。4.其他:如疟原虫致高热。 一、发热激活物 体内产物1.致热性类固醇:本胆烷醇酮,一种类固醇的终末代谢产物,有致热作用。2.抗原抗体复合物 一、发热激活物 体内产物3.致炎因子:如尿酸结晶、硅酸结晶等。4.组织损伤和坏死产物:严重创伤、烧伤等情况,组织细胞大面积坏死,其蛋白分解产物有致热作用。 二、内生致热源 概念: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称为内生致热源(EP)。 二、内生致热源 内生致热源的来源1.单核巨噬细胞类:包括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是主要的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2.肿瘤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细胞等。3.其他细胞:如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二、内生致热源 内生致热源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IL-1):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释放,致热性极强。2.肿瘤坏死因子(TNF):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合成释放。 二、内生致热源 内生致热源的种类3.干扰素(IFN):IFN和 IFN 可以致热。4.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合成释放,致热作用弱于IL-1和TNF。5.其他:IL-2、IL-8等。 二、内生致热源 内生致热源的产生和释放 外界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与产EP细胞结合产EP细胞的激活基因调控EP的产生、释放。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含温度敏感神经元,对外周和深部温度息进行整合。 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致热信号进入中枢的可能机制1. EP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进入脑内2. EP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3. EP通过迷走神经将信号传入中枢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体温的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PGE)2)环磷腺苷(cAMP)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体温的正调节介质3) Na+/Ca2+比值:EP下丘脑Na+/Ca2+比值 cAMP 调定点上移,此为多种致热源引起发热的重要途径。4)其他: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一氧化氮等。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2.体温的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加压素2)黑素细胞刺激素3)脂皮质蛋白-14)其他:尿中的一些发热抑制成分等。 发热激活物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移单核细胞EP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寒战散热产热发热cAMP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致炎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PGENa+/Ca2+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模式图 第 二 节 发 热 的 实 相 及 热 代 谢 特 点 一、体温上升期(寒战期)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水平引起的调温反应。热代谢特点:原来的正常温度成为冷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血量减少;同时寒战和物质代谢增强,使产热散热。临床表现:畏寒、寒战、鸡皮样皮肤。 二、高温持续期(热稽留期/高峰期)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增加散热。热代谢特点:中心温度与体温调定点水平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平衡。临床表现:皮肤发红、口唇干燥、酷热感。 三、体温下降期(出汗期)发热激活物被控制或消失,EP及增多的中枢发热介质被清除,体温调定点下移。热代谢特点:中心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水平,皮肤血管舒张,大量出汗,散热产热。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一、代谢变化1.糖代谢交感神经+糖原分解加强,储备减少;糖酵解增强大量乳酸产生,肌肉酸痛; 一、代谢变化2.脂肪代谢摄入不足、消耗增加机体动员脂肪储备消瘦、酮血症。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增强尿素氮增加,负氮平衡。 二、功能变化1.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头痛、嗜睡等,小儿甚至嗜睡。2.循环系统变化 体温上升1 心率增加18次/分钟,对于有潜在病灶者可诱发心衰。 二、功能变化3.呼吸系统变化 升高的血温及酸性代谢物使呼吸加深加快,促进散热。4.消化系统变化: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5.免疫系统变化:利弊并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